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刘瑜在书中提到过的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5:18:36 写作技巧
刘瑜在书中提到过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刘瑜的读书观

刘瑜的秘密书架:从经典到经验

我至今仍然记得1998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译本。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还是作者本人文笔极晦涩,总之阅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寸步难行。大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有时候枯坐俩小时只能翻四页,速度相当于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等读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杀人的心都有了。

类似的读书经历,我有过很多,从福柯到哈贝马斯,从亨利·詹姆斯到奥克塔维奥·帕斯,读着读着就有把作者从坟墓里拖出来揪住其衣领大喊“Why? Why? Why?!”的冲动。

后来我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地讲到:“其实福柯对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所以我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比如,如果现在困扰我的问题是

“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那我就老老实实去 读 Prezworski、Inglehart、Huntington等做相关经验研究的人,柏拉图、黑格尔等“大师”估计也帮不上多大忙。15年前你要是在大街上碰见我,打开我的书包,发现的可能都是《规训与惩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样的经典名著,而现在你要是碰到我,可能我从书包里掏出来的仅仅是《印度简史》、《小议台湾土改》、《菲律宾的腐败》、《民国的四次选举》之类一点也不高深莫测的书。

这个转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的回答与思考,那么要真正读懂它并且读得心领神会,只能是因为:第一,你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第二,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哪,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但说实话,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我往往不知道很多“大师”的具体问题意识是什么,其思想的土壤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

那个土壤和我今天所处的世界有何异同,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读呢?仅仅因为它们被放在了书店的名著架上?当然我如果一定要绞尽脑汁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深意,肯定也能若有所悟,但你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任何东西,它都会有深意。电影《黑客帝国》里,先知使劲盯着一把勺子,都能看出宇宙的秘密。

这个转变还基于另外一个认识: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比如,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会不断趋于贫困化,这是一个经验判断,很容易通过数据来检验。比如,托克维尔说丰富的民间社团有利于民主的健康发展,这在当代政治研究中也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素材来校验(事实上就有学者的经验研究表明,社团是不是有利于民主取决于社团的性质)。同样,新教是不是像韦伯所说的那样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答案。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读很多更严谨、更扎实、更细化的经验研究作品,为什么要拘泥于那些从概念到概念的东西呢?

所以我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自从我的阅读品味大幅度“堕落”之后,我发现阅读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以前是我在使劲拉着一辆马车试图走出泥沼,而现在则是儿童辨识动植物的大自然之旅。如果我很关心“资产阶级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这个问题,以前我可能会去读马克思、读卢梭、读施密特,现在我则会去读有关议员投票记录和民意测验对比的研究、政治竞选捐款的来源比例研究、投票率和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议题媒体曝光度和总统的态度韧性等等书、文章或甚至新闻报道。这些研究也许讨论的都是“小”问题,但是它们往往用一种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方式来抵达那些“小”结论,这种虽微观但严密的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比那些虽宏大但浮空的判断要有力量得多。

所以我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正如政治上不存在什么 “救世主”,智识上也不存在什么“救世主”。真正的好书,都向证伪敞开,而不是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录让你枕着它睡大觉。振聋发聩的东西,我一向觉得可疑。

所以我推荐的这几本书大多未必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名著,但多是经验研究,都在不同时期给过我重要的启迪。Robert Lifton的Thought Reform and Psychology of Totalism(《思想改造与全权主义心理》)、高华关于延安整风的著作,分别是我觉得中英文世界最好的中国革命研究著作;Polyarchy(《多元政体》)、

Populism against Liberalism(《民粹主义对自由主义》)、The Myth of Rational Voter(《理性选民的幻相》)、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s and Democracy(《现代化,文化变迁和民主》)是几本研究民主制度的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民主,而不是作为抽象理念的民主,对我影响都很大——对其中的观点,我不一定都同意,但是其中的思路,都让我很开眼界;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基本上是当作恐怖小说来读的,因为当真几乎每一页上都写着“吃人”二字;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的《牛鬼蛇神录》和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费吉斯的 The Whisperers(《耳语者》)分别是从个体的角度回忆中国和苏联的革命史,我相信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一代青少年都能读这两本书,人类的未来将会避免无数悲剧;马丁·沃尔夫的Why Globalization Works(《为什么全球化是好事》),华裔学者黄亚生的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分别是讨论当代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并且在各自领域——在我看来——最好的书,在一个“打倒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中外知识界时尚的世界里,沃尔夫基本上是在说:在喊“狼来了”之前,先看看那匹狼真的是狼吗?而黄亚生则是在说:在为中国模式倾倒之前,请让我们先透析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与安·兰德的Fountainhead(《源泉》)这两本是我喜爱的小说,其主题其实很像,小说里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态度都是:如果得到自我的代价是失去全世界,那么我不介意把指甲缝里的这个“全世界”给剔掉。

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我的推荐书目的阅读经验未必适合其他人。我想说的只是,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篇二: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中时事热点与课本知识整合的专题复习

巢湖市二中 周宜平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常教常新,即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社会性。它和社会热点、焦点的联系非常紧密。纵观中考试题,都以近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或焦点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考查学生对教材和时事结合点的掌握。

所以,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中时事热点与课本知识整合的专题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就要集中力量解决时政重点、热点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的问题,这一复习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对中考方向的把握以及复习的效率。因此搞好专题复习,关键要走好以下

一、关注热点,精选专题。

时政专题是以时事“热点”为主线,跨越教材、跨越章节,重新组合基础知识,一直是思想品德学科复习的重点。每一年度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热点内容很多,而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容量又非常有限,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迫,因而在复习时要关注热点,坚持“四原则”,精选专题。

1、以考纲为依据,从时政热点中选专题。一年一度的思想品德中考命题都是以考纲为依据的,无论是什么时政热点的考查,都是以不超过考试说明的范围为限度的,可以说时政热点只是起到了考查考纲中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载体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专题时,凡是与考纲要求无关或超出考纲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时政热点,都不宜入选专题。

2、国内的时政热点优先于国际时政热点。在选择专题时既要考虑国内时政热点,又要考虑国际时政热点,但重点应放在国内时政热点上。在有关时政热点专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我国国家利益相关度较大的问题。如:“党的十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酒驾”的危害等等。

3、长效性、全局性的时政热点优先于短期性、局部性的时政热点。在选择时政热点专题时,不能仅仅盯在该年度的时政热点上,有些时政热点不仅在当年,而且在前几年中考中都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应作为专题复习的首选内容,比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问题就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效热点问题。因此,在最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都有较为突出的体现。

4、不能忽视地方热点,地区特色要关注。现在的思想品德考试各地市一般都自主命题,都会设计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试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关注地方特色,但特色应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特色,如各地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政策,本地方的重大时事、热点、焦点等都要特别关注。

二、把握“两点”,用好专题

专题复习涉及的相关背景材料内容多,单靠我们自己去看、去研究是绝对不行的。要在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的前提下,以精选一本主要专题复习资料为载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和改造。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两点。

1、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热点专题,我们不仅要知道相关背景材料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要明白它为什么是应关注的重点。同时,还要清楚

该背景材料与课本中考纲规定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时政热点往往涉及多个领域,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紧扣考点和课本,要与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不能超出现有的考点要求,宜宽不宜深。例如专题“科教兴国战略”,下列教材知识点都要考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鼓励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学技术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等。

2、要“大材小用”。中考试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起点高,落点低。即关注的是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往往是从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因此,我们在复习专题时切忌仅从宏观上粗放地学.而应结合考点,尽可能从多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即要坚持“大材小用”。所谓“大材”,就是抓热点问题,抓备受社会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复习这些热点专题时,我们要做到“小用”,就是要把这些“大材”化为一个个小的具体的问题(如“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这个专题,我们结合教材和自身实际,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发展战略?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哪些观点?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去做?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给你哪些启示?怎样向科研工作者们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航天人?),而切忌泛泛而谈。这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方法,解答专题。

近年来,中考政治出题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较以前更为开放、更为灵活,即使是看似明白的问答题也重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而我们的各种能力和全部思维过程还要通过文字语言来真实地体现。复习备考时同学们普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热点关注,往往疏于解题方法技巧的专题训练。诚然,提高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对知识的把握,但如果不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我们也很难取得理想成绩。

练也有个科学性问题,决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要“精”,要有深度,要到位。通过有效练习,把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答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应考能力,做到“书法并举”。

1、书”是指“书写”。 “书写”是指我们在考试中卷面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清楚明白地表达答案。不少同学在考前经过认真地复习,本该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往往因为在考试中书写不规范 ,造成了较大的失误,最终影响考试成绩。因此掌握书写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日的模拟训练中,我们一要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二要做到言简意赅,可以先列出答案要点,根据需要留下一定的空白,然后再适当拓展,如可写上要点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三要做到层次清晰,可以用不同符号(如①②③)标出,也可以用标点表示不同的层次;四要做到答案科学规范,尽量使用教材语言和时政术语。答案要做到“四化”即答案段落化,段落层次化,层次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2、“法”是指答题的技巧。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形式和设问方式尽管日趋多样灵活,但不少类型的题是有其自身的解答规律和技巧的。在复习中,我们不能

只接受现成的答案,而要掌握总结各类试题的答题规律技巧,尽量避免因非智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如谈感想、认识、启发、启示之类的试题的解答,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方法,我们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写了几句草草应付了事,要么无章可循,乱写一气,可以总结归纳一定的方法即围绕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需要可从“是什么”、“为什么”、“青少年如何做”等 方面展开论述,我们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例如:在关于“酒驾”的专题的题型选好酒驾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酒驾的危害以及我们青少年面对酒驾如何做思考。

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四字”解题法──“读、找、联、结”。“读”即认真读题,在读中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找”即在读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联”即在找的基础上将题中关键词与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等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结”即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知识点和认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

解答漫画题的“四看”──看标题、看画面、看文字、看夸张。首先是看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其次是看画面。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再次,看文字。画中的语言文字,往往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对我们领会漫画的寓意很有帮助作用。最后是看夸张。漫画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所以在审漫画题时,应注意把上述几个方面所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思考,再去联系课本知识,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领会漫画的寓意,为正确答题打好基础。

总之,在思想品德中考总复习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于知识、能力和觉悟的三者有机统一,立足于考纲和教材的要求,关注热点,精选专题, 用好专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我们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三:书评刘瑜太矫情

书评:

读书清谈 之

送你棵“子弹”还有什么?

广龙子说

《送你一颗子弹》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1664

作者1975年12月生于江西鄱阳,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哈佛大学博

士后,曾任剑桥大学老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曾出版书籍《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余欢》。而今携新夫(旅?)居冰岛生子。

在她的书中这样说:“据说知识分为三种--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的。” “对于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利益;对于另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安全;对于还有一些人,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在这里,无知就像一块大肥肉,各路苍蝇、蚂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

其对人权的理解:“普遍人权保护的不仅仅是'我'的自由,而且是作为'我'的他人的

自由”。但,即便她从那些“对抽象的普遍权利颇有微辞,却在自己具体的个体权利被侵害时表现得愤愤不平”的人的“愤愤不平”里,找到了隐隐乐观的理由。”

“像我们这种,70后,从小就学会了习惯性撒谎,比如说‘ 在烈士陵园里我心潮

澎湃’什么的,你澎湃了吗?一点也没澎湃为什么要说心潮澎湃呢?”

她写道:“我眼里只有两种思考者,一种是思考真问题的,一种是思考伪问题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上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

己知道的观念”。

她认为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骄矜说“不”。

她观察民主制度,也批评它的失灵之处,但同时说“承认杯子不是满的,也承认半满的杯子总比全空的好。

“尽管你可以说理论是好理论,历史上被实践坏了,但是如果一个东西曾拥有很多机会被实践,却在绝大多数时候被实践歪的话,是否也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有问题的?”

是的,一点真话说出来了,获得一些人的共鸣,有了自己的fans。当有人对她(们)有更大的期待时,对此,她(们)是厌恶的: 她说,“我也很受不了那种什么事儿也不做,但是对做事的人吹毛求疵的人。就像一个站在山脚下的人,对爬到半山腰的人说:你有本事怎么不爬到山顶去?这也是我厌恶的。”是的,正如书名所说,《送你一颗子弹》,别的则是什么也没有。她(们)真是很 “矫情”、很“骄矜”的人啊。

龙应台,台湾人。对国民党的极权很说了不少真话,如《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论文集,隔岸叫好的不少。殊不知,她那时之所以敢说,不过是她有把真话出的大环境而已。

一个生于中国长在中国并可以在中国混饭吃的人,取得了渡海 、回国自由。

结果呢,一个去作了文化部长,另一个携夫远游。

她以为,“许多人情愿不去了解极权本质的一切真相,不是害怕特务,而是害怕了解后带来的后果。”

可是,“社会已经存在的自由也好、秩序也好、社会福利也好,其实都不是说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一代一代人积极努力争取和奋斗的结果。觉得这个社会的秩序或自由,别人去争取吧,我享受这个成果就行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个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了。”那又怎么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夫”与?

诚哉斯言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