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人物形象
篇一:记叙文人物形象
篇二:记叙文阅读之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评价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
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鉴赏人物形象,要概括事例,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要简洁、
优美,观点要鲜明,富有激情。
评价人物性格常规化的词语有:自强自尊、团结友爱、富有爱心、珍惜友情,
勇敢真诚、乐观顽强,纯真活泼、善良大方,善解人意等。写长辈:吃苦耐劳、
坚强、慈爱、严厉、纯朴、善良、节俭,舍己为人、富有献身精神、热爱子女、
重视教育等。这与全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例文分析1:《让我看着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答题思路:答题第一步 审清题干。
这一题干包括了三个部分,“母亲是怎样一个人”,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写出品
质特征2分;
“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需写出具体的依据2分;
括号内的要求说明要写两个方面的品质和对应依据。
① 那个时候,母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
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
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解析:第1个情节“母亲疼痛无法入睡却从来不吱一声”更加侧重于表现母亲的“坚强”。
第2个情节“母亲怕影响儿子工作故作平静”侧重于表现母亲“爱儿子”。概括特征
时要注意情节表现出人物特征的“多个侧面”。特征要具体
②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
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
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
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解析:母亲早已准备的送老衣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能看出我母亲爱美,
并且“追求完美”。
③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
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
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解析:一向追求完美的母亲,愿意把眼角膜捐给小女孩,宁愿自己残缺的离去,能看出母亲
“豁达”“善良”
例文分析2 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用你爱我的方式爱你》)
要求:分析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①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
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②第二天,我还没
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 你眉头紧锁,
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③去医院
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
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
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背?我
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
《拔下钥匙》
①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了高架后的这段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②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③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④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⑤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⑥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档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脚可能会无意识地碰到油门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题目要求:你认为文中的公交车司机陈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文中“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用了心理
描写,表现出陈乐的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用了动作描写,
突出形势紧迫,表现陈乐平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性格。
实战演练
钟点工王翠兰
家里的事实在忙不过来,在班车上与同事交流,同事说,还不请一位钟点工呀?我们家用钟点工已两年多了。回家把这想法与爱人一说,爱人可高兴了,说:我给你们家当了快二十年的钟点工了,早就该解放我了。于是我们又去给我家的大嫂说,大嫂说:找钟点工呀,倒是好事,可你们得找个好的,人要周正,又要干净利索的,难找。大嫂也是热心人,说这事你们还得交给我,我来替你们张罗。过了没几天,大嫂便将王翠兰带到了我们家。
王翠兰人约四十上下,清清爽爽的,脸上红红的,看起来蛮利落的。她来的第一天,就像我们家的一员,很快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熟悉了我们的环境。她很会沟通,有一点“自来熟”,但并不招人嫌,让我们感到很是自然。她的活其实并不重,就是擦拭地板和窗子,之后熟了,也为我们把菜摘好洗净,如此而已。
时间长了,我们也熟悉了她的情况。王翠兰原先在纺纱厂工作,有一回当班不小心夹坏了左手的一只手指头,留下一点残疾。后被照顾,安排到二轻商场当了售货员。可渐渐地,商场效益不好,王翠兰便下岗了,每年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费。王翠兰没什么文化,但是个要强的人,几个人搭伙开了一个小饭店。饭店开了一年,没经验,还是亏了,还被人追账。用王翠兰的话讲:“在大街上,别人还拦着要老鳖钱呢,没脸在县里混了。”于是到城里来,找了一份钟点工做。
王翠兰人很勤快,用我们家乡话说,是那种见事生勤的人。但王翠兰有个小毛病。比如有一次,我下班回来,单位正好刚发了两大袋卫生纸,王翠兰见了,说,哟,一下买了这么多卫生纸啊!我说是单位发的。王翠兰于是说,你们单位真好。干完活,王翠兰磨蹭半天不走,我老婆于是问她还有什么事。她小声说,你们家老板带回这么多卫生纸,半年也用不完啊!老婆明白了,就说:“正好,王大姐正好带几卷回去。”于是王翠兰就高高兴兴带了走了。王翠兰走后我老婆不高兴了,说:别人给你你就拿着,还兴跟人家要东西啊!王翠兰可有几天没到我们家来了,之前也没打招呼。这个王翠兰!
大约过了半个月,一个礼拜六的上午,王翠兰来了,我老婆抱怨她为何这么多天不来,也不说一声。王翠兰有些理亏地说:“病了,没来得及通知你们。”我再看时,果见王翠兰脸色白黄,也就没说什么。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我在小区报摊翻看晚报,忽然一个标题跳入眼帘:《钟点工王翠兰》,边上还登了一张照片,我仔细一看,就是我们家的王翠兰!通讯上说,王翠兰在一户人家做钟点工,这个人家的孩子放学路上出了车祸,失血过多,急需输血,可是孩子的父母因身体不好,血不能用。正好王翠兰在那户人家干活,她的血型恰好合适,便二话没说献了多少多少血,之后那户人家要给王翠兰钱,说什么王翠兰也不要。王翠兰在报上说:“庄靠庄邻靠邻的,一根柱子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哪家还没有一点难事?”看后我愣了半天。我就将报纸买回家,给老婆看。老婆看后脸上有些红,也愣了半晌。
两天后,王翠兰又到我们家来了。我们问起王翠兰,她根本没往心里去:“哪儿呀,医院找了报社,那个记者缠着非要让说,我又没说什么,都是那记者自己编的。”说完,王翠兰脸都红了,一转身,忙干活去了。
1.第一段引述“大嫂”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
2.王翠兰到“我”家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3.“我”认为“王翠兰有个小毛病”,联系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最后一段对王翠兰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5.请对王翠兰这个人物形象做一个全面分析。
《钟点工王翠兰》参考答案
1.“大嫂”正是王翠兰到我家做钟点工的介绍人,这番话也是对王翠兰的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翠兰就是一个模样“周正”“干净利落”的“好”钟点工。
2.干净利落,清爽健康,善于与人沟通,有一点“自来熟”,但不讨人嫌。
3.示例:“小毛病”指的是王翠兰讨要卫生纸一事。联系她下岗后“每年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费”,开饭店赔钱被人追账的经历,王翠兰因家庭贫困,生活节俭,当看到别人有那么多的卫生纸而且还是单位所发的时候,便有了“占小便宜”念头。她的“小声”也说明她内心的不安,也说明这个“毛病”真的很“小”。
4.示例: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王翠兰朴实善良、低调做人、不慕荣利的性格特征。
5.王翠兰原本是一个经历坎坷、家庭贫困的下岗女工,但她勤快善良,干净利落,很善于与人沟通,所以成为口碑很好的钟点工。她虽然有生活节俭、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特点,但更有义务献血、不求回报,甚至拒绝“出名”的朴实厚道、本真自然。
篇三:记叙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犹抱琵琶半掩面——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感人
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一、几种提问模式
“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考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内在特点;
二、具体分析方法
具体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
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
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一)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
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 - 1 -
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选自周大新《大医仁心》)
1.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
的作用是什么?
(二)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A]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
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
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选自秦俑《榜样》)
2.[A]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的特点,又
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
(三)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 2 -
(选自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3.阅读第⑦自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妇人形象的特点,说说作者对
她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
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
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
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
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选自佚名《河的第三条岸》)
4.联系文章内容,简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3 -
(五)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5.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 4 -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