赛制创新 组织精心 选手添新哈夏在歌声中听到了你———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综述[1]
张大星本报记者张世光林琳/文杨锐/摄 新人新秀登台献唱、乐坛前辈悉心评判、现场观众热烈有序……经过七天的激烈角逐,“宝宇地产”杯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昨晚在友谊宫华丽谢幕。在参赛选手收获了各类奖项的同时,哈夏同样收获了“文华奖”赛事的永久落户。正如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所说,“全国声乐比赛选择哈尔滨,是对这座音乐名城的信任。”事实证明,冰城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文化部的信任 哈尔滨的责任
从本届开始,全国声乐比赛有“家”了:哈尔滨。这是文化部艺术司首次将一个比赛固定在某个城市举行。作为“文华奖”的子项目文华节目奖的组成部分,全国声乐比赛所颁奖项为“文华声乐表演奖”。从1986年起,戴玉强、幺红、吕继宏、雷佳等一大批活跃在国内乐坛一线的歌手就是从这项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是国家级的音乐大奖、一个是迈向国际的音乐盛宴,两者的完美结合显现的是哈尔滨的艺术魅力。
文化部的信任就是哈尔滨的责任。
时至今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经走过47个年头、历经29届。1996年文化部的介入,让哈夏这个群众性运动变身为国家级盛会;2008年全国声乐比赛的加入,让哈夏在权威性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文化部的信任得到哈夏组委会的高度重视。在比赛开始前一个多月,有关部门就开始积极准备。从选手联络到赛场安排,从观众组织到宣传报道,各方面工作积极有序。146名组参赛选手、15名大师级评委,仅接待联络就有无数的工作要做。告知比赛规则,询问生活需求,为了照顾经济条件稍差的选手,组委会特意准备了四个档次的酒店供选手选择。对于评委的照顾更是细致入微,不仅生活上面面俱到,就连评委的行走路线都精心安排,避免与选手进行接触,以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
对于哈尔滨在本次声乐比赛期间的表现,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评委会主任田玉斌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哈尔滨为全国声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赛形式创新 参赛选手翻新
与以往的大赛相比,本届声乐比赛在选手分组方面有所创新,打破了常规按照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唱法分组,而是让所有选手在同一个舞台上、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演唱、评比、打分。对此,有关艺术专家表示,这正是声乐比赛、哈夏演出和国际接轨的又一体现。
采访中,孟新洋评委高兴地介绍说,国际上的音乐比赛从来没有什么唱法分组,有的只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打破唱法分组是国家声乐比赛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哈夏赛事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表现。而崔京浩评委则认为,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不同唱法选手之间相互学习。一些观众在观看比赛后表示,不分唱法的分组看起来比较过瘾,尤其是一些选手用不同唱法唱同一首歌,听起来比较新鲜。“一名民族唱法选手演唱《松花江上》,我还是头一次听到,很新鲜,很好听”。
本届声乐比赛,选手方面也创“新”高,许多选手都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声乐比赛,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也出现在了赛场上。对于选手们的表现,评委们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不足。评委会主任田玉斌说:“本届比赛新人居多,总体水平还不错,但却没出现特别拔尖的选手,大家还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选手们存在的不足,评委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黄小曼评委建议说,选手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对于作品的背景资料也要有全面的了解。读懂作品后,会让初涉舞台的新人更容易在表演中进入角色,发挥水平。马秋华评委认为,艺术是相通的,要达到最高境界,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不要忘记突出自己的个性。要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歌唱,用艺术去感染他人。
高手冰城聚会 打造学习机会
全国声乐比赛的落户,为哈尔滨市文艺工作者和声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6月25日第一场复赛到6月30日的两场决赛,每天都有哈尔滨市的文艺工作者前来观看。
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参赛选手之多、参与范围之广是以前几届比赛所没有的。省歌舞剧院马里和他的同事们,每天不仅看比赛,还把一些选手的演唱用DV拍摄下来,回家后反复研究、揣摩。马里告诉记者,全国声乐比赛落户哈尔滨无异于一个送上门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机会怎么能够错过?哈尔滨歌剧院副院长齐燕也在演出之余去友谊宫观看比赛。齐燕认为,通过声乐比赛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作品,感知全国声乐的发展动向。另外还可以挖掘一些新人,市歌剧院希望借此机会吸收一些能力突出的选手增强哈尔滨市声乐表演的队伍。
本届大赛中,最闪亮的地方可能是舞台,而最耀眼的“明星”其实却是坐在台下的评委们。田玉斌、姜嘉锵、邹文琴、孟新洋、马秋华……这些是培养了无数活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