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记叙文
篇一:初二记叙文阅读1
(一)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
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
这是一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都50多岁。学校生活在
“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
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
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
喊大叫,有哭有笑??课堂上,学生经常跟着她进入情境,一会儿是没有捞到月亮的水淋淋
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她那漂亮
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的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了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
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
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奏出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
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也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里的故事连家
长都熟悉了。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赶走、驱散、驱赶)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
走、驱散、驱赶)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再也没有搜肠
刮肚找借口的“逃课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子赶着上学的孩子。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
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也一天
天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5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他
们一天3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
几个不甘心的五年级小学生直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才带着无名的惆怅和失落感,拖着沉
重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
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
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1. 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的
_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老师;她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_。(3分)
3. 文章刻画“红裙子”形象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3分)
4. “红裙子”给小山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分)
5. 第11段写“红裙子”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小方桌,还带来了几件红裙子,
这意味着什么?
6. 文中画线的句子“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二)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
到心痛。
②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
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
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
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
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
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
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
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
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
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
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
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
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
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
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
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
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
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
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
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
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
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
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
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
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
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8.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
19.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答:(1)
(2)
20.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
地毯。
答: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答: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
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
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
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
(三)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
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
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
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
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
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
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
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
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
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
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
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
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
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
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
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
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在25字以内)(2分)
本文叙述了 的故事。
15.这篇叙事散文以为线索。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方框里,
→ → →
16.本文采用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起,到“ ”止。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4分) 17.细心的你已发现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她”,而作者却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8.“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3分)
答:
篇二: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二.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掌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文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了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阅读时注意第一人称中的“我”有些是作者本人,写的是真人真事,而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有些文章人称转换较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使用三种人称,要仔细体会转换的技巧。
7.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中心就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中心的建立要有足够的材料作基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材料要典型,新颖,有代表性,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做到深入“三分析”:即分析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人物性格;分析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
(2)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要做到“三分析”:即分析记叙要素;分析事件;分析事件中的人物。
8.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
9.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题目
(2)分析文章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开篇,对分析文章中心作用很大。
(3)分析文章结尾
有的文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注意分析收篇的语段,往往也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表达方法,通常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括文章内容,后一部分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一般的表达法是:
本文记叙(描写、描述)了??,表现(反映、歌颂,赞扬)??的思想(精神、品质)??表达了(抒发)了??
在写批判、揭露这一类时,格式往往是:通过??,揭露(批判、抨击、斥责)了??
3.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
划分段落方法
(1)按时间和情节发展变化来分
(2)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分
(3)按照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分
划分层次方法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子组成,一个自然段可能包括几个层次,划分层次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这个自然段内有几个句子,然后看哪几个句子是讲同一内容的,讲同一内容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并前后连贯的一个句子,跟前后各句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自成一层次。
4. 怎样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要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和段尾,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
(1)摘句法: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中心句。
(2)归纳概括法:一个段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可把若干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
5.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是指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就要联系语境,也就是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不能单独只看一句话,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来考虑如何解答。理解语句中带点词语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防止答题时不得要领或不着边际。
【模拟试题】
(一)忆父亲
①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走了,但..
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⑤ 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
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练台词。
⑥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 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 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 的神情。
2. 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表达了他的心情。
3. 第⑤、⑥两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
4. 这篇短文写了父亲的两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 ② 。
5. 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
(二)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教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来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
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教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起来。我十分欣慰!
6. 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 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 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7. 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8. 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 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9. 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非常惊奇② 我完全陶醉了③ 我十分欣慰 ④ 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 我颇感意处⑥ 我一下子惊呆⑦ 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10. 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教学特点: 。
性格特点: 。
(三)弹琴的姑娘
⑴ 不论清晨,夜晚,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有时往东,有时往西,走着,走着的时候,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⑵ 那楼窗口挂着的榴红色的窗帘,不时地飘出窗口,仿佛是它把好听的琴声像恭送尊贵的客人似地送了出来。
⑶ 春在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⑷ 我老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⑸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⑹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篇三:初二记叙文阅读语段10篇(附答案)
初二记叙文阅读语段10篇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9——23题。(14分)
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
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
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
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
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
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
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
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
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
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
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
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
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
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
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
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
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
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
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
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
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
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
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
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
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
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
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
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
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
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
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
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9.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3分)
20.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是什么意思?(3分)
21.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
22.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
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23. 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2分)
(二)阅读《笑靥千秋》,完成16—21题。(19分)
①记忆中最温柔的笑容莫过于妈妈的嫣然一笑,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最高奖赏。
仿佛我在普通话比赛中获奖,我在学校歌咏大会的领唱,每周成绩通知单上的”
全优”,都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展颜微笑。 、
②妈妈的牙齿细密整齐,只是牙龈偏低,每逢她开怀大笑,就需握拳头遮羞,
像扶着麦克风,那姿势有些可笑,却又令我向往。因为,当时在我们的生活里,
能让妈妈如此忘情的开心事总是鲜于遇见。
③这是母亲的笑容,每个亲情笃至的儿女都能在自己母亲的脸上汲取这种光辉。
④我在插队时的女伴长相可说是很一般:小眼睛、塌鼻梁,生气时两片嘴唇一
堵,活像两扇厚墙门,那几颗雀斑简直要暴出来。但她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在
那样单调的生活中,不仅自己笑声不断,同时让小集体洋溢欢乐的气氛。
⑤我怀念她笑起来的样子:眼睛弯如新月,连乌黑的长眉都有感情,露出一口
整齐的皓齿,要多甜有多甜!为这笑容,村村队队有多少小伙子夜间在桥头为她
弹吉他。
⑥这是青春无畏的笑容,不知何时,它们已在我们的脸』二凋谢。但我们仍能
从周围少男少女们的幸福中一再欣赏这些芬芳的花朵。
⑦我的师傅是位极普通的女工。善良、勤劳、刚愎和自信混合在一起的个性,
使她所在的班组烽烟不息。我成为她的徒弟,不少人为我捏一把汗。但三年中,
我和她相处得很亲密,甚至成了班组的避雷针。我喜欢她的笑容,常常逗她乐
得前仰后合。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疲倦的大眼睛又有了温暖的光彩,拉
成长沟的颊上有当年酒窝的影子。她一定非常美丽过,但乡下跑出来的灰姑娘
和拣到她的士兵丈夫,似乎从来不曾意识到。
⑧这种质朴的笑容让人想到野地的花,随时可见,又总被忽略。它既单纯又丰
富,使你联想到劳动的艰巨与欢欣,以及生命的漫长与短暂,想到源与本,想
到忘与记之间我们那些无法言喻的模糊冲动、情盛的濡湿。
⑨还有一种女政治家的笑容。女人,又是政治家。
⑩ 笑容于它们像男政治家当年的中山装,当今的西装一样,是必备的披挂。可
管笑容的各部门都有分寸的,因对上级、同事、下属的不同调整位置。但我们
仍然期待它,哪怕配备一双眼睛寒气袭人。就像在悬崖峭壁的攀援中,暂时找
到一个落脚点,新一松又一紧,于是再寻找,接触下一个落脚点。
⑴在当年居委会主任、工厂女人班组长那儿一再经受这种考验后,我领悟到:
女政治家的笑容就是让你老那么附在悬崖上,不掉下来。
⑵有人说:笑是一门艺术。
⑶哦,这话真可怕!
16.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作者把一生中难忘的几个笑靥展现给了大家,借
以表达对 的笑容的喜爱,对 的永恒赞美以
及对的笑容的否定。(3分)
17.文中写了妈妈的哪两种笑?在对妈妈的笑的描绘中,表达了我对妈妈怎样的
感情? (4分)
18.第④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9.是什么原因让“一定非常美丽过”的师傅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美丽?又是什
么原因让我认为我的师傅“一定非常美丽过”?(4分)
20.第⑩段中划线句子在本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1.作者为什么认为“笑是一门艺术”的说法是可怕的?(2分)
(三)沉默的竹笛 李澍声
十六岁的一个忧伤的春天的夜晚,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在少年无端的愁
闷思绪里,分外地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横空出世,由远而近,停
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
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
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境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
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
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经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
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
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
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头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
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努力和心血。课后,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
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
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
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执着。但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
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树枝。唉,想不到
吹笛竟会是这样地艰难。
一天,班上举行班会,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
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
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我终于勇敢地面对全班同学拿起
了竹笛,满脸涨得通红,直到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我逃出教室,在无人的山
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湿的竹笛,伤心欲碎。从此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
子了。
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
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
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拓宽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
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
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
空。
渴望→ 失望→ →平静
2、文章围绕“竹笛”写了那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3、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
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4、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支竹笛却“沉默”了。
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
5、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四)半亩方塘 谭 岩
①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塘。往往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
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
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
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
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
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
的牛去耕耘。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
()。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
去,秋冬的来临。
②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
的时候,鸟也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幕雨怨声叽叽。但是塘却开放自
己,拥抱每一颗雨滴。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水更是流归到这田野的大海。带
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污染了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但是塘知道,要
获得就会有牺牲。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
澄明如镜。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原。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
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枯草上的积雪融化。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
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③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亩又一亩的庄稼。春天到了,( )。清亮的
塘水就会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
们一年之计的春耘。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
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
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④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
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在冬天为她挖一次
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
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⑤只有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
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夜眠曲似的唱吟。
⑥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
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1、文中两处括号内依次选填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①塘堤上是一处处踩跨的蹄痕 ②一处处踩跨的蹄痕在塘堤上
③人们就会抽取她一年的积蓄 ④她就让人们抽取一年的积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
④
2、注意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的理解,简要分析每组两个句子间的关系。
(1)①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②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②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结合对文章第④段的理解,你能发现方塘与松树有什
么共性?写出你探究的结果。(不超过20字)
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
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
亮人们前进的路。
4、第二段说“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给田原”,联系实际,谈你的
理解和感悟。
(五)阅读《微笑的可乐》一文,完成1-6题。(19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