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审题
篇一:议论文审题立意
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当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
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怎样写议论文才算“合体”呢?
一是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曰“引
论”、“本论”、“结论”) 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 ”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
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
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 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这一点,众所周知,兹不赘述。
二是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
这个“向度”有四个: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一般情况下, 一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其本
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但无论是从哪个向度展开, 其分论
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
所谓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向度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如果仅仅围绕一个向度
写,那么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关系 。例如:议论文范文1(请点击浏览该议论
文范文)
递进式同并列式结构相比,除了论点之间的意义联系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结构模式与并
列式相同,就不再说了。
所谓对照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其优点是结
构简洁,论证充分,容易上手。最简单的对照式是在提出观点后,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一段从
反面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还有一种对照式结构是在正面进行论述或者摆出论据后,紧接
着用转折或者假设的方式从反面展开论述。例如:议论文范文2(请点击浏览该议论文范文)
二、思路入格
议论文是论述问题的,当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议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
知道,议论文是论证问题的,你在提出议论文论点后,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
信服地确立起来。因此,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
点是“因”。这个因果联系就是议论文的思路之“格”。
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议论文作文,最起码要做到在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 ,论点和论据之间
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学生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如中
心论点是“只有坚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个
观点是在说“坚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坚守很重要”这个问题。那么就可
从“为什么”和“何果”这两个向度来立分论点。如“坚守是一种执着,使绝望变成希望”,“坚守
是一种信念,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如果我们要检验这三个
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话,只需在这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
在“坚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连起来念一下即可。
同样,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
大”这个分论点后面,就可这样展开论述:“边防战士的坚守,使国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师的坚守,
使桃李满天下;白衣天使的坚守,使病魔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飞”这个分论点
下可以这样展开论述:“行动可以受制于客观现实,思想却永远享受绝对的自由。有了这份思
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与浪漫于一身的诗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还在感叹?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才诗人海子。总之,因为这份
思想的自由,社会才会在其牵引之下不断地进步,才会创造出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类奇迹。”
1
三、粘连有术
一篇像样的议论文,除了议论文的结构合体、思路入格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论点
的恰当阐述和对论据的中肯分析;没有这样的阐述和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就不能粘连起来,
而这个粘连是有“术”的。
(一) 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这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
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就是事例叙
述完之后,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指出其本质特点,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
在一起。例如:议论文范文3(请点击浏览该议论文范文)
(二) 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这种议论文论证方式就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就是从多个事例中
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例中提炼,那么,“论据”部分,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
例如:议论文范文4(请点击浏览该议论文范文)
(三) 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用普遍性
的真理(论据)来证明特殊的论点的方法。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来立意。
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
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
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
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
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
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
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
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
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
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
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
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准题意】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3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2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
【例文展示】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地日月尚且有盈
有亏,更何况世上的芸芸众生呢?纵使有一些缺陷,只要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便能够
在世间立身。可是无知世人却诸多留难,求全责备,实在可笑可怜。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和材料科学家,他在主持欢迎宋楚瑜到校发
表演说时,因为引用的诗文用字冷僻,一时卡壳,以致尴尬了一番。事后便有无知的人大
发议论,道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全无文学底蕴。又道校长不学无术,甚至还有要顾校
长引咎辞职之说。其实有心人细心一想,便知此等言论全不足道。顾校长作为科学工作者,
全副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于文学言辞上稍有欠缺,当然在所难免。而且顾校长在物理、
材料应用方面为我国贡献良多,怎能因此小失就要引咎辞职?顾校长虽然一时读错了文字,
但瑕不掩瑜,他的才能人格并不会因此而被抹杀被贬低。顾校长,依然是受人尊敬的科学
家,清华大学的校长。
韩愈在其名著《师说》中反复提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表明每个人学识
才能各有高低,技巧手艺各有不同。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值得学习,绝对不因某方面某科
目的不足便可以耻笑。而且天下间每门技艺,每个学科都有极其深奥的原理,不少人穷其
一生之力尚且未能钻研透彻,何况要样样皆精,科科都晓呢?由此可见,在某科有缺失不
必可笑可耻,反而是那些只会大发批评,高谈阔论的人才是不学无术之人。
其实不仅由于对不擅长的科目会出错,就是那些长年研究本门学科的专家学者也难免
会马失前蹄,在最熟悉的地方摔一跤。清代著名学者朱起凤,饱读诗书,自命不凡。但他
在学堂教书期间,却有一事令他无地自容。有一天,朱起凤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看到“盘
施两端”,以为是“首鼠两端”之误,遂作更正。殊不知这词语出自古典,与“首鼠两端”
的含义完全不同。于是乎全院扔书毁册,指桑骂槐地指摘朱老先生学识短浅。朱起凤虽闹
此笑话,遭此大辱,却并不代表他一无所成。流传至今的珍贵文籍《辞通》便是这位朱老
先生所作。难道后世会因为他的一点的疏忽,一丝的纰漏,就抹杀了他在文字学上的贡献
吗?诚然,我们能包容朱子的过失,当然也应该理解顾校长的出错,因为,那毕竟是美璧
微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我们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只
一味地攻击别人的缺点,全不顾别人其他方面的优点和贡献。为山九仞,依然有棱有角;
为海万丈,仍旧有深有浅。我们只会惊叹于山之高大,海之壮阔,却不会则山之棱角,骂
海之有浅。
山水亦然,何况世人!
18+18+18=54
本文就事论事,就顾校长?卡壳?之失而遭指责一事,为顾校长辩护。辩护的理由
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顾校长虽然有失,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以一眚而掩大德?。4
本文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了以下论据:
(1)引用名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顾校长的?卡壳?是小失(一眚),顾校长的建树和贡献是?大德?,我们不能
?以一眚而掩大德?;
(3)引用韩愈名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朱起凤批改的失误与编撰《辞通》的贡献
(5)人们对山海的评价。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大学,固不可说其缺乏人文精神,但顾校长之为,确实不仅是其本人的尴尬,更是中华文化的尴尬。作为一所中国首屈一指的堂堂学府之主,竟然不会读诗中一字,实为荒唐!
只不过,这种荒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言“人无完人”,故读理科出身的顾校长不懂
“侉”字怎么读终究是可以谅解的。但这种谅解仅限于平时,而在当时那种场合上不懂怎
么读却是不可饶恕的。我们不禁要问:校长,送礼前您就不能先准备一下吗?为什么非得
出现了问题才知道脸红呢?
在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里,有这样八个字:“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它告诫我们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准备好应对将来的困难或问题,才不致于突受麻烦便手足无措,把事情
弄得一团糟。而一个好端端的宋楚瑜先生演讲仪式便给顾校长弄糟了。
顾校长之前,其实已有许多教训了。最近也最为惨痛的莫过于美国人的“9.11”事件
了。美国人目空一切,树敌过多,终为恐怖分子所不齿。美国人虽然也知道恐怖分子厉害,
也知道他们无恶不作,就是偏偏不懂得把自己严谨地保护起来,也不懂得制订周密的措施
来预防恐怖分子的袭击。于是,世贸中心塌了,恐怖分子手舞足蹈了。在这种时候,哭娘
喊爹的美国人才慌忙地动起来做“护身符”。嘿嘿,晚矣晚矣!
“9.11”刚过,顾校长便好像不记得了。或者说他不屑于知道美国新闻,那也应当谨
记我华夏史留下的警示啊!关羽没有做好东吴入侵的准备而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清政府
无视外夷之海患而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我泱泱中华备受外侮之辱;张学良只垂
手恭听蒋介石之言而无任何战前动员筹备而把东三省送入日狗之口??呜呼!顾校长究竟
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啊!
也许往事不必再提,顾校长也不必耻于见国人,你只要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基础上再谨记同样珍贵的八个字——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那就足够了。
16+16+16=48
本文也是就事论事,不同于上文的是,对顾校长?卡壳?之失提出批评——顾校长
为什么不未雨绸缪呢?但所用论据不是很恰当,遣词造句也有欠准确、通顺。尤其是本文
观点的提炼也不是十分恰切。
一字 千 斤
清华大学校长在宋楚瑜先生的欢迎仪式上出了一次糗:在念一首诗中的某个字时卡了
壳。这一卡壳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指责顾校长及清华大学。顾校长大概也为此背负
了很大压力,真可谓是“一字千斤”。5
有人说:顾某人是物理学家,不会念古文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清华大学的校长竟然不会念古文,反映了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这两种意见我都不以为然。文理之别当然不可以成为卡壳的借口,但由此得出“人文精神欠缺”也未免太过片面。我认为,这“一字不识”反映了责任心的问题。
平日里的家人、朋友间读错一个字,不懂一个字当然没有问题,也没有人会追究。但顾校长不是正在家里吃饭,也不是正在与朋友聊天,而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就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他代表了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的教育水平;作为主持,他掌握着欢迎仪式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将在全世界的媒体中出现的公众人物,他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中国;作为大陆同胞,他是与台湾同胞互通友谊的信使。这着这多重身份的顾校长,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讲话更加谨慎些呢?再者,古文在现在并不常用,不会读也在情理之中,骂得响亮的人也不见得有多少个能读出那个字来。但是,连小学生也知道,不会读的字可以查查字典。这种很简单就可以避免卡壳的办法,为什么身为清华大学校长却没有采用?如果在讲话之前认真地看一遍诗句,发现有难读的字马上想办法解决,那么还会出现卡壳的“事故”吗?当然不会!所以,归结原因,只能说顾校长的责任心不强,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没有清醒的认识。
在某些人看来,一字不识也许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字值千斤重啊!这种不负责的现象当然不仅仅发生在顾校长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电视里,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类似的错误。顾校长只是“一字不识”,没有查字典;媒体们却把那些错别字铺天盖地地堆到读者的面前。从前,人们见到这些错别字还会提出纠正,现在却大都麻木了,面对错别字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媒体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错别字越来越多,到最后,会不会错的反倒成了对呢?人们看错别字,用错别字,教育水平又如何能得到提高呢? 各位肩负重任的文化工作者,在下笔之前,在开口之前,请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责任吧。因为在你的笔下,在你的口中,对你对我,都是一字千斤啊!
18+17+16=51
本文与上两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既就事论事,又有所拓展。
首先,是就事论事,评论顾校长?卡壳?之失。在?就事论事?上,与上两文相同;但在观点的提炼上,不同于上两篇。本文的观点是?这‘一字不识’反映了责任心问题?。这与例文2有相似之处,但又高于例文2。
本文与上两篇的最大不同,是不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在评论顾校长之失后,再作拓展,联系现实,针砭当前文化工作者的不负责任的问题,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从而使文章高出上两文一筹。
【能力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07年 1月2日上午9点过,一年轻女子独坐在成都市三圣街某酒店6楼的窗台上,试
篇二:高考议论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指导
高考议论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指导(高三)
议论文是高考最为重要的备考文体,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在经历了“命题——材料——话题”几个步骤后,向“后话题时代”发展,高考作文呈现出了各种要求的“百花齐放”时代:话题作文仍在持续,材料作文重出江湖,命题作文再领风骚。
例如:
2006年高考作文中,天津市作文题: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2006年湖南作文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谈意气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无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重出江湖的材料作文,都降低了审题难度。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原则就是保证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但这并不是说,高考议论文的写作,在审题上就是零难度。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写议论文时,出现了偏题、跑题的失误,而致使作文得分很低。
根据考纲,基础等级的一至三条要求是: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符合题意”与“符合文体要求”以及第三条中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实际上属于审题立意的范畴。因此高考议论文要求我们在这三点上要达标。一般情况下,考生只要看清了题意,“符合文体”与“思想健康”的要求是不难达到
的。关键是审准题意,确立正确的中心论点。
那么,在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上,有没有通行的法则?
答案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没有的,但通行的法则是有的。现在大多数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材料,都把审题与立意割裂了来讲,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审题与立意是两个过程,但二者绝不是可以割裂的两回事。二者有不同,但更多有是相同。
从不同来看,审题重在“读”:要仔细地读作文题目的每一项——材料、话题和要求。如果是命题作文,要读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同向并列的要么取立意交集,要么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反向并列的要么有所取舍,要么辨证分析。如果是话题作文,要读出“谁(话题)——怎么样——为什么”; 如果是材料作文,单则材料的要读出其“材料主干——有何疑问——如何解答”,多则材料的要读出材料之间的关系。
立意重在“确立”。即在通读之后,确立出一个重点,然后围绕该点确定中心。
就相同来看,无论审题还是立意,都离不开“二思”,即“思想”与“思维”。
高考的审题立意,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思维品质。 具体说来,思想品质方面即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是否具有备爱国、诚信、勤奋、忠孝、友爱、团结、民主等思想品质,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2004年北京作文题“包容”、2005年山东作文题“双赢的智慧”。
思维品质的考查就是看考生能否正确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处理事物。这些思维主要有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用一分为二(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问题等等。例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的话题为“平凡与自豪”,浙江卷为“人文素养与发展”,天津卷为“材与非材”等等;2005年高考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题,分别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位置和价值”;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省“人与路”;2007年四川卷“从一步到一生”:都是这个类型。
考查学生的审题立题能力,实际上也就是考查学生的“二思”。我们知道,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观点,这个观点的来源,就是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而考生如何处理所遇到的材料,则根源于他的思维品质。就立意来说,考生也必须立出正确的符合“二思”要求的主题,才能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打好第一仗。高考作评分标准的第一项就是符合题意,这个题意,就是对立意的要求。 议论文审题立意示例:
作文试题 试题评析
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
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此题扣合了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题目的特殊性在于,它直面了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实际状况,并不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人性丑陋的一面。
试题完全具有“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征。材料本身不算复杂,两个事例进行对比:前一个是丛飞无私捐助与受助者不知回报,后一个是学生小李“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从审题上说,并没有多大障碍,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很容易想到“学会感恩与回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
立意:
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比如,如果我们从歌手丛飞“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的话语立意,就可赞扬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和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
开阔胸襟;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的角度立意,还可批评一种狭隘的“面子”观;从“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的角度立意,还可强调帮助别人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尽我所能就值得颂扬……当然,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除审题准确、思想健康外,还应力求感情真挚、认识深刻、情理并重。就“认识深刻”来说,你可以着重剖析“感恩之心沦丧”的深层原因,可以审视慈善事业在中国难以“火暴”的根源所在,等等。
这道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提出了考生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起码得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题目本身也起到了引导甚至逼迫考生思考的作用。
同步训练:
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选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
篇三:议论文的审题
无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论点的正确性还意味着要准确把握题目、材料和话题(含“话料”)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命题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所暗示的命题意图,从而保证立论的准确性。比如要求以《“自尊”与“自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下列立论,我们来看哪个立论比较准确:
①每个同学都应该奋发自强,而不应该自尊;
②过分强调自尊会妨碍进步,只有奋发自强才能不断进取;
③自卑者应该自尊,更要自强;
④自尊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尊;一个人要自尊自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要自尊自强。
审题:“自尊”,是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这个题目规定了论题。从这一论题出发,确定立论时,应处理好怎样看待“自尊”和“自强”的问题,还要处理好“自尊”和“自强”的关系问题。
立论①把“自尊”误解为“自满”“自傲”,因而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立论②尽管在“自尊”前面加上“过分强调”的说法,似乎严谨了些,其实仍是把“自尊”同“自强”对立起来,因而还是不可取的。立论③固然提出“应该自尊,更要自强”的正确看法,但局限于“自卑者”这一角度,应该说是失之偏颇的。相比之下,立论④是准确的。它不仅正确地肯定了“自尊”与“自强”,而且正确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能从民族、国家的高度来论述自尊、自强的问题,其意义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此立论,不仅切题、准确,而且具有深刻性。
再比如,要求据下列这则材料作文,如何确立论点好呢?材料: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我们来比较三位同学确立的中心论点:
甲“学海无涯,学习不应满足”。
乙“自谦才能取得更大成就,自傲就会固步自封以至后退”。
丙“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三者之中,甲的观点限定在“学习”上,与材料的“才能”明显不符,限制过窄,丙的说法又大而无当,只有乙紧扣原材料中的“才能”“估价”等关键词语,这才真正准确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话的原意,真正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样的论点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要求根据下列材料,以“王老师背唐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材料:
王老师早晨从家到学校需走20分钟,他在这20分钟里每天背唐诗一首。经过一年的时间,他背了唐诗三百首。
我们比较一下下面立论哪个“正确”:
①学无止境;
②要节约时间;
③“时间”就是知识;
④“持之以恒”是成功的秘诀。
从审题来看,材料中的事例最能打动人并给人以启示的是:王老师“背了唐诗三百首”。背唐诗三百首,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的。于是我们会思索一个问题,王老师是怎么成功的呢?试想,在一年365天里,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王老师天天利用上班途中的20分钟时间,背诵唐诗一首,一天天积累,于是有了三百首,这难道不是王老师“持之以恒”的结果吗?所以,此材料的主旨及命题意图应落在“持之以恒”上,可见,立论④是正确的。至于立论①显然离题远了;立论②提出要“节约时间”,实际上是对材料理解还不够确切,因为王老师在上班途中的20分钟里即使不背诵唐诗也不能算浪费时间;立论③说的还是珍
惜时间的意思,与立论②的意思相同。
对材料作文和含有“话料”的话题作文来说,还有个“主旨立论”和“侧旨立论”问题。严格说来,惟有“主旨立论”才是正确的,“侧旨立论”只能算基本切题,确切地说,属于偏题。但是,在高考作文“淡化审题”的今天,“侧旨立论”也算切题,也算是正确的。
比如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阅读下文,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一位画家去拜访德国大画家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您准能卖掉它了。”
这道题应如何立论,在审题
但是,要是从访问者一方的创作行为考虑,将论点立为“欲速则不达”,或是从门采尔一方考虑,将论点立为“要有高妙的点拨”,也是可以的,虽然这有点儿就事论事,不太“高妙”。我们把这两个立论称之为“侧旨立论”。当然,在考场作文中,最好采用“正旨立论”法,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思维力度,能展示作者审题能力,并使作文做到话不离题;而采用“侧旨立论”法,往往失于简单片面,易露出思维不够缜密、审题不力的马脚,只宜凑合着用。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阅读下面这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上帝领着教士参观天堂和地狱。他们先走进一间大屋子,只见屋中央有一口大锅,锅内肉汤飘出诱人的香味。一帮人围着大锅,每人手中挥舞着一把长柄大勺在争抢肉汤。可是勺柄太长,互相碰撞,谁也无法吃到嘴里,人人面带肌色。上帝说:“这里是地狱!”他们又走进另一间屋子,这屋的中央也是一口大锅,锅中也是肉汤飘香。所不同的是,人们都很有秩序地围坐于大锅边,用长柄勺舀起肉汤互相喂在对面人的嘴里,所以人人都能吃饱,个个红光满面。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请以“‘天堂’与‘地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 00字。 这道题如果写议论文如何立论,请看下列立论哪个是正确的:
①“你争我夺”要不得;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③科学与智慧是生存的保障;
④岂能再吃“大锅饭”;
⑤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⑥让世界充满爱。
审题:这是一则宗教故事,本意是宣传基督教义的。这则故事的核心意旨是说:“爱”就是“天堂”,“抢”就是“地狱”,人世间应该充满爱。据此,立论⑥从材料整体出发,把握了这则故事的精神实质,弘扬“爱”的精神,切中肯綮,是正确的。相比之下,立论①和②从地狱的情景出发,①批判地狱人“你争我夺”的现象,其正面观点是崇尚精神文明;②
能看出“仓廪实”不一定“知礼节”的社会问题,用反问句为题,也是提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论点都是通过“侧旨立论”而来,算基本切题。立论③和④都有问题:它们除了是“侧旨立论”外,又运用了逆向思维,跑题太远。③认为地狱人不知道把“长柄”锯短一些,发挥竞争优势,这是缺少智慧,不懂科学,从而提出“科学与智慧是生存的保障”这一论点;④将天堂人的互相帮助,互谦互让想象成“吃大锅饭”,从而提出批判。这两个立论都是没有道理的。立论⑤是从地狱情景和天堂情景的对比中发出的震聋发聩的呼声,能够切题,但是“精神文明”与“爱”在概念的外延上不完全一致,稍微大了一点,有泛政治化倾向,也不是最佳论点。
议论文审题立论是作文第一步,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作文的成功与失败,绝不能马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