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成语故事
篇一:杀鸡吓猴的故事
杀鸡吓猴的故事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出处】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
【释义】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
【相近词】杀一儆百、杀鸡儆猴
【成语示列】正在气头上,便采取‘杀鸡吓猴’的手段,传旨革去文悌的御史之职。 《袁世凯演义》第二回
篇二:成语故事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一箭双雕 北周的皇帝为了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国王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突厥国王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国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彩。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老马识途
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杀鸡吓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杀鸡吓猴
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此地无银三百两
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比喻想要把事情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从前有个叫王三的人,想做生意挣大钱。他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王三心想:“这些小毛驴看上去不错。不如买几头回去。”他就问老板:“ 老板,我想买几头驴回家去卖,能不能赚钱啊?”老板回答:“当然能赚钱了!赚不到钱,你再回来找我!”
王三听老板这么一说,就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王三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
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明明是
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
他急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 最后,他想了一下说:“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就不会少了!”
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嘲笑他。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空中楼阁
以前有个有钱人,痴呆无知。到别的富贵人家,看见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高大宽广庄严秀丽,心里十分羡慕,想:我有钱,为什么不盖一栋楼呢?于是叫来工匠,告诉他们盖一栋。第二天,工匠在地上垒砌砖块,太阳落山后就去休息。有钱人见了,十分奇怪问工匠:"想干什么?”工匠答道:“先做底层。”有钱人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屋子。”工匠很惊讶:“哪有不建下面的而能盖出第三层来的?”有钱人坚持自己的要求。当时的人听说了都嘲笑他。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
黔驴技穷
黔地(这里的黔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返老还童
用以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精力异常旺盛。
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一天,八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求见,说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刘安说:他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会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快把他们给我赶走。老人们听说刘安嫌他们老,就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听,慌忙出来迎接。这个成语形容老人恢复了青春。
篇三:成语故事
1.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2.对牛弹琴: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原来,不是牛不愿意听,而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后来,对牛弹琴这则成语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
3.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画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这则成语是在讲:画蛇时却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4. 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一个叫郭翰的年青人,他的长相很英俊,而且也很有才华。有一个夏天的夜晚,他在院子里的树下乘凉,忽然间迎面吹来一阵凉风,凉风中并且带有一股香气。他抬起头四处寻找,看见了一位美丽的仙女正从天上慢慢飘落下来。
郭翰很惊讶,于是就问这位仙女:?请问姑娘是什么人,到这里来做甚么?仙女回答:?我是天上的织女,想到凡间游玩一下。郭翰发现她的衣服非常漂亮,而且全身上下一条衣缝都没有。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又问:?您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啊?织女笑着回答:?这有甚么可奇怪的,我穿的不是凡间的衣服,而是天上的衣服,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做成的,怎么会有衣缝呢?后人就用天衣无缝来称赞那些完美无缺的事物。
天衣无缝这个成语原指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现比喻事物非常完美自然,不露任何痕迹,没有一点儿破绽。
5.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就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6.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从而帮助了诸葛亮,使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后来,人们常常用草船借箭来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声东击西
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声东击西是指故意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8.朝三暮四
传说宋国养猴人狙公养了很多猴子,猴子能够完全听懂他的话,他对猴子的生活习性与语言也完全了解,由于家境开始不济,就想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说以后的栗子一律是“朝三暮四”,猴子不同意,就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满意。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9.杀鸡吓猴
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杀鸡吓猴就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10.盲人摸象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瞎子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瞎子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瞎子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瞎子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把自己摸到的某一个部分误认为是全体。 后来人们便用"瞎子摸象"来形容那些观察事物片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人。
11.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是指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2.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对症下药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