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青铜器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5:29 体裁作文
青铜器观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学习《中国古代青铜器》有感

学习中国古代青铜器有感

青铜器是人类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以铜为主的金属工具的问世,使人类文明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冶金技术和金属制品和广泛应用,同人类文明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侗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自身。

首先,能在大二下学期学习到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知识,我觉得受益匪浅。“大房”和“小房”两位老师生动的讲解,使我对青铜器,尤其是铜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在实验室我们并没有真正动手做些什么复杂的实验,印象最深的便是通过摔击声音辨别铜钱的真伪。在课后,我查找了一些关于铜镜辨伪的资料,权当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了。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视窗。

随着仿造技术越来越高明,仿冒的古铜镜越来越多。古玩店、地摊上充斥着许多仿品,因此收藏者必须要有过硬的辨别眼力,通过对各时代铜镜的了解,掌握仿冒古铜镜的特征,来辨别真伪。

一、仿造古铜镜的方法

从文献史料和实物资料看,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仿造古铜镜的现象,只要掌握一定的铜镜鉴定知识,掌握各个不同时代铜镜及仿镜的特征,了解仿造古铜镜的方法,鉴别仿制铜镜并不太难。

(一)按真古铜镜造假法

古董商们按照古铜镜的形制、纹饰制造了一些仿古镜。有的有真器直接制范,有的借助摹本制模,然后再铸成镜体。古董商在制造仿古镜时,极力追求新奇、别致,因此掺杂了许多主观臆造的成份,所制铜镜与真正古镜有一定的距离。

(二)新镜作旧法

将新做的铜镜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镜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容易看到的部位。

(三)旧镜改造法

残旧铜镜价格低廉,经过加工、修整不易被识破,能以残破镜冒充高价的完整古铜镜。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几件经过改造的汉唐铜镜,这些铜镜的边缘或外区纹饰部分残缺、破损,古董商就沿破损

处将其截齐,然后再进行打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铜镜。改造过的铜镜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但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类经过改造铜镜的造型、钮制、纹饰比例很不协调。

(四)旧镜后加款法

在一些年代明确的古镜上添加年款,以加罕见年款为多,给汉代的铜镜添加年款较多,首先将铭文的起始字磨去,再用溶化的银液勾勒年款。银液施于银灰色的镜背上,色差很小。又经过作旧处理,很难识别。

二、古代铜镜真伪的鉴定

古代铜镜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鉴定的传统方法;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一)鉴别铜镜的铜锈

古铜镜因埋藏在地下几千年,身上长满铜锈,故在鉴别古青铜器时铜锈就成为鉴别的关键所在。真锈,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锈迹斑斑。真锈有层次,常常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一层为红锈,再之上是绿或蓝锈。伪锈颜色不正,有的呈“粉绿状”,色较鲜艳。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或是新镜粘老锈。所以伪锈不牢固,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假的。涂颜色的伪锈,有毛刷痕迹及毛发遗留。化学催生的伪锈,似深坑绿锈,有气孔和化学气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取铜锈一块,以火烧之,假锈会燃烧,产生带有强烈的化工味道浓烟,真锈则无。辨别铜锈的

真伪,还要看有无结晶斑。结晶斑是铜镜历经几千年变化,在器物某一点或多点上发生膨胀,造成底锈外翻,使镜表绿锈面上,呈现出褐、红、黑相间的凸斑。迎光侧视,可见到细碎晶体光闪,此斑略高于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钱币,小者如黄豆。而由于铜锈结晶斑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时间,很难仿造得逼真。

(二)辨伪铜镜的色泽华

唐汉战国铸造的铜镜含锡的成份较大。铜镜质地硬脆,闪银光,易破碎。汉镜一般呈银灰色,质量好的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唐以后使用高铅铜铸造铜镜,铜质红、黄且软韧,这是宋金少有烂镜的原因。宋金镜(包括仿镜)黄中发红,颜色较暗;明镜黄中发白;清镜多黄铜色。古铜镜之所以色泽不同,是因为各代在铜合金的配料上比例不同。因此,鉴定仿制古铜镜可以根据铜镜的色泽作初步的判断。

(三)观察铜镜的形状和重量

为保证铜镜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所以,可以通过观察铜镜的形状,来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一般来讲,超过20 公分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小一点的铜镜有比较平缓的弧度,而新仿的铜镜弧度普遍不成比例,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大铜镜弧度很大,仿制铜镜照出的物象,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另外,铜镜至东汉时变得较厚,唐镜厚重,大气富实,宋以后镜大都较单簿,重量也较轻。古铜镜埋入地下数百上千年,使得铜质疏松,重量变轻,新仿者难以达到这种水平。所以,有经验的人上手一掂就大致可判定

真伪。

(四)辨别铜镜的声味

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伪镜离不开化学原 料,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五)观察铜镜的纹饰与铭文

明清仿造的汉唐古镜,除质次色黄之外,纹饰、铭文与真镜相差明显。明代铸造仿镜时常标明仿造的姓名,可作为鉴定仿镜的主要依据。如在一面明代仿汉代人物四马镜上云卷纹图案上有铭文“薛家造”字样。一面明代仿唐八菱鸾兽纹镜,用篆体铸有“大明隆庆庚午端阳益藩世孙潢南雅制”。该镜外区花瓣间饰一蝴蝶、流云、花枝,内区双鸾双兽相间,并夹以花枝,无论纹饰风格、布局、铭文字体都与唐镜相异,鉴定起来较容易。此外,铜镜铭文的伪作有蚀刻、摹刻、钻刻、增刻、拼凑等不同方法,这也需要通过释读文字、断定字体、分析铭文与铜镜纹饰及整体风格是否吻合来加以识别。

(六)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手段综合判定

古铜镜鉴定还应注意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的结合问题。如用传统鉴定方法一时无法确定时,则应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手段综合判定。现代科技的荧光能谱仪,对大量青铜标准器进行能谱分析,发

篇二:《青铜的历史》读后感

文字、城市、青铜器被恩格斯称为文明诞生的三大标志。 追抚青铜,就是与人类文明的一种铁质的光芒相交感,那种被铸造被雕刻的时光,使人类的历史从很早时候起就有了一种厚重和坚硬。透过原始的古风,蛮野的古魂,每一件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的青铜,都带着历史本身的底色,散发着人类智慧与劳作的破空之音。东方的青铜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当然,你也完全可以带着欣赏或轻松的心情去看:原始文明的胎记,手工精神的锤打、煅烧、淬火,人类思维的发展,艺术的精美,技术的进步,传统观念和文化性格的形成……

我读的这本书是由向中华先生所著的《青铜的历史》。

中国的青铜时代,特指从夏初至战国末。一千五百多年的文明史,都是青铜独舞曼妙绝伦的时代。这一段漫长岁月,先人们用白骨,用屋址,用一些文字,更主要的是用青铜,给我们铸造出了他们的全部生活,那些沉寂在历史时光中的影像,他们的美丽与哀愁、光荣与梦想,苦难,甚或是哲学的远思,神巫的玄想,都凝固在那里了。不仅如此,透过青铜,我们还可从中看到史实之真,艺术之美,更有生命之善

这本书一共分为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的开篇都有自己独立的序言,与本章的内容相契合,使读者在本章的开篇,便有了阅读本章的兴趣,引发读者深刻而细致的思考。

本书的十个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遥远的青铜。主要介绍的是在中国古代制作青铜器材料—红铜与黄铜的区别及青铜的铸造青铜器发展简史。

第二章,青铜礼器。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作为礼器的种类和青铜雕像用途,。因为中国青铜的出现,并没有大量应用于农具、工具等生产性器具的制造,而是一直最大量地用于了礼器和兵器的制造,这两样都是用来维护王权统治。中国当时各地冶炼出来的青铜,主要用在了政治和军事领域,而非经济领域。作为艺术领域的乐器,在当时其实也是作为礼乐制度的附庸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发展的自觉性。作为艺术品的礼器,也首先是礼器,而非作为艺术品来设计、铸造。它们都是功利的器具,而非纯粹的艺术品。

第三章,青铜雕像。主要介绍了青铜雕像的种类、青铜造型的时代特征、青铜雕像的地域特色以及青铜造型的方法。

第四章,青铜的外衣。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青铜纹饰的演变及其特点。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是青铜艺术的主体,它们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当造型凝重威严,其纹饰也趋向于神秘繁复、怪诞,当造型轻灵纤巧,其纹饰则趋向于简洁、清新而明快。纹饰犹如青铜的外衣,不仅美化了青铜器的外表,表现出青铜器的神韵,也在

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件青铜作品的风格。

第五章,青铜铭文。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上的铭文格式、类别及其意义。

第六章,青铜上的书法。主要介绍了青铜铭文(金文)的书写方式及运笔。

第七章,青铜上的音乐。主要介绍了夏、商的音乐和西周的乐礼和乐器。

第八章,青铜的铸造。主要介绍了制作青铜的铜、锡、铅的来源,青铜制作的工艺。

第九章,以铜为镜。主要介绍的青铜镜的形制及其沿革。

第十章,铜钱。主要介绍了历代铜币的沿革。

本书除了以上是个章节以外,每一页上还有还有经典青铜器的彩图,非常的直观,使读者印象深刻。

这本书是一本比较不错的青铜器入门书籍,有关与青铜器的的只是介绍的很全面,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恰到好处。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有些不妥,第一章与第八章可以合并,因为都是介绍的制作青铜器的材料;第五章与第六章可以合并,因为都是介绍的与青铜器有关的知识。

古老的中国铜,一直牵扯着古中国大地上大小列国的命运和众多诸侯贵族的神经,更耗费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才华与岁月,那些消失和隐埋于历史时光碎片中的无名天才艺术家们,创造了1500多年灿烂的中国青铜文明,这也就是中国文明的某种浓缩和象征。目睹先民的一件件天才之作,想象他们在古代的阳光和古代的深山炼窖边,在古老的铸铜作坊里,如何挥汗,如何殚精竭虑,我们仿佛看见文明的炼狱之火,在远古大地上空缓缓升腾。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并向全世界传布他们的精神、风采,而不仅仅是收藏遗产和欣赏杰作。在那些青铜器里,许多精神性的东西也许早已化入了我们的骨髓和血脉,但我们并不完全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同样,对于一个希望认识东方古国的外国人来说,他也可以沿着这些器物构成的时光隧道,从中看清楚那些古代中国人的脸孔,感悟古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家园,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

读书笔记

青铜的历史向中华著

篇三:国博 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国家博物馆,通过西门入口,走进国博大厅,庄严与华丽的完美结合使人肃然起敬,似乎这个建筑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即使还没有看到展览的艺术品,一种艺术的氛围已使得自己兴奋起来,抱着对“美”的好奇,今天参观之旅正式开始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18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 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

一层大厅最明显的展厅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自1951年开始组织的四次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基础,集中展出了大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术作品。许多作品在初高中的教科书中都是作为插话出现的,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画作的细致精美就不用多说,每幅画背后的历史事件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它们重现着新中国建立的艰难历程。为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新生力量敲着警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责任。

之后陆续又看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还有“古代钱币”等。其中玉器的展品让我大开眼界,论工具的先进,古人绝对是弱势,但是他们做出来玉器却是精美绝伦。除了这些常设的展厅,在我参观时也有许多临时的展厅,大部分是中国的艺术品,也有从国外挑选来展览的。很明显不同国家的作品都体现着自己国家文化的精髓,我也不禁要感慨这些艺术的奇妙,可以传承记录着各种文化,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的辉煌。

最后不得不说的陈列就是“复兴之路”,这是馆内的基本常设陈列,采用了大量文物和美术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回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也许每个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对这个时期的史实有了解,但是当你看到那些惟妙惟肖画作,记录真实场景的照片和真正参与历史的文物时,你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脑海中会不由自主的将中国人民在当时收到的屈辱画面像过电影似的浮现出来,似乎现在都还历历在目。随着看到的陈列品的变化,我感受到了人民反抗的艰难,也感受到了人民在追求自由独立的渴望,同时也默默的感激着他们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走过这段“复兴之路”,忽然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自己的安逸生活是多少劳苦大众,勇敢士兵和机智的将领用血肉换来的,浪费自己的生命就是在浪费他们的生命。如果每个人可以将建设祖国的责任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也许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他们的牺牲也会更加有价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有着创造历史转折点的机会,但是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从做好自己开始。

一次的参观也许不能将如此内容丰富的博物馆了解全面,但是一天下来的收获却不会小于钻研一天的课本知识。这次的参观是一个让我由眼到脑再到心得到洗涤净化的过程,让我重新的去了解艺术,了解历史,感受艺术,感受历史的过程。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想这样静下心的进行一次参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