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春桃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4:09 体裁作文
春桃观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读春桃后感

压缩男性人格的女性赞歌

——读许地山《春桃》有感

在《春桃》一文中,塑造了三个主要形象——春桃、刘向高、李茂。一般来讲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常常是两个男人你争我夺,最后一人得胜或者是两败俱伤,这个被争夺的女人往往处于很被动的位置。但本文偏偏不如此,在三人的故事中这个女人一直居于一种主导地位,她的每一次选择(当然有时也是被动的)不断地改变着他们三人的命运。

一·被讴歌的女性

春桃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甚至有些漂亮的女性,出阁那天丈夫李茂被抓走当兵,离乡逃难途中识得刘向高,后又与刘分散,到洋人家当“阿妈”不久辞了工,在别人家当差又不愿听使唤,也不干了,后来找到了捡破烂这个活计维持生活。从她这点就业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春桃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委屈自己的女性,她坚持自己的喜好,并不为了谋生勉强自己从事不乐意的工作。她后来选择捡破烂这个工作证明了她辞去先前那些工作,不是因为苦脏累这些外在的因素,而是源于她内心的定位,她不愿被人使唤,她要做自己的主人。这一性格要素与后面很多她的观念和选择相互佐证。

文中有很多话直接讲到春桃的个性。“但在春桃心里,像已持着‘人打还打,人骂还骂’的态度。她不是个弱者,不打骂人,也不受人打骂。” “现在,我是我自己,我做的事,决不会玷着你。” “今天我领你回来,是因为我爹同你爹的交情,我们还是乡亲。你若认我做媳妇,我不认你,打起官司,也未必是你赢。”??从这些言语我们不难判断,春桃是个非常具有主观意识和懂得自我保护的女性。她坚强,她执着,她较真,她还有自己的事业,她有规划想开公司,她掌握着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受蛊惑和威胁。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能完全屏蔽掉社会的闲言碎语和两个男人一起平和地生活。这让我想起一个与春桃完全相反的弱势女性——祥林嫂,她先后嫁过两个丈夫,所以别人吓唬她死后要被他们俩撕扯成两半,她就非常害怕。春桃甚至是与两个男人同居,在现实中就已纠葛不清了,但是她没有表现过一点点畏惧,她只是希望能够三个人能一起好好生活。这种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般女性能有的。 但是我并不认为她是一个内心强大到无法撼动的女人。在很多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她也有非常柔软的内心。认识的人都喊她刘大姑,街里街坊的也打招呼。虽然她嘴上不承认是刘向高的媳妇,但是也没有想过要去修改具有法律效率的登记册。在大街上遇见乞丐般残疾的李茂,她将他带回家照料。刘向高失踪她也焦急外出寻找,无果失魂落魄。李茂自杀她惊慌,但立即镇定地将他救下来。她一直回避是谁的媳妇这个话题,希望三个人好好的一起生活。等等。这些生活片段使春桃的形象更为立体,更深入人心。她是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同时她善良有同情心,也是个普通人。

许地山在这里花如此多的笔墨正面侧面的刻画一个女性形象,虽然春桃也有一些逃避现实的想法,但是整体,我想,这是一个值得被讴歌的女性。

二·被压缩的男性人格

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男主角,同居者刘向高和前夫李茂。作者刻意压缩这两个男性的人格,在很多时候隐匿他们内心的话语。

软弱忠实的依附者刘向高

刘向高是一个四肢健全也读过一点书的男人,他和春桃人生非常有缘分地交织过两次,后来两人同居,但一直没有名分。在结婚这件事上,刘向高是很有这个意向的,从他抓住机会擅自将自己和春桃等级成夫妻就可看出。

在李茂出现之后,三人关系陷入一个怪异的局面,刘向高在某天突然离家出走,两天后又自己回来了,表示不能弃春桃而去。(其实我倒觉得是他自己没法离开春桃,春桃没有他照样可以生活。)刘向高对于春桃的依附,显得他是一个非常软弱的男人。在这里我觉得是作者刻意压缩他的男性刚直强硬的品格,甚至

在他离家出走那段都没有描写刘向高的心理活动,使读者没办法直接了解他这个人,只能从春桃间接了解,借以突出春桃的性格。原文中这样写道,“其实他没有很大的成见,春桃要怎办,十回有九回是遵从的。他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力量。在她背后,他想着这样该做,那样得照他的意思办;可是一见了她,就像见了西太后似地,样样都要听她的懿旨。”

不过我想刘向高这样忠实于春桃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的生活来源是依附着春桃的,他自己可能是个没有太大生活理想的人只能靠着春桃捡破烂他挑些有用的字去卖,所以他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在春桃面前。另一方面,我想他是很珍惜春桃这个女人,她人好,有能力,还漂亮,两个人半夫妻式地生活了这么多年,离开春桃他可能又要艰难度日,并且也很难再有这么好的女人了。所以他一直在努力维持着两人的关系,甚至有时有些讨好的,因为他很想转正。这么想的话,所有他的软弱忠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人物关系的转机—不速之客李茂的出现

如果说一开始刘和春桃还可以刻意忽视夫妻这个话题将就着过下去,那李茂的出现无疑是打破了这个表面和谐的局面,毕竟三人总不能糊涂地过,必须有个说法。

李茂,春桃的前夫,作为文中的男二号,他是一个比刘向高还要孱弱的男性,他的形象是“一个叫化子。那乞怜的声音从他满长了胡子的嘴发出来。他站不起来,因为他两条腿已经折了。身上穿的一件灰色的破军衣,白铁钮扣都生了锈,肩膀从肩章的破缝露出,不伦不类的军帽斜戴在头上,帽章早已不见了”。春桃看见了他,没有装不认识,反而带回家一起生活,这更加光辉了春桃的人格。

后来李茂自杀想成全春桃和刘向高,之前刘出走,春桃出去寻找,李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拖累了人家,想结束自己。“杀自己的身来成就别人是侠士的精神。若是李茂的两条腿还存在,他也不必出这样的手段。两三天以来,他总觉得自己没多少希望,倒不如毁灭自己,教春桃好好地活着。春桃于他虽没有爱,却很有义。”这里的李茂不能面对现实,想一死解脱,还是一个孱弱的男性形象。

后来他们三人的关系总算是得到了一个解决——在城里,刘是户主,李是同居;在乡下,李是户主,刘是同居;但是不管哪种关系,春桃都是他们俩人的媳妇。

不得不说,这其实也不是个万全之法,但是总算似乎此事告一段落,他们可以走入春桃规划的下一段生活。

篇二: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之

人生何处不荒冢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物流管理1001班

姓名:路咏超

学号

2011年,影片《桃姐》先后在国际国内各大颁奖典礼上斩获多项重要奖项,可谓风光无限。孰知,这部如今口碑盛传的佳作却在当初影片开拍之前由于苦苦找不到投资而无法开机。因为,投资人们都深谙此道:许鞍华的电影不会赚钱。确实如此,2007年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内地票房为500万元,而该片的投资却高达4000万元;2008年投资仅有100万港元的文艺小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在香港更是以不足十万元的票房成绩回报给投资人。许鞍华的电影似乎成了“票房毒药”。

其实,形成这种高口碑,低票房的尴尬局面与导演许鞍华所一直追求的电影创作风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鞍华一直执着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立足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悲欢离合。很显然,这种追求现实主义创作的文艺气息与如今商业气息浓厚的华语电影界是格格不入的。

而本片《桃姐》依然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将镜头聚焦到了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桃姐钟春桃(叶德娴)是少爷(刘德华)家的佣人,小时父母在日祸(二战日军横行,且称"日祸")中罹难,身世凄苦。十几岁到老爷家,服侍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少爷共历三代,已逾60年,且终生未嫁。期间,桃姐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女人的勤恳和朴实,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无巨细,通通操办;其品德性情,也样样使人称心。

影片未着力于旧事追忆,只稍微正面侧面交代了一下。虽非怀旧,但却时时体现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无大的波澜起伏,依据的是桃姐中风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气肿病危的时间脉络。期间细节处理很好,导演擅长表现琐碎之事,有无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影片开头是桃姐给出差回来的少爷下厨。少爷刘德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习以为常,始终未多看桃姐一眼,也无多少言语交流。直到某一天,桃姐因为劳碌和老迈中风去了医院,故事才进入正题。

本来少爷的生活中桃姐好像一直在那里,而现在这种变化,使少爷初次思考

起这桃姐这样一个女人来。一个人在你生命中默默照顾你,而你却习以为常地依赖,某一天这人突然离开,你是否茫然无措,是否惘然若失?少爷并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很会体贴人,只是他和桃姐的关系太久远了,形成了一种平衡,所以桃姐在时,他不需要对桃姐太多关心,而当桃姐需要关怀时,他就不假思索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份责任。然而角色转换,未学会关心人的人,怎样照顾好一贯关心你的人呢?当桃姐不想给少爷添麻烦说想去老人院的时候,少年居然以为桃姐很想到那里去,就遂了桃姐的意。我们自思一下,生活中,父母长辈有时候会说些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怕给子女晚辈添麻烦。可惜这种感情,不是每个人都懂的。少爷虽不知其里,尚能抽空陪伴服侍桃姐到最后。而世间一味索取、得寸进尺、不思回报的无情之辈,却是多如江鲫。

虽说香港的老人院设施完备服务正规,但也不见得能让老人颐养天年(大陆就更不消说了,多的是盘剥老人)。有子女赡养的话,谁愿意去老人院呢。一个连假牙都能戴错、处处贪恋小便宜的地方,逢年过节又无亲人陪伴,还得忍受电台学校等组织虚伪的献爱心活动的骚扰,如此终老,想来无味。可见老无所依,于人是很大的悲哀。少爷养尊处优,不懂老人院生活的苦处。但少爷却知道,桃姐,这个老迈的佣人,在病倒后需要他的关心照顾。这出自责任,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老人院里,有多少老人不是被自己子女抛弃的?老人院还算好的,又有多少老人被遗弃在空巢里,自生自灭?这个国家,老人不靠子女,还能靠谁?以此看来,桃姐是幸运的。

在少爷的尽心照顾下,桃姐病情稍好,然而后来又不幸得了肺气肿。在桃姐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内,二人的交流似乎有种天生的默契,能时常互开玩笑,俨然一对母子。少爷重新认识了多年尽心照顾他的老女佣人,更发现了自我。原来照顾帮助别人真的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原来自己也可以温情若此。

桃姐虽然朴实,但也爱美,少爷投资的电影开映展,要带她参加,她欣然答应。回去拿出口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细的整理了一番。展会上端坐大方,是个体面的女人。展后少爷问她电影如何,她拼命说好,满是对少爷的嘉许,少爷却不知她视力不好,只逗她"你不是后来在睡觉吗?"二人相对莞尔。有多少人在老的时候,自暴自弃,生活邋遢不修边幅,反而以老者自居,气压晚辈?老人和晚辈应各存尊严,才能和睦相处。

秦沛饰演一位老人院的活宝,每好开玩笑,逗其他老人,他的座右铭是人就

应该开心享受,不必愁眉至死。这样一个潇洒人物,却非常好色,有点钱便去找洗头妹消遣。钱不够,就借桃姐的,桃姐每每慷慨解囊,也不问用处。他拿去嫖妓,某次被少爷撞见。后来又当少爷面向桃姐涎皮赖脸地借钱,少爷当场训斥点破,桃姐却说"给他吧,也玩不了多久了"。可见桃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多能宽容、怜悯可怜之人。人之垂老,且让他风流去吧,此生还有几番寒暑?后来桃姐去世,追悼会上秦沛捧花前来,也算心存感激,尊重短暂相识的朋友。而有多少人在索取不成之后,翻脸无情?又有多少人在索取成功后,不思回报?至于以怨报德之人,更何其多也。由此看来,秦沛虽好色,品性却是温厚。

再后来秦沛又去找老人院里的其他人借钱时,已没人那么慷慨了,当他问一位戴眼镜的老头时,老头不看他,而是自顾自地吟起了李义山的《无题》(相见实难别亦难)。这时秦沛怔住了,内心惘然,倒不是因为嫖资没了,而是其他。皆知这首《无题》里的春蚕丝尽而死、蜡炬泪干成灰,这里配上桃姐的一生平淡无奇的经历,加上老头忘我地吟诵,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春蚕和蜡炬,皆普通之物,然拼将一生付出亦无悔也。由此引发泪点,让人唏嘘感慨无垠。其实在我心中我很难把《桃姐》当做一部普通的电影来看,因为其中的某些东西带给我的触动是很难用一般电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应来相提并论的,比起影片带给我的伤感和欢乐,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出于对那个每个人必经的离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惧,尽管在感情方面很节制,《桃姐》还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白描方式展现了这一生存状态。即使是有儿女的环伺,但老人内心的孤寂依旧如洪荒一般笼罩着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会本能地拒绝来自他人

的关照,即使是与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实这与很多父母的心态是一样的,既留恋着天伦之乐,又不甘成为儿女的负担,死亡的恐惧埋藏在内心独自面对??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处荒冢,而没有一处荒冢中的灵魂不是孤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归宿的途中彼此搀扶而已。.

《桃姐》是我看过的艺术性和公益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它能让你在心灵上贴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并且告诉你一个绝对简单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观,那就是,善待亲人,趁活着

篇三:南下北上求学记读后感

《南下北上求学记》读书有感

zhuhehe

《南下北上求学记》是由纪实作家春桃和陈桂棣于2013年写的。为了让儿子小明受到好的教育,他们夫妻俩三易其家,三次转学。书中记载了他们在转学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及儿子在学校遭遇的种种。是反映当下小学教育的一部纪实作品。

小明原来是一个乖巧、懂事、爱学习的小男孩。在他五岁半的时候,父母将他带到了江南煤城萍城,进入了东门小学。后由于家庭作业太多,常常“词写五遍,字写一行”,小明写到九、十点都不能睡觉,一年后父母将他转入北门小学,并为此换了一个住所。到小明四年级的时候,考虑到学校缺乏运动场所,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父母再次将他转学。这次,转入了市重点小学——南门小学,直至毕业。

本书是从父母的角度记载了小明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小明有碰到好老师,如南门小学的刘老师,常常鼓励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但他更多遭遇的是不懂教育的老师,如在南门小学的班主任周小萍老师。她不看书,甚至连《教学参考》都不看;她不懂得尊重人,更不会尊重学生,会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一个学生“畜生”,撕掉他的作业,甚至打人,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骂人;她不分青红皂白就体罚学生,甚至搬走学生的课桌;为了考出好成绩,大量布置作业,学生常常做到半夜也做不完??在南门小学的三年,小明渐渐的变得厌学了,甚至最拿手的作文也写不好了,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此外,书中也反映了其他一些现状,如不负责任的课外辅导班、贪污受贿的

校长、不敢得罪老师的家长们、为了孩子高考而去天津买房的家长们??

看了之后,很心酸,很愤懑,因为知道这不是一个个例,2013年曾经报道多个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而这些暴露出来的恐怕还只是冰山一角。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成长很重要的阶段,本是为孩子打下美好的基础的时候,如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激发学习兴趣、对美好事物充满热情、建立好习惯等等。但是,缺乏爱心、缺乏素养的教师却恰恰给学生留下了相反的东西。要清除这些坏的影响,需要花费多大的心力和精力啊。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建立人,也可以伤害人,甚至毁灭人。作者在书的结尾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求。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面对教育这个话题时,恐怕我们都要虚心做个学生,好好地学习啊!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