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中画,听书里声10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看诗中画,听书里声1000字作文
读书是痛苦,痛到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是享受,享受到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孜孜不倦地求索以至废寝忘食。
最爱在月明风清之夜,月色如水之时,一边凭窗望月,一边欣赏古贤之作。此刻心灵便像热水中的茶叶,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散发出令人恬静而满足的幽香。“风声雨声车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这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真是妙不可言!
看!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悠然漫步雨中,“同行皆狼狈,独余不觉”,那是何等逍遥恣意!他淡然的不仅是身上纷乱的雨点,更是那数十年官场浮沉,人生跌宕的风风雨雨。再看,那是放荡不羁的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背影,他自负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最终却因“佯狂”落在“世人皆欲杀”的四面楚歌中,穷困潦倒而死,一代谪仙人却晚景凄凉,让人如何不扼腕长叹。到底是天妒英才,还是英才本不为世俗所容,“凡人未曾知我识我。”,也许正是他们的遗世独立早就了他们的超凡脱俗。
看过了诗词歌赋中诗人屡遭踬踣而逍遥物外的人生,再听一听三国里“角声满天秋色”里雄浑与苍凉。
听!这是《三国》里的刀光剑影,喧嚣震天。长坂坡上,“百战沙场碎铁衣”的赵子龙虽单枪匹马,却于千军万马间展现出“虏骑千重只似无”的万夫不当之勇!那“咚咚——”的马蹄声,好似踏着心脏的搏动从书中走来,让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闭上眼:一位浑身浴血,头角峥嵘的天骄虎将便在百万雄师之间,来往奔驰!那无人可为一合之将的风姿,让人如何不折腰!再听!张飞横刀立马的一声大喝中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那沛然充塞穹苍的无边霸气,无远弗届,直欲透书而出!——于无声处听惊雷,书中沙场震人魂。
感,《水浒》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义薄云天;感《史记》霸王英雄迟暮,自刎乌江的无可奈何;感!坚忍不拔的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弹出一篇向命运宣战的战斗檄文!一首《饮酒》,咏出陶渊明的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一篇《行路难》,唱出李白的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起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走遍天下书为侣,此生何能不读书?
这漫漫书海——是无尽跳跃着,涌动着,翻滚着的颗颗音符;这是无穷闪烁着,照耀着,璀璨着的点点星光。读书!我们用心奏出一曲空前绝后的华章!读书!用这繁星点点汇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宇宙之光!让“宣父犹能畏后生”的过去照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现在,把握那“胜似两个明天的今天”拼出一个无愧于现在的将来
高一:尤潘圣格
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且听书吟
且听书吟
书中住着一个精灵,跋山涉水永不疲倦地为书友们唱歌
你听,书之精灵在唱:
我从书中来,带着淡淡的清香,抚摸每一个虔诚的心灵,犹如经过圣水般的洗礼!
我从书中来,带着项羽的泪,体会稼轩的愁,挂着鲁迅的伤,品读秋雨的悲!
我从书中来,看李白笑傲江湖,看东坡挥洒豪情,听易安浅饮低吟,听曹雪芹唱尽繁华!
(一)
你看,书之精灵扇动着一双智慧的翅膀,你听,她在缓缓诉说.
飞近,飞近飞进了这座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的大观园.没想到,在温柔的背后,奸诈与阴险让人胆寒;在富贵的背后,空虚与浮华让人心惊;在真爱的背后,无奈与世俗让人落泪!
一阵刀光剑影,两行无奈清泪,三颗情爱之心.镜中花,水中月.谁是谁的故事,谁是谁的风景,谁为爱情买单,谁输了这场感情的暗战?
眼波流转之间,谁又知宝钗心有多深?飞扬的花瓣迷乱了宝玉的双眼,谁又知一部红楼梦竟是一场繁华梦?凄清的潇湘馆内,谁又知埋葬了黛玉多少断肠泪?
片片柔情,在缕缕香烟中,灰飞烟灭;声声断肠,在行行泪水中,随心而逝.潇湘馆内,竹影幢幢;怡红院中,灯火辉煌.黛玉的一声"宝玉,你好"叫得好辛苦
(二)
你听,又是书之精灵的声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是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十面埋伏.
项王,不,西楚霸王,在一阵又一阵的楚歌声中,吟着这样的诗,仰天长笑泪光寒啊!
曾经多么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啊!就要死在曾经认为多么不可一世的刘邦手下.想起曾经打过的大大小小二百多次胜战;想起曾经创下破釜沉舟的历史神话;想起无数次战后觥筹交错间的喜悦;想起与虞姬共度的良宵
这滚滚东流的乌江水,带走了项王曾经不败的神话,带走了虞姬的爱恨情仇,也带走了,与霸王一同出生入死的好伙伴--乌骓.
无颜见江东父老啊!怎奈一世的辉煌,竟会随着历史的长河而湮灭. 算了吧!来世再当英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
你听,书之精灵还在娓娓诉说.
秋天的后花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叶孤舟,飘零在落满梧桐叶的水面上,无论怎样游,都游不出易安的心,因为它载满的,是易安的愁,易安的情,易安的思念,易安的牵挂
想着南渡以后家破人亡,想着现在丈夫与自己是阴阳两隔,想着以前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想着现在是孑身一人,寂寞孤独,卓尔不群的一代才女李清照,心思细腻如蚕丝,在国破家亡之后默数着自己的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栽,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微风乍起,风吹起一地的温柔,看天,看地,看时光深深的暗影.夕阳依旧轮回,芳草依旧浮动,往事已不堪回首,破成心中快快的痛.
(四)
听,书之精灵在呼唤我们听.
听李白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的万丈豪情
听辛弃疾唱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怀休,欲说怀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人世间万种酸甜
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时的义正词严
听余秋雨诉说千年一叹叹千年的历史悲哀
我还要继续听下去!
听书有感
听书有感
现今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忙中偷闲时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天早晨总会看到晨练的人们或三三两两、或独自孤行,有的雅兴挺高,边走边手握微型收音机,收听着自己喜欢的节目,步伐或快或慢的穿行在笔直地柏油路上。最近几天,竟听到久违了的刘兰芳的评书,因仓促听过,说得什么并没听清。但刘兰芳那浓厚、独特的嗓音,掷地有声的话语始终环绕于心,让人倍感亲切。
小时的我是刘兰芳的忠实听众,《岳飞传》、《杨家将》在小学时代听得如痴如醉,常常是在下午放学时间一路飞奔回家,为的是听刘兰芳的评书,有时甚至在回家的路上因评书开播便傻呆呆地在别人家门口听完后才回家。那时候,只要一到评书播出时间,大街小巷里到处都回荡着刘兰芳的声音,不仅为故事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更是为刘兰芳那脍炙入口的诉说所牵动,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其声音一点都不为过。现在偶尔再次听到,小时听评书的感觉似乎再次回来了,听书时的专注、痴迷现在想来多可笑。
现在电视、电脑早已取代了曾盛极一时的收音机、录音机,已被渐渐遗忘的收录机现在又以各种微型的方式再现,并且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一代所喜爱,方便携带、随时聆听,在悠闲的漫步中,与经典、至爱同行。曾几何时已把刘兰芳遗忘,热衷于百家讲坛,听易中天的
品《三国》、《吕氏春秋》,沉浸在在诙谐幽默的说谈中、意味深长的品评中,爱听书的痴迷一如既往。一代又一代的评书艺人、文化学者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来多少感动和快乐,在听中,人们分清道义是非,善恶丑美,在品中,人们懂得直面正义,驱走邪恶,它充实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坚定。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古诗作文导写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古诗作文导写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点评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全文不少于800字。
6月7、8两天,万众瞩目的恐怕就是高考了。从6月7日语文卷露面,媒体的评价、议论也就开始了。对于北京卷,也同样是批评赞许众说不一,纷至沓来。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全国最难的一道作文题,理由是文题由唐代刘长卿的一联写景名句入手,有要求学生写文学评论的意思,而鉴赏是语文考查中难度最大的一种能力。文题既没有给出诗歌的,也没有标出诗歌的题目,更没有提供完整的诗篇,让考生不知该从何落笔。其实,这是对文题的一个误解。
首先,这两句诗轻灵典雅,意蕴丰厚,不仅可以给人美感享受,还可以启发人领悟和思考。文题有这样的诗句引领,体现出深厚的文学色彩。
其次,文题在诗句之后,用“有人说”“还有人说”的形式,给出了对诗句的五种不同理解,目的在于开拓考生思路,而省略号的运用,表明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理解,又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提示考生,要从诗句出发,就自己的理解、体会,展开联想,写出有个性、有创见的文章。这恰恰是今年北京卷作文题的一大亮点,如果理解为只能写诗歌鉴赏,未免太偏了。
再有,一个好的文题,既要让多数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又要能够检测出考生的不同水平层次,今年北京的文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评卷结果来看,区分度相当的好。那些语文能力较强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文题应对自如,可以尽情挥洒,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而语文能力较差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文题往往不知所措,有的搜索枯肠,拼凑出一篇逻辑混乱,语病百出的文字,有的拿出平时背好的一篇现成文章,穿靴戴帽,用来应付,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也给今后高三语文的复习迎考提了个醒儿,切实抓好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才是正道,那些投机取巧的“窍门”,面对这样的文题,都是不管用的。
几百字的短文,只是对今年北京作文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至于这个文题对今后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恐怕就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清的了,容待实践来检验吧。
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如此质朴而又无奈的话语,恰恰反映了他追求恬淡从容的人生境界。他喜欢与自然为伴,因为那样他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的数学,他可以摒弃一切杂念,静心读书、实验,他可以隔离自己于纷杂的人世之外从而深入到科学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恬淡心理与宁静氛围的作用下,他快乐地与心爱的“数学”对话,达到了事业上的高峰。由此可见,恬淡的生活为我们挡住了外物的诱惑与干扰,让人执著于事业、执著于自我的追求。
回归恬淡使人读懂灵魂。“人类应该像航海家发现新大陆一样探索自己的灵魂。”这是梭罗的一句名言。他没有投身于蒸汽机的洪流中,没有盲目地把金叶挂满枝头,而是选择拿着一把斧子,来到一片森林,在瓦尔登湖畔自食其力,耕作、读书、思考。每天休憩于树下让他感受到自然的澄净,每天与小动物的交流让他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每天在湖畔凝望日出日落让他体悟到日月星辰的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梭罗心中这份恬淡的情怀,使他能透彻地观察、静静地思考。他用生命之笔记录下瓦尔登湖的美,将自然、人生的真谛保留于笔下。他读懂了自己的灵魂,他让自己的灵魂扎根于更深、更广、更靠近水源的地方,他也用恬淡之笔为自己书写下反对蓄奴制的光辉篇章。当人被外物所扰、为外物而忧时,他不会专心透彻地看到自己的灵魂。只有保持恬淡,洗去思想、肉体上的杂物,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我,真正地与灵魂对话。
想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的恬淡从容,想到了吹着赤壁东风的苏轼的恬淡旷达??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人志士用他们恬淡的人生境界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执著于事业,执著于心,与灵魂对话,这才是人生应该走的道路。
“细雨”“闲花”虽美,终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何必为小事、为外物心烦而让自己郁郁寡欢呢?只有自我真实的恬淡境界才是引领我们翻山越岭的航标,它告诉我们:对待失败释然,面对名利淡然,在人生道路上要顺其自然。只要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态度,读懂自己的灵魂,执著于心,追求恬淡的人生境界,享受质朴与真实,那么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金钱权利的诱惑,我们都可以战胜!
[评析]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从结构上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次十分清楚。文题“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本是命题材料中固有之意,文章从对两句唐诗的解读入手,紧扣题目,坚定的推出自己的论点“人生需要抛弃杂念与外物,回归恬淡、质朴与真实”;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又用“回归恬淡使人执著于事业”“回归恬淡使人读懂灵魂”两个分论点来论证为什么要“回归恬淡”;结尾指出“细雨”“闲花”不过是外物,只有追求恬淡的人生就境界才能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回应论点,收束全篇,结构十分严谨。
从内容上说,本文材料新颖。俄罗斯著名数学家佩雷尔曼,美国作家,《瓦尔登湖》的梭罗,两个例子不仅能够恰切的证明论点,也足以显示出小知识面的宽广。如果说这两个例子大家不太熟悉,应该详写;那么,陶渊明、苏轼的事例则因众所周知而一笔带过,详略取舍恰到好处。
有了如上两方面的优点,无须华美的语言,文章就已经出类拔萃了。
(海淀区 清华附中 王武镝
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蓉城的春雨正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滋润着万物,而做为人类精神依托的文化,也应起到滋润社会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一定要足够热烈,足够奔放。似乎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拥有激情与活力。那么,谁又能说“细雨”“落花”没有给予我们内心的愉悦呢?激情引起的快感只能存在一瞬,内涵带来的愉悦才能长久保存。就像这几年红红火火的“超级女声”造就了多少“一夜成名”的神话,够激情吧?然而,现在我们又记得几个名字呢?而世界又有哪国知道这些“名星”呢?“超级女声”代表的速食文化只能成为一时的宠儿,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偶尔泛起的几粒泥沙,又怎么能够用它来影响世界?
润物终需细无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传奇——《红楼梦》。仅仅三个字,就已经代表了半个中国文学。又有哪部作品能像它一样,衍生出一门“红学”呢?——而且还是世界性的!纵观《红楼梦》的传播史,它没有排山倒海的造势,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相反,在清代,它甚至是“禁书”;在现代,它也只不过由一位位读者相互传递,用自己的内涵慢慢的渗透进世界文化圈。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具有强大影响力,才是能够代表五千年华夏文明,滋润世界的文化。
由此可以总结出,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的特征:有内涵,淡相传。任何有内涵的文化都不必刻意地造势、宣传,因为只要拥有了内涵,它终有一天会拥有世界。
文化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行为。美国,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速食文化的“发祥地”。短暂的历史,几次机遇,一帆风顺的发展历程,使它迅速膨胀,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它,横行霸道,总想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而这种行为招来的后果,便是永无休止的恐怖袭击和反抗。与之相反,崇尚“温良恭俭让”的中国,虽然没有美国的强大军事、经济实力,却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来都是各国发展的好伙伴。中华文化也正与美国文化的横冲直撞相反,它不是唯我独尊,咄咄逼人,而是细微无声地融入世界。当一所所孔子学院建起时,当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中华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
不少人都担心日韩美的速食文化会侵蚀华夏文明。但我认为,正是由于我们拥有五千年“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我们完全有信心“笑看花开花落”,完全有能力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为人类绽放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因为,拥有了内涵,就拥有了世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也是如此。诸君以为然否?
[评析]
一个中学生来谈“文化”,而且要谈什么是“影响世界的文化”,是否有些狂妄?细读全文,就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咄咄逼人的霸气,而是如无声的春雨润物,娓娓道来,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
“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如此美丽的画面却是“看不见”“听无声”的,文章从分析两句诗歌入题,引发联想,用了一个设问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也应该是“看不见”“听无声”的。这就比直接用一个肯定句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正因为论点是采用设问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分析问题自然也就成了解答问题的过程。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从各个方面把缺乏文化底蕴的素食文化与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进行比较,有力地反映出内涵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结尾再次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照应题目,表明拥有内涵的文化,应该细微无声地融入世界。“诸君以为然否”一句,探问读者的态度,仍然不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不仅与全文语言风格一致,同时也使读者感到,小本人,就是一个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
(海淀区 清华附中 王武镝
评)
的似古籍,深沉含蓄,凝炼厚重;也有的似散文,有一种淡淡的雅趣。我更倾慕那些人,那些拥有散文式人生的人。他们的人生犹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般的恬淡。
我愿成为你终南山下的一株菊,去看看陶渊明,你恬淡的生活。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逃离了龌龊的官场,追求你恬淡的人生。你愿意“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你愿意在清晨看平滑如镜的湖面泛着耀眼的金黄。你愿意在黄昏看家家袅袅的炊烟升腾乃至消散。你更愿意在村头老槐树下看孩子们玩耍后散落的石子。
陶渊明,你的生活是如此的悠闲与恬淡,如青莲般洁净,如美玉般无瑕。但你抛弃了不愿为之折腰的“五斗米”,你的生命也就抛弃了你。你年老体衰,手无缚鸡之力,怎能依靠体力而生活?你家徒四壁,没有隔夜的食粮。贫病相加,饥寒交迫??你的恬淡的生命结束了。
我愿成为你瓶中的上! 我希望我的一生如此,你的一生呢?
[评析]
这是一篇立意达情俱佳的作文。
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理解为一种恬淡的生活方式,这无可厚非,让人惊叹的是能认识到在陶渊明和梵高生活的时代,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空虚,不可能使他们过着真正的恬淡的生活。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速发展的今天,才能真正享受人生,过上“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好日子。文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通篇洋溢着生活的哲理。结尾的发问引人深省。
《文心雕龙》中,刘彦和(勰)有言:“万趣会文,不离情辞”。本文做到了准确巧妙地以辞达情。首先,对于陶渊明和梵高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形象具体,让读者如临其景,如见其人。特别是“在村头老槐树下看孩子们玩耍后散落的石子”等句子有较强的画面感。其次,运用大量排比句式表现陶渊明和梵高典型生活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另外,对陶渊明和梵高生活方式的熟稔,使得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显示出较高的文学素养。
(海淀区 清华附中
杨建宇 评)
下页 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