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说明文
篇一:说明文书法、成语、对联
【顺义】(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17题。(10分)
①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中国的成语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活化石,历经千年仍然被广泛地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语境当中,堪称奇迹。
②成语有两大特点,一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成语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有它独特的用
意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成语的人随便改动它。例如?半面之交?这个成语曾遭到了质疑,理由是:既然?交往?过,至少得见?一面?,怎么能见半面呢??半面?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成语被好多人改为?一面之交?来用,还说?半面之交?不可能, 这就与成语的本源有抵触了。此语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应奉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官员,他的特点是?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有一次他坐车上街走到中途他让车夫停车,自己跳下车来走到路(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边正在修车的一个老者跟前说:?老先生您还记得我吗??老者赶紧站起身来说:?先生我并不认识您!?应奉说:?我叫应奉,三十几年以前您到我们家修过车呀!当时是管家接待的您。但是您修完车找不到管家就到我的书房,‘开半户出半面视我’呀!(也就是把门开一个缝露出您的半张脸看我,我一抬头您就走了)所以我和您可以称得上有半面之交啊!?成语?半面之交?就是从这件事提炼出来的,后来用来表示?彼此见过面但交情不深?。所以这?半面之交?确有史实作根据,不是?不可能?。此外要是表现?交情不深?,那么?半面?比?一面?应该说是更有表现力,所以改为?一面?也不好。
③二是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每一个成语都有丰富的内容,与同类词语比较,成语的意思最具代表性。下面通过一个成语故事说明这一特点。成语?至理名言?是从《明史·后妃列传》中提取出来的,讲的是朱元璋拿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听了妻子马皇后的一番劝告,很受感动,叹息着说?至言也?(真是至理名言啊!)。后来人们就把朱元璋概括马皇后那番话的?至言也?,从《明史》中提取出来扩展为 ?至理名言?作为成语,用来指?最有道理,最有价值的话?。而成语?至理名言?的丰富内容主要体现在把?如何巩固政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包括了。要巩固政权,首先?皇上要做得正?,皇上要有?守成不易?的认识。马皇后见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元有是而不能守?,实际上这就是让朱元璋认识夺取政权后把政权守住并不是易事。如果是易事,那么元朝的政权不应该丢,传国玉玺不应该被我们拿到手!要警惕自身的骄傲放纵奢侈和不谨慎从事。其次,巩固政权要有贤能之士的辅佐。再次,巩固政权要得民心,?不屡更法律,不扰民?,这都是得民心的重要举措。成语?至理名言?在表示?有道理有价值的话?中也最有代表性。理由是?至理名言?所讲的理是如何使政权巩固的理,如何使国泰民安的理,对一个国家来说,再没有哪种道理比这更重要的道理了。因为?至理名言?是位居一切正理之上的理,是位居一切有价值话之上的话,所以它可以代表一切正理,一切有价值的话。
④了解以上成语的特点,一是能使我们体会到成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二是便于今后运用这类成语时少出错或者不出错,为净化语言、减少语言污染尽一份责任。
15.阅读第①段中的划曲线句,结合文章说明作者把成语比作“活化石”的理由有哪些。(2分)
16.阅读下面几幅图画,写出源自这些图画内容的一个成语,解释成语意思,并指出此成语可以说明上文中的什么内容。(4分)
。请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对此观点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参考答案:
15.(2分)中国成语:①时间久远:历经千年,源远流长。②使用价值高:博大精深,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长期广泛使用。
16.(4分)参考示例:①四面楚歌 ②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③从楚军四面传来的乐声,瓦解了军心,暗示了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已孤立无援,处境凄惨。这个典型事实可以说明上文所介绍的中国成语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等特点。
17.(4分)参考示例:成语“滥竽充数”中的“滥”字是不切合实际的意思,不能写成“烂”。材料中的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他才能混在中间充数;而当湣王立,他不会吹竽的事实就会暴露,所以他才逃跑。这个典故正说明成语字字皆有本,所以不需要使用的人随便改动它。
【昌平】(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共9分)
⑴书法欣赏同其它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⑵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⑶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⑷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即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如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心中充满了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所以当时所书之字大有顿挫郁屈,不可控勒之感。而在写《告伯文》时,则心气和平,其字温婉、流畅,没有了《祭侄文稿》的奇崛之气。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亦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⑸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
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14.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出书法欣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4分)
1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请你说说小明爷爷“远观—近观—远观”这一行为的原因。(3分)
小明爷爷是一位书画大家,一日小明看到爷爷正在和一位朋友赏评一幅字——颜真卿的楷书,只见爷爷先是将这幅字挂于一处,然后时而远观,念道:?布局平整均衡,字与字上下承接,呼应连贯,观整体空间结构大有苍劲古朴之感。?时而走近,又说道:?点画线条轻重徐驰,遒劲有力,富有节奏感,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富有立体感。?时而又退到远处,不仅点头称道:?好啊!真是好啊!此字端庄雄伟,大有荆卿按剑,樊哙拥盾之像啊!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创作年代,果然是一幅好字。?
16.通过对文章内容和材料的理解,请你试着为下面的书法作品写上几句赏评的话。(2分)
参考答案:
14.要点:(4分)应当整体局部兼顾;应当充分展开联想;应当了解创作背景;应当综合运用书法技能、知识等。
15.示例:(3分)书法审美的过程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所以小明爷爷时而远观时而近观时而再远观,远观正是通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大概的印象,时而走进,正是从局部感受书法的细节,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时而再远观就是要从理性上再去高度地把握这幅字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否一致。(每点1分)
16.略(2分)
(二)阅读《漫话对联》,完成第14-16题。(共12分)
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A 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的形象反映。 D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4.阅读选文第②——⑧段,说说你对对联有了哪些了解?(4分)
答:
15.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这一句话是从第④自然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E哪处最合适?为什么?(3分)
答:
1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修改下面对联,并说明理由。(5分)
【链接材料】
对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民安国泰祖国河山迎红日
答:
(二)(共12分)
14.定义种类起源和发展写法 (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放在E处。
理由:答案示例:因为本段是按着时间顺序写的——先秦、五代、宋代、元代、晚清。而康乾盛世是清代,应在元代后,晚清前,所以应放在E处。(共3分,判断1分,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16.应该为: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理由:
答案示例一: 因为①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而下联的“祖国”名词、“风”名词与上联的“万里”数量词、“红”形容词词性不一致,所以把“祖国”改成“万里”这个
数量词,“红”改成“日”这个名词;②上下联中不宜有同字相对,所以把下联的“迎”改成
“映”。③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而“绿”和“日”都是“仄”声。 答案示例二:① “千条”为数量词,对名词“祖国”;“风”为名词,对“红”形容词不
符合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的特点。②“迎”对“迎”同字相对,不符合上下 联中不宜有同字相对的特点。③“绿”为形容词,对“日”名词不符合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绿”和“日”都是“仄”声,也不符合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的特点。(共5分,修改2分,理由3分。“绿”和“红”从词性和平仄角度写出不符合一点即可)
篇二:写对联作文
写对联作文
写对联
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寒假有一项作业是写对联。我选择的对联是“凯歌辞旧岁,骏马迎新春”, 横联为“一马当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备好了笔墨纸砚,准备写对联。可事情不是总一帆风顺的。“一”不是写粗了,就是顿笔顿得太大了;“马”的折笔太多,也不太好掌握??后来我把我们家里的“书法大师”-----外公请了出来。他的字写得可好了!外公先把对联在报纸上写了一遍。然后纠正了我的握笔方法。我在报纸的下面,把外公写的字照着写了一遍。练了几遍之后,外公说我写的字有进步,再多写几遍,写对联就应该没问题了。
我真佩服古时候的那些书法家们,竟能把毛笔字练得如此漂亮。“吾家洗砚池前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原来书法家的字都是这样锲而不舍地练出来的。
我想起了我们班字写得好的同学:黄颖妮、熊泽昊、左曦如??他们都不是一日之功啊!还有我们班的>班主任吴老师,她每天中午让我们练字,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啊!
我的毛笔字还得再练几天,这样就能赶上我们班的同学了。
什么时候我写的对联能够真的挂在我们家门口呢?看来,我还得天天努力呀!
篇三:贴对联作文
贴对联作文
贴对联作文(一)
春节到了,又要贴对联了,大家一起贴对联。今天,我们一起贴对联。我看见爸爸他们贴对联好像很好玩,于是我也吵着要贴。爸爸对我说:“贴对联要贴正的,而且都是大人来贴,小孩子贴什么?”
这时,我看见爸爸把福贴反,我说:“爸爸,福贴反了!”爸爸说:“福倒过来代表‘福到了’的意思,懂了吗?”“哦,我学到新知识了。”并且,我还知道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二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四声来区别上下联。上脸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这些知识。我高兴极了!
这时,外面的爆竹声接二连三的响了起来,可是,我却不觉得难听。可能是学到了新知识的喜悦胜过了难听的爆竹声吧。所以才不会觉得难听吧。
看着红红的春联,听着‘好听’的爆竹声,心里想着学到新知识的乐滋滋的喜悦。
时间老人,我多么想你停留在这‘美好’的爆竹声里啊!哪怕就一会儿,也是美好的,让我回味无穷啊!
因为一年只有一次的新年这种热闹的场面都是多么让人怀念的啊!
贴对联作文(二)
清晨,我睁开双眼,天蒙蒙亮,可是已经7点5分了。我连忙穿好衣服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爸爸,起床了,我们一起贴对联吧!”“好的。”爸爸爽快地答应了。15分钟左右,我们就把东西准备好了。
“先贴大门。”爸爸笑呵呵地对我说。他爬上了梯子,把先横批贴上去,“向上一点,向右一点,向下一点点,再向右一点点,ok!”我像指挥官指挥着爸爸。贴上下联了。“这个偏一点没事的。”我心里念叨着。可是贴上去的对联中间好像有一个调皮的娃娃,挺着个大肚皮。瞧,把这边按下去了,那边又鼓了起来,来来回回总是弄不平整。总以为贴对联容易,如今我和爸爸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贴好,我累得腰酸背痛。“真累啊,我的头都仰疼了!”我不耐烦地叫了起来。“别急别急,还有两幅没贴呢!”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这时妈妈走了过来说:“你们贴对联的顺序错了,应该是先贴上联,再贴下联,最后贴横批。”我和爸爸恍然大悟,原来贴对联还有顺序要讲究呀。
我俩额头不时渗出汗珠??
剩下的两幅终于贴好了。嗨,还要贴门画。爸爸把旧的门画撕下来换上买来的新门画。门画上有一个大大的福字。门画贴好了,当我看到爸爸贴好的门画,疑惑不解地问:
“爸爸,你怎么把‘福’贴倒了?”爸爸笑着说:“这就是‘福到家’的意思。”
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财多喜庆多,和气生财。
贴对联作文(三)
**年春节即将来临,我们要回老家过年,寒假里在爷爷、爸爸的帮助下我写了好多对联,腊月二十九我等待已久的贴对联时刻终于快到了,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马上要贴我亲自写的对联了。
中午饭后,我迫不及待的拿着对联和爸爸先去老爷爷家贴,天气虽然寒冷,我们依然干得热火朝天的,我和爸爸分好工,我清理门上的旧对联,爸爸打浆糊,八十对岁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坐在旁边眉开眼笑说我今年>长大了,能贴对联了,我和爸爸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一门门的贴,想到去年我只能给爸爸打下手,今年我成主力军了,心里挺高兴,我和爸爸密切配合由内屋到大门口井然有序,每个门口都有正联、横匾、大福字,大门口的正联是“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一门有百福”横匾是“福寿双全”,床前贴上“身体健康”出去大门口正对的地方贴“出门见喜”养家禽的地方贴上“六畜兴旺”,我就这样别贴别念给老爷爷、老奶奶听,他们高兴地合不拢嘴,一直不停的夸奖我呢,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贴完了,看着贴好的对联我的心情十分高兴,心想明年我一定要认真地好好写。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