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卫生资格《外科主治医师》必备知识点(24)[1]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像正常,或有白细胞轻度升高。尿液分析常有脓尿或菌尿,有时可发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如没有其它泌尿系疾病,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均正常。
X线检查:如果怀疑有肾脏感染或其他泌尿生殖道异常,这时须作X线检查。对变形杆菌感染的患者,如治疗效果差或根本无疗效者,应作X线检查,确定是否合并有尿路结石。
器械检查:出血明显时,须作膀胱镜检查,但必须在感染急性期后或在感染得到充分治疗后进行。
鉴别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需与急性膀胱炎区别,前者除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有寒战、高热和肾区叩痛。结核性膀胱炎发展缓慢,呈慢性膀胱炎症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佳,尿液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尿路造影显示患侧肾有结核病变。膀胱炎与间质性膀胱炎的区别,后者尿液清晰,极少脓细胞,无细菌,膀胱充盈时有剧痛,耻骨上膀胱区可触及饱满而有压痛的膀胱。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膀胱炎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尿中有嗜酸粒细胞,并大量浸润膀胱粘膜。膀胱炎与腺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
女性患者,急性细菌性膀胱炎须与其它泌尿生殖系感染相鉴别,外阴道炎与膀胱炎症状相似,但通过盆腔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急性尿道综合征可引起尿频、尿痛,但尿培养菌落计数较低或无菌生长。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但有腰痛和发热。
在儿童,某些洗涤剂或蛲虫可引起外阴和尿道刺激症状,且与膀胱炎的症状相似。
男性患者,急性细菌性膀胱炎须与尿道、前列腺和肾脏感染相鉴别,适当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非感染性膀胱炎的症状与细菌性膀胱炎相似,如抗肿瘤治疗(放疗、化疗)引起的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膀胱炎,膀胱肿瘤等均须一一作出鉴别。
一些新娘常常被尿痛、尿急、排不尽感所折磨,有的人甚至还出现了血尿。有关专家介绍,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患上了急性膀胱炎。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
(一)发病原因
膀胱炎与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其感染途径主要有:
①上行性感染,如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经尿道的各种检查和治疗等;
②下行性感染,如继发于肾脏的感染;
③经淋巴传播和直接蔓延,如阴道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的感染发生时。
(二)发病机制
在下尿路感染中,细菌上行感染最常见。细菌进入膀胱后,并不都能引起尿路感染,因为机体对细菌的入侵有一系列的防卫能力,排尿可把膀胱内细菌清除,只要尿路通畅,膀胱排空能力正常,细菌难于在膀胱内停留;尿液中有尿类黏蛋白,具有阻挡细菌黏附在膀胱壁上的功能;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含有甘露糖残基,能包裹大肠杆菌菌毛,阻止了大肠杆菌菌毛与尿路黏膜上皮接触,使细菌失去黏附机会而随尿排出体外;急性膀胱炎时,膀胱上皮细胞可加快脱落,以加速消除黏附在膀胱黏膜的细菌。
尿路感染的发生决定于入侵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受损情况。例如,大肠杆菌进入尿路后的致病力是与菌株的抗原特性有关,已发现含K抗原的菌株有抗巨噬细胞的作用和抵抗补体破坏的能力,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和部分的膀胱炎病者,占无症状性菌尿的38%;而O抗原可导致膀胱上皮细胞脱落,降低输尿管的正常蠕动,加速粒细胞炎症浸润,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中有80%含O抗原,而且多是肾感染;而大肠杆菌H抗原无影响。
细菌入侵尿路,须先黏附在泌尿道黏膜上。尿路上皮表面有甘露糖残基,可能是细菌菌毛的受体,研究证明大肠杆菌有10~200个菌毛,由细菌表面的纤细蛋白构成,能分泌黏附素,具有血凝样蛋白作用,能识别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甘露糖残基结合,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细菌的菌毛越多,其黏附力愈大,其中Ⅰ型菌毛称甘露糖敏感型,就与下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
正常膀胱具有消除细菌的作用,但是在任何原因造成尿潴留时,一系列的自身防卫能力便消失,所以尿流不畅的病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但是迄今尚无证据说明机体自身免疫参与了下尿路感染致病。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黏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短期内可随菌尿的消失而完全消退。仅有少数较重的病例出现膀胱黏膜的点状或片状出血,并可出现黏膜溃疡。
膀胱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急性肾盂肾炎需与急性膀胱炎区别,前卫生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