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高中作文
篇一:关于孟子的几篇作文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 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微微颤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
披波斩棘中,我闻到了来自远古的气息,是孟子身上一种沧桑、悲愤的味道,静听孟子,原来孟子也有不被世人理解所发出的愤世感慨。他心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积极、超然的宝贵思想,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但却被冷落、耻笑甚至驱逐。他的仁爱之心在强势、残暴的乱世成了诗人鄙夷之物、牺牲之品。听着孟子这样的心声,我的心不禁痛楚起来。千年巨变,人事皆非,而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弥漫大地,人心的冷漠更加令人寒彻心田。我们需要的是仁爱相传,人与人之间再多一份关爱,国与国之间在少一份争端。孟子用四处奔走、疲倦却有力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千年不移的仁爱之路,踏平了世人心中高矮不齐的丑恶。
历史的飓风呼啸着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人心深处,决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
论礼义
何为礼?谦、谨、让、诚、知为礼。何为义?仁、忠、勇、舍、信为义。明礼,则谦逊;知义,则开阔。古之礼义,亦曰今之“文明”者也。虽与此别,然亦与之相通。礼义至简,简约则庄重;然礼义至难,难行则可贵。故有“礼义无价”之云云。礼自外出,故文;礼至,则不争矣。古风悠悠,谏亦难得。博古,才可通今。如此,观古之国,品古之臣,不可少矣。
昔仲尼学富五车,周游列国。人美其游乎?人美其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然八佾止于庭乎?然人皆耻于犯上乎?后,国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不悦,孔子遂行。后,国衰。齐景公问道,孔子对以君臣父子之序,景公弗以为然。后,国衰。孔子过境,民皆愤起而砍其所乘之树,趋之若鹜。可悲!可叹!当是时,天子弱而诸侯强,大国纷争,动荡难安,如不遵行礼义之化,民何以自兴?民乱则国必乱。民何以乱?乃国无礼义之故也。
危乎哉!国无礼义也!国无礼义,所为者何事?唯一“利”耳。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重利轻义,君臣相戳,手兄相残。人人为敌,岂可长久?礼存,国存;礼无,国亡。义在,民在;义失,民弃。如此,礼义可谓立国之基矣。
国不以礼,何以立国?秦始皇废王道而立私权,其暴力为天下始。愚其民,而不教以正道,其败可见。
孟轲“君为轻”之语令洪武怫然而起,废孟子之位欲以毁其口。后作八股以束其民。“士”不学礼义之本而教以局限之法。不可谓崩坏,也亦可谓淹没。数年之后,尽显弊端。如此,国无礼,可乎?
前汉之黄石,怀经天纬地之才,辅世安邦之计,作《三略》之书,名传后世。然独传其作于子房,非
偶然也。黄石三试子房于桥下,察其言,观其色,验其行,终传韬略于良。可见子房之德深矣。其后,张良才可助高祖立汉室之基业,成留侯之名。故曰,才自德生,有德之士,必不为才穷之人。如人皆有德,岂不美哉!
危乎哉!人无礼义也!人无礼义,亦只为一“利”字耳。孔明日:“澹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重
利,则鼠目寸光、胸无实略,不可教也。朋友相欺、夫妻相侮,岂可安宁?礼存,人便知类;义在,人便可知勇。如此,礼义可谓为人之本矣。
人不以为礼,何以为人?所谓“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不可为生矣。如此云云。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哉?”礼义立,则贤不肖别矣。又曰,礼者,
天地之序也;仁以爱之,义以正义。古之贤者言之于此,乃为理也。凭吾之智,岂能悟之?圣人悟道且行之,愚人不知且不悟。此,“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寡,可叹;今人之不悟,可叹。礼义其难乎?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
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由此之看,礼也亦简乎?然人为何不力行之?
余读《论语》《孟子》《太史公书》,常叹圣人之德,竟不能止。圣人教化其深乎!然老子曰:“道可道,
非常道。”如道遍地皆存,人何惜道?如此,道难求乎?非也。周有子牙、仲尼、子舆之徒,汉有黄石、子长之辈。其言不亦道乎?人皆知之。所谓难者,乃为“悟”。人皆言道,然人皆行乎?道之艰涩,可谓至矣。知之者众,明之者寡,然如不行此礼义之道,何来“仁和”之士,何来“六守”之质?如此,不可不忧矣。
余言仅至于此。其后,亦非余智所能及,实属可惜之处。
余读古之佳作,畅览典籍而力学于礼义,所为者何?惟愿礼义之种撒天下,文明之花遍地开
必先苦其心志
外面在下雨,落叶纷纷,不如秋,却总有些萧瑟。
不知不觉,我已经遗失了许多,后知后觉。前阵,班里失窃,老师让我们怀疑谁有嫌疑,我认为没有证据怀疑不了别人,于是就写了不在场证明交了上去。翌日下午,被老师在班上痛斥,我成了明哲保身之人。还好,有班长在旁陪我,但是我确实开始和老师疏远了,有些意见不和。我消沉不了,因为我要努力,政治书里有说,尊重是靠自己赢得的。而且我理应有自己的想法,若随“大众”,那就淡漠我的个性和想法,所以与人不同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对。就这样,我遗失了一段师生情。只是,老师在不断疏远我。打分数不
找我,做事不找我,举手不点我。我漠然,这是一次挫折吧。但这次的代价我情愿。
心凉了,人还在。没关系,心痛,还是要坚强。天降大任于人,必得有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心志这关,先得过。
NO.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前天一大早7点就起床出发,到了下午5点才回来。天气一开始还是晴空万里,轻风拂拂,不想11点时太阳解开了层层薄纱,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将它的光芒尽数散发出来。我们班军训时有句话,不晒死不是男子汉。那时已经遭受毒辣的太阳折磨的我已经丝毫不畏惧,于是我没有在太阳伞底下,而是毅然决然地在太阳底下钓鱼。4点时,我已经大汗淋漓,我感觉全身发烫,皮肤火辣辣地疼,鱼也好久没有上钩了,可能也是惧怕紫外线的威力了吧。5点时,我已经不敢再与太阳做斗争,躲在太阳伞下面,任由那鱼在海面上跳跃。晚上回到家洗碗时,再一次感到了皮肤火辣辣的疼痛。
当晚,我检查了一下皮肤,我小时候摔伤的那块疤刚好被袖子遮住了一半,我看的时候,发现一半白,一半通红,截然不同。晚上,我躺在床上,全身筋骨咯咯作响,脚几近瘫痪,全身乏力,也没有什么精神想问题了,只是想好好地躺一会。
家里没有任何现成食物,我也不想动。等待,是一个人最大的极限。等待的最大限度,是超过极限。到2点,我已经饿得没有力气,肚子空空的,让我感觉到了“行尸走肉”的滋味。到了3点,我已经超出限度决定去煎个鸡蛋填饱肚子。但超出限度的最后结果是激发潜能。我亲自下厨,煮了一碗鸡蛋面,当我发现自己煮得是那么好吃时,我才知道原来煮一碗美味的鸡蛋面会是那么容易。
劳筋骨是锻炼意志,饿体肤是激发潜能。
NO.3: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天上创网一看,创网女人气写手精华写手强力写手月儿宝贝发来PK挑战书。放弃,还是接受,需要抉择。我想起有一个我很崇拜的人所说的话,有挑战才会有希望。就这样出战。即使如项羽乌江自刎,血流乌江,他最终谢幕得是轰轰烈烈,至少他死得是值得。2000多年后的我,照样可以像他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照样可以像他勇敢地做最后的斗争。就算他知道前方是无穷的危机,他还是能勇往直前。他原本不能,只是在磨练中锻炼出来,而这次PK也是一次很好的磨练。
我知道我会输,但是那句话让我鼓足勇气。后方是绝路,此时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实我原来是一个很好胜的人,我很喜欢《亮剑》中那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没错,就是要这样。这是我一贯崇尚的亮剑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样,今天,我依旧知道我敌不过多过我几倍精华的对手,但是我依旧要PK!如果你问我我会退缩么?我会说,不会!如果你会问我我会刷票么?我会说,不会!刷票是种虚假的东西,即使别人会觉得你的人气很高,但是当你战胜对方那一刻时,你大概会感受到心虚的可怕吧。如果你问我我是不自量力么?我会说,不是!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总有一天,就算不是我,也会有人超越她的。惧怕不是我的本性,勇敢才是我所需要的。我不甘于败于你的手下,只因我想胜利。没有更多的鼓励和加油,只有一片冷笑和指责。我不甘于永远淡暗无光,所以我在努力。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曾益吾所不能,让别人感觉到奇迹原来有时离人会是那么近。
做原本所不能的事情,对对手不惧怕,敢于亮剑!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说,坚持到底。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一直在步步为营,披荆斩棘…
孟子没想到 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 我赞同《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取义”,赞同孟子所说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但是,孟子并没有想到,“取义者”与“舍义求生者”之间还存在着一者,我可以由一个成语来说明:忍辱负重。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我也不否认,一般人是会这样做的。但孟子提到的“贤者能勿丧耳”就让我有些想不过去了。像文天祥这等的民族英雄自然是很符合孟子所讲,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保留骨气而死的。
大家对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定不陌生吧?他为什么能有后来的灭吴的决心呢?正是因为他受过吴王的侮辱。他被吴王呼来喝去,被迫服侍吴王。而他怎么想的呢?死吗?不,他没有生出那等想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朝一日定要洗清所受之辱。于是,他忍辱负重,屈尊服侍吴王。后来,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卧薪尝胆,不忘耻辱,终于灭吴洗去了耻辱。这样看来,勾践并不是个没骨气的人。但他若是不甘被吴虏而拔剑自刎,会有机会灭掉吴国吗?那样做,反而会贻笑大方。
如果这个史实还不足以证明忍辱负重是明智的,我还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 韩信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而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
可见,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能屈能伸,听说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贫困时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受过嗟来之食呢?换个角度说吧,我们假设孟子还未写下《鱼我所欲也》,有一天他也是穷困潦倒,饥饿难耐。此时,有人“呼尔”而与之饭菜,他会接受吗?若不接受,饿死,那哪里来《鱼我所欲也》这传诵至今的文章?若接受,即生,那又哪里能合《鱼我所欲也》之说?
有时候,现实与思想还是存在着矛盾的,也可以说,矛盾无所不在。任何事都是有角度的,所在角度不同,想到
的也就不同。如果思想确实很好,但角度不够的话,还是说得保守点好,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思想。大胆地提出来,即使错了,也会有人帮你改正,你只用虚心纳谏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是反对孟子的思想,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看法罢了。若得罪了他老人家,那么就只有愿他在九泉之下能体谅了! 孟子是空想家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
篇二:高一作文素材积累:孟子
高一作文素材积累:孟子
高一作文素材积累:孟子常爱森
一、永 远 的 孟 子
【导语】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
【作家·剪影】
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是让人民供在神坛上的圣人;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是具有博大胸怀的善人;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所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具有理想性格的伟人。
精心雕琢儒家文化之花
2379年前,在古老美丽的东方,在峄山泗水之间,诞生了一位仅次于至圣孔子的儒学大师、大思想家——亚圣孟子。他,这位齐鲁英豪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中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贪玩的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这就是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孟母断绩”的故事。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沉醉于儒学的青少年时期。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醉心研究的晚年。孟子在儒学方面的刻苦钻研,终于让他名声大噪,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他先后游历了宋、滕、魏、齐、梁诸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因为他的学说当时被人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可是孟子还是那么认真、那么执著、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也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
最后,孟子终于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编撰完成;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人间。
【名著·评价】
东汉赵歧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可见,孟子将永远是——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
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文章有删节)
【观点·简析】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的思想最受到后世人的赞扬。
“我”本善良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简析: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资质看,人是善良的。人性中的这四端就如同我们的四肢。如果没有这四种心,简直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而其中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并以此为己任周游列国,推行他的这种治国理想,虽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的这种观点依然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思想·点击】
【问题】
《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能举出两个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吗?当你生活中出现这样的磨难时,你会怎样去做?
【名句·回味】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孟子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长河中,闪亮
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无论是修身养性、治国安民,还是教育学习、交友处世,甚或孝亲敬老等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参考答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他一举消灭了吴国,成就了千秋霸业。
司马迁受到宫刑,但他忍辱负重,最终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名垂青史。
做法:一帆风顺的路途固然令人向往,但缺少了曲折与坎坷,这样的路底蕴不会厚重。面对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我要用磨难砥砺意志,锤炼精神。勇敢的从磨难中站起来,站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准备用自强不息对抗磨难,铸就生命的辉煌。
篇三:作文素材——庄子孟子
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没有快乐忧愁的境界是人最原本的德性,即“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人之所以有快乐和忧愁,与个人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己有所得就快乐;有所失就忧愁。在人的心境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没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既然没有自己和自己的得失,那也就没有了快乐和忧愁。人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人的本性回归于道。这是人本性最纯洁的时候,庄子将本性称之为德,心中无忧无乐,就是德性最为完美的时候。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除了认识自己的长处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思改进,也才能思考如何改进。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是不会想到改变现状的。所以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将心态时时归零。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受学习过程中新注入的清冽甘泉。还要经常将杯子倒空,因为我们每次学习吸收新东西,很快又会将我们心中的杯子装满。
庄周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是表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能无往而不快乐。庄周梦蝶的故事写得轻灵飘渺,常被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引用。
有人说庄子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庄子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子,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虽然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但是庄周梦蝶是庄周渴望的境界,而蝴蝶梦庄周,也是蝴蝶的选择、向往。
至人无己
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是小识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而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扔有所凭借和依托,所以也达不到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是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依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追求人生呢?“神人、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追求“至人”的修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金钱地位,否则就会被外物所拖累,让自己生活在烦恼之中罢了。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在《逍遥游》里,讲了同样的膏药,一个利用它得到了功名利禄,一个人却无法摆脱家族世代漂洗的命运,悬殊的结局天壤之别。又例如大樗,人以为无用,其实不夭于斧斤,物无害者,正是其不用之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心思灵活的人眼里,物无弃物,人无弃人。所以物虽同一,而用则有异。境界的大小,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有智慧的人,自会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尽可多的知识,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按自然原则生活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通过自然的原则指引人生,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就会有鬼斧神工之妙。庄子不讲为我,而讲忘我。忘掉人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做乐器的时候,就只是做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而是这种难得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做不好一件事,做不好学问,发明创造比较艰难的时候,阻碍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学问修养,而是人对种种功利的考虑。庄子洞察到这一点,教人按自然的原则,以一种自然忘我的状态,做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按自然原则生活,从偏执的自我中超脱出来,而不是仅仅世故地做事情、过日子。 心不得志才是疲惫
庄子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拖着麻绳绑着的破鞋见魏王,借此批判没有遇到好的世道,没有遇到好的君王,讽刺魏王是个昏君。庄子巧用猿猴随境遇改变心态的现象做比喻,揭示了昏庸的君王给社会造成混乱和灾难,导致贤能的人不能施展才华。
对庄子而言,像穿粗布衣服、拖着破鞋这样贫穷只是外在的,是不必介意的,因为相对于贫穷来说,士人的道德不能推行、生不逢时才是心里真正的疲惫和痛苦。
我们今天也有像庄子那样怀才不遇、逃不出环境束缚的人,这样的人内心十分的忧郁的,他们的才能不得施展,理想难以实现啊!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这句话是说,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人才能真正主宰外物。诚然,没有欲望的人,永远是自由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也有欲望,可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是欲望的奴隶。” 然而,人是欲望的动物,要求彻底摆脱欲望是不可能的。物质决定社会生存,不好好工作,那里有好饭吃,好衣穿。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让自己的人生被欲望所控制。庄子告诫我们要冲出物欲的牢笼,学会更高层次的追求。
学会包容
庄子一向认为万物没有好坏,顺应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乌鸦的黑与天鹅的白都是出于天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如果按照人的标准分辨天鹅白和乌鸦黑的好坏,这样无疑是对它们的残害,只有顺应自然,包容其黑白并存,天鹅和乌鸦这样的生灵才能自由自在,天地间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们应该彼此包容;每个人都有弱点,在他们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击垮。
适可而止
儒家认为仁义是道德规范的总纲,没有它社会就会乱套。而庄子驳斥仁义礼智信就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赘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明晰的人来说,搅乱五色、迷滥文彩;对于听觉灵敏的人来说,搅乱五音、混淆六律。这样便造成了过犹不及,而这个“度”就是“道”。合乎道,也就是在度之内,就是顺应自然的。就好像一个香蕉,熟的过分,就会变黑腐烂。
名利便是这样,如果让名利的欲望过分膨胀,就好像人工催熟香蕉,不小心就会变成烂香蕉。
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是让人民供在神坛上的圣人;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是具有博大胸怀的善人;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所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具有理想性格的伟人。
精心雕琢儒家文化之花
2379年前,在古老美丽的东方,在峄山泗水之间,诞生了一位仅次于至圣孔子的儒学大师、大思想家——亚圣孟子。他,这位齐鲁英豪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中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贪玩的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这就是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孟母断绩”的故事。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沉醉于儒学的青少年时期。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醉心研究的晚年。孟子在儒学方面的刻苦钻研,终于让他名声大噪,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他先后游历了宋、滕、魏、齐、梁诸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因为他的学说当时被人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可是孟子还是那么认真、那么执著、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也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
最后,孟子终于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编撰完成;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人间。
【名著·评价】
东汉赵歧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可见,孟子将永远是——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观点·简析】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的思想最受到后世人的赞扬。
“我”本善良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简析: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资质看,人是善良的。人性中的这四端就如同我们的四肢。如果没有这四种心,简直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而其中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并以此为己任周游列国,推行他的这种治国理想,虽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的这种观点依然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