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描写三岁以上儿童150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42:01 体裁作文
描写三岁以上儿童150写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三年级写人的作文

三年级写人的作文

三年级>写人的作文(一)

我的爷爷个子很高,他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和一个挺直的鼻子,还有一张厚厚的嘴唇。爷爷最拿手的绝活就是做饭,每次去爷爷家,爷爷都会给我做可口又营养的饭菜。

今天,我来到爷爷家,又闻到了那股诱人的菜香味,我心里嘀咕着,爷爷今天会做什么菜呢?走到厨房才知道,爷爷正在炒鱼香肉丝呢。

他先把木耳、肉、笋切成丝,然后开火,等锅渐渐热之后,倒油,再把肉丝放进锅里,等肉丝变散之后,把木耳丝、笋丝放进锅里,最后把调料放进锅里,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啦!

这样一来,一盘香味浓郁,酸中带甜,甜中带咸的鱼香肉丝就炒好了了。我迫不及待的夹了一根肉丝,尝了尝,嚼在嘴里,既弹牙,又绵软,再配上稍带呛鼻的酱香,真是美味无比!

怎么样,我的“厨房爷爷”做的菜是不是很好吃?

三年级写人的作文(二)

我有一个既聪明又淘气的小妹妹——迪迪。

她个头不大,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袋,皮肤雪白无瑕,长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她今年虽然才三岁,却已经认识三百多字了,并且能读些简单的儿童读物。有一次,我和她捉迷藏,我躲在一间带阳台的房间里,把门死死地关上,这下我以为她肯定找不到我了。谁知道小妹妹可机灵了,她连忙跑到阳台上,透着玻璃看着我,在嘿嘿地笑呢!

还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的小手是用来干什么的?”其他小朋友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小手是用来做事情的“”。只有迪迪不出声。老师走到她跟前问:“迪迪,你的小手使用来干什么的?”小妹妹认真地说:“我的小手是用来扣肚脐眼儿的。”老师和其他同学都被她逗得哈哈大笑。

>这就是我那可爱的小妹妹,只可惜她几年才能回来一次,而且回来的时间又短。我是多么希望她能经常回来呀!

三年级写人的作文(三)

要是有人问你家谁最关心你爱护你,我会不加思索地说;我的姥姥,如果问那里关心你爱护你,身体和学习就是最佳的回答。姥姥老了,已经60岁了,满脸皱纹古铜色

的脸总是带着微笑。我刚岀生不久,是姥姥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抱大的喂我吃饭;喝奶;教我识字。我学会的第一个词妈妈,还是姥姥教的呢。

当我学习上有困难时,姥姥总会耐心的教我。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急得团团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这时姥姥走过来问:怎么了?陈陈。有一道题不会做,姥姥马上给我讲起来。

还有一次我发烧啦,姥姥给我买了很多营养品,有鱼,虾,肉,蛋,奶,小食品等等,还问我哪里难受?让姥姥摸一摸,说完用>温暖的手抚摸我的头,还给我讲>故事还给我削水果。当我痊愈时姥姥开心的看着我。我想姥姥一定很高兴。

虽然姥姥老了,但他在我心里是最年轻的。

篇二:我教孩子写作文

我教孩子写作文

湖北省监利县三洲镇中心小学 (邮编:433328) 王新云

光阴如梭啊,一晃我已度过十五年的教书生涯。一路走来,令人刻骨铭心的是,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忧虑过,徘徊过,困惑过,但我从没有停止过追求,从没有放弃过对习作教学的探索。我快乐地教着作文,孩子们快乐地写着作文。

观察积素材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告诫我们:“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有鉴于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教孩子们观察世界,发现生活。我从观察课本插图着手,教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会观察方法后,我再教他们观察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刮风下雨,飞禽走兽,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拓展到观察生活,人物表情,事情经过,抓住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想象别人不敢想的情境,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在我的培养下,孩子们积累了很多素材,再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哪怕是一句话,一段话,只要是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体验或感受,我都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稚嫩的语言。下面是我班二年级的孩子所记录的日记:

“清晨,我到外面看到了一群小鸡,小鸡的嘴巴尖尖的,尾巴像兔子的尾巴一样短短的,小鸡的头上还带着一顶红帽子。一只在跳舞,一只躺在妈妈的翅膀里,另一只在鸡妈妈的背上梳理蓬松的羽毛。”

“春天来了,下起蒙蒙细雨。春雨是彩色的吧?要不,小草、小树为什么变绿了?小花为什么变红了?小溪为什么变白了?我想春雨肯定是彩色的!”

实践创新意

从一、二年级起步的有序的观察训练,使孩子们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虽然在书写时这样的语段很短小,但它是孩子们自己的发现,自己的体悟,我感到很开心。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只要孩子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到了三年级,作文起步就不是那么难了。

三年级科学课要求同学们养蜗牛,我及时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把它作为语文练笔的一次契机。每天我都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记记自己的新感受。“老师,我知道蜗牛吃菜叶和树叶了。”“老师,蜗牛有眼睛吗?”“老师,蜗牛爬得时候为什么会有一条湿湿的线?”孩子们的问题很多,这说明孩子们在实践中的发现也很多。我并不解答这些为什么,而是告诉孩子们先自己猜一猜是什么原因,再自己去书本和网络上寻找答案,证实自己的猜想对不对。这样不但督促孩子们完成了养护任务,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索奥秘的欲望。科学实践完成之时,

一篇篇与众不同的“实验报告”也呈现在我的案头,喜悦顿上心头,幸福油然而生!其中一篇《养蜗牛》让我记忆犹新:

“ 国庆节到了,我抓了两只蜗牛,养在科学试验器材的塑料盒子里。蜗牛小小的眼睛长在长触角上,口还会变形呢!它的壳很坚硬,坚实得成它的家了。

有一次,我把一只蜗牛放在盒子里,蜗牛爬到盒子边上了,过了两分钟,它把盒子盖儿都抵开了!它的劲儿还真大,别看它那软软的身体,小小的个儿。

还有一次,我把这两只蜗牛放到一起,大蜗牛一动不动,小蜗牛就把触角伸进了大蜗牛的壳里,把它当成游乐园了吧!

最有趣的是:一次,一只蜗牛可能是在盒子里憋得太久了,也许是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吧,它居然把盒子盖抵开了,爬了好远,幸亏它给我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白线,要不然,我还找不到它呢!我小心地捏着它的贝壳,把它从地上揪起来,放进盒子里。等我找来盖儿,它的一只触角又伸出来了一点点,我手忙脚乱地一盖,没想到可怜的蜗牛还没来得及把触角缩进去,就被我给压断了。我正伤心,查看它的伤体时,发现盒子边流下一条白色的水,我想:这难道是蜗牛的血?

我跑去问爸爸,爸爸让我自己查资料。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查找,真的跟我想的一样,蜗牛的血真的是白色的。我太高兴了!我情不自禁地看下面的资料-------原来蜗牛长触角上的黑点不是它的眼睛,它是靠触角碰着走路的!

我好开心,我的知识又增多了。”

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促使我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

细节添精彩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象这样善于观察,乐于探索,习作何患无辞呢?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生活经验,有了叙事渴望,还不见得就会有精彩的篇章。一篇习作只是把事情述说清楚,滔滔不绝,平淡如水,波澜不惊,那就是一潭死水。到了中年级,怎样使孩子们的作文吸引人呢?我就教他们学会细节描写,哪怕是连续加上两个动词,使用一两种修辞方法,刻画一下人物心理,我都会大力赞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这是我的孩子的习作《放风筝》节选:

“ 我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逐渐飞起来了。我把线放多了,线弯曲了,风筝渐渐落下来,我赶快拉绳子,突然又停风了,风筝落下来了。

······

第三次,我自己买了一个小风筝,我自己放线,自己奔跑,自己放风筝,没有30秒,风筝飞起来了,我拉着绳子,放着绳子,风筝越飞越高。”

我首先肯定了他放风筝的真实性,继而表扬他坚持不懈。然后我委婉地提醒他:你每次放风筝的做法都一样吗?前两次都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把风筝放起来的?都有什么动作呢?心情又有什么不同呢?他听了,再次认真地回忆了当天放风筝的过程,修改如下:

“ 今天是星期六,阳光灿烂,和风习习,是个放风筝的好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约了刘芷卉、李壮枞去小学操场上放风筝。

我拿着刘芷卉的一个比我们还高的、大得出奇的风筝向操场跑去。到了操场,我左手拿着线轴,右手牵着绳子,一边奔跑,一边放线,风筝飞起来了。我们高兴地跟着风筝跑,风时而大,时而小,时而吹,时而停,没过多久,线一下子放多了,风筝摇了几下,就像不听话的孩子,任凭我怎么拽线,怎么呼喊,还是缓缓地落了下来。

第二次,李壮枞当我的助手,摆放好风筝,轻轻地托起风筝,我慢慢地跑起来,眼见风筝飞高了,我们仰望天空,大声欢呼:“飞起来啦!飞起来啦!”突然,支撑风筝的木棍掉了,风筝一头栽倒在地上。我们失望极了!

我就不相信我连风筝都放不好。我自己买了一个小风筝,像一只三角形的小鱼,背上印着鲜艳的条纹,还拖着三条长长的尾巴。这次,我独自放线,独自奔跑,风筝徐徐上升。我一边慢慢地跑,一边慢慢地放线,风筝渐渐飞上天了,我喜出望外,轻轻地拉扯风筝线,我的“小鱼”平稳地飞着。那蓝蓝的天空就像浩瀚的大海,我的小鱼活了,自由自在地游着。远远望去,风筝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宛如空中翱翔的鸟儿,我仿佛听到它在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我们在地上欢快地跑着,尽情地笑着、跳着,似乎自己就是那条飞着的“小鱼”!”

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我的孩子能自己修改文章了,我着实高兴了好一阵。 是的,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这就是教育规律使然。

仿写炼能力

模仿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最原始的基本的学习能力,幼儿时期的一言一行无不从模仿开始。

到了四年级,我带领孩子们徜徉在名家的作品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体味人间真情,探索未来奥妙。孩子们的作文也上路了,他们编的童话故事令我忍俊不禁,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想象的未来让

人神驰梦往。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有一个口语交际是“我们踏青去”,我挑了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跟同学们一起去野外找春天。看那嫩绿的草儿,粉红的桃花,最令人陶醉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黄澄澄的,芬芳扑鼻。站在老江河堤上,家乡美景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啊!我都不禁诗兴大发了,和孩子们一起吟诵起了《草》、《宿新市徐公店》、《忆江南》、《望洞庭》,然后我问儿子:“你也来当一当诗人或词人,赞一赞咱们自己的家乡?”他毫不思索地吟诵了一曲《赞老江》:“老江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油菜黄胜金,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有一个孩子看到老江河的水就想起了《桂林山水》,也仿效了一段:“老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水草和鱼儿游动;老江河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青草坪;老江河的水真静啊,静得像是一面大镜子!”

仿写从一句话、一段话、一个修辞开始,再延伸到文章的结构、布局、谋篇。学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后,我的孩子坐在自己家的阳台上对秋天的燕子进行了“写生”:“

燕子的天堂

我家乡有一座燕子的天堂,每天我在睡觉的时候,不是睡过头了,就是起早了,有了这些燕子闹钟,我睡觉就安心多了。

我家乡唯一多的是燕子。百燕齐飞后,成群结对的站在北方的电线上。看,那密密麻麻的小黑点点,犹如天上飘浮着许多小蚂蚁一样。突然飞快的往下掉,那是它们在游戏嘻闹。

那电线上停着“成千上万”只燕子。有几只燕子身上有橙色的斑点。有一只说了一声我们一起去跳舞吧!那些燕子左望望、右瞧瞧,然后就向四面八方飞走了,冲向浩大的舞台。有的摆“五线谱”,尽情地在演奏;有的在起舞足蹈;有的燕子齐头并进,似乎它们也在庆祝我国成立60周年,在国庆阅兵呢!还有的燕子衔着一根草,把它当平衡木在走钢丝呢!

看那地上的白粪便,像天上飘洒的雪花一样。因为那里是燕子的天堂。”

“水尝无体,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 和孩子们共同走过的习作之路,其过程就是一次荡水击石的美好经历。我将继续和我的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写作,快乐地做人。

篇三:如何写好小学生作文

十条超级加分的作文写作技巧 作文要写的快,还要写的好,除了日常积累之外,技巧也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有些句子中的一个字、一个词的改变都可以影响整句话的完整度以及精彩程度哦。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 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单写“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

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

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

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

请老师和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

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七、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就这是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

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八、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

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

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

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字数三四五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

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多。

如某学生的原文:“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

经指导后改成:“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

子。”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老师认为,孩子学习写作一般要走过4个阶段:

第1阶段:写作并不神秘;

第2阶段:写作需要技巧;

第3阶段:写作强调个性;

第4阶段:写作就是生活。

一些孩子在大量读写中,在老师的帮助下会顺利走到第三阶段,甚至第四阶段;但是也有很大一批孩子无法跨越第二阶段。

传授的技巧就是针对这些部分孩子。家长完全可以在家里运用以上技巧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而对于那些已经走到第三、第四阶段的孩子,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他们大量的阅读,鼓励他们的个性创作。

熟能生巧,经过练习,笔头熟了,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必须也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擦亮慧眼找材料,指导学生学会模仿、迁移,鼓励学生记日记积累,组织学生创作投稿,必然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的。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成,需要耐心长期积累。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的孩子在说话方面也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进入初中,就应该接触经典原著。 我们建议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阅读的课外书最低应该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老师建议:大量阅读,什么叫大量,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家长可以给孩子相对明确的要求,比如每天阅读30分钟,或者2个星期要看完一本书。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经典名句,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