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大户秋茧喜获丰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6:48 字数作文
大户秋茧喜获丰收字数作文

篇一: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配套课时单元检测:专题八 专题全练通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质量检测(十)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82分)

1.(2011·海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真珠:即珍珠。②敧:qī,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②③①

2.(2012·新课标高考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

②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女子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可见其勤劳和快乐。(2分)牧童是一个快乐、顽皮的形象,他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渌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老者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3.(2012·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榜(pē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行触石。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怨”与“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了诗人脱身宦海,远离官场(1分),隐居山林或寄情于山水(2分),躬耕稼穑(1分)的闲适(1分)生活。(5分)

(2)诗人说“幸”到边地,(1分)不为官场时务所“累”(1分),隐居自然山水,啸歌山林,过着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表面上的“无怨”(1分);而“偶似山林客”,说明不是真正的隐居(1分),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更不可能是快乐的隐居,啸歌山林,也不仅是喜悦的狂放(1分),因而感情中有“愤”有“恨”有“怨”(1分),是外热内冷,表面闲适,实际苦闷。(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

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 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③②①③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意象组成的。诗的前两句写望中景,后两句写近景,考生只要认真筛选,即可找到其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得出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即可。第(2)问,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我们从注释①中知道,作者除夕之夜孤舟而归,所以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正与作者孤舟漂泊的心境相契合,而此时作者的心境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3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舟漂泊之情正好相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3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3分)

5.(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 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浮云”喻意为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3分)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2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正直伟岸,虚心中空;岁月越久根越壮,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

(2)本诗托物言志,孤桐是作者的人格写照。尾联中说桐木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弹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说明作者志存高远,虚心扎实,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7.(2012·海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①①②

篇二: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配套课时单元检测:专题八 专题全练通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质量检测(十)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82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大户秋茧喜获丰收)

1.(2011·海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真珠:即珍珠。②敧:qī,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②③①

2.(2012·新课标高考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

②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女子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可见其勤劳和快乐。(2分)牧童是一个快乐、顽皮的形象,他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渌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老者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3.(2012·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榜(pē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行触石。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怨”与“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了诗人脱身宦海,远离官场(1分),隐居山林或寄情于山水(2分),躬耕稼穑(1分)的闲适(1分)生活。(5分)

(2)诗人说“幸”到边地,(1分)不为官场时务所“累”(1分),隐居自然山水,啸歌山林,过着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表面上的“无怨”(1分);而“偶似山林客”,说明不是真正的隐居(1分),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更不可能是快乐的隐居,啸歌山林,也不仅是喜悦的狂放(1分),因而感情中有“愤”有“恨”有“怨”(1分),是外热内冷,表面闲适,实际苦闷。(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

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 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③②①③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意象组成的。诗的前两句写望中景,后两句写近景,考生只要认真筛选,即可找到其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得出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即可。第(2)问,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我们从注释①中知道,作者除夕之夜孤舟而归,所以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正与作者孤舟漂泊的心境相契合,而此时作者的心境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3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舟漂泊之情正好相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3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3分)

5.(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 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浮云”喻意为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3分)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2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正直伟岸,虚心中空;岁月越久根越壮,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

(2)本诗托物言志,孤桐是作者的人格写照。尾联中说桐木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弹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说明作者志存高远,虚心扎实,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7.(2012·海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①①②

篇三:柳州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2014年11月检测语文试卷

柳州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毕业班2014年11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3.命题范围:参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语文全国卷命题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体现了一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得以继承和发扬,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应当说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予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评价。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

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其本人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准是用不用周礼,这一标准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对于“明夷狄、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孔子论说虽不多,但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D.到秦汉以后,孔子“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被历代儒家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继承并发扬,但其历史作用并非总是积极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本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后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从西周到春秋末,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这些少数民族是不行“周礼”的。

C.孔子评价管仲,原谅了其某些方面的不足。这体现了一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得以继承和发扬,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D.孔子提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之说,是认为“夷狄”因不行“周礼”,故在社会秩序和文明程度上均比不上“诸夏”。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始于孔子的华夏民族意识的自觉,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

B.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对孔子不能给予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评价。

C.孔子“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主张。

D.孔子以维护、恢复“周礼”作为自己人生的总目标,这已经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以这一目标为基点去看待“诸夏”与“夷狄”间的关系,局限性就更难免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修百里洲堤,除转饷杂派。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威宁改州,补大定知府。

①②乌蒙土司叛,东川、镇雄附之,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筑,.

墉堞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朱洪文诸叛

④案,德荣治鞫,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

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贵州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于工本,不能变瘠为腴。山荒尤多,流民思垦,辄见挠阻。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应责各道因地制宜,随时设教。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于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馀庆、施秉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③

开野蚕山场百余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德荣在贵州兴蚕桑,为百世之利。时遵义知府陈玉畐,山东历城人,到郡见多檞树,土人取为薪炭。玉畐曰:“此青莱树也,吾得以富吾民矣。”乃购历城山蚕种,兼以蚕师来,试育五年,而蚕大熟,获茧八百万,自是遵绸之名大著。正安州吏目徐阶平,亦自浙江购茧种,仿玉畐行之正安,亦大食其利。遵义郑珍著樗茧谱,以传玉畐遗法。

【注】①陴:附属的土墙。②甃:修砌。③堞:城上齿状矮墙。④鞫:审问。⑤为己之学:修身克己之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猝聚米桶,实土石 实:填满 B.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 刻:立刻 ..

C.比户机杼相闻 . 比:并排,相邻 D.勖以为己之学 . 勖:勉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B.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C.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D.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德荣忠勇而善谋。乌蒙土司叛乱时,他负责威宁防守。他没有惊慌失措,指挥守军加固了坍圮的城墙,与叛军相持,日夜备战,直至援军到来。

B.陈德荣处理苗民叛乱时不尚苛酷。他担任贵州按察使、负责查处古州姑卢朱洪文等人叛乱案时,没有滥用刑罚,而是仔细慎重,判决轻重得当。

C.陈德荣勤政爱民。他担任贵州布政使期间,倡导在贵州发展桑蚕养殖业和织作业,兴修水利,植树,垦荒,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D.陈德荣在贵州兴蚕桑,得到遵义知府陈玉畐响应。陈玉畐从老家山东历城移栽来檞树,买来蚕种,请来蚕师,在遵义试养山蚕。经五年努力,蚕茧喜获丰收,遵绸也名声在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

⑵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①②③④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⑤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画桡:有彩绘的船。②赊,语助词。③翡翠,翡翠鸟。④别业:别墅。⑤旆,旗。

8.请对本诗的颔联作简要赏析。(5分)

9.结合你对全诗的理解,“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两句有哪几层含义?(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作为读书人,我们应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具有远大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正如《论语·泰伯章》曾子所言:“_________,_________”。

⑵《山居秋暝》是唐诗中的山水名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景如画,动静结合,生动而自然地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⑶在《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即使处境困窘,依然要坚守崇高志向的信念。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于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或者说是一种民俗。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黄阿二说:皮包水、水包皮乃人生的两大享受,神仙也不过如此。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只要指点指点,指派指派,人又省力,钱又多赚,这等好事别人想觅也觅不来。”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的酒酿汤多,问他有啥诀窍,他搔搔头说:“能有啥诀窍,凭良心做,凭经验做。”其他,他就实在说不出啥了。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有时碰到孤老太孤老头,只要买一点点的,黄阿二就取出一把毛竹片刀来,把小钵头里的酒酿一划二或一划四,你这次拿回家称是这分量,下回买,准仍是这些分量。从无短斤缺两的。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

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来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⑴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说,酒酿王的“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或者说是一种民俗”。这说明作者对本文主人公黄阿二不无褒扬。

B.本文写及某公司总经理来找黄阿二订购五十小钵头酒酿的事,意在表现黄阿二抱残守缺,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不思变通。

C.本小说并不以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来吸引读者。主人公黄阿二的思想性格,主要是通过描写黄阿二的个性化语言来展现的。

D.上午卖酒酿,下午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与茶友、浴友们谈天说地,这样的生活使黄阿二感到十分的满足,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神仙般的生活。

E.读本小说,会促使我们去思考传统人格、传统生活方式拥有怎样的价值,应如何处理“利”与“义”、“利”与“幸福”的关系等问题。

⑵请结合本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6分)

⑶本小说在刻画“酒酿王”黄阿二的同时,也写及古庙镇的人们。请问:本小说写古庙镇的人们,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⑷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罗曼·罗兰

徐志摩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与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了他的音乐经验。

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

篇四: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质量检测(十)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82分)

1.(2011·海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真珠:即珍珠。②敧:qī,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②③①

2.(2012·新课标高考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

②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女子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可见其勤劳和快乐。(2分)牧童是一个快乐、顽皮的形象,他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渌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老者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3.(2012·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榜(pē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行触石。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怨”与“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了诗人脱身宦海,远离官场(1分),隐居山林或寄情于山水(2分),躬耕稼穑(1分)的闲适(1分)生活。(5分)

(2)诗人说“幸”到边地,(1分)不为官场时务所“累”(1分),隐居自然山水,啸歌山林,过着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表面上的“无怨”(1分);而“偶似山林客”,说明不是真正的隐居(1分),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更不可能是快乐的隐居,啸歌山林,也不仅是喜悦的狂放(1分),因而感情中有“愤”有“恨”有“怨”(1分),是外热内冷,表面闲适,实际苦闷。(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

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 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③②①③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意象组成的。诗的前两句写望中景,后两句写近景,考生只要认真筛选,即可找到其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得出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即可。第(2)问,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我们从注释①中知道,作者除夕之夜孤舟而归,所以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正与作者孤舟漂泊的心境相契合,而此时作者的心境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3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舟漂泊之情正好相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3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3分)

5.(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 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浮云”喻意为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3分)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2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正直伟岸,虚心中空;岁月越久根越壮,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

(2)本诗托物言志,孤桐是作者的人格写照。尾联中说桐木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弹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说明作者志存高远,虚心扎实,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7.(2012·海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①①②

篇五:高三语文周练试题 解析

高三语文周练试题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

力。B项误解原文,原文只表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并未言及“金”“石”“画”。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用

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尾句说:“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

“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的说法过于武断绝对,且“唐人碑版的书法”也并不全指皇帝、大官所写,“无名书法家的作品”也在此列。

答案:C

4.解析:逆:迎战。

答案:D

5.解析:B项,因为,连词。A项,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于之,兼词;句末语气词;D项,在,介词;被,介词。

答案:B

6.解析:A项应为“臧霸自身藏匿,太祖搜得臧

霸”。

答案:A

7.答案:

(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

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听”

“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

(2)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

其命令。 (“生全” 译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泰山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被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叛变了。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

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刘备便把臧霸所说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说:“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请求派子弟及诸位将领的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没有谁比他们的功劳更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他家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讠悤讠同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讠悤讠同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伐陈兰时,臧霸被调到

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的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上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他扬威将军称号。

8.答案:(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9.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女子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可见其勤劳

和快乐。(2分)牧童是一个快乐、顽皮的形象,他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渌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老者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

析“我”的酌情给1分。)

10.填写空缺的部分(6分)

答案 砯崖转石万壑雷 蓝田日暖玉生烟 江间

波浪兼天涌 唯见江心秋月白 君子生非异也 落红不是无情物

乙 选考题

11.

(1)

解析:A.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

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个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B.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D.“正面”应为“侧面”。

答案:CE

(2)答案: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

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每点2分)

(3)答案: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

良,钟情于艺术,执著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3分)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情,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