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柳宗元改写
篇一:柳宗元《渔翁》高考诗歌鉴赏
柳宗元《渔翁》鉴赏
古诗鉴赏
0125 1306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
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周啸天)
篇二: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
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
[摘 要]本文通过柳宗元的寒江渔翁、西岩渔翁与传说的渭滨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分析比较,结合柳宗元的经历,解读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蠡测柳宗元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柳宗元 经历 渔翁 追慕老庄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先后写了两首描写渔翁的作品,其一是《江雪》,其二是《渔翁》。
一、少年得志,超取显美
柳宗元,少有才学,虽有坎坷,但也少年得志。贞元九年(793年)春,柳宗元年二十一岁,“得进士第”;贞元十二年,
“太子即位……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 “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与往还者,相次拨擢,至一日除数人。”年轻的柳宗元“超取显美”。
二、被贬永州,旅途劳苦
柳宗元“超取显美”之时,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由于顺宗未即位就已中风,“不能听政,深居施幄坐”,再有宦官与藩镇节度史这些既得利益者内外勾结,更由于改革集团内部王叔文与韦执谊的关系破裂,于是好景不长,“永贞革新”历时仅仅半年便被迫落下帷幕。革新集团的领袖或遭杀戮或遭贬斥。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风华正茂之年的柳宗元,贬韶州刺史。半路上再被贬为
永州司马,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
早在天宝五年朝廷即有敕令:“应流贬之人,皆负谴罪,……自今以后,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几十年已成惯例。元和四年,张籍在《伤歌行》中描写杨凭贬临贺尉时的情形:“……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这是何等的令人心惊肉跳!由此可以推想柳宗元被贬南下之情状。
三、千万孤独,寒江独钓
元和元年五月,与柳宗元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去世。过去京城里的一些朋友故交,也再和他联系了。柳宗元初识世态炎凉,他的生活充满了愤怒、悲哀和孤独 。期盼早日回京,实现“利安元元”的理想,是柳宗元不能释怀的愿望。但满腹才华的柳宗元面对打击、迫害不会低头。
“(元和)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写下了《江雪》以示志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辽远空阔、天寒地冻、凄清寂静,没有鸟的影子,人的踪迹也全无,只有一舟一钩一蓑翁。环境如此恶劣,老渔翁竟然不怕寒冷,不怕雪大,专心垂钓!渔翁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用意何在?《江雪》中“千万孤独”的“渔翁”,正是柳宗元“钓人不钓雪”隐讳曲折的反映。
四、投书求引,期盼量移
元和四年,“二王八司马”中的程异被破例召回到朝廷,擢为侍御史。朝中大臣京兆尹许孟容慰问的来信等等都给柳宗元回朝带来极大的鼓舞与希望,于是写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流露出“西山不可以久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虽然柳宗元等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但纵然是“金口玉言”,也可能因“大赦”而改变。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大赦。八月宪宗即位,又大赦。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赦书一日行万
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再如前文的程异,就已经回朝了。再有,按唐制,贬官三年,就有机会获赦量移。但是,朝廷的大赦,三年为期的量移,柳宗元均被被排除在外。永州之谪何时为期?真的终老“崎岖蛮瘴间”而无所事事?“利安元元”的抱负就此搁浅?强烈的济世的愿望不得不使柳宗元暂时低一下头,给自己的故交写信以求援引。
读宗元书简,不觉心颤。
五、回朝无望,壮心瓦解
但是,柳宗元的书信,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柳宗元被贬六年,应该有量移的机会了,但是当年寒江“钓人不钓雪”的“渔翁”,钓的却是一场空!
元和五年冬,柳宗元决然由寺院搬出,决定“筑屋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在染溪筑室造屋,“家是溪”,结婚生子。作下“甘终为永州民”的思想准备。
“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在《愚溪诗序》里,柳宗元一口气写了八处“愚景”,共记27个“愚”字,索性一“愚”到底。一个气愤的、倔强的柳宗元展现在我们面前。柳宗元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无法发泄,”自幼好佛”的柳宗元开始寄情于山水,追慕老庄,以超脱于尘世来自我麻醉。“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如庄生梦蝶,物我两忘。
元和七年十月,宪宗第三子李恒被立为太子。册太子礼毕赦文:“……左降官流人,并与量移……”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的柳宗元等不在其内!而《小石潭记》中的与柳宗元一起游玩的吴武陵又被量移回到长安。这对于柳宗元来说,心理上无疑会严重失衡,情绪波动很大:人生有几个三年啊!
万般无奈的柳宗元,已知道回京无望。
“机心久己忘,何事惊糜鹿?”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作如此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蛮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六、飘然渔翁,追慕老庄
元和八年正月,得到宪宗信任的武元衡执政。唐代,皇帝给予宰相的权利很大,这对于柳宗元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昔日武元衡因柳宗元而被贬,现任“相公”, 急切渴望回京的柳宗元,在给武的一封信中云:“陷在大罪,伏匿岭下,于今七年……俾折胁膑脚之伦,得自拂饰,以期效命于鞭策之下,此诚大君子并容广览、弃瑕录用之道也。自顾孱钝,无以克堪,祗受大赐,岂任负戴?精诚之至,炯然如日。”非常情况之下,柳宗元忍受着巨大的耻辱,向政敌请求,尽最后的努力,读来凄恻!
但是,武元衡是不可能帮忙的!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元和八年五月,柳宗元一下子跌落到情绪的最底层。
柳宗元笔下的追慕老庄、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出现了: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中描写了一个在青山绿水之间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应该说“渔翁”就是作者的化身,用以寄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和寄情山水的思想。在西山,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为明丽,作者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斑竹。这是何等高洁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就是一位世外的无欲无求的高人逸士吗?
《渔父》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与渔父对话时说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柳宗元岂不是如此?莞尔而笑、鼓怈而去的渔父处事原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完全是随遇而安、顺应自然、无欲无求的老庄思想。屈原没有随渔父而去,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汨罗,葬身鱼腹。柳宗元不同,他接受了渔父抑或说成是道教的思想,不必“苦心劳形”了……
柳宗元笔下的这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道家所追求的“逍遥”、自由自在,在柳宗元的身上不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吗?——《渔翁》描写的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清寥而又有几分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其中浮动着屈原之渔父和陶潜之“田园”的影像。无可奈何啊!
参考文献:
[1]欧阳修《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
[3]《唐会要·卷四一》
[4]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柳宗元《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
[6]柳宗元《送弟谋归江陵序》
[7]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篇三:《江雪》改写
《江雪》改写 冬天来了,漫天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风一吹,雪花飘飘扬扬。它仿佛是一位
出色的画家,转眼间,完成了一副银装素裹的美丽画卷,它又像一位心狠手辣的强
盗,用它的“武器”把鸟巢、洞穴等小动物的家都给掠夺了。 大雪把整个大地覆盖了起来,成了一个云色的世界。那些自由自在地飞翔的鸟
儿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河里的水结成了薄冰,鱼儿躲在水底。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
一下子变得万籁俱寂。这样的天气,人们 不敢出门了,躲在家里,围坐在炉火取暖,大街上四周都看不到人影。
不远处的河面上,有一只孤单单的小船,船上一位身披蓑衣,头上戴斗笠的老渔翁,在这样寒天的天气下,他静静地坐在小船上,雪花轻轻飘落在他的斗笠和蓑衣上,可他似乎丝毫没有察觉,依然静静的盘坐着垂钓,恶劣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
他垂钓的心情,看到这番景象,不仅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那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真是好诗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