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末秋初的诗句
篇一: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之山水田园诗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
【知识梳理】
一、概念: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第一个全力来描绘壮丽河山的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盛唐时山水田园式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宋代有范成大等。
二、思想内容:
①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②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③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⑤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揭露封建剥削。
三、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孟浩然:清淡。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早年诗作的英气豪迈。表现在描写对象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
四、艺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方法:观察角度变化(高低远近上下)、五官感觉的调动、白描与工笔(简单描写与细致刻画)、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动静等。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②乐景写哀或以哀写乐(反衬)。
五、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六、意境特征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七、鉴赏角度:
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赏析示例】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 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 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思路:①抓住前二句中的意象及其特点:晓、雨潇潇、叶飘②有条理的将这些意象串联起来③这些意象组合成什么样的意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凄凉伤感。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答案:线索作用,孤舟连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于一身,作者融情于景,表达飘泊、思乡、孤寂之感。
【即时训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④)。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4分)
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分)
【参考答案】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篇二: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知识清单】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和仰视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
白描 工笔 (6)对比、衬托 (7)烘托、渲染、 (8)联想、想象 (9)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10)意象组合 (11)抑扬、褒贬 (12)象征 (13)比兴
【答题规范】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效果)。(情感、作用有时只答一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
2、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
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3、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解答思路】
?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
?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
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
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4、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白描 细描(工笔):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工笔即细腻描写和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6、其它常见表现手法见《67》p179-p180
考点针对性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懋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懋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颈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描写夏末秋初的诗句)5、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
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1、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2、答: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乡思旅愁深沉感人。
③运用借代手法。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产生“轻飘飘”的感觉。诗人以“轻黄”借代杨花,写出杨花随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颈联描写战斗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写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描绘了将士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
4、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5、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繁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①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作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诗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
②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
③借景抒情,以残花满地的凋零景象,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6、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7、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③虚实结合(1分),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8、词的上阙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景。
①由远而近,动静结合。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景。从远处的树林、高山,到近处丛生的翠竹、院落中的池塘、池边枯萎的衰草、纷乱的蝉声。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运用比拟手法,运用“断”、“隐”、“明”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②色彩对比鲜明,色香相映成趣。三四句从视觉和嗅觉写景。天空宏廓,白鸟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词句对仗,工整严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赏析: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篇三: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集
七年级上册
1、《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 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 2、《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寓情于景,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酸楚情调,豁达乐观,意境开阔。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世变,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境遇而忧伤,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蕴含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 )引用典故,描写了阔别归来人事全非,表现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心情。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突发奇想,将明月拟人化,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寄托诗人思念、关切友人的殷殷深情。
6、《登飞来峰》:“不畏浮云望眼,自缘在最高层。”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7、《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拟人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8、《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仿佛大海孕育宇宙天地,缔造世界万物的意境,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下册
9、《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诗中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10、《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11、《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前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对早春的喜爱。
12、《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色彩鲜明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1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鲜明地烘托出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寄情于物,体现了“断肠人”对于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笔简略,意象鲜明。 ( )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14、《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与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15、《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妙用比喻,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流露出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
16、《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互文见义,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奇特,色彩奇丽,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卷”“折”两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8、《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动静结合,描写了江南夏末秋初清新的月夜美景,表现了词人内心喜悦的心情。
八年级上册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 抒发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20、《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蕴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21、《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塞外边关苍凉的景象,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气氛,暗示守边将士思乡情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又引用典故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表达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壮志未酬的情感。
22、《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23、《观刈麦》:主要写诗人对农民的悲惨境况而深感愧疚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无议论,叙述描写时多用白描手法,语言平白如话,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关心、怜悯。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尽农民辛劳又无奈的矛盾心理。
24、《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 )运用比喻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联,足见爱国心之赤诚。
25、《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反面间接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可谓别出心裁。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26、《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说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中的“落红”分明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后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27、《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全词的主旨句。( )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 八年级下册
28、《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形象,耐人寻味;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描写戍边战士归乡途中,雨雪阻隔,饥渴交加,以及痛定思痛的心情。该诗语调低沉,低回往复,多以叠字加重气氛,读起来令人潸然泪下。
“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一词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雨雪霏霏”句则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行道迟迟”句抒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三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相映成辉。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叩人心扉,直抒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
29、《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叙事诗),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离家从军的老兵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在黑暗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此诗以叙述这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 30、《诉衷情》抒写回顾作者当年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往日壮志凌云、跃马扬戈、驰骋南郑前线的勃勃英姿。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表达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关河梦断何处?”表明作者报国雄心未已。“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紧承上片,形式排比,步步紧逼,承接比照,说尽平生不得志,流露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沉痛郁闷心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总结一生,反省现实。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心的悲愤沉痛之情。
3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兼指时间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无穷。借用杜甫《登高》诗句表达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运用典故,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借古讽今,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32、《朝天子·咏喇叭》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行,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运用比喻,夸张和嘲讽的手法,直接讽刺宦官的专权、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吹”的艺术: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继而写“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抬声价”),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3、《终南别业》描写诗人悠闲于山水,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体现。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诗人随意而行,悠闲至极闲适的心境。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处处“偶然” 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3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者用夸张,从视觉、听觉入笔,妙用 “蒸”“撼”两个动词:连云梦泽这么巨大的湖泊,也被洞庭湖蒸腾的水气所笼罩,可见其丰厚的蓄积;连岳
阳城这么大的都市也为其波涛所撼动,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可见其力量的巨大。把洞庭湖磅礴壮观的气势推向极点,写得雄浑壮阔,极富感染力。因此,它被世人誉为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举的吟咏洞庭湖的名句。
( )引用典故巧妙设喻,希望得到引荐而出仕。
( )运用双关委婉表达了希望做官却无人引荐,表达了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主旨)
35、《归园田居》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是写“月下归耕”的美丽景象,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叙写一幅多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反映了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松喜悦心情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及快乐心情,而“愿”字强调不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36、《渔家傲》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在梦中直接来到天宫,大胆地向天帝诉说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境,然后象大鹏鸟一样逍遥,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风格豪迈奔放,与苏轼“起舞弄清影”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有同工之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水天相
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下阙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地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全诗主旨,“九万里风鹏正举”词头形成呼应,语出《庄子·逍遥游》,词人化用此意足见其要决意脱离这使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的尘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要借助于风力,去向理想的神仙境地。
37、《长相思》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夜深千帐灯”王国维盛赞此句为“千古壮观”。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何以夜深时仍灯光通明,难入梦乡?思乡失眠!正所谓壮丽的千帐灯下,照着不眠的万颗乡心。
篇四:古诗鉴赏十种常见题
古诗鉴赏十种常见题
无论全国高考试题还是各地方自主命题,古诗鉴赏都是必考题型之一。从分值来看,一般都在八分左右。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重点。从学生答题及反映来看,这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反映对古诗鉴赏题往往
无从下手。在此,笔者总结了十种常见题型的解答对策,以期对广大考生备战高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赏析写景诗常用的术语有以下几种:①景物的层次感,即景物的高低远近。只要景物按由高到低、由远到近或相反的顺序规则排列,景物就会产生层次感。②景物的动静。或者是以动衬静,或者是以静衬动,或者是动静结合。③景物的色彩。写景物一般都要涉及到色彩,鉴赏时要对此做出点评。④形象鲜明。写景时会写到鸟、花等形象,这时可从形象逼真鲜明的角度做出点评。⑤大处着墨、工笔细描。如果景物描写起笔是从宏大的景物开始的,如从天、山这样的景物,这就叫做大处着墨。如果对细微处细致刻画,这就叫工笔细描。
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问题: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如(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 明隐,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松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题型二:赏析诗歌景与情、动与静的关系
赏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答题步骤是 ①写了何景,要求回答是具体的景,可引用诗中的原词。 ②过渡语,一般是套话:该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③写了何情,既要有相关的术语,又要紧密结合诗的内容。
赏析动静关系一类的诗,答题步骤是 ①诗中写了什么样的静景,要引用诗中的原词。 ②诗中写了什么样的动景,要引用诗中的动词。 ③总结,一般是套话: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什么什么样的图
例题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②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②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③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题型三:简析、赏析诗中某句话
简析、赏析一句话,答诗步骤是①先把这句话切分成几个部分(如下面的例诗就要先切分成三部分,抱膝、灯前、影伴身;再如“芳树无人花自落”切分成三部分:芳树、无人、花自落。②逐一解说每一部分。③最后再总结一下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其实做答时,前两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
此外,如果诗中运用了某种手法,要答出手法名称、表达效果。如果句中某个词用得精妙,也可做重点分析 例题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题型四: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大的答题结构是:本诗描写了……,发出了……,表达了……。然后再用“通过……,抒发了……”的句式总结。要在考前准备一些有关感情类的词备用:伤感、惆怅、不平、痛苦、寂寞、孤寂、愤懑、同情、怜悯、叹息、哀怨、清高、痛恨、纯洁、超凡脱俗、怀古伤今、壮志满怀、心忧天下、空怀报国热情而不得施展的痛苦郁闷、无人赏识的落寞伤感等等。作答时,不能空洞地摆这些词,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说出是用什么样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例题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回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题型五: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对偶、衬托、比喻、夸张、对比、拟人、比兴等。抒情手法常用的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常用的有渲染、烘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以对方写自己,同时写双方等。 作答时,不能只答这些空洞的概念,一定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如比喻,要答出用什么比喻什么。
一般的解诗思路是先找出修辞手法,要答出名称、具体运用、表达作用或效果。再找出抒情手法,同学们可从上面列举的几种并结合诗词内容做出判断,一般而言,托物言言志、借古讽今容易看出,以乐景写哀、用典不易看出,也有的考生可能误认为借景抒情不是手法,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注意。最后再找表现手法,有想象的一般就要涉及到虚与实的问题,其它表现手法容易看出。
例题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白居易曾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元稹夫人韦丛驻长安靖安里。
问题:本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
参考答案:①以虚写实,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个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想象描写,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③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则更为感人至深。(注“答出两条即可给满分,4分。如答别的方面,能自圆其说,也可得分。)
题型六:评点诗中的某个词或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评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一般可分三步: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点诗中的某个词也要分三步来回答:第一步,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化抽象或具体等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问题: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题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主人化泪眼朦胧,想年却又不敢年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题型七:比较两首诗的优缺点
比较两首同题诗或同题材的诗,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否虚实结合。“虚”指诗中应有神奇而又合理的想象成分,或者由一个平实的现象引发出一定的哲理来,或者从物体的外在而写出其神韵。如果就物论物,或者就事论事,这样的诗就写得太板、太实,写得不大气,不开阔,意境不深远或者情趣不足。高考曾多次就此点设题。如上海卷就考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徐凝的《庐山瀑布》,问哪一首更好。其中李白的诗要更高一筹,因为它有“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富于想象的句子。
有时,说另外一首诗写得好,或者说两首诗写得同样好,高考是容许这样作答的(除非命题特别指出是一好一差),但一定要自自圆其说。
例题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回题。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鹊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问题:你认为哪一首《登鹳鹊楼》写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王之涣的写得更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在鹳鹊楼上的所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了登高方能望远的人生哲理,境界更加高远。
题型八:你认为哪一句更妙、更好
比较哪一句更好,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从中心来看,哪一句更能服务、证明中心,哪一句就更好。下面的诗是说李白遇赦的高兴之情的,“雁引愁心去”能够证明这个中心。
2、从上下句的对偶关系看,哪一句与其上句(或下句)对偶的更好,哪一句就更好。下面诗中的“愁心”与下句的“好月”对仗得更工整。
3 从上下句的表意关系看,哪一句与其上句(或下句)在意思能互相映衬,哪一句就更好。显然,“引愁心去”与“衔好月来”在意思上更能互相映衬。
4 从手法运用及生动具体形象的角度看,哪一句更为生动具体形象或者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则哪一句就更好。此诗中,原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例题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题型九:提出观点或看法让考生解说、论证
论证性的诗歌鉴赏题,实际上是以诗歌为素材,论证命题者给定的观点的过程。这样的题实际上没有个人发挥的空间,你只管老老实实的用诗歌的材料来论证命题中的观点就可以了。而且,不管你是否理解不理解、同意不同意,都要按照给定的观点去说。就此题而言,不管你是否看懂了诗中是以微风贯穿全篇的,都要按微风贯穿全篇
的意思来诠释这道题。例如下面诗中的“开门”、“动竹”即使你不理解也要往“微风”上去理解,是“微风”把门打开,是“微风”吹动竹子。
例题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上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是诗友。
问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诗中开头写微风让我在黄昏时惊起,坐在窗户前思念故人。这时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让我怀疑是故人来了。微风吹落了竹枝上的雨滴,滴在阶下的青苔上,我希望吹进帘幔,拂去琴上的尘埃。
题型十:描述诗歌的内容、画面、情景等
作答这类题时,可先用一句话或一个术语来概述一下,然后再把诗中的相关诗句生动的翻译一下,而且不能遗漏诗中的信息。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形象生动,原诗中的语句显然是浓缩的,所谓描述就是把它给“泡开”,所以运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加入适当的想象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例题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回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题: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觳;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天的风光就是这样一层层展开的。
篇五:古典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二) 设计人:孙连平 审核人:陈秀霞
一、学习目标:1、了解考纲关于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景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1、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古诗中的常见的景物类型有:①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②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③色彩描写:颜色及搭配等。
2、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闲适恬淡、苍凉悲壮、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雄奇优美等。
3、鉴赏题型及思路。
⑴“赏析写景诗句”题型的常用术语有以下几种:
①景物的层次感,即景物的高低远近。只要景物按由高到低、由远到近或相反的顺序规则排列,景物就会产生层次感。
②景物的动静。或者是以动衬静,或者是以静衬动,或者是动静结合。(视觉、听觉) ③景物的色彩。写景物一般就要涉及到色彩,鉴赏时要对此做出点评。
④形象鲜明。写景时会写到鸟、花等形象,这时可从形象逼真鲜明的角度做出点评。 ⑤大处着墨,工笔细描,如果景物描写起笔是从宏大的景物开始的,如从天、山这样的景物,这就叫做大处着墨。如果对细微处细致刻画,这就叫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⑥虚实结合。
⑵分析景物形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概括特征——找出景物——体味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理想、追求、价值观等) 三、例题
试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4分)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②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③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
刻。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 三、练习:
1、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答案:
2、(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3、(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古典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二)参考答案 一、练习题答案
1、参考答案
(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如(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松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2、【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