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批评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37:10 作文素材
批评作文素材作文素材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批评

受批评最多的作曲家

在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如群星璀璨,而高水平的音乐批评家却不多。许多批评家水平不高,但语言却非常刻薄。曾经有一位细心人,把西方报刊上常用音乐批评词语收集了起来,一一编了号码,共有三十多条。如:1、不自然;2、装腔作势;3、过分勉强;4、造作地;5、装模作样;6、内容含义不足;7、乐思贫乏;8、缺少独创性;9、杂乱无章;10、反复无常……等等。

人们用这些批评一一对照了当时的作曲家,结果是:贝多芬的作品得到的批评最多,据说,那36条批评用语,其中有26条曾用来批评他的作品。而莫扎特,尽管是大家公认的音乐天才,也未能幸免,其中的30条曾用在他身上。相反,当时有不少作曲家,作品既不超前也不落伍,音乐风格总是符合潮流,虽然一般化,却容易接受,也比较适合评论家的口味,因而,很少受到严厉批评。不过,历史是严格公正的批评家。那些当时未受到批评的音乐作品,最终昙花一现;而受非议最多的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等,他们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

不怕批评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三个故事与十首诗》出版了,只印300本,受到批评;隔了一年,另外一本《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了,印了1735本,只卖掉了500本,又遭到批评;第二年推出《太阳照样上升》,突然非常轰动,一下子卖掉了26000本,还是遭到批评。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有人批评他最轰动的小说《战地钟声》粗糙紊乱,《老人与海》单调无味。可是,海明威仍然我行我素,写作不辍。

赵本山批评春晚审查

5月28日,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中央电视台的审查永远是这样的,观众都笑翻了,就他们几个(指审查者)脸永远是青的。”

赵本山表示,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他听十遍他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

央视春晚举办26年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赵本山批评春晚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性,积极献言献策,而被挑战者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冯亦代“淬火”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外国来的,

也有从我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译完。”这话无疑给冯亦代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恰恰是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走上了散文与翻译之路,成了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与散文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新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

剑被“淬火”,而成名剑;人遭刺激,恍若醍醐灌顶,终成大器。冯亦代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欲为诗赋奋斗一生,却遭冷水一盆,幸运的是他能及时醒悟,并由此转变方向,受益一生。由此看来,人有时候还是应该泼泼冷水,当然这个冷水必须是充满智慧和卓见的。但是,“刺激”并非万应灵丹,也不是在人人身上都可以运用,关键还在于自己。

批评

一事无成的无名小卒才能免于批评。

不要怕不公正的批评,但要知道哪些是不公正的批评。

不要批评你不了解的人,要趁机向他学习。

不要怕受人批评。当你提出新的观念,就要准备受人批评。

不要批评别人的行为,除非你知道他为何那么做。你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如此。

不能忍受批评,就无法尝试新事物。

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何不试着赞美别人?

开始批评之前,最好先略加赞美。

如果你想要更受人欢迎,尽量多赞美,少批评。

批评,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人们的斗志,使人们勇于向自己挑战。但是如果只是批评,则容易使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低落,最终一事无成。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也是举不胜举么?三毛不正是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怀疑和批评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吗?在当今的校园中,又有多少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变得好学上进呢?

齐威王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闻过则喜,才能最终“战胜于朝廷”;唐太宗能够接纳魏征的直谏,并能真诚地褒奖魏征,才有了“贞观之治”。如果他们一味沉迷于大臣的歌功颂德声中,或者永远板着面孔冷对所有的真诚的表扬,他们也不会成为贤明君王。

唐太宗与秦始皇

魏征被世人称作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就是因为他敢于批评皇帝的过失。当唐太宗犯下错误或错误即将要成形时,魏征总是能及时拔掉这将发芽的错误之根。唐王朝开创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忠言直谏、敢于批评的魏征功不可没。 秦始皇俯视六合,横扫八荒,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可也正是这功业助长了他的得意与骄纵,使他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永远正确的。刚愎自用,不听批评。于是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奴役天下,导致大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如果秦始皇能像齐威王一样广纳批评,听听百姓的声音;如果他的身边能有一位忠言直谏的魏征为他护航,或许大秦真可以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正是批评的缺席,使秦始皇生命的天平倾向于骄纵的极端,并最终陷入无法挽救的失败的旋涡中。批评缺席,注定与成功绝缘。

张辽接受胡质批评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闹崩了,见面竟然连话也不说。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

胡质乘机诚恳地劝戒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疽。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丁。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交哩!”

张辽听了又感激,又惭愧,连连称谢。随后,他给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胡质笑着对张辽说:“知过能改,你这个人可交”说着,就热诚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做客,终于成了好朋友。

张籍对韩愈直言不讳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吕岱需要徐原的批评

三国时,吴国大司马吕岱有个好朋友叫徐原,性情忠直,每当吕岱有了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他,并在公开场合议论他。有人对徐原的这种直说人家过失的做法看不惯,便在吕岱面前议论。吕岱不仅不怪罪,反而说:“我看中徐原,正是因为他有这个长处咽!”在吕岱的推荐提拔下,徐原的官职一直升到侍御史。后来,徐原去世了,吕岱“哭之甚哀”,悲伤地说:“徐原是我的益友,现在不幸去世了,我以后还能从哪儿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批评

受批评最多的作曲家

在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如群星璀璨,而高水平的音乐批评家却不多。许多批评家水平不高,但语言却非常刻薄。曾经有一位细心人,把西方报刊上常用音乐批评词语收集了起来,一一编了号码,共有三十多条。如:1、不自然;2、装腔作势;3、过分勉强;4、造作地;5、装模作样;6、内容含义不足;7、乐思贫乏;8、缺少独创性;9、杂乱无章;10、反复无常……等等。

人们用这些批评一一对照了当时的作曲家,结果是:贝多芬的作品得到的批评最多,据说,那36条批评用语,其中有26条曾用来批评他的作品。而莫扎特,尽管是大家公认的音乐天才,也未能幸免,其中的30条曾用在他身上。相反,当时有不少作曲家,作品既不超前也不落伍,音乐风格总是符合潮流,虽然一般化,却容易接受,也比较适合评论家的口味,因而,很少受到严厉批评。不过,历史是严格公正的批评家。那些当时未受到批评的音乐作品,最终昙花一现;而受非议最多的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等,他们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

不怕批评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三个故事与十首诗》出版了,只印300本,受到批评;隔了一年,另外一本《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了,印了1735本,只卖掉了500本,又遭到批评;第二年推出《太阳照样上升》,突然非常轰动,一下子卖掉了26000本,还是遭到批评。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有人批评他最轰动的小说《战地钟声》粗糙紊乱,《老人与海》单调无味。可是,海明威仍然我行我素,写作不辍。

赵本山批评春晚审查

5月28日,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中央电视台的审查永远是这样的,观众都笑翻了,就他们几个(指审查者)脸永远是青的。”

赵本山表示,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他听十遍他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

央视春晚举办26年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赵本山批评春晚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性,积极献言献策,而被挑战者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冯亦代“淬火”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外国来的,

也有从我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译完。”这话无疑给冯亦代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恰恰是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走上了散文与翻译之路,成了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与散文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新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

剑被“淬火”,而成名剑;人遭刺激,恍若醍醐灌顶,终成大器。冯亦代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欲为诗赋奋斗一生,却遭冷水一盆,幸运的是他能及时醒悟,并由此转变方向,受益一生。由此看来,人有时候还是应该泼泼冷水,当然这个冷水必须是充满智慧和卓见的。但是,“刺激”并非万应灵丹,也不是在人人身上都可以运用,关键还在于自己。

批评

一事无成的无名小卒才能免于批评。

不要怕不公正的批评,但要知道哪些是不公正的批评。

不要批评你不了解的人,要趁机向他学习。

不要怕受人批评。当你提出新的观念,就要准备受人批评。

不要批评别人的行为,除非你知道他为何那么做。你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如此。

不能忍受批评,就无法尝试新事物。

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何不试着赞美别人?

开始批评之前,最好先略加赞美。

如果你想要更受人欢迎,尽量多赞美,少批评。

批评,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人们的斗志,使人们勇于向自己挑战。但是如果只是批评,则容易使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低落,最终一事无成。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也是举不胜举么?三毛不正是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怀疑和批评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吗?在当今的校园中,又有多少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变得好学上进呢?

齐威王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闻过则喜,才能最终“战胜于朝廷”;唐太宗能够接纳魏征的直谏,并能真诚地褒奖魏征,才有了“贞观之治”。如果他们一味沉迷于大臣的歌功颂德声中,或者永远板着面孔冷对所有的真诚的表扬,他们也不会成为贤明君王。

唐太宗与秦始皇

魏征被世人称作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就是因为他敢于批评皇帝的过失。当唐太宗犯下错误或错误即将要成形时,魏征总是能及时拔掉这将发芽的错误之根。唐王朝开创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忠言直谏、敢于批评的魏征功不可没。 秦始皇俯视六合,横扫八荒,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可也正是这功业助长了他的得意与骄纵,使他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永远正确的。刚愎自用,不听批评。于是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奴役天下,导致大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如果秦始皇能像齐威王一样广纳批评,听听百姓的声音;如果他的身边能有一位忠言直谏的魏征为他护航,或许大秦真可以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正是批评的缺席,使秦始皇生命的天平倾向于骄纵的极端,并最终陷入无法挽救的失败的旋涡中。批评缺席,注定与成功绝缘。

张辽接受胡质批评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闹崩了,见面竟然连话也不说。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

胡质乘机诚恳地劝戒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疽。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丁。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交哩!”

张辽听了又感激,又惭愧,连连称谢。随后,他给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胡质笑着对张辽说:“知过能改,你这个人可交”说着,就热诚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做客,终于成了好朋友。

张籍对韩愈直言不讳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吕岱需要徐原的批评

三国时,吴国大司马吕岱有个好朋友叫徐原,性情忠直,每当吕岱有了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他,并在公开场合议论他。有人对徐原的这种直说人家过失的做法看不惯,便在吕岱面前议论。吕岱不仅不怪罪,反而说:“我看中徐原,正是因为他有这个长处咽!”在吕岱的推荐提拔下,徐原的官职一直升到侍御史。后来,徐原去世了,吕岱“哭之甚哀”,悲伤地说:“徐原是我的益友,现在不幸去世了,我以后还能从哪儿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20世纪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推行“左”的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后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多次自我批评,还以自己为例教育别人。有一次在部队作报告,讲完那次路线错误后,他大声问听报告的人是不是都认识李立三,许多人说不认识,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李立三。希望你们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教育。

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话题:“正确对待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名人的勇气”

人生得意与失意总是对半平分的,好比一台天平的两个托盘,当一个得意洋洋时,天平便不再平衡,而是高低不平地摇晃着,总有一天失意的“重量”会超过得意。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一个关键的“砝码”,那就是批评。批评有助于缓冲天平的失衡,从而鞭策人们,使人们有所警惕,不至于酿成大错。

爱迪生是众所周知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贡献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可是晚年的爱迪生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听不进批评。当晚辈向他提出质疑时,他总是不以为然,从而无法超越年轻时的自己,为其辉煌的一生留下了一个淡淡的遗憾。

魏征被世人称做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就是因为他敢于批评皇帝的过失。当唐太宗犯下错误或错误即将要成形时,魏征总是能及时拔掉这将发芽的错误之根。唐王朝开创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忠言直谏、敢于批评的魏征功不可没。

秦始皇俯视六合,横扫八荒,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可也正是这不世的功业助长了他的得意与骄纵,使他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永远正确的。刚愎自用,不听批评。于是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奴役天下,导致大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如果秦始皇能像齐威王一样广纳批评,听听百姓的声音;如果他的身边能有一位忠言直谏的魏征为他护航,或许大秦真可以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正是批评的缺席,使秦始皇生命的天平倾向于骄纵的极端,并最终陷入无法挽救的失败的旋涡中。批评缺席,注定与成功绝缘。

如今我们生活在文化多元、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更应该握住批评这把钥匙,去开启成功的大门。如果前行遭遇黑暗,批评会像明灯指引你方向;如果生命陷入险境,批评会像天使守候在你身旁;如果心灵快要干涸,批评会像雨露给你滋润。

成就千里马的,不仅是伯乐,更是那条不时抽打它的马鞭。成功的路上,不仅需要鲜花与赞美,更需要批评的鞭策。

批评是成功者的翅膀,插上它,就可以翱翔于碧空!

篇三:反省作文素材

【名人名言】: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明莫大乎自见,听莫大乎自闻。(《论语》)

3.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语)

4.直率地坦白自己的过失,这是赦罪的一个阶梯。([古罗马]贺拉斯)

5.最大的过失,便是不知有错。([英]卡莱尔)

6.明己之过难。([英]罗素)

7.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苏联]高尔基)

8.我是自己的一切批评者中最凶、最严厉的批评者。([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9.在忏悔者的背后有着美丽的极光。([日本]荻原朔太郎)

10.人最大的智慧在于反躬自问。(法国谚语)

11.经常拷问灵魂的人是最讲精神卫生的人。(德国谚语)

【精彩语段】: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在一篇专访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浮躁时代谈灵魂很奢侈。”现在,被欲望俘获的人太多了。人心被“声色财”所迷惑,被金钱所压,被声名所累。而真正品味人生,感悟人性,让灵魂解放的人少之又少;敢于拷问灵魂,向自己心中魔鬼开战的人就更少了。

文学巨擘巴金是一个真诚的人,也是一个有人格缺陷的人。他的缺陷在于做了一个正直的人不该做的事,但他的可贵在于做了错事能够反省。尽管他没渴求谁的宽恕,但是世人原谅了他,依然给了他足够的尊敬。这当然得益于他的真诚,得益于他那近似“忏悔录”的《随想录》。对于勇于拷问自己灵魂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再去责备他什么,因为人性原本就不是完美无缺的。

德国是日本的镜子(对历史的反思)

德国把反思历史作为头等大事。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1970年12月7日到华沙时,双膝跪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表示歉疚和忏悔。勃兰特当众下跪致歉,表明他承认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这是深深痛悔的举动。

2005年4月10日,在德国东部城市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集中营遇难者纪念碑献花。当日,德国举行活动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被盟军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纪念仪式并讲话。建成于1937年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是纳粹关押犹太人、同性恋者和政治犯的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处囚禁了大约25万人,其中5.6万人被纳粹分子以各种方式杀害。除此之

外,德国人自己拍的反思作品《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夜》在全球引起轰动。但是,同是二战的元凶———日本当局却通过右翼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隐瞒历史,漂白史实,将日本军国主义从“加害者”变成“受害者”,引发了中韩及亚洲各国的抗议怒潮。

承认祖辈的战争罪责,不但没有使德国人蒙羞,反而使今天的德国人在欧洲及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位被俘美国将军的话(战争后的反思) 美国一直想征服中国,可我一直觉得,这好像是美国一个根本没有希望的工作,没有希望的任务,没有希望的目的。———迪安少将 迪安是朝鲜人民军的俘虏。1950年7月底在大田战斗中被俘后,被单独关在平壤附近的战俘营。迪安是最早对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进行反思的美国将领之一。

迪安认为,美国人民并不需要这个朝鲜,美国人民也是爱好和平的人民。美国继续实行扩张侵略,是不能继续获取胜利的。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中支出了很大的费用,牺牲了很多生命,即使用细菌武器和狂轰滥炸也不能摧毁朝鲜人民的士气,而只有增强他们的仇恨。这场针对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是杜鲁门和艾奇逊的远东政策的一大错误。 像许多美国战俘一样,在中朝军队战俘营里,迪安是很幸运的。中朝军队出于革命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于1953年8月5日将迪安将军交给美方。在迪安被遣返的前一天晚上,遣返委员会中方代表李平一、王健、崔学崇等在开城一所医学研究所里设便宴为他饯行。席间,迪安感慨万千,大口豪饮,结果喝醉了,把我方发给他的一身

新的制服吐得一塌糊涂。我军叫人又连夜为他赶制了一身新的制服。迪安感动不已,临行前,紧握着我军代表的手久久不放,并动情地说:“和平———我们中美两国不要再打仗了!”

巴金晚年的痛与梦(反思自己是一种痛苦)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执笔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巴金这样说过:“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这是可以想像到的巴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自责,在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不住地折磨着巴金。正是这种精神的痛苦,成了巴金晚年写作的动力,这与当年在巴黎写下《灭亡》中的片段时的精神状态颇为相似。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

他直面“文革”对民族带来的浩劫,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终于写出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卢梭著《忏悔录》(反思与忏悔)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革命家,哲学家。但是他小时候做过一件令他

十分懊悔的事情。

卢梭为了生存,经人介绍,在一个有钱人家里打工。一天,卢梭偷拿了小姐的一条用旧了的绣带,不久就被发现了。为了逃避惩罚,他还诬陷当时家里的厨娘。由于卢梭和厨娘都不承认自己偷拿了绣带,管家只好把两个人都辞退了,并且说:“撒谎者的良心会惩罚罪人的,它是会为无辜的人找回公道的。”

果然,老管家的预言没有落空,卢梭从此受到了来自良心的强烈谴责,他会时常想起那双无辜而善良的眼睛。想到由于自己的不诚实使得她丢掉工作,白白顶上小偷的罪名,并且很难再有人信任她,找到合适的工作,卢梭的心里就说不出的难过,就像千万条小虫子在咬他的心一样。四十年后,卢梭把这件事写到他的名著《忏悔录》里,以此来警醒人们,一定要说实话,不要随便诬陷好人。否则,你将永远为自己的罪行忏悔,遭受良心的谴责。

反省—成功的基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些足迹印证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因此,反省是成功的基石。

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有不与计较的宽大胸怀。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

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反省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高尔基说:“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有些人害怕承认错误,于是自欺欺人,从不反省自己,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因为他害怕丢面子,使人际关系僵化,甚至到你至亲的朋友也会弃你而去。

韩愈年轻时曾到朋友家作诗会友,在创作时因情绪激动打翻了朋友的一只碗,回到家后反省自己:虽然打破了一个碗事小,但如果办公也意气用事,岂不会坏了大事?于是他登门谢罪,削掉了一束头发以作誓证。朋友被他这种精神感动,更加信任韩愈,成为至亲至信之人。由此看来,反省能让你在他人眼中成为至诚之人,若人人如此,我们的世界岂不美好?

反省,让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作为中国人,谁都不忘近代屈辱的历史。由于落后,中国贫穷积弱,犹如案板上的鱼肉,任外国列强宰割。今天,我们反省自己的过错,不再闭关锁国,于是我们打开国门,

实行改革开放。如今,我们的国家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如果日本也能深刻反省当年侵华战争中的滔天罪行,那一衣带谁的中日邻邦,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反省可以让一个民族复兴,让世界和平永驻。 反省,化干戈为玉帛,化荆棘为坦途,化山重谁复为柳暗花明。反省既有如此至魅力,经常反省,不亦乐乎?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