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微信群诗歌
篇一:无题-同学微信群聊
无题-同学微信群聊
王万成 作于甲午年冬20141228
城南旧事未能忘,
别后天涯路漫长。
九州征途花似锦,
卅载磨砺鬓如霜。
君堪重任大司马,
我吟小诗打油郎。
他日楚州城一聚,
今世缘来酒千觞。
注:
楚州----江苏省淮安市
今世缘----全国名酒之一,产于江苏淮安市涟水县
篇二:从微信同学群想到的
从微信同学群想到的……
春节期间,高中同学用微信发起了一个聊天群,随着同学们不断的被加入,群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我从中发现了一些现象很有意思:
首先是以前许多失去联系的同学不断的被加入进来,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90%以上的同学都会被挖掘出来,因为除了极少数与世隔绝的同学以外,大部分同学,不是和这个联系,就是和这个联系,这就像病毒传染模式,符合社交网络的基本原理之一的六度分隔理论,也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微信能够快速普及。
其次,微信群中每个加入进来的人是可以自由拉人进来的,而不像以前QQ群那样需要群管理员批准,这样只要有个人开了头以后,这个群就会自然成长,和群主是否认真负责没有直接关系,但群的规模和群主设定的群名称以及界定的范围有关系,比如我们这个群是高中94群,涵盖的就是xx中学94年高中毕业生,看似可以自由拉人,但大家都会遵循一个潜规则,就是拉进来的应该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这就是基于核心原则的开放,也是凯文.凯利提出的社交网络上的“失控”现象,这个原理早在四十年就被VISA卡的创始人迪伊.霍克所利用来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而又无形的商业组织VISA,他称之为“混序组织”。再往前追溯中国老子在三千年前就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佛教的发展史亦是如此。
再次,在微信群是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广告和违禁言论的,我最近也观察到这一点,微信的整体网络环境是要高于QQ的,记得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个人认为是因为微信是基于个人手机的熟人圈子,大家相互之间的道德意识和诚信度相对较高,就像乡村的犯罪率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微信应该被利用起来重建中国社会的道德和诚信环境。
最后一点,从群员的活跃度来看,女同学的活跃度是明显高于男同学的,这与女性天生的沟通优势有关,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对实体组织的渗透,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组织形态从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制向扁平化的开放网络式管理转变过程中,女性领导者,或者说是沟通性的领导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三:对不起的微信群
对不起的微信群
大学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后,为了延续同学间的友情,班里两个女同学建了个微信群。先前群里的同学不多,没过多久,同学们在群主的邀请或再三邀请下,情愿或不情愿的都入了群。
白天的微信群,由于大家忙于生计,比较沉寂,偶尔有同学转几个帖子。可到了晚上,微信群就热闹了起来,基本每晚都举行“卧谈会”,或嘘寒问暖,或进行工作生活交流,或许旅游见闻,或谈教子心得,或爆料,或八卦......常常爆出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更有甚者,在群主的鼓动下,利用微信即时语音功能,在群里开讲座,同学们虽然对其所讲的内容并不陌生,但也常常被他独代新颖的见解.被他的博学所折服。虽说有些同学不常冒泡,实际上他们差不多每晚都在看大家讨论的内容,分享着这份快乐。
然而,这种温馨的畅聊没有特续多久,侵扰和烦恼便随之而来。为入群的时候,
当然,还是有不愿委屈自己的“果敢”者。每当有人退群,群里的气氛就变得沉闷起来。经历几次退群的风波,一些同学感觉很受伤。有的同学虽然还在群里,可往往是强作欢颜,不大开心。有的早已貌合神离,索性拉了几个趣味相同的同学又另建了一个小群。和我一样,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即便不堪忍受群里的各种信息轰炸.插科打诨.互相取笑.无病呻吟,或不习惯他人总是摆出一副“圣人”的面孔,或不屑于他人一位晒幸福等,也依然在未退不退出这个群而纠结着,似乎谁都没有这个勇气。
唉,这伤不起的微信群!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