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写作技巧
篇一:例谈于古诗词鉴赏中汲取写作技巧
例谈于古诗词鉴赏中汲取写作技巧
作者:吕晓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19期
【内容摘要】我国的古诗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其创作手法也非常多样,凝结着古代文人先贤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也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一条可取的捷径。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写作技巧 同步提升
我国的古诗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其创作手法也非常多样,凝结着古代文人先贤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而如何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也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一条可取的捷径。以下,笔者举例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描景物,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感受和情感,把这种写作方法常谓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在抒情记事类文章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恰当的把人物描写与客观环境描写结合起来,让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于情景交融中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章法严谨,用语流畅而工整,把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抒发抒巧妙融合,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这首古诗的鉴赏后,接着就这首诗的写作方法给予了学生对记事抒情类文章在写作技巧上的指导,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于写景中抒情,将抒情与写景互衬的写作方法,并设计了习作——《美好的校园生活》,结合本次习作的主题,我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概况可激起学生写作灵感的关键词,有的学生提炼出了“美好——难忘——友情”,有的学生提炼出了“美好的校园——感人的故事——奋进”……通过鉴赏、设疑、构思、提炼等一系列活动,学生顿时有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然后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语言积累库,选取优美恰当的词语、借助适当的修辞技巧、运用寓情于景的方法、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结果全班同学的本次习作效果令我惊叹,既是平时懒于习作、语言功底较弱的学生也写的非常生动,表达出了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真情实感。
再如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被无数读者所称赞的千古绝唱,同样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方法的典型诗作。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图,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但诗中并未直白的叙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处处景物却在气氛上刻画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意境。旅者那种思乡的愁绪,旅途的孤寂跃然纸上。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正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二、虚实巧结合——给文章增添不一样的精彩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正如国画中的明暗对比,唱歌中的轻重缓急一样,就是通过这种虚与实的结合达到一种变化起伏之美,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使文章产生不一样的精彩。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片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笔者在指导学生深入鉴赏《桃花源记》的文本中,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借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此文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围绕《桃花源记》在写作上的技巧,笔者在接下来的习作指导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如何巧妙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此文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景物描写令人难以忘怀。而且此文的结构也颇为巧妙,开头将文本主人公的时代、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文本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神奇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陌生,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也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写得很具体;然后在结尾巧用虚实结合:“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
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再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由此可见,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能把对人或物的虚实描写与文本的核心思想紧密关联,使文本思想更加鲜明深刻,文章意蕴更加优美生动。不难看出,通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其写作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一箭双雕”之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古诗词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有可借鉴之处。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不失为一种能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的好方法,语文教师不妨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将写作技巧的指导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双向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宝童. 古诗词鉴赏中的“导”与“悟”[J].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7期.
[2] 朱琪. 优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年6期.
[3] 毛秀芹.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水平提升的策略[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7期.
【本文系甘肃省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首批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14]GHBZ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学)
篇二:快速掌握古诗词写作要点
古诗词写作要点
(本文整理前半部分针对初学者,看了前两页基本就可以掌握诗词基本规则,后边为更复杂的技巧。)
第一课:对仗
诗的前提是联语,就是俗称的对子,所以我们先从对子开始说
1。平仄的分别: 一声二声为 平。三声四声为 仄。
2。对仗
A, 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B, 句法结构对仗:词组结构相同,句子成分和其搭配方式相同,句子节奏相同。 C,平仄对仗:平对仄,仄对平,严格此要求的是工对,最后一个字平仄对仗的是宽对
例: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第二课:诗体
四言诗(诗经体)
骚体诗(楚辞体)
乐府诗(杂言,五言,七言)
五言古诗(五言古绝,五言古风)
七言古诗(柏梁体,七言古绝,七言古风)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曲子词(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小令,散曲)
现代白话自由体诗
律诗,绝句,散曲,词为近体诗,以外的全为古体诗! 切忌切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式,古体诗没有,为自由体。具体格式后边细说。
第三课:押韵
韵表里有严格分类。 需要的可网上搜索“平水韵”打印备用。
其实韵,就是拼音里的韵母,但是现在的汉语发音已经和古时候有很多不同,所以业余做诗的大可不必记这么多,可以自己按现在的语言习惯押韵
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3,5,7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随便。律诗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和第六也要对仗!!后边细说。
1,押运的基本样式:
A,偶压法:逢双句押韵
B,连压法: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C,换压法:多见古体诗和现代诗
2,押韵的忌讳:
A,避免为了押韵句子意思勉强
B,避免出韵,就是韵部压错。
C,避免重韵。一字不可在韵字上出现两次
D,避免撞韵,就是在不该押韵的地方押韵
E,避免挤韵,指一句中韵母韵脚字太多,最忌韵前字和韵字同韵
F,避免轻声字押韵
G,避免同意字押韵
第四课:近体诗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式特征
1,句数和字数固定,(8句和4句,7言和5言)
2,只压平声韵
3,讲究平仄的相间(平仄有规律的出现),相对(就是对子的要求),相粘,(这个后边解释) 4,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两句为一联
例:1234567 ,1234567(首联)
1234567 ,1234567(颔联)
1234567 ,1234567(颈联)
1234567 ,1234567(尾联)
二,近体诗的平仄基本句型
1,平起入韵式 2种: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2,平起不入韵式2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入韵式 2种: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4,仄起不入韵式2种: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确立了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后,下边一句尽量与上边刚好相对就好了。严格的也可以对照“平仄格式”往里边填字。但一定注意!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平仄格式后边附录中将给出)
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第五课:词
唐诗宋词,所谓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严格规定。
填词入门相对简单,可在网上直接收索 词牌格律 ,严格按平仄及韵填入字就可以了。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例: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诗词的基本规则讲到这,基本就入门了,后边有更多繁复的技巧及更复杂的规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看。
第六课:诗词的更多规则及技巧
一、平仄声调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用普通话新声作诗,可以不考虑入声字。)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变动,所谓“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的口诀。
必须提醒一点:虽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一三字不论声调,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惧暴风呼啸吹”,其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格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两字不参加论平仄,中间五字格律应为:仄平平仄仄,可是“惧暴风呼啸”,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动拗救过来了,也就不算病句。
三平调和三仄脚问题。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这是诗家大忌。在平仄拗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疏忽。
二、绝句对仗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
1、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
例如:曾金美?赠友人(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2、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
例如: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3、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
例如: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4、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
例如: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起承转合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
篇三:古代诗歌分类鉴赏指导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第一节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节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第三节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第四节 即事感怀诗的鉴赏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第五节 边塞诗征战诗的鉴赏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