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平湖秋月曲谱
篇一: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说以江南丝竹八大套中的《欢歌》发展而成,此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
这是广东音乐抒情乐曲中的佳品。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幽静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著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整个西湖好象是一个童话世界。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全曲一气呵成,酣畅抒情,被誉为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篇二: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钢琴教学示范
《平湖秋月》原是广东音乐中一首非常有名的器乐曲。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作曲家陈培勋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该改编曲在原曲调表现力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乐曲雕琢得更加玲珑剔透,使其成为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一、曲式结构及调式的民族特性
《平湖秋月》篇幅不长,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乐曲的曲式结构具有应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特点,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乐曲由静而动,又由动而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依循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这和西方音乐中鲜明的“块状”结构有较大的区别。乐曲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作品,调式特点是多采用 宫体系内的羽、徵调式。调式转换以同宫体系内宫、羽调式交替较多,各小段音乐都是由强调宫音或徵音开始而结束于羽音,上五度移宫形成调式转换,效果柔和自然,意味淡雅。如乐曲第1段中,调式布局为:宫—徵—羽—宫—羽。这种调式交替,使旋律富于发展的动力,加深了旋律的表现力。
二、旋律发展手法的民族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构成音乐形象的关键因素。《平湖秋月》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的特点:节奏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跃进,有时幅度较大。《平湖秋月》的旋律创作,在传统叠句手法的基础上,多用变型方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行进中,使旋律自由伸展变化。乐句的发展在保留原曲旋律的精萃片断之外,随感情、语汇的变化有机渗入新材料。这种旋律骨架基本相似的自由变奏手法,体现了我们民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变化统一的哲学观点。以第1段为例。前3个乐句以合头、合尾的手法,相互紧密衔接。后3个乐句以并头句的手法发展旋律,这都是我们民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手法和技巧。
例1第三段结束句与第一段的结束句具有相同的性质和骨干音,形成段落的合尾,使乐曲的旋律具有循环的结构特点。
三、织体中对民族乐器的模拟
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为高胡,并辅以扬琴、横箫、秦琴等,这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音色特点,及独特韵味在钢琴改编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如乐曲第一段中,作曲家在钢琴上用琶音和短倚音的装饰音奏法来模拟高胡的滑音,将高胡明朗清彻的音色模仿得维妙维肖。在第18~19小节高潮段落中,作曲家通过左手的震音伴奏,模拟扬琴的轮奏及滚奏技巧,而右手还是在钢琴高音区用装饰音模仿高胡的滑指效果。由于原曲来源于广东音乐,所以乐曲中高胡织体形态的运用是主线,在旋律的演奏中主要是模拟高胡的演奏。其它民族乐器演奏的技巧也给作曲家的创作以相当丰富的启迪。如作曲家用密集的琶音来模仿古筝的刮奏,用颤音模仿箫的吹奏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在演奏中都须细细体会。
四、对五声性和声运用的强调
作曲家在《平湖秋月》的和声运用中,有意淡化了和声的三度叠置,削弱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性,使作品具有一种新鲜的和声效果。总结起来,作者采用了替代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和省略音和弦等手法来强化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点。如乐谱第19小节中,第一拍后半拍的和弦如按功能属性,应是bE—bG—bB—bD
的配置,而作曲家用bA(徵)音来替换bG(清角)。第二拍后半拍的和弦,本是bA—C—bE—bG的配置,作曲家在这里有意省略了C(变宫)音。第22小节中第一拍的bB—bD—F—bA和弦中附加上bE(商)音,减弱了和弦的三度叠置关系。这样的例子在乐曲中还有不少,作曲家的这种和弦配置法,增强了作品的民族性内涵。可见,在曲中作曲家运用了很多西欧传统的音乐技法。但他的应用是自由的,在曲式、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没有受到欧洲传统作曲技术的约束,完全是接抒作者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感受,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表现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乐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五、关于乐曲的演奏
《平湖秋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和高洁优雅的格调,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最重要的是做到气息贯通全曲,气贯才能韵足,气与韵表里相应合而一体,使演奏出来的乐曲余韵无穷。为了便于对乐曲的发展进行阐述,本文将全曲划分为“起、承、转、合”4个部分,共含5个段落。
1.起(段落1,1~9小节)
乐曲一开始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非常重要。弹奏者应力透指尖轻轻摁下琴键,同时踩下踏板,让声音迅速漫开。这个空五度低音—连奏响4次,宛如薄暮时分飘荡的钟声。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弹奏这些三十二分音符,手指应贴着琴键,使乐曲保持流畅。还应强调旋律的歌唱性,触键时,要注意指头和手腕的配合,把每一个小连线衔接得天衣无缝;同时,手指重心移向高音,突出旋律音,使每一个音符的音质都晶莹透明。这一段最后一小节的琶音和弦应与前面有所区别,像琵琶的扫弦,弹奏要果断有力,同时按琴谱上面所示做渐强。
G2.承(段落2,10~13小节)
这里音乐以极大的反差,通过第9小节最后半拍的3个十六分音符叹息般过渡过来。音量从f转为p,音色由清亮转为柔和。这四个小节的旋律也交由左手弹奏,这段旋律有较长的气息,所以要非常注意句逗的呼吸。左手起手的动作不妨做得夸张一点,下键的速度要慢,这样才能把旋律弹得气韵深远,内涵更为丰满。右手的伴奏使用密集的琶音织体,弹奏这些琶音时要轻而不虚,听觉上有一种朦胧感,音量则渐强渐弱地起伏,指上灵动而不呆板。为了弹出飘渺的意境,这几个小节应踩着左边的柔音踏板来弹,以便于更好地控制音色和音量。在本段中,作曲家特别提醒弹奏者:左手要用mp的力度,右手用pp的力度。这就是说,切勿以钢琴织体的变化淹没旋律的音响,旋律与伴奏要主次分明,以防喧宾夺主。
3.转(段落3,14~17小节)这里音乐由柔和慢慢转为兴奋,动感的加强越来越明显,音乐形象愈加鲜活。第14小节至第16小节的音乐由3个声部构成。右手的高声部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弹成连奏,演奏出富于歌唱性旋律,高音的触键要敏锐而自信,音色才会明亮而有神彩。左手是低八度重复右手的旋律。此处作曲家的意图并非单纯强调旋律的力度,而是想通过左、右手音乐的交相变化(主要是明暗对比)来衬托旋律,使旋律线条显得更为流畅而且层次分明。因此,弹奏时,左手触键不妨轻一点,下键的速度不妨慢一点,使音乐柔和下来。(段落四,18~22小节)在这里音乐从容的进入高潮,这是整首乐曲最动情之处,作者以饱满的意兴讴歌良宵美景,将空灵梦幻的世界更加欢快地呈现出来。演奏这段音乐
高潮时,情绪的表露应逐级推进,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波澜。旋律之间则要气息贯通,保持住持续兴奋的状态。左手的弹奏须体现出内在的力量感,按曲谱上标示的ff力度,放松手臂、手腕,将全身的力量都积聚在指尖。弹奏时要从容不迫,七连音、九连音甚至十二连音依次连续变化要准确而流畅。4个小节的高潮过后,音乐归于平静,然后用两拍很短的感叹句结束这一段。4.合(段落5,23~25小节)
尾声的意境空明悠远。右手的颤音响起,似箫的颤吟。弹奏时,要表现出箫所特有的气息震颤感。结束处,作者用的是感叹式的音调,这要求必须在极轻的音响中巧妙地演奏出长气息的句子,此处须加上左踏板,手指一触即离,形成虚幻飘忽的音色。钢琴曲《平湖秋月》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又有所发展。演奏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乐曲的美妙意境,才能真正将其内在的神韵淋漓尽致的演示出来。
篇三:广东音乐
第四周 星期一 第一单元第4课时候 2012年3月5日
《广东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广东音乐的起源、主要乐器及演奏形式等音乐知识。
2、通过欣赏《步步高》《赛龙夺锦》等,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特色及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步步高》,同学们听过这首乐曲吗?它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呢?你能听出来它是哪个地方的音乐呢?
这就是具有岭南风韵的广东音乐——《步步高》。
作品表现了我国民谚“步步高升”和奋发向上的情绪。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欢乐和渴望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曾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它的曲作者就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吕文成。
2、介绍广东音乐
(1) 广东音乐流行于什么地区?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演奏有些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
(2) 介绍二胡博士——吕文成
说起广东音乐就一定要说说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和它的发明者。
吕文成简介
吕文成(1898.3.12-1981.8.22),我国乐坛上一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也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最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广东曲艺、粤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后来他到香港定居,长期从事灌制广东音乐、粤曲唱片工作和乐曲创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大唱片公司所灌录的,由他演奏和演唱的乐曲和粤曲,就有270多张。
1981年8月22日,吕文成先生年高体弱,积劳成疾,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吕氏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不少广东音乐曲调成为百听不厌、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平湖秋月》《渔歌晚唱》《步步高》《天女散花》。 吕氏是公认的技艺高超的二胡演奏家,他把二胡外弦由丝弦换为钢弦,并采用了两腿夹持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制成了高音二胡(简称高胡),高胡已成为广东音乐别具特色的独奏乐器,促进了广东音乐演奏形式的发展,因而被誉为“二胡博士”。
(3)欣赏视频,《雨打芭蕉》片段,认识几件广东音乐演奏时常用的几件乐器。老师对每一件乐器进行简单介绍。
(4)根据看过的视频回答老师提问:
a、 广东音乐流行于什么地方?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在海外华侨中也有较大影响
b、广东音乐兴起于什么年代?
20世纪20年代
c、 广东音乐是以什么音乐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粤剧的过场音乐、小曲和民间小调,广东音乐的历史只有百余年。
d、 广东音乐以什么乐器为主奏乐器?
高胡
e、 在刚刚这个演奏视频里,你认识了哪些乐器?
阮、高胡、二胡、琵琶、笛子、扬琴。
用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或琵琶),称为“三架头”,又称“软弓”;再加上洞箫和椰胡,称为“五架头”或“软弓五架头”。目前,“软弓五架头”五人组合是舞台演出广东音乐的最基本形式。
现在广东音乐的弓弦、弹拨、吹管、敲击四个部分均配套齐全,可使用多种多样的乐器组合去演奏不同情调和风格的乐曲,乐队有较强的表现力。
F、 这首广东音乐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风格?乐曲开始就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接着一连串分裂的短句,节奏顿挫,如闻雨打芭蕉淅沥之声,如见芭蕉婆娑摇舞之态,极富南国情趣。
广东音乐的曲调一般以流畅、自然、活跃为特点。多以各种装饰音型(俗称“加花”)构成一定的惯用音型,还有“冒头”和“迭尾”。冒头也称“先锋指”,是在一句之前起引导和连接作用的装饰音群;迭尾是把句尾长音加以变化,不使单音拖得太长。它们都有惯用的格式。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岭南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所赋予的得风气之先,有着折衷中西、融会古今,较少保守性,较多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质。广东音乐一经形成,即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源源不断的新作问世而获得迅速传播与普及,不单在本地区生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全国以至在海外,也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
(5)欣赏《赛龙夺锦》
过渡语:
刚才我们欣赏过的《雨打芭蕉》,是由另一位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柳堂改编的,何柳堂(1874-1933)是广东番禺人,广东音乐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家。自幼受祖父的影响,学习琵琶演奏,《雨打芭蕉》是从祖父的“家传秘谱”,传到何柳堂,经他整理、再创作,用琵琶演奏在广播电台推出。下面来欣赏另一首他根据祖父传谱改编的广东名曲——《赛龙夺锦》。
作品简介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是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音乐。
作品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竞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
A、请同学说说端午节与赛龙舟的传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其他宦官大臣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屈原也因此而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屈原满怀悲愤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居民怕水中的龙吞噬他的尸体,就把船装饰成龙状,在江面上敲锣打鼓,驱赶水中的龙。后来,每年的端午节就演变成了赛龙舟活动。有些百姓为了防止水中的鱼去咬屈大夫身体,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的往江里面丢,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而这一天也就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B、 欣赏《赛龙夺锦》合唱。你感受到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吗?下面这个作品,相信会让你更加感受到那种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精神。
C、欣赏乐曲的演奏。按照屏幕问题进行思考。
l 首先是由()笛子(★)唢呐 奏出激奋人心的引子,展现出一幅壮阔的情景,表示比赛开始了。
l 随后,用清新钢健的旋律,跳跃有力的节奏,描绘龙舟兑渡的情景。先出现的音乐动机表现的是甲船,随后是乙船。
l 音乐依照()甲船(★)乙船 动机的展开,并利用模进的方式发展旋律。
l 甲船、乙船动机交替进行,形成你追我赶的气势。
l 你能分辨出哪是甲船,哪是乙船吗?
l 乙船动机轮流进行,比赛已到最后冲刺。乐曲的速度(★)渐快()渐慢, 直到全曲结束。
l 哪艘龙舟胜出?(★)甲船()乙船
l 乐曲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这一句音乐源自:
()甲船动机()乙船动机(★)引子
D、 你感受到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吗?
欣赏合唱,相信会让你更加感受到那种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精神。
3、小结 广东音乐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每年中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必定会选择一些广东音乐的曲目,深受海外华人的喜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篇四:浅谈广东音乐
浅谈广东音乐
摘要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本文从广东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其音乐特点以及代表曲目等方面浅谈广东音乐。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广东音乐平湖秋月曲谱)关键词:广东音乐、“八音班”、《雨打芭蕉》、吕文成
一、简介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后又传至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家代表队入场仪式上,就有一段背景音乐放的是欢快好听的《步步高》,还有像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过年七天乐》等节目也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二、发展历程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
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组合”。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老烈为代表的民间作曲家,他们创编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曲目,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
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组合”。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限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
广东音乐特点
广东音乐曲式结构大多短小精悍,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早期作
品多用一个小曲或一个曲牌加花变奏。如【八大板】加工而成的《饿马摇铃》、《雨打芭蕉》;从《寡妇诉怨》改编的《连环扣》等等。
广东音乐主奏乐器粤胡的调名、弦法与调高的关系
其中,正线、反线用的最多。多数情况下,粤胡空弦多为调式主音。正线所奏乐曲的调式以徵调式居多,反线所奏乐曲以宫调式居多。
在演奏技法上,左手主要有滑音(包括小三度绰、注)、加花、先锋音、背仔(用在结尾处的装饰性旋律填充)等。另外,左手不用揉弦,而用压弦和空弦震音;右手多用分弓,快弓运用也比较频繁,而且强音多用推弓。
三、优秀曲目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乐曲分两个部分,以两个不同性格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乐曲的意境。第一部分的主体旋律抒情优美,演奏连贯,歌唱性强。3个乐句以合尾(1、2乐句)、合头(2、3乐句)的手法紧密衔接,融为一体,高胡甜美滋润的银色,表现出富有诗意的岭南风光。第二部分的主体旋律突出了节奏型、音程的跳动和演奏手法的变化。特别是较多切分和强音的运用,使旋律性格有了较多的变化,顿音得不断出现,犹如落雨打芭蕉时的各种情景,别有一番滋味。乐曲的结尾部分,则巧妙的将两个主体旋律的片断综合交错出现,使得旋律获得更加丰富的变化。从《雨打芭蕉》的旋律线来看,更具有弹弦乐器
的特点。音域宽广,并有泛音、推指等琵琶手法,代表了广东音乐早期的旋律特点。
《饿马摇铃》为何柳堂传谱,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音型,突出运用si、fa两音级,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在当时已很流行。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有不少在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后,与原来的曲名相差很远。《汉宫秋月》原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将哀怨之情尽扫。在原传自北曲的旋律主干上,大量加入了广东音乐语言的细微装饰性华彩,从而使北曲的刚劲绵长,变为粤曲的细腻轻爽。
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 在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五: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
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芭蕉》等。 编辑本段传承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吕文成
吕文成
、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限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 广东音乐目前所用的乐器有高胡、扬琴、秦琴、洞箫、大阮、中胡等,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各种不同的弦式表现不同的情绪。 编辑本段优秀曲目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饿马摇铃》为何柳堂传谱,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音型,突出运用si、fa两音级,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步步高》唱片包装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在当时已很流行。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龙飞凤舞》,民俗节日中挑着龙灯耍戏的长龙,每每成为中国人对新气象的呼唤。龙凤呈祥,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对美好事物的象征。乐曲的主题音调采用切分节奏,富有极强的推动性,顿挫有致,若舞者的步态,前迈后撤,辗转腾挪。小锣的清爽音色,唢呐的声声鸣唱,弹拨乐器的整齐节奏,共同造成了欢乐的气氛。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有不少在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后,与原来的曲名相差很远。《汉宫秋月》原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将哀怨之情尽扫。在原传自北曲的旋律主干上,大量加入了广东音乐语言的细微装饰性华彩,从而使北曲的刚劲绵长,变为粤曲的细腻轻爽。
编辑本段台山八音
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台山的"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之时,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实行变革,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后,台山市的广东音乐活动纳入城乡文化室的范畴,成为文化室的活动项目。目前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个广东音乐活动组织,遍布城乡。
编辑本段文化瑰宝
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