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家巷第二部
篇一:《三家巷》——“十七年”时期成长小说的杰作
《三家巷》——“十七年”时期成长小说的杰作
【主要内容】:“十七年”,是一个盛产成长小说的文学时期,《三家巷》便是这其中的优秀代表。主人公在革命的历史大背景下,政治以及爱情方面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时期革命青年成长的缩影,也隐喻着国家、历史的成长。作者赋成长以更深的意义,使该作品思想更为深刻,叙述更加独到。
【关键词】十七年 成长小说 三家巷
一、成长小说的概念和特点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舶来自西方。巴赫金对此的定义是:“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①
成长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和性格发展,讲述其经历生活挫折而最终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过程。这个类型的小说关注的是线性时间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主人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现实社会的真相和规律,逐步调整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历史中完成成长的过程。所以成长小说中的“成长”既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时代的成长、历史的成长。这里的主人公常常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是一个阶级甚至一个时代的代表。这种类型对于传达政治主题、表现“故事讲述的时代”对主流政治方向的追寻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本时期许多作家以抗日战争和20年代、30年代革命斗争作为长篇小说的题材,使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得到充分的反映②。本时期大多数的作家的青壮年时代,都是从我们革命战争时期走过,因此他们对于成长有着独特的体会。他们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的成长。因此说,“十七年”时期是一个特定的“讲述故事的时代”,很多不同的作品,如《红旗谱》、《青春之歌》等,都在讲述一个共同的成长故事。
二、《三家巷》的成长小说特质
《三家巷》的主人公周炳,是一个二十年代南国大城市贫苦工人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形象。作品以20 年代的广州为背景,以周炳从一名贫苦知识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为主线,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革命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小说通过描写省港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重大政治事件,和“三家巷”各个家庭中之间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关系,表现了周炳的性格成长,也展现了20 年代部分知识分子向左走的过程和工人运动成长的过程,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错综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作品中,“革命”和“爱情”这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并有机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周炳的复杂性格及其成长、发展、反复、变化的过程。周炳的成长历程,反映了社会历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讲述的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一)政治上的成长
《三家巷》首先是一部政治小说,“现代政治内容是它的灵魂”。③作者欧阳山提出,多卷本长篇“一代风流”的创作意图是“再现1919——1949年中国革命的历程,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⑤。周炳在政治社会风雨变幻的时代,由一个受过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其性格上的成熟和对阶级、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周炳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手工业工人家庭,在家庭及邻里关系的网络里戏剧性的体验了亲情与世情、人心与世道。在作品的前七章着重描写了周炳幼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他从小被称为“秃尾龙”,做过剪刀铺和皮鞋店的学徒,还在农村给地主放过牛。他因看戏被剪子铺的老板开除,因为诚实揭露陈万利的丑陋行为被陈家赶出来,在药铺被奸猾的伙计陷害,在皮鞋店因为打了调戏区桃的恶少林开泰而被辞退,在乡下放牛又因为偷粮食救济胡家而被毒打驱逐。这些事件展现了他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地位以及非常可爱的热爱劳动、富于正义感、同情劳动人民、好打抱不平、敢于反抗的叛逆性格。这些都说明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基本素质。
同时,周炳接受过学校教育,亲戚中又有陈文雄、何守仁等兄弟姐妹,从而又是一个受到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精神感染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一代中国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挽救国家危亡的强烈要求。三家巷中的所有青年聚会在一起,纵论国家大事,并换帖立誓,要协力救国。《盟誓》一章中,参加完毕业欢送会的中学生回到三家巷:“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幸福的感觉。每个人都觉着有一个五彩绚烂的世界,在前面给自己领着路,几乎一伸手就摸得到。不消说,整条三家巷是属于他们的,就是整个广州市,整个中国,哪怕说大一点,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了。”这是那一代青年对未来充满幻想,要求做国家的主人的思想写照。他们换帖盟誓,“今后永远相互提携,为祖国富强而献身”,体现了时代青年的报国理想。这时的周炳心中充满了对这些进步青年的崇拜,他“对于哥哥姐姐们这种凌云的壮志,觉着无限的钦佩”,并希望向他们学习。但是这些青年并没有讨论出挽救祖国的正确道路,不同的言论也反映出不同的阶级倾向,为日后他们之间严重的阶级分化埋下了伏笔。这时的周炳对于国家社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哥哥姐姐们提出的救国道路也缺乏判断能力。他更多关注的还只是个人的生活境遇。例如他在聆听青年们对国家前途的讨论时,感到有点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光管那些国家大事,而对于他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比方读书的问题,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这个时期的周炳虽然具有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但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认识还是懵懂的,尚无明确的生活目标,更谈不上政治觉悟。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举行了一系列反帝运动。历史的风暴,把周炳卷进了革命的旋涡,他满怀爱国热情,投身到“六·二三”的反帝的示威游行队伍中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在一种朦胧的革命意识的促使下,他立下进行革命、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壮志。但是这个时期他对革命的性质和目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对革命的道路是迷茫的,从众因素较多。沙基惨案中,周炳的表姐、恋人区桃的死对他震撼很大,使他对帝国主义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仇恨。为区桃报仇成为他投身革命的一个重要动力。为个人复仇而投身到革命中去, 是二十年代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共同特点, 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是这样的仇恨还是个人性质的,并不是社会性的。
省港大罢工期间,周炳参与罢工委员会的工作,并受罢工委员会委员长之托排演话剧《雨过天青》,宣传革命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这个时期国共开始分裂,有些资产阶级和官僚地主家庭的成员开始动摇、退出,罢工阵营内部出现分化。周炳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尖锐地指出陈文雄、何守仁、李民魁等人都是“工贼”。在《出征》一章中,他说“我曾经受过他们的欺骗,曾经崇拜过他们,我曾经对他们存过痴心妄想,现在不了,现在,我只是痛恨他们!”这时的周炳开始摆脱这些人的影响,认识到“共产党是真的革命的,国民党革命不彻底”。他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有了初步认识,对革命形势开始产生独立的思考。这个思想转变反映了五四精神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投向共产党,向无产阶级方向发展。周炳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四·一二”大屠杀后,白色恐怖蔓延到广州,广州变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这使周炳认识到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革命形势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同时陈万利、何守仁用阴险的
手段出卖陷害周氏兄弟,导致大哥周金被杀害,陈文雄等彻底变节,陈文婷变心失约。家庭关系中的阶级分化也已经非常彻底,温情脉脉的面纱完全被摘掉。这使周炳对阶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无情现实的压迫下他喊出了“革命吧!革命吧!不革命——还有什么路走呢?”于是周炳参加了“工人自救队”,在共产党员孟才的引导下,研读了马克思主义作品,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广州起义爆发,周炳作为赤卫队队员在起义中英勇作战,并受到张太雷等共产党员的鼓励。看到共产党员李恩壮烈牺牲时,他立下了“舍生取义”的决心,而这个决心在场地阻击战和观音山防御战中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周炳的斗争方式从阻止何胡氏虐待胡杏的个人行为转变为解放受压迫人民的有组织的集体革命行为。他逐渐把个人的复仇与国家命运和革命形势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仇恨升华为阶级仇恨,产生了比为复仇更高的革命理想,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
在革命中,周炳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对革命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在胜利声中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经受不住打击,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这些说明周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还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第二卷《苦斗》及之后的作品中,周炳在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中会取得更深层次的进步。
周炳政治上的成长是具有象征性的,反映了中国革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艰难成长。周炳与反动变节的亲戚的决裂,实际上是一部分知识分子与原有的阶级属性的决裂,与五四精神的决裂。周炳对于个人的生活出路和政治道路的选择,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自己革命政治道路的选择。
(二)爱情中的成长
《三家巷》同时又是一部言情小说,描写了周、陈、何三家及其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族”中年轻一代的姨表兄弟姐妹们的爱情生活。爱情经历在周炳的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小说在叙述方式和语言格调上对传统的“才子佳人”言情小说进行了借用,而在人物关系和情节类型上,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小说中“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影响。试图以“性与政治的关系”这一现代文学重要题材来表现时代主题,以爱情的方式对革命与政治进行解读。在内容方面,政治是为爱情服务的;而在主题方面,爱情又是为政治服务的。
在小说的开始,三家巷中的青年男女的五四思潮影响下,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开始了自由恋爱。小说对于这种美好自然的感情进行了优美的描写。如“陈家大少爷陈文雄和周家大姑娘周泉一对,如今正手臂扣着手臂,身体靠着身体,炉火似的,默默无言地走着”。周榕宣告:“重要的是爱情本身,不是社会的成人或者不承认。”这个时期的爱情是以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为旨归的,是单纯、甜蜜、看不到阶级的影子的。
周炳受到这种自由恋爱气氛的影响,与表姐区桃发生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区桃是一位甘于贫寒又忠于革命的无产阶级优秀青年。她积极参加演戏,宣传革命思想,并投身于罢工工人队伍中壮烈牺牲。她善良美丽灵巧坚定等光辉的性格特质,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短暂生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对周炳与区桃的爱情描写,极富传统言情小说的特质。首先,他们符合传统小说中“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小说中对二人过人的相貌和优秀的品质都进行了细致刻画。周炳是“圆头大眼,身体健壮。要是把他打扮成女孩装束,他要比他姐姐周泉更加美貌”。区桃则更是动人:“她的前胸微微挺起,两手匀称地、富于弹性地摆动着,是每个人都想起来,自己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美妙的青春”。这样的一对恋人,是传统言情小说中典型的“郎才女貌”。他们的爱情从孩提时代的青梅竹马的友情中发展起来,在表演话剧《孔雀东南飞》时达到高潮,在周炳无尽的追忆和思念中得到延续。
同时,周炳和区桃的爱情又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象征性的,这表现在他们的爱情具有个人情感和阶级情感的双重属性。相似的生活背景和阶级属性使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周炳
对陈文婷也一直有感情,他选择区桃是因为两人相同的阶级基础和朴素的阶级意识。这是政治主题在爱情描写中的反映。另外,区桃这个形象更重要的功能是,她的牺牲激起了周炳的愤怒和仇恨,是周炳义无返顾地踏上革命征程的直接动力,这构成《三家巷》这部作品叙述的逻辑起点。
如果说对区桃的爱情,是两小无猜的天真自然的结合,周炳与陈文婷的爱情更富于个性解放的浪漫情怀。小说对他们的爱情描写也充满了传统的言情式语言。陈文婷是资产阶级家庭中生长的女孩。她深受五四自由主义的思想影响,天真热情,敢爱敢恨。既具有非常可爱的性格,又有富家小姐“骄横任性”“喜怒无常”的缺点。她与“炳哥”从小一起长大,对周炳充满爱慕。在周炳处处碰壁,被别人蔑称为“秃尾龙”“周游”的时候,依然对他非常热情,并努力凑钱资助他上学。对周炳和区桃的爱情,她既同情又嫉妒。这些情节的描写都符合传统言情小说的语言格调。甚至陈文婷投入革命也是为了爱情。她向周炳表示“区桃表姐没有做完的事情,我都愿意替她做完。”这与其说是在向革命宣誓,毋宁说是在向爱情宣誓。当自己的家庭和周炳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时,她忍受着痛苦,努力地站在周炳一边。在周炳痛斥她的家人为“工贼”的时候,她无奈地说“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不管怎么说,我总是爱你的。”而周炳对陈文婷也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在政治上,他认为陈文婷是有革命要求和革命热情的,是“陈家的例外”。在感情上,他也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男女情爱。他逃离避祸时煎熬地思念着陈文婷,并且多次写信约她见面都说明了这种深刻的感情。
但是“革命加恋爱”的模式决定了任何爱情最终必须归于一个政治方向,“其结局都完全依照毛泽东的阶级论来安排”④。周炳和陈文婷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在家庭压力和内心恐惧的双重压力下,陈文婷最终没有赴约而选择了遵从家庭的婚姻安排。他们的爱情破裂与周榕、陈文娣的爱情破裂原因相同,都是政治上的分化导致情感上的分化。陈文婷无法背叛自己的家庭和阶级,周炳也不能放弃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段爱情的失败反映了那个时期五四精神提倡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已经开始被批判和超越。爱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治的影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或者工具。同时,陈文婷的变节失约使周炳认识到了阶级分化的不可调和,打消了对阶级中的“例外”的幻想,带着更加深刻的仇恨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这段爱情的失败也是周炳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又一重要动力。
在小说中陈文雄对周泉说:“政治上的亲疏跟血统上的亲疏完全是两回事。小鸽子,你把爱情跟政治分开吧。”但是这种“五四式”的爱情理想并不被现实所接纳。在“讲述故事”的五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没有“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决定了任何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只能在同一阶级里发展,没有阶级基础的爱情没有未来。周炳与生命中女性的关系象征着一个特定年代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不独《三家巷》,那个时代的作品中青年男女感情上的分分合合完全对应的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不同政治集团的分化与联合。
三、结语
《三家巷》是一部很值得推荐的“十七年”时期的成长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周炳在政治生活和爱情生活中的双重成长,描写了他在思想上、性格上的变化成熟,以及他历经挫折最终找到自己在中国革命中的位置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将个人仇恨升华为阶级仇恨,将个人英雄行为提升为革命英雄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压迫阶级的一员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这种性格发展的线性结构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而比之同为“十七年”时期的人物形象的成长历程,又更加立体。作品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探讨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从而使个人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成为一个阶级和一个时代的成长的象征,这是“十七年”这一时代对文学主题的要求,《三家巷》便是这一主题下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①. 巴赫金,小说理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②. 朱栋霖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 张舟子,融合与龃龉——《三家巷》中的传统政治经验和现在政治主体,信阳师范
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4期
④. 郭冰茹,革命叙事中的爱情——《三家巷》中的时代话语与爱情语境,海南师范学
院学报,2006年第六期
⑤. 欧阳山,校改全书《三家巷》序
篇二:关于三家巷的介绍
关于三家巷的介绍[日期:2011-05-24] 来源:国防生管理办公室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历时近一年半,精 心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三家巷》将于今年“五一”期间在广州隆重上演。4 月 29 日、30 日、 五月 4 日至 7 日在广州友谊剧院公演 6 场。4 月 28 日下午,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召开舞剧 《三家巷》公演新闻发布会。该剧主创、主演人员分别与各大媒体见面。广州军区政治部徐 昕民副主任出席新闻发布会。 舞剧《三家巷》 舞剧《三家巷》的思想主题 舞剧《三家巷》是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根据欧阳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上个世纪 20 年代广州的沙基惨案, 省港大罢工等历史事件为背景, 将小说的长编叙事与多重结构浓缩为 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舞剧叙述, 将纷繁复杂与错综微妙的人物铺排提炼为以周炳和区桃的思想 觉醒与纯真爱情为主线,以陈文婷、何守仁、陈万利、使妈、阿仔等人物构成的社会关系为 副线,充分发挥舞剧的叙事功能和肢体语言,集中通过周、陈、何三户人家的选择和走向, 表现出了那个年代以周炳, 区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 对光明与理想的 追求。 舞剧《三家巷》 舞剧《三家巷》的艺术特色 小说《三家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其精神价值具有一定 得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为舞剧这一形式, 来演绎这样一部厚重的、 人物繁杂的文学巨著, 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探索。本剧经过对原著的精华提取、高度概括与合理突破,通过讲 诉大革命背景的几组爱情故事, 以简练的笔墨和精彩的舞段, 带着今天的青年一代走进历史 岁月, 在纯真缠绵的爱情故事里, 在精神成长的广州风雨历程中, 在追求光明的浴血奋斗里, 在淳厚地道的广州风情中, 在风格鲜明的岭南音乐里,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中, 重温历史, 感受精神,沐浴心灵,守望信仰。 该剧的音乐,充分吸取了岭南传统音乐元素,通过有机地提炼和交响化处理,巧妙地 将革命主题、爱情故事融合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控制之中。 本剧的舞剧编导都是目前活跃在舞蹈界的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构思大胆,编导手 法不拘一格,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心灵刻画、剧情演绎、岭南民俗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 试,出色的运用肢体语言,完成了剧情充满激情的叙述。 该剧的物美设计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大胆创新,虚实结合,舞台美术和服装设 计大气磅礴的体现了时代风貌和岭南文化。 剧中三家巷民居的建筑特色、 广州
除夕花市的市 井风貌、起义路大游行、荔枝湾湖畔乞巧夜等场景,为剧中的表现提供了实用而又颇具美感的舞台依托。 强大的创作班底和演员阵容 创作班底:大型舞剧《三家巷》是战士文工团继获得文学大奖等全国大奖的大型舞剧 《舞门魂》、大型士兵歌剧团《好兵李向群》、大型话剧《天籁》和《红帆》,之后,再度 集结全团力量, 倾力打造的一部舞台艺术力作。 其雄厚的创作班底分别由战士文工团在全国、 全军文艺界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担纲。编剧为著名作家唐栋,创作的话剧《天籁》、 《红帆》 获得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和“文学大奖”;艺术总监杜鸣,创作的舞剧《虎门魂》、 音乐剧《白莲》、歌曲《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情系人民》先后获得国家文华大奖、五个 一工程将等;艺术指导刑时苗,曾先后 8 次担纲中央电视台大型晚会策划、导演;艺术统 筹刘晶,是全国优秀舞蹈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曾主演舞剧《虎门魂》等多部作 品; 晚会总编导闫兵、 徐成华, 由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在全军、 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 还有编导王迪、张志、石泉、阎红霞,作曲金旭庚、熊亮、王小淞等,均多次在全国、全军 的多种比赛中获得过大奖。 演员阵容:舞剧《三家巷》的演员阵容强大,演员总人数达 80 多人。剧中主要角色分 别由孙秋月、门大成、刘舒、高健、张旸、张磊、齐奇等年轻舞蹈家担任,虽然他们年级很 轻, 但都是有着十多年专业舞蹈表演经验的优秀演员, 曾主演的舞蹈 《飞天》 《士兵兄弟》 、 、 《莲颂》、《望雨》、《西关风情》等作品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舞剧《三家巷》 舞剧《三家巷》各场次剧情简介 序幕: 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三家巷传来周炳打铁的声音,区桃前来寻找周炳。几个革命 者在街巷中张贴标语,巡捕气势汹汹地追来…….周炳、区桃、陈文婷、何守仁捡起革命者 留下的传单,激动地将手握在一起,发誓要为反对列强、争取平等而斗争。 第一场: 除夕花市。周炳在人群中寻找区桃,区桃也在期待着周炳。陈文婷跟着父亲陈万利来 到花市,看到早已爱慕的周炳,热切地表达爱意,被周炳拒绝。何守仁趁机向陈文婷送花示 爱,却收到陈文婷的冷遇。 周炳找到了区桃,二人诉说着爱意。细心的区桃记下了周炳的鞋码,羞涩地跑进了人群。 突然,一辆黄包车闯入花市,车上洋买办的颐指气使和横行霸道,激起了群众的怒火, 革命者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并撒下传单。这一切让何守仁看得心惊肉跳,却唤起了周炳与 区桃的正义感和觉醒意识。 第二场
: 铁匠铺。陈文婷来找周炳,发现了周炳为区桃为区桃打制的发卡。陈文婷索要发卡,被周炳拒绝。尾随而来的何守仁趁机再次向陈文婷示爱,陈文婷将他推开,伤心离去。 夜幕降临,三家巷里灯火渐亮,区桃来到铁匠铺找到周炳,二人互诉情肠;周炳把发 卡别在区桃头上,两人甜蜜地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突然,陈家家丁一涌而入,一纸契约让 还不起债的周炳过契给陈家,看着周炳被拉入陈家,区桃不知所措,心急如焚…… 第三场: 陈家客厅。使妈引领者周炳给陈老爷叩拜。周炳望着高屋华堂,无奈地照做。 陈文婷趁机向周炳展开了大胆而强烈地爱情攻势,在一旁偷偷观望的何守仁马上将这 一幕报知陈万利。陈万利大发雷霆,呵斥周炳不守纲常,辱没家训斯文!罚他雨中跪在“陈 氏家训”前背诵“家训”。这时,来给周炳送伞的阿仔不经意地发现陈万利在书房调戏使妈,他 叫来周炳,周炳冲进书房怒斥陈万利,恼羞成怒的陈万利将周炳赶出了家门。 第四场: 七夕夜,乞巧夜,区桃和姐妹们手拿绣品,比试女红。周炳到来,调皮的姑娘们会意 地离去。 游行的劳工队伍经过湖岸,满腔激情的周炳和区桃也加入其中。巡捕追来,周炳被捕, 区桃也被捕打昏在地。 苏醒后的区桃找到陈文婷,求她帮助就出周炳,陈文婷则以区桃不再跟周炳在一起为 条件。区桃为救周炳,只好将她与周炳的爱情信物——发卡交给陈文婷。陈文婷将发卡别在 自己头上,去找父亲陈万利出面营救周炳,遭到父亲怒斥。何守仁趁机拿出婚约,要陈文婷 签字,他可让巡捕放人。陈文婷假意答应何守仁的求婚,周炳终于得救出狱。 第五场: 铁匠铺,周炳一边打铁一边掩护革命者开会,飞溅的火星如似是他满腔的怒火。陈文 婷头上戴着他送给区桃的发卡,而区桃又对他若即若离,这一变故让周炳不知所宗。 革命者的会议被前来寻找陈文婷的何守仁打断。陈文婷撕毁了婚约,何守仁被彻底激 怒,带着军警前来疯狂地抓捕共产党人。枪声响起,游行的革命者纷纷倒下,区桃为掩护周 炳中弹牺牲。周炳抱起区桃,将悲痛与愤怒化为革命的力量,坚定地走向天边的曙光…… 尾声: 主题歌声中,周炳与区桃心手相牵,从三家巷深处走来。 陈文婷手捧一束桃花站在巷口,献上她心中的感动与敬仰…… 主题歌《寻》——小巷幽幽,走过爱的身影;石板青青,烙下青春的脚印。 漫漫长路你我相约同行, 懵懂在倏然间惊醒。 沧桑梦雨,洗去了胸中的迷朦; 落花若血,淹不没明天的憧憬。 漫漫长夜你我携手前行, 只为寻找那一抹微明。 寻寻觅觅, 让爱融进生
命; 觅觅寻寻, 瞬间也是永恒! 寻寻觅觅, 让爱融进生命; 觅觅寻寻, 光明永在我心!三家巷》及其评价 1947 年发表长篇小说《高干大》的欧阳山(注:欧阳山(1908-),湖北荆州人。20 年代末开始文学活动 和写作。参加过左联,1941 年到延安。1947 年出版的长篇《高干大》 ,写解放区农村的生活。50 年代以后 一直在广州工作。),50 年代以后,定居广州,任华南和广东地区文学界的主要领导职务。在五六十年代, 欧阳山的小说有中篇《英雄三生》《前途似锦》和短篇《乡下奇人》《在软席卧车里》《金牛与笑女》等。 、 、 、 发表于 60 年代初的这些短篇,由于题材的新颖和写法的特别,而受到注意。这个时间他最重要的创作,是 总题为“一代风流”的五卷本长篇。作者说,他 1942 年在延安时,就有了写作长篇,来反映他经过文艺整风 以后,“有了比较明确认识”的“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计划。这一设想,到 1957 年才得以开始实施。第一 卷《三家巷》和第二卷《苦斗》分别出版于 1959 和 1962 年。由于“文革”的发生,其他各卷(《柳暗花明》 、 《圣地》《万年春》),延宕至 80 年代才全部出齐。小说以周炳的生活经历来结构作品,时间上贯穿自 1919 、 年到 1949 年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五卷中, 《苦斗》 、尤其是《三家巷》写得较为出色,其他 各部笔力已趋衰弱,似未引起读者和评论界更多的注意。这当然是当代多卷本小说的通例,“一代风流”也 不能避免。 《三家巷》的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而《苦斗》则写到“大革命”失败后广 州近郊震南村的农民和农场工人的生活。 《三家巷》《苦斗》对“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有着当时表 、 现“革命历史”的“史诗性”小说不同的特点。 它选择了对重大的历史事迹的侧面描述的角度。 “五四”运动、 “五卅”惨案、省港罢工、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等,没有成为小说的中心情节,而只是作为背景,在小说中构 成特定的时代氛围。人物对革命斗争的参与,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被安排为描述的重点(周炳参加广州起 义的部分,应该说是个“例外”)。三家巷中几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父辈、儿女之间复杂关系,构成故事的基 本线索。周、陈、何三家分属不同的阶级(分别为手工业工人、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地主),对时势、政治 有不同的反应和态度。但他们是近邻,之间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周陈两家,既是连襟亲戚,儿女又是同学。 基于人情、事理,利害等复杂纠葛的都市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在书中得到细致描述。另
一特点是人物创 造上。能留给读者较深印象的,不是那些作者并非不经意的革命者、共产党员形象,而是周炳、陈文雄、 陈文婷等有着性格复杂性的人物。大型舞剧《三家巷》 大型舞剧《三家巷》将在中国剧院隆重上演2011-06-09 11:16:48转发到微博(0)来源:网易娱乐有 0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最新创作的大型舞剧《三家巷》将于 6 月 11 日、12 日晚 7 点 30 分,在北京中国剧院进行连续两天的演出。舞剧《三家巷》周炳与区桃。誓死跟党走。乞巧女。学生游行队伍与反动军警发生冲突。 网易娱乐 6 月 9 日报道 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最新创作的大型舞剧《三家巷》将于 6 月 11 日、12 日晚 7 点 30 分,在北京中国剧院进行连续两天的演出。 作为建党 90 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目, 《三家巷》以 20 世纪 20 年代广州沙基惨案、省港 大罢工等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以周炳、区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追 寻光明与理想的故事。 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唐栋任编剧, 杜鸣任艺术总监, 邢时苗为艺术指导, 刘晶担任艺术统筹,闫兵、徐成华出任晚会总编导,孙秋月、门大成、刘舒、高健、张旸、 张磊、齐奇等年轻舞蹈家领衔主演。此前该剧在广州公演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此次登 陆北京,献礼党的 90 华诞,自然引起各方瞩目。 宏大主题 隆重献礼建党 90 周年 舞剧《三家巷》是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根据欧阳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上个世纪 20 年代广州的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将小说的长篇叙事与多重结构浓缩为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舞剧叙述, 将纷繁复杂与错综微妙的人物铺排提炼为以周炳和区桃的 思想觉醒与纯真爱情为主线,以陈文婷、何守仁、陈万利、使妈、阿仔等人物构成的社会关 系为副线,充分发挥舞剧的叙事功能和肢体语言特征,集中通过周、陈、何三户人家之间的 尖锐矛盾,演绎他们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走向,表现出了那个年代以周炳、区 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对光明与理想的追寻。 顶级艺术效果 带来唯美视听享受 小说《三家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其精神价值具有一定 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为舞剧这一形式, 来演绎这样一部厚重的、 人物繁杂的文学巨著, 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探索。本剧经过对原著的精华提取、高度概括与合理突破,通过讲 述在大革命背景下的几组爱情故事, 以简炼的笔墨和精彩的舞段, 带着今天的青年一代走进 历史岁月, 在纯真缠绵的爱情故事里, 在精神成
篇三:三家巷
舞蹈赏析——《三家巷》
《三家巷》这个存在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是有着官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变革,造就大英雄,形成大格局之说的中国历史。曾经鼓噪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豪情和那种惠中而溢外的革命激情,时隔那么久,《三家巷》又再度问世,但以大型舞剧形式出现的它依然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吗?
小说《三家巷》是著名作家欧阳山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系列中的首卷。原著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为背景,记载了广州西关官塘街三家巷里发生的一段故事。简而言之,舞剧《三家巷》则是根据这本同名小说改编的,并是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排的。
在巷里,住着官僚地主阶级代表陈家、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何家和手工业无产阶级代表周家三个家庭,着重写了以周炳、区桃为代表的革命青年对理想和光明的追寻,他们的道路选择和命运起伏。在巷外,在当时年代下,也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一时期,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资本主义、三民主义、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上中国的舞台。如此让人烂熟于胸的故事,如此激烈的一段历史,他们毫无畏惧的把它搬上了舞台,也就是经典重现,但在我看来,“经典重现”是有着非常大的难度的,可能是创新吧,因为这种创造的力度还需更大,否则,它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或是被淹没。但是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成功了,因为他们不仅保留了曾经的那份革命热情,还带有强烈舞剧特质。并不是那种仅跟着剧本走形式走情景的舞剧,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从他们的舞姿,表情都能看出他们对角色的把握度,充分的表达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如说舞剧里的“陈文婷”这一角色是属于比较骄傲活泼型的,然而她的每一动作都会比较干脆利落,不会拖泥带水。并不小看这些小细节,这些确实很多演员都疏忽的,同样的动作放在两个角色上做,是不一样的,而广州军区战士文公团做到了这点,有着舞剧的特征和精华。
再仔细观察,舞剧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去要刻意说明什么,而是通过爱情主线反映厚重的时代意义。但却不会让观众们看完后依旧不清楚到底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想,这就是原由于演员们吧,他们完全的把自己对角色理解后的情感放了进去,甚至是在某个动作也能感受到,这也是非常好的一点。再来,他们结合了古典与现代,在我看来,或还有这那么点芭蕾的高雅和外国代表性舞的热情。辟如说何守仁向陈文婷示爱的那段舞蹈令我非常深刻,区别于其他舞段抒情悠长的感觉,这段男子独舞和群舞节奏明快,动作西化,特别适合剧情的表达。我看,应该是带有探戈的元素吧。再来说舞美方面,舞剧《三家巷》的音乐很有个性,融合了很多故事发生所在那个年代的潮流元素,同时又巧妙地将岭南风格融入其中,最后还以一首流行歌结尾,无论是对《国际歌》旋律的大胆借用,还是主题曲《寻》的深沉隽永,表达的都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服装颜色,灰色、黑色代表旧世界,红色、黄色代表新时代,对比格外分明,很有想法。场景与道具也是非常漂亮到位的,一看就是花了不少心思的。甚至是舞段的大小、长短、粗细、多寡包裹着情节、性格、形象,也是编排的非常不错的,值得欣赏。但舞蹈永远都是没有“好”的标准,只有“更好”。如果让我来说,这个舞剧里的情节与情节的关联度还是有所欠缺,可以做到更好。再说到演员,动作的熟悉度是有了,但是精准度却不到位,但这个舞剧整体来说非常不错的。
舞蹈有着自身的结构,让观赏者投入情节中,为其喜为其悲,在舞剧《三家巷》中能体会到这种感受,也让我从中悟出了一道理:志同道合,有了共同的志向和情趣,即使困难再大,哪怕是有杀头的危险,也能坚定地走在一起,否则就算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遇上困难挫折,也只能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陈倩倩 学号:20111003015
篇四: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概况,了解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重点、难点】:
“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百花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实的生活内容。建国后的小说无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面貌。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2)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以表现新的生活为主题,大多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的作品。
1.民主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题材
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时期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代表性作品有:刘白羽:《火光生前》,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巴金:《黄文元同志》,谷若:《枫》,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陆枉国:《上甘岭》等。
2.农民题材
反封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是这一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主题。主要是表现翻身群众挣脱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的主题。代表性作品有: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强扭的瓜不甜》,马烽:《结婚》、《一架弹花机》等。
总的说来,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在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体现他们的新面貌、新品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许多作家还未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和高度提炼。所以,除了一些老作家的创作之外,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不多,整体质量不高。题材狭窄、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繁荣阶段(53—57)
1953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做为这个时期生活反映的小说创作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可喜的面貌。
1.农村题材小说
涌现了一大批描写农业合作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这场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代表性作品有:李准:《不能走那条路》,峻青:《老水牛爷爷》,柳青:《狠透铁》,秦兆阳:《农村简记》,刘绍棠:《青枝绿叶》等。出现反映现实新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创业人形象。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这一时期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开始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水准,出现了一些思想和艺术上都比
较成熟的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王愿坚:《党费》,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交通》,杜鹏程:《保卫延安》,高云览:《小城春秋》,知侠:《铁道游击队》,孙犁:《风云初记》等。
3.工业题材小说
这阶段的小说创作反映的生活领域开始逐步扩大,反映工业生活的作品开始出现繁荣景象。代表性作品有:艾芜:《新的家》、《夜归》,费礼文:《检验工叶英》,魏凯:《老烟筒》、唐克新:《种子》,周立波:《铁水奔流》,草明:《火车头》,白朗:《为了幸福的明天》等。
与建国初期的小说相比,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数量猛增。整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思想水平较高,艺术性强。题材多样化,而且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出现。如峻青、王愿坚、杜鹏程等,都逐渐显露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马烽、茹志鹃、王汶石等作家也相当活跃,初步展露头角。甚至出现了一些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如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等。
(三)丰收阶段(57—62)
1.短篇小说创作
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敏锐地发现和捕捉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通过精巧的构思,艺术地表现出了复杂的现实生活。尤其可喜的是,不少作品敢于突破种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李准:《耕云记》、《李双双小传》,茹志鹃:《静静的产院》,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等。
2.长篇小说创作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在各种题材方面都涌现出来优秀的经典性作品。如1957年出版的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源》等;1958年出版的有:赵树理的《灵泉洞》(上)、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杨沫的《青春之歌》、艾芜的《百炼成钢》、冯德英的《苦菜花》、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1959年年出版的有:柳青的《创业史》、李劼人的《大波》、欧阳山的《三家巷》等;1961年出版的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李六如的《六十年变迁》等。
另外,从题材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材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农村题材、工业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历史题材和反映部队生活的小说,这些小说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分别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历史角度成功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塑造力一批无产阶级英雄和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为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四)欠收阶段(62—66)
这个阶段小说创作呈现落潮现象。这种现象既是前期发展的继续和必然结果,又是特殊的政治气氛,所出现的必然现象。这个阶段正是十年萧条时期的潜伏期和准备期。
1962年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同年,又提出了“大写十三年”,之后的几年期间,对创作的限制越来越多,这使得小说创作从之前的高潮跌入低谷。
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姚雪垠的《李自成》(1962);陈登科的《风雷》(1964);浩然的《艳阳天》(1965);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1965)。
短篇小说:艾芜的《南行记续篇》、《野牛案》等。
二.“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了小说的性质。农村题材的小说在这一时期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这和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农村题材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赵树理
1.赵树理创作实践和文学主张
(1)文艺大众化的创作原则
赵树理(“文摊”文学家):“文坛的架子太高了,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2)对文学劝喻功能的再认识
赵树理坚持认为他的小说是在发挥政治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审美功能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写小说便是动摇那些习以为常、但不合理的旧的文化制度习惯,给人们头脑中造成的影响。”“老百姓喜欢看。”
(3)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赵树理始终不渝地践行着毛泽东“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但是,他同时认为小说更应该忠实于生活,所以他坚持“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写作”的现实主义态度。
2.赵树理创作主题
启发农民觉悟:用通俗的大众化的形式夺回被封建迷信占领的农民头脑;
改造农民家庭:以小家建大家;
推动农村进步: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3.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系列
(1)“二诸葛”系列
代表人物:“二诸葛”(《小二黑结婚》)、马多寿(绰号“糊涂涂”)(《三里湾》)、于天佑(《求水》)。 性格特点
①对横暴势力逆来顺受
②封建家长式的专制
③相信命运,迷信思想严重
在这些人物身上,积聚着中国农民性格的全部弱点,赵树理一直关注着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这一终极命题。
(2)“三仙姑”系列
代表人物:“三仙姑”(《小二黑结婚》),“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三里湾》),“吃不饱”、“小腿疼”(《“锻炼锻炼”》)
性格特征:
①好吃懒做,损公肥私
②吃软怕硬,传统思想意识严重
③“无理占三分”的“搅家婆”形象,惹事生非、无理取闹。
(3)小字辈系列
代表人物:小二黑(《小二黑结婚》),小芹、艾艾(《登记》),王满喜(《三里湾》)
性格特征:
①敢于和封建势力做斗争
②大胆争取自己的权利,婚姻、自由、爱情。
③机智聪明,富于斗争智慧。
与以一种厌恶的感情来写落后妇女形象不同,赵树理以一种喜爱的感情来写这些人物的,并认为他们是新一代农民的希望。
4.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最早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三里湾农业社的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精心描写了王宝全、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四户人家在合作化运动中的心理波动和关系变化,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这场伟大变革的意义、作用、发展趋势。
《三里湾》通过合作化时期两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两种思想(共同致富的
集体化思想和个人发家致富的私有思想)之间的斗争,写出了农村农业合作社进展并不顺利这一事实。作家并没有掩盖这场巨大变革进行中的矛盾和斗争,通过一个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冲突,表现出集体化过程的复杂性。但是过于简单化的“大团圆”的结尾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简单化引起了人们的批评。
这实际上是政治上的要求代替了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从而把两条道路的斗争简单化了。
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
赵树理继承了民间文学的优长,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世界文学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创精神的民族形式,曾被周扬赞誉为书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和“圣手”。
(1)语言——群众的语言
语言朴素,明朗,自然,没有生造词,达到了民间口语高度同一的小说叙事。
文体——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借鉴章回体小说的艺术手法,情节性、故事性强,评书体的写法。
(3)人物塑造的多种手法
利用绰号,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幽默;
利用人物独特的语言和行动刻化人物性格;
利用道具。
(二)农村题材的代表性作家之二:柳青
1.柳青及其《创业史》概述
柳青,1916生,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寺沟村人,原名刘蕴华。30年代参加革命,1941年到延安,在《讲话》的影响下改造自己。1952年5月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皇甫村三年》、《狠透铁》、《创业史》第一部。十年动乱其间,柳青饱受摧残,抱病改定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1978年6月13日逝世。
《创业史》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2.人物形象分析
(1)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性格分析:梁生宝是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他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在他身上体现出作家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这个形象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关于梁生宝这一人物的论争:严家炎的“三多三不足”论: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冲突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而柳青辩解说:“我就是要把梁生宝描写成党的忠实儿子,我认为这使得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普遍的性格特征。”这一争论实际上牵涉到新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在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显然存在着定位拔高和过渡理想化的问题。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性格分析:既有着劳动者的勤劳、善良,对新社会的深厚阶级感情;同时又有着小私有者的狭隘、保守,不可能自觉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意义:梁三老汉的心理是所有制变革时期农民心理的真实写照,揭示出社会主义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梁三老汉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农民,但他的思想在本质上代表的却是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想法。所以他无论走向哪一方,都会影响斗争的胜负。柳青就写出了他作为个体农民在互助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的苦恼、怀疑、摇摆、反对;同时又指出了,由于生活地位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他最终要走新道路的必然性。梁三老汉虽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但在实际上,由于这一形象凝聚了作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熔铸了作家的幽默和谐趣,表现了作家对农民的深切
理解和诚挚的感情,所以显得深刻、丰满、实在,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物。
(3)问题:谁是《创业史》中的核心人物?
柳青曾说过:“《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而只有梁生宝这个形象才能表现这一主题。所以我们说,《创业史》中的核心人物是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而不是梁三老汉。因为梁三老汉与郭振山、高增福一样,在思想意识上其实并没有脱离封建农民的范围,没有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真正自觉,都属于中国旧农民的范畴。只有梁生宝才具有“新的农民”的本质,是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的新人形象。
3.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二.“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创作
概念:革命历史小说是指20世纪50-60年代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历史为表现对象和描写内容的小说,这些小说以对历史“进程”和“本质”的规范化叙述描写,为新的社会、新的政权的“合法性”、“真理性”作出证明,以文学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并为读者提供生活、思想的意识形态规范。
代表性作品:《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百合花》、《党费》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1)“史诗性”追求(主流)
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如《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等。
(2)加入“传奇”因素的“通俗小说”模式
“革命英雄传奇”。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肯定与批评并存。
(3)带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
清新优美,风格独特。 孙犁、茹志鹃、刘真等的说创作。
(一)革命历史小说经典之一:《青春之歌》
1.《青春之歌》概述
《青春之歌》是一部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重点截取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事件这段时间,着力表现一批知识青年在革命中成长、成熟的历程。通过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从个性解放道路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艰难历程。
2.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小说对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她人生中的几次决裂完成的。
第一次决裂:同封建地主家庭决裂,追求个人解的道路。(逃婚:她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主母要把她嫁给国民党官僚、特务头子胡梦安。)
第二次决裂:同个人小家庭决裂,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离开地主之子、北大学生、信奉读书救国论的余永泽。)
第三次决裂:同旧我决裂,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影响
篇五:2015年中考语文 阅读一百天05(含解析)
阅读一百天05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案】
B
3、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
1
二、文言文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③。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④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⑤。
补充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 ②太祖:曹操。 ③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 ④校(jiào):比较。 ⑤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及 ②访 ③咸 ④置 ⑤即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6、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意所及 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
B、欲知其斤重 其:指代“他”
C、咸莫能出其理 咸:都
D、太祖悦 悦:高兴
7、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
2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童年读书 莫 言 (有删改)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1)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 3
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 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⑦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童年迷恋读书的一系列故事,
为读《封神演义》 ;
为读《青春之歌》 ;
为读《破晓记》 ;
为读《三家巷》 。
9、 如何理解“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10、分析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加点词语“忐忑不安”的含义是
:
11、“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中“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4
1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谈谈你印象最深的书,说说你阅读它时的感受。
(二)说明文阅读
国宝——大熊猫(节选)
叶永烈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惺焙蚧瓜滤斡尽4笮苊挥泄潭ǖ钠芟⒊∷酱α骼耍叩侥睦铮缘侥睦铮?/p>
5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