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与永恒有感
篇一:《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
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做爱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人生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义的生物,这就算人的伟大之处,
但也正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对自己的存在意义没有明确的标准。”人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可贵的并不在于意义本身,而是在于寻求的过程!生或死,爱或孤独,自然或生命,真实以及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不一样的思考,尤其是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不断玩味。
我想,夜巡寻求人生意义这条大陆从以开始就被分成了无数条小路,而每条小路只能走一个人或者极少数情况下一类人。
忙碌的上班族,节假日时抽空外出踏青,暂时抛开一切发烦恼,躺在草坪上,晒着温暖的阳光,也许他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无忧无虑地放松休息才能叫做有意义啊!”整天无所事事在家的老人,某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件事点燃了他新的兴趣与激情,便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这样让自己忙碌起来,有事可做,才叫做有意义。”年过中旬的科学家,为了科研奉献了大半辈子,过年时和好久不见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和家人在一起才有意义啊!”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有经历启示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也许经历类似,但人和人的思维角度不同,由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也还是不同。其实“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不是一个针对既定事实发问是问题,而是源于自身生活经历,经思维加工凝练对自身人生的一种神话与概括的提问。因此,想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与其一味地抽象地思考,不如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没好好地走完人生,也许拼搏后成功的那一刻,或是失败的那一刻,或是其他一些特殊的时刻,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人生就是要这样才叫有意义。
我喜欢那些用随笔散文等形式写作的作家,仿佛徜徉在哲学的天地里。他们的文章里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觉以及洞见。
作者的伟大在意他的朴实。看了《人与永恒》后,更感觉他的欧式是我所向往追求的,水都会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感觉的。一直渴望恬静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欢笑,同样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难阻碍,害怕跌宕起伏,狂风大气的海面将我整个淹没。看了《人与永恒》才明白过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么,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书里说:“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海派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跪倒在了阻碍面前。
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换了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一定有无数的人追求过。但它却一直笼罩着一张神秘的面纱。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会为他会绘制出了一张张不同的脸谱。而此刻展现在眼前的一张脸证在告诉你:“痛苦和换了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即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是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是否平淡,无论我 前方是否艰难险阻,都会欣然接受。我一定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种存在的充实和快乐!
篇二: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有感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81页,但是,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去阅读它。尽管,我最后将它读完了。但是,我仍不敢说,我读懂了它。然而,尽管在这片海滩上,我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拾到贝壳的孩子,但我仍愿不自量力地将我之所得展示在人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我认为生是一种并不深刻的存在,而死才是生的终极。试想一下,假如人的生命是不息的,那么,生的一天,两天,甚至十年又因何而珍贵?正因为会死,人才穷其一生去创造价值,如此生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死还成就了生的意义。还曾在《人生哲理小品》这本书上看到老宣说,“人生就是离了母腹走向坟墓的过程。”可见,死终究是人最后的归宿。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我
死,未必应该悲伤的。它有时,只是按程序办事而已。我们人赋予它各种惨白的情感,有时真是太自作多情了。如果,我们豁达一点,心平气和一点,死不也是平常事么? 其实,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我们总要谈论幸福与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夹杂在幸福与痛苦之间,并且也是我们经历得最多的,不是平淡吗?白岩松也说,“我们的日子80%都是平淡的。”既然平淡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那么,它不应该是主流吗?我们不应该谈论它或研究它吗?然而,天空很辽阔,飞鸟才是主角。夜幕也终敌不过,烟火刹那的灿烂。正因为幸福与痛苦给了我们情感上强烈的冲击,所以它们才成了我们永恒的话题。
假设,在痛苦与幸福两者之间,定要你选其一,你会选哪个?我选了痛苦。正如周国平在书中所说,“痛苦使人深刻。”我还不曾感受过幸福给我带来的重大冲击,但是,我却领教过了痛苦赐予我的那份刻骨铭心。恕我冒昧,我有时会在心里偷偷认为,幸福是肤浅的,它的形式也是肤浅。所以,很多人说吃饭、睡觉、玩就是幸福。当然,也有人说要做作业就是痛苦。但我想说,你根本不懂痛苦。痛苦是折磨人却诱使人不断甘愿与它纠缠的东西。它有魔力,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当一个人战胜痛苦时,这种克服痛苦的力量就会成为他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反之,痛苦则将人打倒,吞噬,甚至毁灭。尽管有这样的风险,我仍愿痛苦着思考也不愿幸福着平庸。我始终相信,一个真正痛苦的灵魂是高贵的。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
如周国平所言,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但是,我知道它是甘药,也是毒药。俗言“爱之愈深,爱之愈切”。爱是毒药的一面,在某些分手的男女面前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有人会耿耿于怀,会心有不甘,会怀恨在心,会无法自拔。起初,我对这种反应很是理解,但是,周国平写在他的小书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在失恋的痛苦中,自尊心的受挫占了很大的比重。”有些时候,人们爱上的不是那个他们口中的人,而是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追求而不可得的时候,其自尊心就会受挫,以至于耿耿于怀,不肯轻易放手。而倘若他们追求且得到的时候,那个爱慕的对象则不再美丽。这可能就是人性,得不到的总是好的,
得到了就不再新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爱,还是爱吗?显然,那不是爱情。那什么是爱情?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认为,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即使分手也不要相互恶语相向,不要心怀怨恨,不要冲动偏激。是男人,就该保有自己的风度;是女人,就该坚守最后的矜持。心平气和的给彼此一句祝福未尝不是一种潇洒而优雅的告别。此外,还有一种爱叫人心酸,那就是即使被拒绝也要守护对方。但是,这样做的人不知道,被一个自己讨厌的人爱着,是一种可恼的无奈,而被一个自己欣赏却不能接受其爱的人爱着,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爱一个人不应当固执,不要以为不求回报就可以继续爱对方,这迟早会给对方带来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谁说被爱是一种幸福,不恰当的被爱也是一种痛苦。
你有信仰吗?我没有。
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中国人却为自己开脱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们有道德信仰。”但是,面对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我不知道,这句话还能撑多久。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信仰?周国平说,“有两种人不需要信仰,一种是对此问题从不发问的人,另一种是决心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人。前者够不上信仰,后者不需要信仰。”周国平的思考总是这样,在对比中给人以震撼。在这组对比中,我想我是后者。不过,尽管如此,我绝不敢亵渎信仰。在我的朋友中,也有基督教信徒。但是,她是在经历了一些极其痛苦的事情之后,才信教的。尽管,她总是对我说有信仰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我总感觉这样的信仰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因为痛苦,所以信仰宗教。这是我们所需的吗?周国平说,“有一天人突然发现自己是大地的孤儿了,于是就为自己生下了一个父亲——上帝”。这算是信仰的来源吧。当人无法解决某种困境或者摆脱某种煎熬时,信仰就充当了一种安慰剂。我不否认有绝对虔诚的信徒,但是,就如周国平所说的“有信仰者永远是少数”。许多人“实际上并无信仰,只是随大流罢了”。因此,我宁可直面惨淡的人生与痛苦,也不愿借信仰之名慰藉心灵。
以前总是听到有人说自己很孤独,看了周国平的文章之后,我也想挪用一下他的原话问一句,“孤独,你配么?”
无聊的人会寻找消遣,寂寞的人则显得无聊,最后也得找消遣。但是,孤独的人不靠外物排遣孤独,而是享受孤独,甚至用内心的力量战胜由孤独而生的各种问题。比如,不被人理解,不合群等等。寂寞无聊者多无病呻吟之词,但孤独者必怀值得人解读的内涵。当今许多人总是把寂寞无聊挂在嘴边,其实,我认为他们的这种状态源自于对人生的迷茫。他们或许玩世不恭,或许消极处世。但是,孤独者不一样,他们“精神上超群卓绝”,即使不被人理解,也不会走向寻找消遣的歧途。
你有没有追问过人生的意义?我曾追问过,但是现在不问了。因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周国平在他的另一本书《周国平论人生》中说,“宇宙时没有意义的”。另外,毕淑敏也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她马上又说,“但是,我们可以为人生加上意义”。这种想法与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周国平在这本小书里传达的对人生的看法不谋而合。在书中,周国平列了这样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人生的内容:a+b+c+d+······
人生的结局:0
人生的意义:(a+b+c+d+·······)×0=0
从这个逻辑推理流程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的内容,也就是过程是有意义的。“意义在于过程”,所以,我不问人生有无意义,只想在过程中像一团火一样,发光发热,忘却青烟消逝后虚无。人生也是在时间的掌控下的,而时间是这样的,不管你用它做了事情,亦或是没做事情它都将飞逝。故此,与其浪费时间不断追问一个已知的结果,不如在过程中做点实际的事,或许,它能让我们在离开世上前感到不虚此行。
其实,阅读完这样一本书后,要写点什么还真是有点难以下笔。因为它不是小说,我无法围绕一个主题来写读后感。这本书虽薄,却讲了很多人生的大话题。我无法一一阐述自己看后的感受,只能将印象颇深的几个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再展开谈一下。另外,我总觉得这本书教给人的真正的东西,可能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去思考人生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理解而理解,然后,再为了展示你的理解而围绕它传达的信息向他人复述一遍。
我认为看一本书,既可以抱着学习、敬仰或谦卑的态度,同时,也可以抱着交流与切磋的自信。周国平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思辨。他总是可以收放自如地将或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辨别得恰到好处,令人信服。比如,他写孤独、寂寞与无聊三者的区分的时候说道,“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时把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还有,“我相信天才的骨子里有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藏着一段屈辱的经历”、“被人理解的人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等等。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而是别有洞天,另涵深意。
“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没有人,宇宙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没有人赋予它意义。如果有了人,却没有思考,人类世界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没有灵魂。所以,思考是我们生而为人必须学会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有内涵。
篇三: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图书信息
书名:《人与永恒》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9年出版
索书号:I267.1*1254
二、内容摘录
“给爱情划清界限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力。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第19页)
三、正文
在一个宁静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手捧着一本积淀着岁月痕迹的书,享受着夏日暖阳所独有的温柔。这本书叫《人与永恒》,多么宏大的话题啊,又该用怎样深沉的文字,又该是一个怎样深沉的人,才能将最最复杂的人与最最辉煌的永恒,记述在这样一本谈不上太厚的书籍里。可当我翻开它时,我发现我错了。书中的文字平淡的像一汪波澜不惊的秋水,而其所透出的作者的内心又像一个孩子一样甜美而单纯。而后我又释然了,“大爱若水”“至纯若水”,也许真的只有返璞归真了,以一颗温柔而细致的心去体味人生,方能在曾经迷失过的森林里邂逅真的自己,收获一份平淡而真淳的启迪。
“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书中有好多像这样平淡如流水,却又启人若惊雷的句子。它们像一轮夏日的暖阳,撩拨起我恣意的生长;又像是一场不一样的烟火,照亮了我一直安宁的夜空。这本书一共分为26个主题。人,自然与生命,爱,孤独。。。。。每一个主题都是作者对世界最真切也最原始的感触,在每一个主题中,通过作者平淡而又深刻的笔触你都能发现一个曾被你遗忘在某一个角落里的自己与世界。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26个主题中,我最为喜欢、感触最深的是爱与孤独两个主题。它真正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心细致而又壮阔的情怀。
爱是什么,自古以来这个问题憔悴了多少怀鹿而思的红颜,又造就了多少青丝变白发的神伤,但真正明白爱情真谛的又有多少呢。“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作者在书中如是说。确实没有一个人能对爱情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即使是一个最为严谨的哲学家也不能够。也许只有灵魂深处的感受,才对爱有着一知半解的领悟,完全窥透爱的本质却又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啊。
篇四: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
读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周国平通过他的小散文小情绪,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
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它,但它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具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不断地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魅力!
篇五:人与永恒 读后感 (1)
《人与永恒》
人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苦闷的产物。所以,人的诞生,本身就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争。”的确,就目前来看,我们是这偌大的死一般沉寂的黑暗宇宙中唯一的高级生物。既然如此,作为对无意义的抗争而出现的产物,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追寻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追问生命最初的目的,这是只有人类这种动物所能做到的;同时,就连人类也深知这种探求注定又是得不到确切的为人所公认的答案的,就在这种欲知又不可知的矛盾中,人类孤身一人,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踽踽独行在下着淅沥小雨的对生命本源的探求这条不归路上。几千年来,一个又一个的人踏上了这条路,却都没有再回来,但直到今天,也仍在有人不断地踏上这条路。
所幸的是我们这些后人能够听到前人的声音,这对我们多少有些启示。 作者说:“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我想,也许寻求人生意义这条大路从一开始就被分成了无数条小路,而每条小路只能走一个人或者极少数情况下走一类人。
忙碌的上班族,节假日时抽空外出踏青,暂时抛开一切烦恼,躺在草坪上,晒着温暖的阳光,也许他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无忧无虑地放松休息才能叫有意义啊!”整天无事在家的老人,某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件事点燃了他新的兴趣与激情,便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想这样让自己忙起来,有事可做,才叫有意义啊!”原本满足于二人世界的小夫妻,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开始为事业而努力奋斗,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才叫有意义啊!”年过中旬的科学家,为了科研奉献了大半辈子,过年时和好久不见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和家人在一起才有意义啊!”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由经历启示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也许经历类似,但人和人的思维角度不同,由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也还是不同。其实“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不是一个针对既定事实发问的问题,而是源于自身生活经历,经思维加工凝练对自身人生的一种升华与概括的提问。
因此,想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与其一味地抽象地思考,不如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好好地走完人生,也许拼搏后成功的那一刻,或是失败的那一刻,或是其它一些特殊的时刻,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人生就是要这样才叫有意义啊!
孤独
假期,一个人在家时间久了,难免会有点孤独的感觉。于是就想要找点朋友,一块出去排解一下这孤独的感觉。然而,和朋友出去,大家都是一副有点懒散无精打采的样子,玩得不尽兴;散了,回到家,一股更浓郁的孤独感又袭上心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和朋友在一起,却还是有种孤独的感觉?”我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然而在作者那里我找到了答案:“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
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人和事能够改变我们的这种命运。”这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句子,读完让人觉得似乎没有希望。但我心中仍存有一丝疑虑:“难道真的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吗?就连亲人,爱人,朋友也不能?”我找到了回答:“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我有些绝望了:难道人注定生下来就要孤独一辈子?作者却又给了我一丝希望:“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我于是迷茫了:“孤独带来的创伤不能被爱消除,但一个优秀的灵魂自身就能抚慰这种创伤,带来一种满足感?”
不知过了多久,我慢慢理解了这句话:两颗心灵,两具肉体,即使它们靠得再近,也无法合为一颗心灵,一具肉体,依然会分开,不分开时也会有距离。然而一个优秀的灵魂懂得充实自己,有着追求和精神寄托,所以就算是孤身一人,也是充实的,快乐的,满足的。这正验了那句话:“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没错。为了缓解孤独,排解孤独,与其交朋友聚在一起放浪形骸,让一群人在一起孤独,不如一个人真正的静下心来,寻点真正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做,这样,也许会好些吧。幸福和痛苦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