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
篇一:百年沧桑巨变
百年沧桑巨变,我们应运而生
回首中华漫漫近代史,游曳于历史的长廊之中,我听见中日甲午战争的巨大炮响,我看见圆明园中燃烧的熊熊烈火,我嗅到中法战场上浓浓的火药味。一股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充斥着这个拥有几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的古国,值此危机时刻,一代英雄崛起,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他们热血与生命为祖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
斯人已逝,想我今日之中华,内忧外患不断。藏独、恐怖事件不断,东瀛小国忘我之心不死,中印边界冲突日益严重,南海纷争不断,周边各个弹丸小国也蠢蠢欲动,似有所作为。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多的不安定无不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关心国家的国防建设。
有人说:青春象征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有人说:青春象征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蓬勃斗志,在这如火如荼充满热情的激情岁月之中,我们,因为不甘平淡,选择了国防生;我们,因为崇尚荣誉,选择了军营,从此,注定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一声声“一二三四”嘹亮的口号,和着整齐的步伐,我们为校园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整洁威武的军装下包裹着我们一颗颗年轻躁动的心,我们携笔从戎,甘愿为祖国挥洒青春。我们矢志报国,甘愿为祖国挥洒热血。莘莘学子,从文习武我们无畏严寒酷暑,无畏流汗流血,苦练杀敌本领。只为心中那个誓言,国防生,我们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
想想如今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了强大的国防,又何来今日幸福的生活,而这强大的国防是需要千千万万祖国的钢铁战士来铸造,这安定幸福的生活也正是无数祖国光荣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来守护的。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里,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了,而是一名共和国的战士,我们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愿意用我们的热血与忠诚祖国人民建起一道道坚固的国防,纵然流干最后一滴血,我们也不愿倒下,即使倒下,我们也要成为祖国的边防哨所上的一砖一瓦继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样的青春,我们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一样的热血,我们却选择了另外一种宣泄。选择成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无愧于青春,我们投身军营,无愧于堂堂七尺之躯。选择成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无怨无悔,选择成为一名国防生,我们矢志不渝。成为一名国防生我们就该担起我们该担的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和人民证明我们献身国防的无怨无悔。
篇二:沧桑巨变30年
昌吉市撤县建市30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巍巍天山下,浩瀚大漠边,在物华天宝的昌盛吉祥之地,一朵闪亮的奇葩正在用它迷人的笑靥吸引着众多的目光,这就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昌吉市。当时光步入2013,这座历经沧桑、日新月异的城市也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
30年改革开放,30年跨越发展,30年沧桑巨变,30年一路凯歌!
(推出片头)
沧桑巨变30年
昌吉市总面积8215平方公里,辖8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83个村民委员会、5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为53万人。在这块极富魅力的土地上,生活着回、汉、维、哈等3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约6万人。
紫气东来,昌吉异彩。得西部大开发的先机,昌吉市已成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连续多年实现2位数增长。2012年,昌吉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0.36亿元,较30年前增长了146.3倍;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较30年前增长了29.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36元,较30年前增长了13.5倍。经济实力位居新疆和昌吉州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等多项殊荣。
【间隔3秒】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精神。30年来,昌吉市各族人民创造着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间奇迹。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30年来,昌吉市从未停歇过城市建设的前进脚步。特别是近年来,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以打造“美食文化之都、宜居创业之城”为目标,挥动如椽之笔,加快城市建设。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新区扩容高歌猛进。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小区,取代了昔日低矮的土坯房,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一批批居民逐年告别棚户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小区。
放眼新区,马路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滨湖河宛如一条洁白的玉带,蜿蜒曲折,波光粼粼;世纪大道宽敞靓丽,绿树成荫;江南小镇、御景生态花园等现代小区形态各异,风格多样;中央公园喷泉激涌,雕塑放灵,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休闲的人们络绎不绝。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昌吉市先后改造了人民公园、晋昌公园,新建了中央公园、森林公园以及54个街头游园和社区绿地。
市区商厦林立,超市遍布,百货琳琅,人头簇拥。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4.71亿元。
全市有各类学校32所,市直医疗单位6家,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无到有,覆盖所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8所,并且逐步朝着居家养老方向发展;文博中心、恐龙博物馆、体育馆等一批大型现代文化建筑设施相继拔地而起,不断满足着各族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围绕生态、宜居、休闲城市的定位,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使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 52万平方公里。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不断拓宽,实现了历史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水乳交融。
【间隔3秒】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之母。昌吉市经济的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30年来,昌吉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目前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了特变电工、蓝山屯河、天山畜牧、麦趣尔等一批在区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企业。其中,特变电工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
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昌吉州、市要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总要求,昌吉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遵循“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布局园区化、生产规模化”的原则,全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区三园” 的新型化工业格局,成为引领昌吉市乃至昌吉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引擎”。
昌吉市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把品牌经济作
为富民强市、自主创新的战略来经营。迄今为止,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新疆名牌产品33个,新疆著名商标16件,是昌吉州乃至全疆拥有品牌较多的县市。
【间隔3秒】
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三个率先”的其中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代农牧业在昌吉市已呈现勃勃生机。目前已形成粮食、棉花、畜产品、制种、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等多品种优势产业区、产业群、产业带,培育了3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的农作物实现订单生产。农机总动力和装备水平居全疆之首。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乡镇公路村村通工程”为重点,交通、通讯环境得到全面提高,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全市所有乡镇都实现了通公交车;以创建优化生态环境为抓手,加快城乡绿化,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农村建设明星乡镇、农牧民人均收入过万元乡镇以及小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已化为广大农牧民可望可及的幸福生活。
【间隔3秒】
“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开发大产业。”昌吉市旅游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按照“抓规范、强基础、创特色、强优势”的总体思路,近年来,昌吉市围绕“美食文化之都、宜居创业之城”之城市形象定位,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昌吉回民小吃街、宁边粮仓、恐龙博物馆等一批旅游
景点相继建成。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
“文化名市”战略稳步推进,群众文化空前繁荣,公共文化体系日臻完善,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新疆曲子”和“新疆昌吉花儿”是两朵分外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多年来,昌吉市不遗余力,大力扶持和加以弘扬。目前“新疆昌吉花儿”已入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汇集,历史与未来同辉!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昌吉市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打造文化名市。本土作品《昌吉的风》、《滨河情韵》等一批精品力作相继问世;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美食文化发扬光大,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旅游节。
【间隔3秒】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人心。科技及科普投入逐年加大,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文明健康社会风尚正在形成。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同时被列为新疆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育现代化工程成效显著;医疗卫生全面进步,医疗保险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病房大楼,市中医院病房大楼全面新建,城乡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间隔3秒】
滔滔屯河,记忆历史;巍巍天山,见证辉煌!
篇三:65年风云激荡,65年沧桑巨变
65年风云激荡,65年沧桑巨变
历史的风悄然地吹过了65年的激荡岁月,在这65年的中时间洪流中,新中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艰苦奋斗下,坚定而又自信地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辉煌的步伐,在风云激荡的65年历史岁月中,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沧桑巨变的辉煌史诗。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新中国人民不断的奋斗史;回望历史,我们也看到的是先辈们在面对困苦时辛酸痛苦;回望历史,我们更看到了先辈们在困苦中奋发图强、越战越勇的不屈精神;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中国人民坚强不饶,自强不息,永远打不倒的中国魂。
站在历史的洪流,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人高亢的呐喊,他们不屈的灵魂依稀在我脑海中浮现,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前进,为祖国、为民族的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65年前,中国正好处在悬崖的边缘,抗战、内战几乎将中国耗尽,风雨飘摇中华民族正处在崩溃的千钧一发之间,新中国成立了!几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却像晴天中的惊雷,传遍了中华这片千疮百孔、弥漫硝烟的大地,唤醒了每一个深陷迷茫与饱受沧桑的中国人;这简单的几个字,像春天的新芽、破茧的化蝶一般,让每一个中国人看到了新生的力量;这简单的几个字,终于唤醒了这头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一刻,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的祖国!
65年的历程是伟大的,也更是充满无数艰难险阻的。在这风雨兼程的65中,我们走过远路,绕过弯路;有过天灾,有过人祸。都没有使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止步,他们用青春热血让祖国重获新生。所以我们看到了“大跃进”、 “十年动乱”中国人民勇于自我批评、敢于探索民族出路的伟大决心,我们还看到了汶川地震全面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团结。我们依稀看到“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她像圣经一般预示着,中国人民面对错误与困难,他们奋然前进的脚步,用他们那豪气胆魄为祖国书写壮丽诗篇!
65年,风云激荡的岁月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蘑菇云”惊天炸响;“东方红一号”响彻太空;京九铁路纵贯大江南北;洪湖稻菽丰收万户飘香;奥运举办彰显炎黄气韵,玉兔登月更壮中华神威!
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了中华大地,我们的新中国在这深深的车辙印痕中不断成长、崛起。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后的中国人不但没有被打倒,反而愈加坚韧向上。
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新中国65年的辉煌成就,来自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艰辛探索。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二十余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隐于田间默默耕耘;科学之父钱学森在实验室不断探索…是他们,见证了65年风云激荡的足迹;是他们,灵魂支撑起了民族的血肉与骨骼;是他们,创造了65年沧桑巨变的辉煌历史。
前路依然遥远,未来依然艰辛,斯人已逝,后者愈强。历史的接
力棒已然接到了我们手里,面对前人的伟大成就,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奋斗,也更将自信、自豪地去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使命。新时期我们也将面对新的巨大挑战,但革命先辈旗帜不会倒下!今天,无数的继承者正踩着历史的洪流,踏浪而来。
65年的时光,对给一个人,都显得很漫长,但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来说,却是短暂的。她依旧是年轻的,是在废墟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新生儿,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幸我们都将伴着她成长,一起去见证她走向属于她的光辉与荣耀!
篇四:沧桑巨变话汀罗
沧桑巨变话汀罗
汀罗一中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学习材料
(2008年10月)
同学们: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市关工委在全市开展了“讲变化、看发展,爱国、爱党、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借此机会,我想跟大家聊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的一些发展与变化,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过去,珍惜今天,努力开创未来。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而我们东营市是在1983年成立的,二者时间相差不远。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我有时说“改革开放以来”,有时说“建市以来”,其历史含义都是一样的。怎样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呢?有一个成语叫“沧海桑田”,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大海变成了良田,又经过一段时间良田变成了大海。人们往往用它来形容事物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用这个词语来形容近30年来的变化,是再恰当不过了。下面,我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讲一点亲感实受,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启迪。
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表明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自有人类以来,世世代代都在为改善衣食住行的条件而不懈努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我们国家,我们东营市,人们衣食住行变化最大、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年。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变化。为什么说是“空前”提高呢?这话并不夸张,而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据我所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在我们国家,历朝历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就是和改革开放前比,那也是天壤之别。许多变化都是始料未及,梦想成真。下面,我们就一项一项地说说。
首先,说吃的。“民以食为天”。意思是说,吃饭是人生的头等天大般要事。人如果没有饭吃,老是饿肚皮,生命就难以为继,更不用谈其他了。而且,人总是想办法吃得好一点,千
方百计把食物弄得多样可口、富有营养。现在,你到超市里看一看,货架上的食品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是什么呢?我想,在城市里,大多数人家有牛奶喝,有肉吃,蔬菜多种多样,米面更是家常便饭;在农村,条件虽然比城市差一点,但仅就吃饭来讲,也差不到哪里去。在我们东营市,最穷的人家一日三餐吃白面馒头是没有问题的。这可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患吃不饱,而是患营养过剩。所以,许多人在想方设法减肥。就你们这一代人来讲,那真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基本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那时候,我们国家非常穷,各类物资都十分短缺,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买粮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布要用布票,买煤要用煤票,有时候买盐或者买火柴还得用鸡蛋换。那时我们东营市的地盘属于惠民地区,是全省最穷的地方。部队著名作家李存葆曾经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大王魂》,开头第一句就说“山东省有一个广饶县,广饶县出要饭的。”这并非虚构,而是事实。改革开放前,广饶北部农村,由于土地盐碱,打的粮食不够吃,一到冬天人们便成群结队外出讨饭。不光是广饶,当时其他县区外出讨饭的农民也不在少数。就是到了建市初期,有些农村妇
女还经常到东城三村逐户敲门讨要。改革开放前,机关干部的粮食定量也只有三十斤,而且没有其他副食品,单身同志一天的“食谱”基本是这样的:早上二两馒头,一两汤,外加一分钱的咸菜;中午四两馒头,外加五分或一毛钱的炒菜;晚上二两粗粮窝头,一两汤,外加五分钱的菜汤。如果谁到上级开会,回来以后同事们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开会期间是不是济着吃?”现在的孩子大都是想吃肉就吃肉,想吃鸡就吃鸡,想吃鱼就吃鱼,动不动还要缠着爸爸、妈妈去买肯德基、汉堡包、比萨饼。可是在改革开放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偶尔吃上一点点鸡、鱼、肉,至于那些洋玩意儿,听也没听过,做梦也没梦到过。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天上地下!
第二,说穿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我想,它的起始意义有二:一是为了避寒,二是为了遮羞。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穿衣又增添了美化生活的含义。所以,人们总是想穿得漂亮一点,时髦一点。可是,在改革开放前,物资极端贫乏,人们不仅为吃饭发愁,而且也常为穿衣发愁。那时,人们的穿衣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少。那时实行计划经济,一年每人只发一丈六尺布票。没有布票,什么也不能买。所以,人们只好冬天一身棉,夏天一身单,甚至连件换洗的衣服也没
有。那时候有个口号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这个口号教人们发扬勤俭节约精神是好的,但也说明当年穿衣也是一个大难题。当时,流传着一个笑话,但却是真事儿:一个人在供销社工作,他卖完从日本进口的化肥,把尼龙布袋子买回家染了染,做了一条裤子,但上面的字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出来。人们就给他编了一个顺口溜:买个化肥袋,做了一条裤,肚子上写“日本”,屁股上写“尿素”,裤腿脚上还有个百分数。二是花色少。那时候,人们穿的衣服大体有蓝、黑、灰、白四种颜色,女同志也很少有穿花衣服的。村子里如果有谁当兵转业回来,穿一身草绿色军装,年轻人见了便羡慕的不得了,要结婚的青年常常借来穿。三是成衣少。那时商店里很少有卖成品衣服的,人们都是买回布料自己做。就是有卖的,也只是清一色的“毛式制服”。那时,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敢穿西服的,说西服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只有资本家和洋鬼子才穿它。那时也很少有穿皮鞋的,一是没钱买,二是怕人家说“思想变修了”。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年的发展,人们的衣着发生了极大变化。你上街看一看,人们穿的五颜六色,多姿多彩,外国人看了都叹为观止。你再到商店里看一看,衣服、鞋子花色之多、款式之丰,品类之全,真是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什么西
篇五:外媒看中国:上海26年沧桑巨变
外媒看中国:上海26年沧桑巨变
难度:容易 作者:沪江英语 来源:每日电讯
Shanghai's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into a skyscraper-packed megalopolis with a population of around 23 million has been captured in two photographs taken just 26 years apart.
从这两张时隔26年的新老照片可以看出,上海在短时间内从普通城镇华丽变身为拥有2300万人口、高楼林立的大型都市的过程。
The images, taken last week and in 1987, highlight the breakneck pace of development that has turned Shanghai into a futuristic
mega-city and made Pudong,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its Huangpu river, one of the most recognisable skylines on earth.
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上星期和1987年,清楚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的超高速发展将上海变成一座未来派的大型都市,黄浦江东部的浦东也成为拥有全球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地区之一。
The first image shows Pudong in 1987 when Shanghai's population was just 11 million: drab warehouses and factories dot the Huangpu's eastern bank across from the city's historic Bund.
第一张照片是1987年的浦东,那时上海人口只有1100万。从照片中可见,上海老外滩对面的黄浦东岸四处分散着死气沉沉的仓库和工厂。
The second shows the same region today: an almost
unrecognisable vista in which dozens of high-rises and skyscrapers jostle for
第二张照片是现今同一区域的景象:世界第二高塔、2073英尺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四周尽是摩天大厦,共同造就出上海这一“垂直城市”。
Shanghai's multi-billion dollar facelift began in the 1980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hina's economic opening to the world.
上海这一斥资数十亿改造行动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初始时期。
In 1990,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in Beijing unveiled plans to develop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Huangpu into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three years later "Pudong New Area" was officially founded.
1990年,中国领导人计划将黄浦东部建设成为“经济特区”。三年之后,浦东新区正式成立。
At the heart of its blueprint was the Lujiazui Finance and Trade Area, a 12.27-square mile Chinese answer to Lower Manhattan. 这一蓝图的中心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占地面积12.27平方英里(约为31.77平方千米),堪称中国的曼哈顿下城区。
A trio of spectacular skyscrapers were planned for China's new financial hub: the 1,381ft Jin Mao Tower, which was completed in 1999, the 1,614ft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which opened in 2008, and the Shanghai Tower, which held its "topping out" ceremony this weekend becoming China's tallest building.
接下来中国新经济特区的三座摩天大厦相继建成:1999年1381英尺(约为420.9米)的金茂大厦建成;2008年1614英尺(约为491.9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还有上周末刚刚封顶的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 Pudong, which just a few decades ago was little more than a patchwork of paddy fields, is now home to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the city's international airport and the unmistakable, futuristic Oriental Pearl Tower.
浦东在几十年前还只不过是一块块水稻农田,但现在却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浦东国际机场和醒目又具有未来主义的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所在地。
Speaking earlier this week, the Shanghai-born lead designer of the Shanghai Tower said his city's transformation was like "a dream." 上海中心大厦主设计师就出生在上海,他本周早些时候说,这座城市的变化“就像一场梦。”
"Some days you look at it and you still don't believe your eyes. It's incredible. It's a miracle," said architect Jun Xia.
建筑师夏军说:“有时候即使看着这里,你还是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个奇迹。”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