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的几个问题作文
精选作文:关于作文的几个问题作文
2015高考已进入最后阶段的冲刺。作为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高考作文受到考生的高度关注。那么,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取得高分呢?高考满分作文又有哪些技巧呢?专家就高考作文临考前还有几句叮嘱。希望能够对您的高考作文写作有所助益!祝您成功!
考试比的不仅仅是水平,更多的是比心态,细心+信心+耐心是取胜的利器。
关于作文想提几个问题:
1、作文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比较合适?
花60分钟时间写作文是比较适当的,用5-8分钟构思很重要。
2、如是“材料+命题”的方式可抛开材料写吗?
不可以,可以按题目写,但是立意要按照材料的中心意思去立意,要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以,既要顾及材料,又要按照命题写。
3、材料作文的材料要不要用?如果用,该如何用呢?
可用可不用。【主张用】
一是在开头作为引出自己的观点的引子;
二是在文中作文证明观点的材料。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概括材料,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4、高考作文写什么文体比较合适?
高考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5、材料作文要不要点题?如何点?
要点题,而且非常重要,材料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那么没有话题点什么呢?就是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关键词句,就点材料的中心。【必须点】
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 “奠基石”。点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高考作文不喜欢含蓄,一定要点题。
点题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开头点题。(2)用题记点题。(3)用小标题点题。(4)独立成段点题。
6、如何创造高考作文的亮点?
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一篇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一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一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文章的分数只能在三类卷里徘徊”。
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在开篇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标题要“靓”。(2)首尾要“响”。(3)字迹要“工”。
7、高考作文该写多少字比较合适?
高考《评分细则》规定:“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
字数不够700以上,每50个字扣1分。字数多点比少好,因为会给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视觉效果,字数太少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建议高考作文写到900字左右!
8、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①选自己的文体优势;②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③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文章、写过的作文;
【寄语考生】
蚕蛹依恋茧的温暖,难以变成翩飞的蛾;
航船依恋港湾的平静,难以到达远方的彼岸;
雪水只有离别雪山,才能汇入江河湖海;
柳絮只有离别柳枝,才能播种绿色的希望。
篇一:写材料作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材料作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如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整体上看是讲“雕塑”与“个人成长”之间的一个类比关系,关键词是“边边角角”,要注意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多余的可以去除的一些东西,可以是行为、习惯、语言、穿着等等。如果把重点放在如何“获得完美的自我”则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显然是跑题了。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世界需要你”中“这世界”三个字具有现实的指示性,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这种世界的现状我们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当我们从懵懂走向明理、从稚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候,其成长的历程,会让我们记住许多曾经让我们感怀的事情、回味许多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物、体味许多曾经让我们受益的哲理,这些在我们的人生履历上留下印痕的点点滴滴,如甘泉濡湿着我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我们年轻的生命。但是,现实不仅仅是光明,背后还有更多的不平,更多的阴影,世俗红尘的拜金主义,官二代富二代的霸权和为非作歹时时冲击着我们的耳膜,道德的滑坡,食品安全的缺憾,人情的淡漠,法律的践踏等等,都需要我们对此作出一个中肯而不是偏激的评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以让我们当下的中学生深思该如何塑造我们的灵
魂,确立我们良好的价值观。这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向性价值。
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考虑,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就使学生所写的内容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特色。文题“这世界需要你”的关键词是“你”。本处的“你”,亦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可以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但是,题目中的“你”更多的的是指向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特别是针对现实世俗世界道德的滑坡,信仰危机和金钱权利的膜拜,“你”更重要的内涵应该放在形而上的价值意义上思考。因此,更完整的理解是:我们当今的这种世俗世界需要我们呼唤良知,呼唤道德,呼唤理想,呼唤诚信。总之,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价值失衡的现实,缺失某些东西,需要我们深思。
写作对象“你”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但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你”潜在的丰富信息。不管是实指还是虚指如知识、憧憬等,都不应该局限于人物本身,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加以拓宽。但必须注意是“你”,而不是“你们”,因此,其所代表的必须是单一的,而不是复数。“你”的内涵的指向性最好要单一,不要过于分散,如一会儿指母亲,一会儿指父亲,一会儿指老师,由“你”变成了“你们”。这种实在人物的罗列定位,必然会归为跑题作文。
另外,“这世界需要你”中的“你”,也暗示我们:最好以
下页篇二: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张志公
培养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讨论中学的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中学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走上工作岗位,去参加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需要动手写点什么,比如写个工作报告,经验介绍,以及读书心得,信札日记等。他们天天要用笔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工具。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中学毕业生还有一部分要升人高等学校去学习专门的科学技术。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常常要动笔──写写读书日记,写写实验报告,写写论文等等。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时候所需要的一般写作能力。
总起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艺创作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解决什么问题
要培养上述那样的写作能力,需要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在学校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各科知识教育,思维的训练,都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也就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不过,思想修养、经验学识、思维训练等等并不能代替写作能力,各方面的教育也不能代替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必须在与各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解决与写作能力直接有关的若干特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我认为有三个是最关紧要的。
首先是态度和习惯问题。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不少中学生有两种不好的态度和习惯。一是怕作文,至少是不爱作文;一是写文章马虎草率,不严肃,不细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习惯呢?应当向教学工作中探查原因。“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这个话值得重视。我觉得命题作文这个办法之中大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批改作文的办法也很值得推敲。老师出的题目叫学生没话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半天,好容易憋出一篇来,又让老师画了大堆的红杠子,批了些“不简洁”“不生动”“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这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总摸不到什么门道。这样下去,学生对作文哪能不怕!我以为,在作文这件事情上,教师万万不能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他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只有这样,学生对作文才会不怕,才会喜爱。“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是中学生常说的另一句话。我
觉得这句话也很值得分析。这句话反映出,在作文这件事情上,我们缺少明确的尺度,要求也不严格。如果有明确的尺度,并且严格地运用它,那就可以有一百分,也一定有不及格。“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了,到头了,只是意味着,写到这个样子,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一头的要求。“不及格”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只是意味着,这样还达不到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低一头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尺度,而且严格地运用它,学生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改变马虎潦草的态度和习惯。
的思想认识。在作文教学中,这些都不容忽视。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在不论什么文章的结尾,总是加上那么几句跟内容不见得有联系的“冠冕堂皇”的话。我们更不能在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
也有时候,只是由于跟家人或者朋友很久不通信,有些想念,于是要写封信问候一声,报报平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写。那么,把这个意思写出来就对了,这就是应当写的那个“什么”,无需乎到写信的时候编造个什么事情来写。
这就是说,一个青年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当他提起笔来要写东西的时候,经常遭遇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没有什么意思要写,他干脆就不会提起笔来,因为到那时候,再也没有语文老师要他交作文了,无事可写,何必去搜索枯肠呢?他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倒是有了要写的事情而不知道“怎么写”。升人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一样。作了一次实验,要写份报告。这时候并没有“写什么”的问题。实验报告写不好,也是由于不知道”怎么写”。
如果中学生在毕业后写作的实际确是这样,那么,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结实的基础。
讨论作文教学,需要先明确这一点。因为我感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这主要表现在命题上,其次也表现在批改上,下边都会谈到。学生将来不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拼命去搞;学生将来会有困难的地方,我们偏不多管。这种现象,不知是否可以认为反映出作文教学有某些脱离实际的问题存在。
需要补充两点意思。
人不管这些。韩愈写过《师说》和《进学解》,他是有为而发的;教科书里有时候也选彭端淑
的一篇《为学》,那是写给他的孩子们看的,原题就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此刻要学生来谈为学之道,是以谁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这些都不管。于是学生只好用“夫人生天地之间”开场,把自己所懂得的有关为学的道理扯一扯,敷衍成篇。
以上两个问题合起来,可以这么说: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这跟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是连在一起的,而跟我们的语言观点和语言教育观点恰相对立。我们认为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写文章不是一件难事,然而是一件严肃的事。我们反对无病呻吟,反对为写作而写作。我们所要培养的能力是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工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工具。近十年来,命题作文的办法有r很大的改进,突出地表现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绝少有人再出那种云里来雾里去的题目了。只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注意得还不够,那就是写作的对象和目的问题。
比如,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我认为,不管不好。写北海可以有各种写法,要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来定。自己游了北海,游得很愉快,想写篇日记,是一个写法;游北海有所见,有所感,想写篇文章在《少年报》《青年报》,或者学校的墙报发表,另是一个写法;跟友好的国家的小朋友通信,向他介绍一下北海的景物,又是一个写法。如果我们出“北海”这个题目的时候,这样明确一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我相信,这次作文将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不是困难的,而是容易的;不是憋着学生想话说,而是确确实实地在锻炼他的思路。我曾经发现,尽管北海是个熟地方,而学生还是对着《北海》这个题目发楞。本来嘛,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换言之,他不知道该“写什么”。其结果,学生只好硬憋出一些话来说说,并不能在“怎么写”的方面受到有益的锻炼。
近年把以来,有些教师感到过去常出的题目有点一般化,容易引导学生说些照例的话,于是多多少少又出现了一种苗头,想把题目出得“文艺性”一点。有的教师出了“路”“窗”之类的题目,并且得到另外一些教师的赞赏。我觉得,这很值得警惕。“文艺性”的,能够锻炼学生某种想像能力的题目,偶尔出一次,未始不可。然而,要是老出这种题目,那是有问题的。“审题”的说法,近来也常被提起。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为什么不把题目出得一看就明白,还得让学生去“审”呢?练习作文,最好是让学生心中先有个“什么”要写,然后着重去考虑“怎么写法,着重注意把语言写通,不要让他去搜索枯肠。试想,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哪里还会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去教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
下页篇三: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亲写“下水”作文;要逐步改正学生习作中的缺点,不可急于求成;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带领学生亲近生活,积累素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摆脱困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而语文教师却时常困惑,为什么我们教得越多,学生越不喜欢作文?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作文的理解过于功利。如何摆脱困境,怎样走出低谷?我认为,教师要在自身方面下工夫。
一、与其“指手画脚”,不如亲自“下水”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语文教师,手里拿着红笔,在学生的作文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学生则立侍左右,洗耳聆听老师的指导。最后,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山雾罩。这时,老师不如亲自“下水”。就像美术老师需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老师需要唱歌给学生听一样,语文老师也应该经常写文章给学生看。
其实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多写下水作文,带学生过河,并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到“美文”的“刺激力”,心灵感动、产生共鸣,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写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因此,教师需要“下水”,“下水”方知深浅,方能有效指导学生“游泳”,并掌握“游泳”的技巧。
二、与其“断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所谓“断其十指”,就是把学生的一篇习作批得体无完肤,老师在评语处罗列了不可胜数的缺点;所谓“断其一指”,就是一篇习作只指出一个缺点。
把学生的文章批得一无是处,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一时间不知道改掉哪个毛病。“断其一指”就恰恰相反,一篇习作只指出一个毛病,学生在修改时,有的放矢,轻松自如。
针对一个学生的
发掘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小至字词句,大至节段篇,并写下赏识性的批语。当然,这种赏识性的赞语也不能言过其实。有时候,越是好文章越要提出高要求,使作者既得到鼓励,又不至于自我陶醉。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一些热情鼓励,少一些严厉的批评,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让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四、与其枯燥讲解,不如亲近生活
如果我们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仅讲解枯燥的写作技巧,便向学生索求优秀的文章,那么学生可能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做“有米之炊”的巧妇呢?
我认为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记得这样一节作文课。我带领学生来到水龙头旁,拿几件带墨点的衣服,和学生一起洗,比赛看谁洗得干净。结果,一个同学手中的衣服上的墨点怎么也洗不掉。
别的同学说:“我这件衣服上的墨点就洗掉了,你一定没有用力洗!”同学们你争我抢,谁也没有洗掉这件衣服上的墨点。“老师,这件衣服上的墨点一定存的时间太久了,难洗掉了。”“对呀,墨点久了,难洗掉了,”我就势引导,“那墨点和我们的缺点有没有相同之处呢?”随后,带领学生回到课堂,完成作文。
不难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就像一汪“源头活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滚滚“材”源。学生有“材源”,就不用再为作文无事可写而烦恼了,此时,写作教学的春天就到了。
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快乐作文,还需要语文教师讲究方法,积极引导,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体验到作文的乐趣,这样作文教学就会摆脱困惑,迎来一番崭新的景象。
本文由论文代写http:///整理提供
篇四: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8篇)
2011-09-0309:21:08|分类:
作文教研|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引8篇)
⑥、内容杂乱,形式哗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文章内容是
例如《快乐新生活》的内容:
地球转着,周而复始,昨天、今天、明天的太阳,在我们眼里不会有什么异样,可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变了啊!这变化那么迅速而又微妙,迅速得令人惊诧,微妙得令人难以体察,可生活的确是变了??
早晨七点,正是同学们入校的高峰。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有的拿着书在记知识,有的在神神秘秘的聊天,有的说说笑笑,在乡间的小路上移动。看着那一张张自信的、稚气未脱的青年人的脸,你会觉得今年的春风也是如此倜傥、潇洒呢!
还是集中目光的焦点来对准我们的女孩子吧!因为我们是对美最敏感的。你笑了,发现了什么了吗?是的,发型。不只是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小刷子了,也不只是世袭的“矛盾统一”的小辫子了。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飞出了活泼的小辫子。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飞出了活泼的“海燕”,你说,是变了!
上午
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不能透过人、事、物的外部、浅层,深入到内部、深层,因而,他们常常不能够体验到平凡生活中包含着的特殊的意义。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觉得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而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局部、片面。在阅读过程中,一旦看到一点触及心灵的东西便不再深入地探究,便以为了解了材料的全部,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倾向,结果就犯了理解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毛病。阅读理解的偏颇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就会出现审题、认识的偏差。中学生认知的缺陷直接地影响了写作;要让他们写好文章,首先就要帮助他们学会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审题构思的孤立化、简单化: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世界,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形成、表述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代表着事物,判断揭示了关系,推理则显示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不善于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他们常常围绕着一个概念绕圈子,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判断,表现出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想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或多而杂,或少而空,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训练学生作文,一定要使他们拥有联系的观点,形成明确的判断,产生思想认识。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去演绎、说理、抒情,方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他们不是认真地去推敲题意、精心构思,而是根据话题、文题、内容到记忆的仓库中去搜寻范文,然后依据现成的故事、情节、人物甚至语言来套作文章。审题构思的简单化使写作训练成为走过场,写作水平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审题构思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学习安排文章的思路,逐步提高作文能力。
三、写作过程的随意性、公式化: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他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只是粗略地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确定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并不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狠下功夫。结果就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这种随意的增减必然造成文章思路不顺畅、内容不协调,文章结构不严谨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在写作文章之前先编写好提纲的习惯。先编写一个自己能理会的简易的提纲,明确思路、选用的材料,然后按写作提纲去写作。即使局部需要调整,也可有所依凭,也不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四、写作活动的盲目性、神秘化: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目的是叙述事情,表现自己的思想;针对现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写景状物,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给人以启迪,使人得教益。但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写4
作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样的盲目写作是难以写出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的文章。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思想的照耀,一切都会闪光”。文章要“闪光”就要有思想,而思想来自于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弄清为何而写,只有这样方可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激情有见解有思想,方可写成照耀人心的文章。
中学生常常将写作活动神秘化,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使得他们以为作文就该篇篇精彩,句句经典,有的指导老师也有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高标准就使得原本写作能力不佳的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而且,逐步成熟的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渐渐的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不愿说真话实话,不愿抒真情实感,害怕说错话,害怕人笑话。畏首畏尾,写不出美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指导中学生写作,理应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作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多一点废话也没关系。先把文章拉开,写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收缩,写好写巧写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别过分计较他们观点、看法的正误,甚至可以容忍他们胡说乱说。等到他们思想成熟了,自然就能纠正错误的东西。
下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