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思考现实12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2:26:10 字数作文
思考现实1200字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思考现实1200字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哪个比较好呢?以下这个事例引发了我的思考。

2007年7月26日下午放学后,同学张蒙建议:“不如去河边看看洪水。”此时的乐安河因几天来连降暴雨而水位疯涨。突然间狂风大作,一个浪头卷过来,张蒙被卷进了河中。慌乱的她大叫救命。其他同学见状,吓得一边往岸上跑,一边大叫救人,但这个时候附近并没有大人。稍微会一点水性的徐乐琴见张蒙在水中一沉一浮扑腾,一把抓住张蒙。徐乐琴个头较小,难以撑住张蒙。风浪越来越大,徐乐琴和张蒙渐渐沉了下去。这时,听到喊声的村民徐汉生划了一只小船前来施救,但由于他是肢残人,无法下水救人,只得用竹竿扔向落水的孩子,遗憾的是,转眼间两颗生命被激流吞噬。

正义是什么?字典告诉我,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可是,随着时间的飞逝,这种解释已经不适合用在现在了。以前,普希金说,正义之手不应当为了贪婪或者畏惧而稍稍姑息。现在,引用《增广贤文》的一句话,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我认为,人要有一颗正义的心,但坚持正义却要讲求方法,要量力而行,不能单凭血气之勇。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能对自己的“壮举”负责。如果不顾自身条件而奋勇搏斗、英勇救人,这种有“勇”无谋和有勇无“力”的见义勇为行为多半会造成无谓的牺牲。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在“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之后,都会遭受不同程度得伤害甚至死亡。就像徐乐琴一样,毫无思考地就跳下去救人,最终落得死亡人数增加至2人。不过徐乐琴舍身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政府提倡,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英雄。但是,引用《为人民服务》中的一句“我们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我们在平常的情况中,能做到以生命为第一原则来救人吗?其实有些时候,面对某些情况,我们都束手无策,都没有能力,那么如果是明知,又何必做无必要的牺牲呢?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在救人前要学会自救,才能做到一举两得:既救人成功,又保全生命。何乐而不为呢?

而作为成年人,社会上是赞成“见义勇为”的。因为大部分成年人有理智的头脑,健壮的身体,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而且社会阅历也比较丰富,所以处事方法也比较成熟。对于“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都是成年人比未成年人更适合,而且更主动,更成功。

而作为政府,应该要设立有关“见义勇为”的法律和奖励,鼓励成年人要量力而行地多做好事:例如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建立有关“见义勇为”的机构等等。对于未成年人,应在教材中设立专门课程,教会孩子们救人先学会自救,要量力而行,不要逞能。

我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见义勇为的成功公式就是:见义勇为的勇敢+见义智为的理智=世间最完美的帮助。

本文是作者对现实的冷思考,发人深思。富有哲理,结构明朗我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见义勇为的成功公式就是:见义勇为的勇敢+见义智为的理智=世间最完美的帮助。

篇一:思考-让“真实的作文”成为可能

思考:让“真实的作文”成为可能

关于作文教学,从近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套话作文”已成为语文教育研究者们声讨的话题。关于“套话作文”,有人将其特点概括为:选材固定性;主题万能性;结构模式性;思想浅表性;论述平面性;感情虚假性。[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依据相应的理论或教学经验提出了各种方案。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有人提出要重建写作知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有人提出要改善阅读教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有人提出要重视过程指导。

他们立足于课程教学论提出的治弊良方,对改善作文教学大有裨益。然而作文最终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对学生写作心理的探究也是研究者所应注意的内容。从学生心理来说,真实的作文,应出于自我内心的需要。《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叶圣陶先生也在《作文论》中谈论过这一问题: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2]

这也就是说,写“真实的作文”必须要有真实的“写作动机”,外物激荡于心,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王荣生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所批判的“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小文人语篇”的“好作文”,从心理学来分析,可能就是因为作者没有真实的写作动机,对生活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只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可能避免套作,写出真实的作文。然而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还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他们基本上都在教室、食堂、寝室这“三点一线”中生活。每天面对的不是书本就是作业本,很少能和同学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这种相对简单的校园生活使许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考时显露出狭隘化、平面化倾向。而中学语文教学则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中学生写作需要表现的是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那么,该如何理解这“深度和广度”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专题目录中探知一二。

人与自然:像山那样思考;科学之光;慢慢走,欣赏啊

人与社会:月是故乡明;和平的祈祷;祖国土

人与历史:历史的回声;文明的对话;慢慢走,欣赏啊

人与自我: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珍爱生命;号角,为你长鸣;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说,教材引领学生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处、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万物的悲悯之情等内容。从“人与社会”角度,思考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战争的本质、祖国和个体的关系等内容。从“人与历史”角度,思考的是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等内容。从“人与自我”角度,思考的是人生的意义、苦难的意义、自我在宇宙中的价值等内容。

上述这些带有终极性指向的话题,就是学生的“感受和思考”所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要引领学生在作文中思考这些终极性指向的话题,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思考”意识,从对作文分数的过度关注转向以启发和深化学生的思考为重点。在高考分数作为高校选拔人才主要依据的前提下,适当的应试训练是相当必要的。为了使学生较好适应考场环境,较快提高作文分数,“快速作文”、课堂写作成为许多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只是要避免应试作文过早介入作文教学,甚至以应试写作代替基本的作文技能训练的倾向。以应试训练代替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是违背写作规律的。从写作经验来判断,绝大多数名篇的诞生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校读的结果。从写作学理论来看,在写前准备时,素材的积累、对观点全面深入的理解,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通过五到十分钟的思考便有深刻的见解是不合常理的(考场作文表达的是平时所思考的内容)。有人在比较中美写作教学方法的时候,曾举过一个例子: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从而写出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3]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和讨论,会使思考更深入、全面,更易写出“真实的作文”。在写完之后,则需反复校读修改,使结构更加清晰,观点表达更为明确。修改有利于深化自己的思考。西方写作理论甚至把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认为“修改是一个重新发现、认识和创造的过程”。[4]再从测试学角度来看,考场作文,其本质是对学生所学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检测,它以学生平时真实的思考作为基础。同时,测试研究专家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作文评分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不定性、差异性。[5]因而,把对考场作文的训练奉为鹄的,无论从写作经验、写作理论还是从测试学研究来判断,都是不够科学的。

因而,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作文需要深入思考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真实地思考成为可能。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拥有思考平台,教师应从对作文技巧的高度关注转向对学生生活的开发。中学作文辅导多从结构、立意、语言等几个角度展开,较少对学生作文主题浅显、结构混乱、语言苍白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其实,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诸多不佳表现许多时候是学生对所写的话题“没感觉”,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掌握得不好。无病呻吟,没有情感冲动或理性思考谁能写好作文?李海林老师在《论真实的作文》中提到的那个学生,他之所以产生写情书的冲动就是因为爱情正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有着内心的渴求。而教材设置的作文题,大多抽象概括,使学生感到和自己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思考无从展开或深入。如某些年高考卷的作文题,考生写出大批量的怪文,其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将作文题与自己的生活有效对接。因而,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时,教师应铺设教

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他们原本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原本浅显片面的观点逐步深刻辩证起来。当然,贴近生活并不完全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指向,它更多地指向中学生“应该有的”生活,这是一种区别于成人和儿童的生活。它包括对爱情、代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意义等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生活开始指向道德判断和理性认知,但还处在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因而,这里所说的贴近生活不是一味去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引领他们关注生活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深层内涵,比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的矛盾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通过分析犀利哥事件思考悲悯情怀;通过对网络游戏的讨论思考青春的意义;通过对痴迷畅销书的讨论思考阅读与人生的关系等。从这个层面来说,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要以教师对生活事件的深刻思考为前提。只有经过教师筛选的“有意义的生活”才能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

教师只有将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的是学生尚未达到的理解水平)的生活事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才会产生思考的兴趣,并逐步使思考走向深处。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要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范式,使读写从相对独立转向读写紧密结合。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们也都有自成体系的理论观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是不分家的,多阅读会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常写作易产生阅读的需要。但是,我们一般偏重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容易忽略课内作品的轴心地位。教材选文是落实课程内容的依托,编者通过有序编排相应的文本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教材选文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往往以此为基点向课外辐射,提供相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虽然写作内容的编排也是与相应单元(或专题)的内容存在较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教材选文的轴心地位,往往会提供较多的课外素材或者课外的范文。而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从写作角度再度开发教材选文,汲取教材选文语言、立意、结构等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写作提供表达思考的范式。比如表达战争主题,《桥边的老人》的教学为学生思考战争与平民的关系开启了一扇窗;而其“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则为学生的简洁叙事提供了典范,这可能比他们课外单纯地模仿某一名家(甚或是网络名家)的写作风格有更大的收益。对此有人会担心,对阅读文本的模仿会不会出现新的“套作”,比如所谓的“余秋雨体”,通过卖弄自己文字上的才情来博得阅卷者的欢心。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学识涵养的不足,看不到《文化苦旅》“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思索和探求”[6],只被余秋雨那刻意追求的语言风格所吸引,而忽略了深层的思考,因而就诞生了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模仿——“余秋雨体”。这种文体的出现,就是学生对文本缺少理性分析所导致的。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探讨,一起研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意蕴,这样就能较有效地避免空洞无物的“精彩语言”了。

因而,只有深入地读,才能更有效地为深入地写服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重视课内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以深入地读来为学生的写作树立学习的典范,提供思考的成功范式。

总之,“真实的作文”源自学生对生活深入的思考。而要使学生的思考得以实现,教师要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李海林老师在

《论真实的作文》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了中学作文教学所应努力的方向,本文则对如何使真实的作文成为可能作了点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凤祥.学生“套话作文”现象值得关注[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2):38.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3]张艾琴.从美国作文课看素质教育[J].新作文,2007(13):12.

[4]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7.

[5]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2.

[6]赵学勇.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J].兰州大学学报,2005(5):132.

篇二:“思考人类·历史与现实”素材点拨

“思考人类·历史与现实”素材点拨

【素材集结】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诗人陆游这两句诗,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或社会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令人回味无穷。

【激活思想】

山重水复,道路曲折,甚至充满艰险,但是只要坚定目标,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够进入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人类的历史,不是已经或正在证明着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吗?

回溯历史,人类的发展可谓磨难重重,无数的天灾人祸,诸如地震、洪水、瘟疫、战乱、屠戮,局部的濒危乃至全局的险境,人类的命运岂止是山重水复所能形容,有时简直是山穷水尽,但是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的先人凭着无穷的智慧和无比的意志,“八千里风暴吹不到,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一次次战胜天灾,一回回消弭人祸,一路走来,一路高歌。

放眼当下,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困难同在的时代。一方面,人类整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距离大同世界还很遥远,天下还远未太平,大的天灾还不时出现,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譬如非典病毒、汶川大地震,近日墨西哥、美国一些地方又冒出了猪流感病毒而致多人死亡;人祸也未止息,择其大荦者,如始于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由此发展而来的实体经济危机,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和延缓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可谓又在面临“山重水复”的考验。

然而,我们又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既然人类能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反复交替的考验,获得了螺旋式的进步,那么,人类也必将会在与新的困难搏斗中,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的崭新境界。

社会历史如此,人类个体亦然。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这是因为:人类善于总结经验,积累智慧;能够不断自省,吸取教训;有善良之心,明辨是非;有顽强意志,能战胜困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钓鱼之道——精于垂钓者都知道,假如有大鱼上钩,硬把鱼往岸上拖是很糟糕的事。其结果,不是钓线被扯断、鱼钩被拉直,就是鱼嘴被撕裂,或者,本已上钩的鱼也会逃走。正确的做法是,当大鱼上钩,钓者对于鱼的挣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迁就。这时的钓线,应该放得长一些,任由鱼拖着跑,等鱼累了,再慢慢收线;如果鱼再一次挣扎,钓者也再一次放线,鱼累了,再收。几个回合下来,鱼往往会精疲力尽,任由钓者拖上岸。

【激活思想】

这则材料关涉方法论。方法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命题,既有普遍的历史经验意义,又有深刻的现实指导作用。

人类至少百万年的进化史和数千年的文明史,无不昭示我们:人类一路走来,一路前行,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化至今日揽月的文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事讲究方法无疑是人类日益聪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则“钓鱼之道”,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生存,要摘取胜利的果实,就要奋斗,要战胜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困难;我们就好比是“垂钓者”,“大鱼”就是我们要夺取的胜利果实。

3.向你的敌人敬杯酒——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

迪现实的智慧: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手的强弱。

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4.站起来——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促销会上,美国某公司的经理请与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椅下发现了钱,最少的拣到5分硬币,最多的有人拿到100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有人能猜出这是为什么。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道出了个中原由。他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激活思想】

“站起来”,说得何等好,何等深刻。只有“站起来”,经销才能赚钱,推而广之,“站起来”,人类社会才会进步,自从“盘古开天地”——在爬行的猿猴中,有一只勇敢而艰难的“站起来”,才学会了最初的行走,才有了人类历史的最初开端。“站起来”才实现了由猿到人的飞跃,人类也才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一路前行,走到了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说,“站起来”就是尝试,就是行动,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勇于尝试,才能不断开拓新领域。与其坐而论道,不如付诸行动,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篇三:关于学生作文不真实的思考

关于学生作文不真实的思考

“君不见,语文教学路漫漫;路漫漫,作文教学尤为难;尤为难,不见学生吐真言。”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在语文教研会上无奈地调侃道。其实,他说出了语文教师们的心里话:作文中,不少孩子编假故事,作假文章,他们放弃了作文的首要原则:真实。有学生在作文里把自己写成孤儿,洋洋洒洒描述在贫寒家境中的奋发自强,阅卷老师看了唏嘘不已,可一打听,孩子双亲健在,家境殷实;有学生写爷爷已经过世多年,自己非常怀念他,回忆起爷爷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催人泪下,让人觉得这位老人令人尊敬,可有同学却说今天早上还看见这位老人;有学生在作文中,明确地写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真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信息通讯渠道十分通畅的今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但学生并没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感,反而编假故事,作假文章,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的深思。

常常听到老师们慨叹: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写作文老师说写真的,发自内心的,于是我们就写真的,发自内心的。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的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作是“立言——立人”的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古人说,“文,心学也”,因而提倡“修辞立其诚”。所说所写,应当是“自己的意思”,应当是真话实话心理话。这是说话写作的底线。书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和别人对话、交流,这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或者说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一如游戏之于儿童。言为心声,古罗马的哲学家朗加纳斯说得好:“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所以,教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做人。如果教师平时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不要求学生的作文写真实,却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可以编,可以抄,只要“具体”、“生动”即可。那么,就把学生引上了歧途,“立人”从何谈起呢?

3、换来了阅卷场老师的“口诛笔伐”

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学生购买作文选,平时作文设法移植;教师设法走“捷径”让学生背范作,教给套作文的“妙法”。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画虎不成反类犬”,在阅卷场上是令阅卷教师厌恶的,是会遭到“口诛笔伐”(言语上的批判、分值上的降等)的,如在某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这种作文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考试成绩,这又何苦呢?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不但是为了学生“应试”,对于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还承载着语言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任务。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要让孩子始终“有话讲”、“讲真话”,学校和家庭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体验。另一方面,无论是平时的习作、作文竞赛还是中、高考作文,在命题和评判标准的掌握上,还是要把真情实感摆在

篇四:(印)2013“温一模”优秀作文04.19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德国谚语)

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最终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根据上述两段话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2013年温州市高三语文

朗斯特罗姆因中风使得死去的一半身体与存在的另一半躯体相互依存。悲惨的现实促使他处于灵肉分离的状态,他怀疑现实的真实性,试图用死亡逃脱迷失的状态。然而喷薄的海浪带给他的流动思考让他确认苦痛生命的真实。他用十年的思索完美写就人生行走历程《画廊》。用人生的磨砺逆转尼采所说的“人们往往直到完全迷失才发现自己身在何处”。

人们不应该让自我沦陷在对真实和虚假的不确定之中,应及时用思考作为照亮现实的火焰,摩擦出真实可感的星点。

人们以思考验证生命的清醒与人生轨迹的确定。执导《泰坦尼克号》这部历史鸿片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拥有了万众瞩目的光环之后,并未被眼前笼罩的暂时的光芒所迷惑。他将自己从美好的现实中抽离,静心思索自己所探求的人生,寻觅自我最真实的状态,不被外在的转瞬即逝的影像所蒙蔽。他潜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思考并感悟生命渺小而真实的存在。他说:“在幽深,阴冷的海底,我更能感觉自己的渺小。”卡梅隆用清醒的认知逃脱了未知幼稚的状态,发现了自己对生命最真实的渴求,求索生命线的不断延长,铸就了《阿凡达》。

毕加索宣言“你的腹中有一千道光芒。”人的思维胜过万丈光芒的亮度。无论行走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顺生而行,认清自己存在的独立性,辨认清楚你的眼前所充斥的真实和所谓的虚幻。

生命因思考而真实存在,因怀疑迷失而荒废。我们周游世界的旅途并不只是为了抵达目的地,更是为了认清自己,认清真实的生活。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浪花淘尽始见金,繁华落尽见真淳。人在何处?人在于对生命和自我的思考。

思考成就人生

温州市

如何求证。

当下,我们这样日复一日地过活,是惯性,更是惰性。少了疑惑,多了茫然。不敢怀疑,认为这是显示自己无知的表现;不去思考,任凭信息时代的数字充塞脑际。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机械般的将信息输入大脑,再输出。我们忘了怀疑,忘了求证。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会判断、会怀疑。我们已然忘却。

康德曾说,人生而自由而思想自由,每个人都拥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智的权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大胆怀疑,勇敢求证呢?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搭一座小木屋,刘亮程回到家乡寻找废弃屋和老木桩。他们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怀疑,于是他们去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

生而为人,我们有幸感触这个充满神奇和未知的世界,我们更加有幸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怀疑,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从而获得真知,不枉过活。

苏格拉底也曾说,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没有思考,忙碌亦只是无谓的自我安慰。

想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证明此命题。而由于大意,他弄错了题中的一个数据。学生后来发现了命题中的错误,产生怀疑。本想直接放弃证明的他,后来又开始了从另一种方法入手的求证。经过不懈的推导、演算,最终竟成功地证明出了这个看似有误的无人可证的命题!这是数学史上的一大突破,而这个少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其实人生就像一个命题。我们要勇敢地提出假设,建立课题。迈出怀疑的

人可卑微如一颗苇草,但帕斯卡如是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苇草本无思想,因此即使它与你于混沌初开时同生,它也无法领会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而能思考的我们,便知道我们的存在时一个铮铮的事实。因为思考,我们甚至“觉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于是也有了以我生比蜉蝣,以我生比苇草的想法。

思想如一汩汩流水,细水长流处,感受岩石的冰凉,径上微草的芳香,泥土的芬芳。便不再怀疑石块的温度,大自然的味道,用心去感知,用脑去思考,便会惊奇地发现,凡是那些存在的美好,其实都与你我,与天地同在。

史铁生于地坛中观察自然万物,看那捋着触须若有所思的蚂蚁,感受从叶上坠落甩开万道金光的露珠,观那如云雾般停留在空中的蜻蜓,思考着万物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晨曦与朝雾的轮番日月中,顿悟了生与死的内涵。

原来活着便是不用思考的事实,死是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切已存在的便是自然的造化。史铁生在一时的迷失和茫然中,用思考走出了困顿的牢笼,摆脱了迷茫的枷锁,真正肯定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思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命运,定数也是存在的。有人说:“人生如树花同发,自有揭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你我是怎样的出身,曾遭受什么,正在体验什么,都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是既定的事实,是真实地属于我们的一部分,与我们同在。

思考让我们相信惊喜亦是存在的,它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幸福游走在长长细细的花蕊之间,待花蕾绽放时如旭日般喷薄。一个人的寂寞是手持一朵花在繁华都市不知所以,仅剩花朵笑春风,但你若能想到回头,便会看到一人站在灯火阑珊处。这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场景。因为诗人思索着世间总有这样的美好,于是回首处美确是存在的。

自古便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驳。但思考和世界其实是同在的。我思,故我与天地同在。

【本文得分:52分】

温州市

两大核心主题,颇有几分巧妙。再者,在语言上,本文文笔优点明显,连串的排比展示出充沛的气势、大胆的怀疑和深刻的思考。(林甲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