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家作文
篇一: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与写作——走进文化名人
专题一——文天祥
文天祥千秋祭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
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
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
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
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
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
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
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无一丝一毫
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
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
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
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
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10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卑劣的劝降,漫长的幽禁,没有摧折文天祥刚直的傲骨,一首《正气歌》从
他的胸腔喷薄而出。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
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
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
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写完最后四句,文天祥掷笔长啸。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
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
岳!
名垂青史文天祥
空谷幽兰
蒙古的铁蹄踏碎了那如柳絮的山河。你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
坚定地说:“我有四个愿望,一是斩首,二是剐死,三是煮死,四是腰斩。”让元
军将领目瞪口呆。
你如浮萍一般身不由己,可却高喊“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面
对着惶恐滩头令人惶恐的国破家亡,零丁洋里令人零丁的身世浮沉,你却高呼一
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宛若金石之声,直冲云霄,响彻天宇。
这是兰之声,只有兰才能有这样的坚定,这样的豪情。
你的一腔热血名垂青史,你是一朵独处空谷的幽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国河山沦陷的无限愤慨与悲怆,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你像
那天边孤独的云无处着落。河山万里依然故我,你低头回望,满眼是百姓流离,
尸骨遍野,无限感伤涌上心头。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宁死不降,一行热泪洒江天,
壮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忠魂的浇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好一句“天祥为大宋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你宁做大宋忠魂而不为元
朝宰相,你用你的忠魂昭示了了个民族的灵魂,你用你的傲骨顶起了大宋的脊梁。
于是才有那百姓跟着囚车,奔走相告,为你送行;于是才有了那零丁洋中泛起层
层细浪,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才有了民族不屈的忠魂。
你的丹青留于汗青,你用忠魂浇灌了一江零丁。
看!今年零丁花胜去年红,因为它记得天祥的忠魂。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眼底是滤去了悲哀的从容,慷慨而无畏。你身后是残破山河,是劳苦大众,
是多舛而蒙昧的时代;身前是金戈铁马,是十万兵骑,是势不与共的仇敌。
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形容憔悴,衣衫褴褛,出没在江南的泥淖里,你是那
样狼狈不堪,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凭你微薄之力,如何能扶住将倾的南宋大厦?
但你屡败屡战,直至被俘,知其不可而为之,你用你文弱之躯,践行了孔圣人为
理想而不屈的战斗情怀!兵败被俘,你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威逼利诱,漫长
的幽禁,没有摧折你刚直的傲骨,一个不屈的灵魂从砧板上幽幽站起,于是,宇
宙间便充塞了一股浩然之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你指挥的兵马,
没有能气吞万里,但你的凛凛正气,却黯淡了星辰,光润了日月,在华夏儿女心
中塑成了屹立不倒的中华魂。于是,我看到了戚继光抗倭的大旗,看到了史可法
如炬的目光,看到了林则徐焚烟的火把;看到了台儿庄城头破碎的战旗仍迎风招
展,看到了狼牙山为接住跳崖的壮士而残损的树枝??在你的身后,无数铁骨铮
铮的英烈站成了一道又一道精神的万里长城!
你矫首高唱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敛眉低吟过“镜里
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无限遗恨的
喟叹啊,挟带着穿金破石的风声辗转千年,却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在这暮秋的
十月,在这静静的夜里,我听到了你来自天籁的声音,你依稀向我走来,形容憔
悴,但襟袖间仍是一片清风朗月。我的灵魂也便跨越770多年,走进了你。啊,
那一抔黄土,那一座孤冢,你的躯体葬在这最卑微的泥土里,你的灵魂却早已氤
氲在天地之间,你天天吟咏着的《正气歌》,令山河惊悚,令乾坤变色!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770年如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我看到,你崇高的灵魂卓立于天边,升华成史册
上一抹灼月的墨辉。
鲁迅先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文天祥,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血
脉里,让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天地之间高昂起不屈的头颅!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专题二——沈从文
[名人素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
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
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
于北京。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4岁时,他从军行武,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为了追求理想,1922年他只身
来到北京,报考大学没考上,于是走上了自学写作之路。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
头和一点泡咸菜后,便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住处。他接触新文学
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
他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
的“耐烦”,意思就是契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
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
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
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不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痕迹的手稿。后来还常流鼻血,
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
血,感冒就好了。
文革后,记者采访沈从文。沈从文一直都微笑着,他说他那时被安排打扫女
厕所,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他当时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
被他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的说,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
干净的。
他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当时讲究门第学衔,理所当然受到“学院
派”的白眼相加。在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跟同学讲:“沈从文居然也评上教授了。
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元钱,我刘文典一毛钱,他沈从文那教授值一分钱”。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
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写作示例】
负重前行
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在于勇敢承担各种责任和面对各种磨难。
无知到不识标点符号,艰苦到只有馒头和咸菜。那时你的生活阵地就是京师
图书馆。没有文凭,生活艰难,但你依然踏上了自学成材之路。
你负重前行,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革迫害,你不在意。你用你的责任心去化解别人对你的攻击;你用微笑去
迎接侮辱的挑战。你那时被安排打扫女厕所,你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当时的
你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被你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
的说: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你负重前行,让历史告诉未来。
院派对立,你不争。你用你的沉默去迎击反对者的诬蔑,让历史去做最公正
的评判。你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学院对立,讲究门第学衔,你理所当
然受到“学院派”的白眼相加。更是被别人嘲笑为“只值一分钱”的教授。而你
知道时间可以说明一切。
你负重前行,用坚韧不屈来对待生命。
你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耐烦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你
用“耐烦”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你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你用滴水穿石、无坚不摧的精神,用山里人
倔强的性格去回击生活对你的磨砺。沈从文在负重下,牢牢扼住生命的咽喉,用
坚强的心创作出美丽的“湘西”世界。
这样,一个传奇式的文坛巨人就诞生了。
人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负重的人生,让你
磨难重重、伤痕累累,但却可以成为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拓展生命的韧
性。而就是这样的磨难、这样的生命,让沈从文的名字不断闪耀在文坛的上空。 或许是上帝对他的眷顾,或许是上帝对他的嫉妒,沈从文的一生,都在寂寞
中行走。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自小离家的他,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
记员和税收员。郭沫若痛斥他为“反动作家”;鲁迅、丁玲都曾误解过他,甚至
连他的妻子张兆和也不理解他。或许,正是这种寂寞,更加历练了从文骨子里的
坚韧。
无论生命的重,无论生命的苦,只要坚信,只要坚持,生命的重荷也会变成
生命的精彩。沈从文说,他不是天才,只是耐烦。正是因为他耐住了孤独与寂寞,行走在通往哲思的路上,才看到了一直向往的美丽。正是因为他顶住了生命的重
负,将挫折提升到另一种境界上,才会在历史发黄的诗卷上投射下自己那长长的
身影,才最终书写成一个不朽的文学传奇。
走进沈从文
犹记得黄永玉先生说过,文革下放时,他与表叔沈从文擦肩而过。正是在那
条乡间小道上,从文先生说了三个字“要从容”,我感动了,为那平淡的三个字
里传出的力道。
这就是沈从文,看似柔弱,却又坚韧不拔。正如沈先生所说:“水的德行为
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从不受它的玷污影
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
涓涓细流,却无坚不摧。”他就像来自湘西深处的一条溪流年,经历艰险,最终
汇入海洋。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就使他一生的写照。
一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对他笔下的湘西这块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沈1902
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一条小巷里。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
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
少年时期。
作家汪曾琪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
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沱江静静地把凤凰两岸的民居公开,又不时用桥将它们联接起来。进入凤凰的
第一座桥是凤凰大桥。站在凤凰大桥南望,碧绿的江水蜿蜒而去,两岸富有民族
篇二:名人名家谈写作
中国名人名家谈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无知音赏,归卧故山丘。 ——唐·贾岛
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已意。 ——唐·孔颖达 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
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褶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脚。 ——清·曹雪芹 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清·龚自珍 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浅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 ——清·俞樾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鲁迅 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个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 ——鲁迅
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样式,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见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相像的人也就更见其多数,更能招致广大的惶怒。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当初以为可以不触犯某一个,后来才知道倒是触犯了一个以上,真是“悔之无及”。既然“无及”,也就不悔了。况且这方法也和中国人的习惯相合,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构思,一挥而就,向来不用
一个单独的模特儿。 ——鲁迅
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的顺口。 ——鲁迅
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问题要看你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益于人生。
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是高涨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
先要做人,然后做诗。做人方面的努力也是做诗方面的努力。
——郭沫若 凡事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 ——叶圣陶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认做书呆子,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 ——叶圣陶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见;唯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继续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 ——叶圣陶 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生活以外找来的。 ——叶圣陶
写东西的时候,也是我最快活的时候;欲使心情安静,还是写文章。
一般人写文章,着重文字的推敲,其实文章本身的修辞固然重要,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德性更重要,仅有优美修辞的作品,永远不能列为第一流。由思想、情感、德性构成的作者的性灵与独特风格,就成为这个作者作品的骨骼,没有骨骼的作品,是言之无物的,是不值得一读的。
要做作家,最要紧的,是要对人对四周的事物有兴趣,要比别人有更深的感觉和了悟。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可以尖如方针。但他的观念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见的越远。
——林语堂 文学贵在“创作”,文学不能不忌同求异。人家用过的,我固不必去拾唾余,就是我自创的,被别人或自己用熟了时,也得割爱。所以文学上的“创作”,又该是绵延不绝的。 ——茅盾
文学的目的是综合地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要表现人生,扩大人类的喜悦和同情,有时代的特色做它的背景。
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而外,至少还须含有永存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
文学贵在“创作”,文学不能不忌同求异。人家用过的,我固不必去拾唾余,就是我自创的,被别人或自己用熟了时,也得割爱。所以文学上的“创作”,又该是绵延不绝的。
——茅盾 善于观察的人,虽不是神仙,虽不是预言家,但他却能从现在观察到将来,从歧路上观察到正路上去的。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是什么呢?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以己例人,我知道世界上不少悲哀的男女,我的这几篇小说,只想在贫民窟,破庙中去寻那些可怜的读者。得意的诸君!你们不要来买吧,因为这本书,与你们的思想感情,全无关涉,你们买了读了,也不能增我的光荣。 ——郁达夫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老舍 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 ——老舍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老舍 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
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老舍 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老舍 怎么去写一件事,应该由作者自己决定。这就是说,我们不必去模仿别人。我们念别人的作品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为了照猫画虎地去套别人的套子。 ——老舍
生活是一件事,写作是另一件事。一个写作家应当在大街上活着,可是不能在大街上写作。他像一头牛,吃了草以后,须静静地反复细嚼,而后草才能变成乳。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的总印象是什么。这就是说,一篇文章里以什么为主导,以便妥善安排。定为何者为主,何者为副,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很显然的,假若我要写农人,我就必须下乡。这并不是说,到了乡村,我只去记几句农民们爱说的话。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我首要任务,是去看农人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
从生活中找到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连标点都要改。
——老舍 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 —— 丁玲
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 —— 巴金 我这些话无非说明文章的体裁和形式都是次要的东西。主要的还是内容。
——巴金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自己会时时到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有时它们还会帮助我联想到别的事情。我常常说,多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脑子就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读作品常常给我启发。 ——巴金
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一个人必须先有话要说,才想到写文章;一个人要对人说话,他一定想把话说得动听,说得好,让人家相信他。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声调,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完全一样。人是活的,所以文章的形式或者体裁并不能够限制活人。我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事先想到我这篇文章应当有什么样的特点,我想的只是我要在文章里说些什么话,而且怎样把那些话说得明白。 ——巴金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我50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
——巴金
我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写出文章;也不是只要编辑同志来信索稿,我的文思马上潮涌而来。我必须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才能够顺利地下笔。我有时给逼得没办法,坐在书桌前苦思半天,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终于留不下一句。《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曾经劝人“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两个钟头”。他说,要是写不出来,你就拿起笔不断地写:“我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但是他在写《死魂灵》
篇三:走进名家名篇,
走进名家名篇
萧红(1911年─
1942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
《生死场》是作者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亲为作序,胡风为之写了后记。1935年12月,该书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这部小说,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了东北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先生称赞这部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的出版,给了日寇铁蹄下的中国人民,?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增强了人民大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与勇气,在文坛上引起巨大轰动和强烈的反响,也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生死场》这部作品中,作者把沦陷中的故土,比喻为苦难同胞的?生死场?,把普通百姓的生与死,和民族的存亡结合在一起。作品通过对笔下人物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的痛苦与抗争的描写,表现出了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生死场》的创作,充分表现了萧红对日寇铁蹄下灾难深重的人民大众的热切关注,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部小说的问世,正是时代的要求。它的出版和传播,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于坚定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呼兰河传》这部中篇小说,通过对呼兰河偏僻小镇发生的各种事情和形形色色下层百姓的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的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而在艺术上,《呼兰河传》则是采用了散文和绘画的笔法,赋予整部作品一种抒情诗般的基调。让读者能够从作者描写的悲惨灰暗的生活中,时时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的色彩。所以,茅盾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人说,《呼兰河传》的成功,并非纯艺术的、(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走进名家作文)技巧上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带有悲剧性的成功。萧红以她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一部作品要获得成功,作者只是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艺术的高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篇四:中考作文:走进名人
走进名人
当我被缝在主人衣服上时,我知道我是主人的骄傲。我,是主人身上的一颗红星。
那一年,我随主人一起开始了漫漫征途。刚开始不久,主人就病了,从别人口中我知道主人叫毛泽东。在遵义修养几天后,主人又不顾疾病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忽南忽北生龙活虎,所向披靡,使敌军扑朔迷离,疲于奔命,招架不暇,被动挨打。
可好景不长,渡过大渡河,主人带着红军翻越夹金山。这里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面对这恶劣的环境,我冻得发抖,将要窒息。我看了一眼主人,他的脸冻得法紫,身体也不住颤抖,我想还是放弃吧。没想到主人却不断鼓励战士们。主人用手拄木棍艰难地走,警卫员想搀扶他一下,也被谢绝。同志们劝他骑马,他微笑着说:“马,首先应该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多有一个同志爬过这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一份力量啊!”我好像更红了,为自己轻言放弃而羞愧,为主人的为人着想而感到。
二个月后,我们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过草地。望着这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我畏惧了。主人对战士们说,我们一定要战胜敌军新的罪恶阴谋和进攻。主人的话让我坚定了信念,决心克服过草地的一切困难。
我们在这草地上,根本没有房子,就地而睡,不少战士因重病而死。部队没有粮食,主人就吃树皮,树叶,有些同志因长期饥饿,吃野菜中毒而牺牲。看着主人日益消瘦的脸,我心疼极了。
主人沉痛地对大家说:“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伟大事业英勇牺牲,我们定要完成使命。”
经过六天六夜的艰苦行军,我们成功了,走出草地的那一刻,我惊奇的发现我已成长,变得坚强。
主人,谢谢你让我成长,让我坚强。我在心中默念。
篇五:“走进历史名人”作文指导
“走进历史名人”作文指导
(撰稿:姚海勇)
【题目展示】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到一座座精神的坐标:跋山涉水、舍身求法的玄奘,“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寂寞的鲁迅,“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的布鲁诺,“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的特蕾莎嬷嬷??贴近他们的身影,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以“走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
题目中的材料对写作的范围作了明确的限定,一是写历史人物,二是这一历史人物应该是可以作为后人的精神坐标的,三是既要走进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更要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或者说是精神世界,而且侧重点是落在历史人物的心灵或者精神世界上,因此还应该明确两点,一、写历史人物的生活或者是事迹最终还是要与写人物的精神世界相勾连,二、既然是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那么,还应该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感受、看法,以及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对于当代的影响,而且是积极的影响。
总体思路是把叙写人物和评价人物精神世界融合起来,采用叙议(或抒情)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既可以运用第二人称,也可以运用第三人称,相比较而言,第二人称的运用应该更有利于作者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而第三人称的运用则更有利于冷静地评析。
【范文展示】
走进庄子
诸暨市湄池中学 徐亦伟
时空的坐标定格在两千年前的战国,在这剑拔弩张的多事之秋,极不相称却又极其适时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时间,各种思想犹如秋日里随风散落的树叶,缤纷而绚丽。有一位时代的歌者,他乘驭着冲天的羊角之风,拍振着鹏鸟的遮天巨翅,吟唱着自然清幽的曲调来了。他,就是庄子。(以百家争鸣作为背景,引出庄子这位时代的歌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俗的利益,不知蒙蔽了多少原本晶莹澄澈的人心,而庄子这位时代的歌者却从不逐利。他出身贫寒,可贵的是他甘于贫寒,因为他有一颗富裕的心。庄子满足于自己的生命,满足于自然所给予他的一切。曾有弟子在庄子弥留之际说:老师身故后要风光大葬。庄子听此平静地论述道:我本就属于自然,若将我的遗体置于棺椁之中,那蝼蚁这些小生灵又以什么为生呢?况且风光的葬礼也只是一种浪费。可以如此淡看世间利害,豁达面对生死,庄子,有一种人存在之初才具备的自然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尊重自然的规律,遵守自然的法则。(以庄子出身贫寒却又甘于贫寒作比,突出其精神的富裕,对于生死的态度,以极端化的言行表现出庄子的自然思想,运用材料精当,有四两拨千斤之力)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驾驶着他那轻盈、无为的思想,在战乱纷纷、尔虞我诈的时代,完美地做到了“善其身”。多少次受君主之邀却始终不肯出山辅佐。庄子不屈于权贵,固守自己的心灵。他的固守并非拘泥陈规,他的固守是怀揣对自然生灵的怜悯,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然而,庄子与世隔绝却又心系社会,既出世又不避世,他以一种近乎“疯癫”的状态穿梭于现实与精神世界。他的思想犹如嘈杂中的一曲清幽叹词,宁静得分外引人注目,在浩瀚之溟中自由翻腾,在高远之空里自由飞翔。(写庄子不肯出仕但是又心系社会,既是承接上文,进一步表现庄子的自然思想,而且从更高的层面表现了庄子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庄子犹如一口古井,无论井外的风雨有多大,他永远是那样的平静与深邃。井中的自然之水滋润着井边的花草,这亘古的思想之水,也穿越千年温润着时空这边的我们。饮一瓢井中之水,倍觉轻盈与高远,宁静致远之感油然而生,仿佛我们也长出了大鹏之翼,遨游于天地之间。(古井之比堪称妙喻,深邃、宁静,滋润花草,虽经千年而生机焕发,彰显庄子思
想对当今时代的灌溉之用)
时空的坐标早已移到了现在,我们走在了历史前进的最前沿。庄子和他的思想闪耀着光辉,在前路茫茫的黑暗里,指给我们最自然的方向,最平静的方向。(呼应开篇,言简意赅,以前瞻的眼光再次评价庄子的思想)
【可圈可点】
本文集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熔人物的事迹、心灵(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于一炉,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深刻的思考。
结构严谨,文思绵密。一开头劈空一句“时空的坐标定格在两千年前的战国”,为庄子这一历史人物展示了宏阔的背景,而后又以百家争鸣作为庄子思想独树一帜的衬托,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子,其人必是人中之佼。第二段引用太史公名言继而叙写庄子的自然思想和不逐名利的高贵精神。紧接着第三段写庄子不接受君主之盛情相邀,坚决不肯出山,进一步表现庄子的自然精神,同时又写庄子出世而不避世,在新的高度刻画了庄子的形象,表现了庄子的人格魅力。第四段以古井为喻,表现庄子的思想对时代、对后人的润泽,转向写庄子的影响,行文自然而不生涩。结尾段以“时空的坐标早已移到了现在”一句开头,呼应开篇,使文章的结构圆融、浑然一体,最后以高蹈、铿锵的语言,预示了庄子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卒章明志,戛然而止。
善于选材,详略确当。庄子的事迹可写的内容实为繁富,而作者能够从繁富的材料中巧妙选取,为文章所用。譬如第二段中庄子师生之间关于庄子死后如何安葬的问题的讨论,确乎是表现庄子自然思想的极佳素材。“未知死,焉知生”,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这一材料足以以一当十。在详略方面,本文也是处理得很妥当的,庄子不肯接受君主之邀这一素材,固然也是很恰切的材料,不过还是比较为人所知,故而不同于前面庄子师生的讨论,只用三言两语叙述。
语言老到,时有妙喻。作者的语言具有一定功底,行文流畅而不失睿智,深刻而不失文采,特别是比喻,如“他的思想犹如嘈杂中的一曲清幽叹词”“ 庄子犹如一口古井,无论井外的风雨有多大,他永远是那样的平静与深邃”等,尽管也可以见出借鉴之痕迹,然而能够如此吸收语言,其不正说明作者是把握住了语文学习之骊珠吗?
【更上层楼】
庄子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其著作《庄子》更是传世经典,如果能够多引用一些庄子的论述或者妙喻,文章的内容会更丰厚,对庄子的刻画也会更丰满。
个别词句也还值得进一步斟酌,例如“时空的坐标定格在两千年前的战国”中的“定格”,这是一个人们喜欢滥用的词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用得也不是很恰当,尚需推敲。又如“指给我们最自然的方向,最平静的方向”中的“最平静”修饰“方向”也显得不够熨帖。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