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浅谈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1]
艺术论文 :浅谈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1]艺术类论文
【找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谈到曹禺戏剧《雷雨》中的人物周朴园,人们总是将之与冷酷、****、刚愎、自私等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至于周朴园与梅侍萍的“旧情”,更是被解读为黄世仁与喜儿般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对戏剧《雷雨》的文本细读,我们能够清楚地体察到“周梅”之间曾经存在的真挚情感。这可以从文本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一、“三十年前”的潜意识话语呈现
在剧本《雷雨》中,周朴园与梅侍萍一再提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点。“三十年前”并不是整好是三十年前,只是便于记忆的概数,而体现出周朴园与梅侍萍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是潜意识的话语表露。按照文本提供的信息,梅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的时间是27年前,这个时间对周、梅二人,尤其是对梅侍萍而言,是最悲惨也是最难忘的时间。而三十年前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恋爱时期的美好时光,距离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有三年时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炽热爱情燃烧的三年。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凡是一个人不想记忆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忘记的,而人记住的,往往是印象深刻而且乐于记忆的。如果梅侍萍痛恨周朴园的话,她应该牢牢记住的是“二十七年前”这一时间。事实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话语的潜意识表露,恰恰表达出人真挚的情感。
二、周公馆的摆设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在周家同居,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梅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周朴园保留了梅侍萍当年所有的家具和摆设,从无锡搬家到天津后也一直保持着。另外,一些旧雨衣和旧衬衣都携带在身边,甚至就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时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习惯都保存下来。还有,周公馆上上下下都知道梅侍萍是周公馆的大太太。有人说,这些摆设都表现出周朴园的虚伪,可是这样的“虚伪”要保持二十七年,不仅对周朴园是一种折磨,更是对后娶的妻子甚至整个周家上下也是一种折磨。再说,如果没有爱情的话,有必要保留这么长的时间甚至从南到北一路搬迁?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出于内心的真爱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一种旧有的生活习惯,这些旧有摆设以及习惯的留存,间接地印证了当年周朴园与梅侍萍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后娶妻子的不幸
梅侍萍被赶出家门后,周朴园至少先后娶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周朴园迎娶的有钱女人,一个是蘩漪。在剧本中,前者没有留下孩子,也没有保留她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一丝一毫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仿佛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一样。而后者蘩漪,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她所受到的委屈与不幸以及嫁给周朴园之后承受的精神痛苦,印证出前者存在的命运,而且还表达出蘩漪自身的不幸:受到周朴园的冷落,虽然有了孩子周冲,但是她感觉不到幸福,与周朴园更没有心灵上的交流,于是她在“棺材里等死”的时候与从乡野里走出来的继子周萍发生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开始了拯救自己的“罪恶”行径。由此可见,除了梅侍萍之外,周朴园后面的两任妻子都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他与梅侍萍的爱情创伤之后的心理折射。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由于心中对梅侍萍的爱不能磨灭,才直接导致了后娶妻子的悲剧。事实上,急急忙忙被周朴园娶过来的富家小姐在周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周朴园对蘩漪的蛮横与****,与梅侍萍在周家无处不在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朴园对后任妻子的无情正反衬出他对梅侍萍的“有情”,间接地印证着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
四、周梅会面的对白
蘩漪为了维护与周萍的不伦爱情,希望梅侍萍带走女儿四凤,于是梅侍萍来到周家,并在女儿以及自己的观察体认下,恍然醒悟到自己正身处于三十年前的周公馆时,就决定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带四凤回家,并向蘩漪表态:“明天,我准备离开此地,我会永远地带她走,不会再见周家的人。”但是当周朴园猝不及防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却身不由己地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在曾经带给她生命欢欣与痛苦的周朴园的面前,她的深层意愿让她再也不想立马离开,而是被一种无法克制的情感所攫取,并努力寻找时机去表达、去倾诉,以图唤醒那段深藏着的记忆。“那你走错屋子了”,当周朴园告诉眼前这个陌生的梅侍萍这句话的时候,梅侍萍却没有借势走开,而是有意地问:“老爷没有事了?”既非周公馆的下人又不渴望立马离开,梅侍萍的这句问话不合常理,却是她内心深处借机引起对方注意的直接表露。事实上,这句问话,绝非一个“恨”字所能概括的,而是凝结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然而,这个问话是无效的,于是在周朴园质问“窗户谁叫打开的”时候,梅侍萍又获得了表达的契机,“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个“习惯性动作”的“奇怪”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打开了他沉睡状态的记忆之窗,于是,他叫住了令他感觉有些异样的“关窗人”。当周朴园得知眼前的女人三十年前曾经生活在无锡的时候,勾起了他的怀旧情绪,而梅侍萍则希望眼前的周朴园认出她,于是在用旁观者的口吻艺术类论文
谈到曹禺戏剧《雷雨》中的人物周朴园,人们总是将之与冷酷、****、刚愎、自私等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至于周朴园与梅侍萍的“旧情”,更是被解读为黄世仁与喜儿般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对戏剧《雷雨》的文本细读,我们能够清楚地体察到“周梅”之间曾经存在的真挚情感。这可以从文本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一、“三十年前”的潜意识话语呈现
在剧本《雷雨》中,周朴园与梅侍萍一再提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点。“三十年前”并不是整好是三十年前,只是便于记忆的概数,而体现出周朴园与梅侍萍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是潜意识的话语表露。按照文本提供的信息,梅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的时间是27年前,这个时间对周、梅二人,尤其是对梅侍萍而言,是最悲惨也是最难忘的时间。而三十年前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恋爱时期的美好时光,距离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有三年时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炽热爱情燃烧的三年。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凡是一个人不想记忆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忘记的,而人记住的,往往是印象深刻而且乐于记忆的。如果梅侍萍痛恨周朴园的话,她应该牢牢记住的是“二十七年前”这一时间。事实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话语的潜意识表露,恰恰表达出人真挚的情感。
二、周公馆的摆设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在周家同居,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梅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周朴园保留了梅侍萍当年所有的家具和摆设,从无锡搬家到天津后也一直保持着。另外,一些旧雨衣和旧衬衣都携带在身边,甚至就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时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习惯都保存下来。还有,周公馆上上下下都知道梅侍萍是周公馆的大太太。有人说,这些摆设都表现出周朴园的虚伪,可是这样的“虚伪”要保持二十七年,不仅对周朴园是一种折磨,更是对后娶的妻子甚至整个周家上下也是一种折磨。再说,如果没有爱情的话,有必要保留这么长的时间甚至从南到北一路搬迁?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出于内心的真爱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一种旧有的生活习惯,这些旧有摆设以及习惯的留存,间接地印证了当年周朴园与梅侍萍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后娶妻子的不幸
梅侍萍被赶出家门后,周朴园至少先后娶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周朴园迎娶的有钱女人,一个是蘩漪。在剧本中,前者没有留下孩子,也没有保留她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一丝一毫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仿佛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一样。而后者蘩漪,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她所受到的委屈与不幸以及嫁给周朴园之后承受的精神痛苦,印证出前者存在的命运,而且还表达出蘩漪自身的不幸:受到周朴园的冷落,虽然有了孩子周冲,但是她感觉不到幸福,与周朴园更没有心灵上的交流,于是她在“棺材里等死”的时候与从乡野里走出来的继子周萍发生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开始了拯救自己的“罪恶”行径。由此可见,除了梅侍萍之外,周朴园后面的两任妻子都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他与梅侍萍的爱情创伤之后的心理折射。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由于心中对梅侍萍的爱不能磨灭,才直接导致了后娶妻子的悲剧。事实上,急急忙忙被周朴园娶过来的富家小姐在周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周朴园对蘩漪的蛮横与****,与梅侍萍在周家无处不在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朴园对后任妻子的无情正反衬出他对梅侍萍的“有情”,间接地印证着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
四、周梅会面的对白
蘩漪为了维护与周萍的不伦爱情,希望梅侍萍带走女儿四凤,于是梅侍萍来到周家,并在女儿以及自己的观察体认下,恍然醒悟到自己正身处于三十年前的周公馆时,就决定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带四凤回家,并向蘩漪表态:“明天,我准备离开此地,我会永远地带她走,不会再见周家的人。”但是当周朴园猝不及防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却身不由己地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在曾经带给她生命欢欣与痛苦的周朴园的面前,她的深层意愿让她再也不想立马离开,而是被一种无法克制的情感所攫取,并努力寻找时机去表达、去倾诉,以图唤醒那段深藏着的记忆。“那你走错屋子了”,当周朴园告诉眼前这个陌生的梅侍萍这句话的时候,梅侍萍却没有借势走开,而是有意地问:“老爷没有事了?”既非周公馆的下人又不渴望立马离开,梅侍萍的这句问话不合常理,却是她内心深处借机引起对方注意的直接表露。事实上,这句问话,绝非一个“恨”字所能概括的,而是凝结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然而,这个问话是无效的,于是在周朴园质问“窗户谁叫打开的”时候,梅侍萍又获得了表达的契机,“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个“习惯性动作”的“奇怪”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打开了他沉睡状态的记忆之窗,于是,他叫住了令他感觉有些异样的“关窗人”。当周朴园得知眼前的女人三十年前曾经生活在无锡的时候,勾起了他的怀旧情绪,而梅侍萍则希望眼前的周朴园认出她,于是在用旁观者的口吻艺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