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1]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正文: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本次观摩的所有课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汇文中学数学教师任虹老师的《乘法公式复习》一课。课上教师注重体现新课标要求,课堂气氛和谐、平等,注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人受益匪浅。任老师采用课件展示加上生动的讲解,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公式的定义及它们的区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作好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同时,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灵魂;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按“一贯”思想将中小学数学分为三个连续的学段,在各领域螺旋上升地编排教学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要求,小学课堂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作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二、作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1.新旧知识的衔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任老师在传授新知识时,牢牢抓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找出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再通过比较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不同与联系。
2.教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应用题的列式计算,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常不能尽快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往往在教学中费力不小而收效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任老师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例如:“比一个数的2倍小3的数等于5 ,这个数是多少?”按照小学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是逆推解法,即列出算式:(5+3)÷2 。在初中则是直接推导。设这个数是x,直译原题,得2x-3=5,再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即可。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
习惯,再加上追求高分数而长期操练,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他们这一习惯极难改变。同时还需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解决不方便,只有用代数解。再用一些典型的题目帮助学生用代数和算术解法解了以后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3.学生与教师的衔接。在小学,我们的教师经常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辅以直观、形象、活泼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的神奇与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向更深知识探究的欲望。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而又像一只小刺猬,具有反叛的心理,对教师似信非信,学习上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因此,整节课任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力去命令他们,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任虹老师在课上能做到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心理过渡,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三、客观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为衔接做好准备
通过听课,我感到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 我们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教师辅导多。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会感到很不适应。另外,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然而到了初中,教师不象小学那么抓得紧,稍一放松,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解决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从小学起就要抓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符合当前课改的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觉得要解决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问题,中小学教师还应该互相交流,互相听课,走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