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回归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4:08 体裁作文
回归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作者:王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1期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学生的必争之地。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取向看,侧重于议论文写作是大趋势。从2006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新材料作文以来,新材料作文以它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的作文是新材料作文。2014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全部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虽然材料作文对文体没有限制,但议论文因能更直观、更鲜明地体现出文章的立意而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

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议论文写作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论点不明、论据贫乏、缺乏分析论证、论据详略不当、结构不合理、偏题以及论点和论据不符。怎样写好议论文呢?我认为:教材中有不少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之作,如果回归教材,研磨教材中所选的一些经典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里,我就以高中教材中的《六国论》为例。谈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一、确立新颖独到的论点

学生确立论点的时候,往往会人云亦云。确立的常常是人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少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容易与他人写的文章相似,让人觉得缺乏新鲜感,从而失去对文章的好感。《六国论》的观点非常独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为什么会破灭,世人都认为是因为“军事实力差(兵不利)”、“战术不好(战不善)”,而苏洵却提出独到的见解“弊在赂秦”,让人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选用典型鲜活的论据

论据陈旧,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很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用的论据往往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众所周知的事例,读来令人厌烦。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如源头之水,能给文章带来活力。《六国论》这篇文章着眼于现实,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单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是采用例证法,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六国论》在论证的过程中除运用例证法,还运用了如下几种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 ?作者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这样的对比论证,一比便知。

2.比喻论证:“赂秦”能息战吗?作者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样的比喻论证,一喻便知。

3.假设论证: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作者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假设论证,假设一下便知。

4.类比论证:北宋朝廷以赂求和是明智之举吗?作者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样的类比论证,类比一下便知。

苏洵在综合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这样的论证效果不言而喻。

四、设计严整灵动的结构

结构不合理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常见的问题。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构成是:论证、阐释、例证、分析、结论。《六国论》的结构完美的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从正反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论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构严整又灵动,是议论文写作时很好的模仿对象。

五、拿出切实有效的实招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往往存在解决问题时空喊口号而无实招的问题,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我们在议论文写作解决问题时应该避免空谈,拿出实招。苏洵在《六国论》中为解决六国的问题,拿出了这样的实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重用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贤下士);“并力西向。” (六国联合)。这三个策略,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招数,有利于六国解决的存在问题。

此外,这篇文章还有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感情。大量的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这些,这些都是学写议论文者,应认真借鉴的地方。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议论文,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也都是议论文体规范的样本。如果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多吸取一些营养,那么,在今

后的高考作文中,就一定能写出一篇令自己、令阅卷老师都满意的作文。作为教师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因为语文教材就是我们作文写作的一个后花园。

篇二:让作文回归生活

让作文回归生活

作者:刘长会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 要: 作者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作文回归生活”的主张;分析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涵,并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作文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在交流与表达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技巧性与应用性的综合展现,是决定学生对这一学科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非常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兴趣的缺失是关键。在反复研究后,笔者认为让作文回归生活,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生活性作文教学

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一种体现,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悟、理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体悟。小到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热点、国家世界,这些成人看似普通的事务,学生却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这些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观察周围,学会思考辨别,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此,作文教学也是“作人”教学。

虽然生活作文教育自身不具备完整的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能力,但应该看到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求的能力,是对纯理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笔者无意对生活性作文教学进行定义,因为单纯的定义并不能涵盖其全部,而因人而异的不同理解反而对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有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诸位同行探讨。

1.1内容上求真实

辛弃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尽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因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选材、选题都以真实为佳,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生活琐事,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不臆想,而是从真实出发合理发散,真正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1.2思想上求实际

韩愈讲“文以载道”,道有大道,亦有小道,都不可忽视,都应被发掘、发现。生活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为歌颂而歌颂,不为批评而批评,讲自己真正所想、所思,容纳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偏激的观点,这是“作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1.3技巧上尚灵活

陆游有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言作文的灵活。作文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其自身就充满多元性的可能,任何企图用“寻章摘句”或者“程式化”的方式要求作文写作本身,都是舍本逐末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的作者用文言文写作的方式是应该得到表扬的。抓住上述三点,生活性作文教学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多样化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性作文教学最好的试验田,所以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性是完全可能并非常必要的。

2.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笔者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2.1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于我们把握初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育,特别是生活化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1新大纲修订的背景分析

新大纲的修订源于1997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讨论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教师素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问题都有分析,其中的一些意见极有建设性,涉及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容如下:①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进入学习型社会的能力;②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③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发挥学生的悟性和灵气;④语文教材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态度的培养。这些建议为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2.1.2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的启示

日本文部省在同一时期也修订了新语文教学大纲,并于2002年4月执行。在日本的这部新大纲中,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认为母语教育既受到传统习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述非常重要,如“重视自我思考”、“追求向上的生活”、“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刚健的意志”等。在细节处也强调了培养学生诸如独立思考、与人协作、有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为其生活性作文教学点明了方向,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2.1.3新大纲相关分析

深入分析新大纲,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时代的进步性。涉及作文教学,笔者着重分析以下两点。

2.1.3.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的任务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并在相关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对学生的评估中“鼓励学生有创见”。这都表明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是符合创新精神的。

2.1.3.2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新大纲要求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大纲保留了试用大纲中重视语言实践活动的传统,认为应“重视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由此可见,生活是实践的重要来源,生活性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性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2.2教材内容的相关分析

笔者对目前使用较广的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其选材的价值取向上,生活化价值取向非常明显。按何文胜先生在其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的说法,可以将价值取向类型分为个体、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共八类。其中有明确生活化价值要求的分类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具体说来,“个体”包括品德价值的追求、生活追求、审美情趣、抒发情感;“家庭”包括长辈关怀、同辈爱护、夫妇和谐、亲戚情谊;“社会”包括社会公德。

统计三版教材选文,在生活化价值观选题上面,笔者发现人教版在此方面选题的比例约为50%,苏教版的比例约为45%,语文版的比例则高达55%以上,这些都表明,对生活本身的关注成为教材的新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方向。作为范例与参考的教材选题的价值取向要求与之相应的作文教学要向这一价值取向倾斜,生活性作文教学是未来作文教学的方向。

2.3教师自身的再定位

在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变革中,教师自身的转变与再定位将非常重要,是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教师自身思想的转变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活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还远不止这些。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做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体验者,更要深入学生中,体味“90后”,“00后”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生活性作文教学的真谛。

2.3.2教师自身定位的转变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品的评价者;在生活性改革中,教师自身的定位并不止于此,他(她)更要成为兴趣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2.3.3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

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韩愈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的道就是自身的生活性。

2.4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方法

笔者并未企图将生活性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阐释,那已经超出自身的能力。作为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2.4.1观察式作文

选题的着眼点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能力。这种观察,强调细致入微或透视本质,而不可流于表面。对于观察的对象最好分阶段设计,如一年上期和一年下期的观察对象就应该拉开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却又欲罢不能。

2.4.2争议式作文

争议式作文的难度高于观察式作文,是一种思想上的锻炼。对于某一事物,如果全班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恰恰是最可怕的;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典型的二元观,即非好即坏、非忠即奸等,争议式作文教学应极力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笔者所谓的争议,并不是如此简单的是非论,而应该是从起因,到过程,到结果的全面性反思,结论并不重要,学生更应该重视的是争议的过程,这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关键所在。

2.4.3体验式作文

实事求是的哲学观所有人都知道,但能够践行的人则寥寥无几,何也?是因为缺乏“求是”的精神;体验式作文的设计就是学生能够直接掌握的“求是”方法。它比观察式作文更深入,也是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更是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社会的良好开始。

2.4.4调查式作文

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作文选题,而如果流于形式,它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作文选题。其难度在于这种作文选题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考察,涵盖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是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极大精力与时间完成的大工程;如果流于形式,借助网络,可能学生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完,所以调查式作文不在于最终的调查报告,它的核心是调查本身。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是使其终生受益的一件事,请慎重对待。

3.结语

“众里寻他千百度”,生活作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能因其普通而忽视,不能因其渺小而漠然,生活是一切的来源与动力,是集美丑善恶于一身的复杂的系统,学生的素质教育,请从生活教育开始;生活教育,请从生活性作文教育开始。

参考文献:

[1]刘彩霞,余昱.中日初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共同理念和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2,

(7).

[2]赵长林,吕金伟.三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

[3]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

[4]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二)——初中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山西师人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三:回归生活作文

回归生活作文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张曙文

【内容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和活水,只有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作文才能如鱼得水。因此,我们呼唤回归生活作文。学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不断净化他们的灵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回归 生活 感悟 作文

【正 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是为作业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寥寥数言,枯燥乏味,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和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作文才能如鱼得水。因此,我们呼唤回归生活作文。

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指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如何回归生活作文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观察生活,生动作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教给学生以写作来反映生活,用笔真实记录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种职业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爷爷(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奶奶勤劳俭朴,叔叔阿姨尊老爱幼,同学之间友爱帮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莱??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生观察生活往往忽略细微之处,但如果给学生一次亲身体验、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兴趣,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结果。如:有一天,天格外的冷,北风呼呼地刮着,我发现学生上学时个个缩头缩脑,小脸冻得通红。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谈谈这种天气在户外的感受,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风太大了,眼睛都睁不开。”“穿上羽绒服还冷。”??在这种情况下,我抓住时机,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观察,把路上行人的样子写下来。注意写出行人的动作、表情,特别是细微之处。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早上上学时,在路上看到有一位阿姨正吃力地与狂风作战,拼命地顶着风向医院走去。风吹得她几乎睁不开眼睛,嘴巴紧闭,眉头紧锁,然而她手里还是紧紧地抱着她的孩子,似乎害怕被风刮跑了似的。”这段描写准确地表达了孩子们的观察结果和真切感受,语句中不乏表现细微的地方。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动机,我经常挑了几篇记录生活小事的作文在学生面前展读,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用心去感受,再用笔记录下来。

二、体验实践,积累素材。

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生活引进课堂,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同学之间的讨论热点话题、学生对老师说明某件事的情况、小发明、干部竞选活动、主题队会、歌咏比赛、广播操训练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提倡多写日记、周记、片断、读后感、记录灵感等小练笔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

2.提倡课外阅读,提高生活认知水平。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途径,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养成摘抄习惯,摘抄不仅仅是积累一些优美词句,更要多积累经典名句、名人格言、俗语、谚语等,而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著,古诗宋词等经典的书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在习作中,鼓励学生把名人名言、俗语、经典故事等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习作的内涵。

三、感悟生活,体验真情。

1.感悟自然,让作文闪动灵光。

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让学生对生活有了认识,有了情感体验。感悟深刻,写出来的作文才更充实,更有灵性。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那春天的生机勃勃,怎会不让学生意气勃发;那夏天的莽莽苍苍,怎会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热烈;那秋天的硕果累累,怎会不让学生感到收获的喜悦;那冬天的白雪皑皑,怎会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壮观。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审美情趣也自然得以提高。

2.感悟社会,让作文贴近生活。

学生是社会中人,怎能剥夺他们融入社会的权力。作文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悟社会的形式多样,学生可以看新闻、读报纸、听广播、去采访、做调查??,去了解人口、环境、反恐、科技发展等热点问题,这些就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学生参与社会,对那些伸出援助之手赞助贫穷儿童上学的热心群众不免生出敬仰之情;对靠霸权干预别国政事、经济的国家不免义愤填膺;对神州飞船成功发射,绕月球环行不免生出自豪之情??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写作范围自然开阔,作文与生活也就更贴近,更加为生活服务了。

3.感悟人生,用心灵品味生活。

感悟人生就是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对人生体验的越深,写出的文章也就越感人。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看看,他曾经为自己一次次捉弄了帮助自己的同学幸灾乐祸,但经历了看到她一次次擦去泪水仍然耐心地给他讲题,他突然后悔;看看,大家每天都在忙碌

着自己的学习,突然发现班级有一个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的身影??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发现人生原来如此多姿多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是写不出鲜活的文章的,因为他没有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悟,也就没有了鲜活的生活。

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生活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学生只有真正感悟了一个角色应有的心理、动作、语气,才有可能写出真实并富有个性化的文章。

如看图作文《母爱》,其主题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描述,微妙感人的心理刻画来歌颂博大深厚的母爱。我先让学生诵读孟郊的《游子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情义。而后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体悟母亲送子求学的不舍、知子辍学的愤怒、见子成才的欣慰的心理。通过想、议、演、说等方式把学生置于情境之中,在一次次的感悟之中学生完成了一篇篇流露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

四、注重真实,真情作文。

越是真实的就越是动人的;越是浸透了真实情感的思想,就越是鲜活的。首先,就是要解除学生对作文本身的神秘感,打消畏难情绪。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甚至有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即使写出来也是苍白空洞。只有坚持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真实的色彩,才能培养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要素材,让习作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更要学习做人!

总之,作文要想写得好,就必须回归生活作文,让作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学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不断净化他们的灵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徐龙年《谈小学作文教学辅导》选自《教育探索》2003年10期。

3.《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