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汇
篇一:成语典故汇释
成语典故汇释
一、秦医缓和
1、欲麦
用典: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出处:《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2、琴瑟
用典: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滔心也。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原喻夫妇和合,此指女色。
三、华佗传
1、熊颈鸱顾
用典: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成玄 英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伸脚。
四、皇甫谧传
1、孟母三迁
用典:昔孟母三迁以成仁。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
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曾父烹豕
用典:曾父烹豕以存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
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鞅掌
用典: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 名乎?
出处:《诗经·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 王事鞅掌。”
4、朝闻道,夕死可矣
用典: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5、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
用典: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皋陶
用典: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出处:《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
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尚书·舜典》禹拜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7、唐人击壤
〔用典〕臣惟顽蒙,备食晋粟,犹识唐人击壤之乐。
[出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
于我哉?
五、孙思邈传
1、圣童
用典: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出处:《后汉书·任延传》:“年十二,明《诗》、《易》、《春秋》,时号圣童。”
2、器大
用典: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3、推步
用典: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
出处:《后汉书·冯緄传》:“緄弟允??善推步之术。”李贤注:“推步,谓
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又《左传·文公元年》孔颖达疏:“日月运行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
4、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
用典: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天常数也。
出处:《史记·天官书》正义:“阴阳交感,激为雷电,和为雨,怒为风,乱
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立为虹蜺??。”与此相类。
5、阳用其形,阴用其精
用典: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出处:《汉书·翼奉传》:“天变见于星气日蚀,地变见于奇物震动。所以然
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脏六体,五脏象天,六体象地。故脏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申动于貌。”《翼奉传》之阴阳谓天地,与此不同。
6、缩赢
用典:五纬缩赢,孛慧飞流,其危险期诊也。
出处:《史记·天官书》:“其趋而前曰赢,退舍曰缩。”《汉书·天文志》谓:
“凡五星,早出为赢,晚出为缩。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
7、太上
用典:是以太上为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孙》中“太上”指上智之
人。
七、丹溪翁传
1.游艺
用典: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
出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何晏集解:“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邢昺疏:“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
2.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用典: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故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
3.恃能厌事,难得意
用典:(罗知悌)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
出处:《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
4.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用典:(罗知悌)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又见“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淄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
5.养阴
用典:其言阴道虚,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
出处:《礼记·郊特牲》: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气也。
6.病之状何如,??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
用典:其所治病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
7.节宣
用典: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
8.非其友不友
用典: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9.若将浼焉
用典: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10.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用典: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
出处:《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11.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用典: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出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12.一语一默,一出一处
用典: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
出处:《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亹亹
用典: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出处:《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14.直谅多闻
用典: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5.载道
用典:《素问》载道之书也。
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16.嚼蜡
用典: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
出处:《楞严经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宋·王安石《临川集·示董伯懿诗》“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17.职此之由
用典: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盖言语漏泄,则职此之由。
18.格物致知
用典: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八、徐灵胎先生传
1、中贵人
用典:上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2、楄柎
用典:乃率子爔载楄柎以行。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惟是楄柎所以藉干者,请无及先君。”
3、蒲轮之征
用典:先生以吴下一诸生,两蒙天子蒲轮之征。
出处:《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4、抚尘之好
用典:余,旧史官也,与先生有抚尘之好。
出处:《艺文类聚》卷六引应璩《与曹公牋》:“昔汉光武与戴子高有抚尘之
好。”
5、勾卒嬴越
用典: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
出处:《左传·哀公十七年》:“越人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子
为左右勾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躁而进。”又韩愈《曹成王碑》:“王亲教之搏力勾卒嬴越之法。”
6、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用典: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出处:《汉书·周勃传》:景帝三年,亚夫任太尉,平吴楚七国之乱,在选定
行军路线时,赵涉建议:“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7、詟服
用典:诸岐黄家目憆心骇,贴贴詟服。
出处:《汉书·项籍传》:“诸将詟服。”
8、经济
用典:少时留心经济之学。
出处:《晋书·殷浩传》:“足耳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9、啸傲
用典: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在天际也。
出处:陶渊明《饮酒》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0、真人在天际
用典: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在天际也。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桓大司马(即桓温)曰:‘诸君莫轻道,仁祖(指
谢尚)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相。’”
11、傥荡
用典:子爔,字榆村,傥荡有父风。
出处:《汉书·陈汤传》:“陈汤傥荡,不自收敛。”
12、德成而先,艺成而后
用典:纪称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
出处:《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13、舆梁
用典: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
出处:《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
14、据于德,游于艺
用典:是据于德而后游于艺者也。
出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篇二:成语故事经典汇总
三国成语故事
鞠躬尽瘁(诸葛亮)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近义词】鞠躬尽力
【谜语】佝偻病
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近义]礼贤下士
[反义]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
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煮豆燃萁(曹植)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释义】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刮目相看(吕蒙)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释义】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相近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
初出茅庐(诸葛亮)
[释义]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乐不思蜀(刘禅)
释义: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故事: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
乐,我不思念蜀地。”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七步成诗(曹植)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近义词】七步之才、七步成章
【典故】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言过其实(马谡 )
[释义 ]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
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
篇三:成语故事汇编
成语故事汇编
——高三成语备考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不过, 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写信时说: “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出人头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北宋欧阳修《与梅尧臣书》)
功到自然成
唐僧一行西行赶路,说不尽的风餐露宿,一日前面一山阻路。
唐僧说:“徒弟啊,你看这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魔障。”悟空说 :“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唐僧说:“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已经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悟空说:“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
唐僧在马上遥望那山,但见崖险林深、虎狼群行,叹道:“我受唐王之命西天取经,历经艰险,虽然我心志如止水,但不知何日能取得真经、得回故乡?”孙悟空说:“师父不必挂念,少要焦心,只要你放心前?M,管你功到自然成。”
“功到自然成”指功夫下到,事情自然会取得成效。
(出自《西游记》三十六回)
户限为穿
智永是陈朝人。为了练字,他在永欣寺的三十年里 ,每天黎明即起,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日子久了,被他写坏的笔头竟积了十大瓮。后来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
“户限为穿”指门槛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出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望洋兴叹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M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了,晋国发生了内乱,为了躲避追杀,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先后到过狄国、卫国、齐国、宋国和、楚国和秦国。
在楚国时,楚国国君楚成王对重耳很好,以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有一次在宴席上,楚成王和重耳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要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金银财宝楚国有的是,晋国又有什么可以献给大王的呢?”楚成王说:“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假如有一天,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会命令军队向后撤军三舍(九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不久楚国和晋国发生了战争,晋军果然后退了三舍。
“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长风破浪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
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珍奇异宝,宗悫一件也没有拿,连穿的衣服也是原来的那件。
当宗悫还没得志的时候,他的同乡庾业有钱、有势,请人吃饭时,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宗悫来了,庾业只给他吃有稗子的杂粮,对客人说:“宗悫是个粗人,习惯吃粗茶淡饭。”宗悫没有一点怨言,照样吃得饱饱的。后来宗悫当了豫州太守,请庾业做了长史(书记长)。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出自《宋书?宗悫传》)
必由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虽然是秋天,但渐渐感到热气蒸人。 请教一位老者,老者说:“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唐僧说:“火焰山可阻西去之路?”老者说:“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听了,大惊失色。
“必由之路”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
(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中流击楫
祖逖年轻时很有志气。一次,他和朋友睡觉,半夜里听见鸡叫,祖逖叫醒朋友,说:“你听听,这是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啊!”两人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苦练本事。
后来匈奴人占领了中原,西晋灭亡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为了收复失地,祖逖克服种种困难,组建起一支部队,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用船桨拍打着船舷,大声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江!”
由于作战英勇,祖逖的部队几年之间,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中流击楫”比喻雄心壮志。
(出自《晋书?祖逖传》)
狐假虎威
战国时期,楚国是南方一个强大的国家。 一天,楚宣王问大臣们说:“我听说北方诸国都害怕我们的昭奚恤将军,真是这样吗?”群大臣们无人回答。江乙说:“老虎捕捉猎物来吃,结果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来做群兽的领导,如果您吃了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请让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害怕的??老虎就和狐狸同行,野兽们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走了,老虎不明白野兽们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狐狸的原因。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昭奚恤将军掌管着楚国的军政大权。所以,北方诸国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我们楚国,这就像野兽们害怕老虎一样啊。”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饥寒交迫
隋末唐初,由于多年战乱,天下盗贼很多。 唐高祖李渊有一次审问犯人:“你为什么要做贼?”犯人说:“饥寒交迫,没办法只好做贼”。李渊叹息说:“我作为你们的国君,让你们贫穷,这是我的罪过啊。”就把那人放了。唐太宗和大臣们议论防盗的事。有人建议用严刑来禁止。太宗说:“老百姓所以做盗贼,是因为劳役赋税繁重、官吏贪婪盘剥,使得老百姓无法活下去,因此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浪费、减轻劳役和赋税、选拔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衣食有余,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用得着重刑呀?”
经过几年的治理,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晚上大门用不着关,商人在野外露宿。杜甫写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普天之下的道路上,都没有拦路抢劫的强盗;那些出远门的人,也用不着求神问卜,选个“出门大吉”的好日子)。
“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自宋?王谠《唐语林》和《资治通鉴》和杜甫《忆昔》)
负重致远
庞统是三国时代人。 南郡太守周瑜病死了,庞统到吴郡送葬。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都来看望他。大家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人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对陆绩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大家都说他评到了点子上。庞统又评顾劭,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牛,能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问庞统:“那么你是认为陆绩要胜一筹吗?”庞统说:“这匹马脚力强,可是只能载一人。这头牛跑得慢,却能载很多。”
“负重致远”比喻能肩挑重任。
(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过眼烟云
书画能给人带来喜悦,但不能改变人的志向。如果对它太在意,爱不释手,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三国时太傅钟繇看见韦诞有一篇蔡邕的书法,苦求不得,以至于捶胸吐血。晋朝的大将军桓玄在率领大军出征前,先造了几艘快船,用来装载古玩书画,他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情,如果发生意外,可以便于运输,免得被敌人夺去了。”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危害自身,这都是因为太在意的缘故。
我年轻时,很喜欢这两样东西,自家有的,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别人有的,总是担心不肯给我。后来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轻视生死富贵,却看重书法字画,岂不是主次颠倒、违背本心了吗?从此不再喜好。看见好的书画,虽然也会收藏,但是被别人拿去时,也不觉得可惜了。就像眼前飘过的烟云、耳边掠过的飞鸟,总是高高兴兴的看着它们来,离去了也想不起来。于是这两样东西常常只是使我快乐却不再使我伤心。
“过眼烟云”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自苏轼《宝绘堂记》)
如振落叶
.王翱是明朝初年的大臣。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郊某个官员。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的不让走,怨恨的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尚书,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离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最终也没有给女婿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
“如振落叶”形容非常容易。
(出自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不释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