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还给孩子
篇一:把幸福还给孩子
把幸福还给孩子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诸翟学校 王慧华
在杭州函授时接触到了李悦儿老师,观看过她的一些教育视频,深受启发。觉得对自己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人事物有很多的借鉴。的年前,当陆老师将培训资料送到我手中,并告诉我要完成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的读后感时,我把它当成一个负担。可当我才进入第一个故事,便开始关注“杨一帆”的蜕变,并沉浸在李跃儿一个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故事中,爱不释手;更惭愧于我自己教育观念的陈旧。阅读本书,我学习着如何让自己对教育事业和对孩子们的爱变得充满智慧的过程,也提醒自己对自己传统而有刚愎自用的教学理念深入地反思。
李跃儿说,“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细想,其实教师也分这么三类:第一类既有教育智慧又有责任心,他们的教育以人为本,既合乎人性,也合乎理性;第三类既没有教育智慧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不容易成为人才,但是却很快乐;最可悲的也是第二类教师,没有教育智慧但有责任心,他们的学生忍受着煎熬。
我是哪类家长,我又是哪类教师,想清楚后我竟然没有欣慰,除了后怕还是后怕。我开始将这本书好好“埋藏”,生怕女儿看见后不再尊重我这个妈妈,生怕老公看见后笑话我这个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因为答案是女儿快乐的童年已经消逝在我精心策划的钢琴十级、素描八级等一张张证书中。
曾经我很自豪地向人讲述我乖巧的女儿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带女儿去学画画,一下车,突如其来的雨夹雪随着北风一起,狠狠地撞击着毫无防备的我俩,脸颊隐隐阵痛。女儿怕误时间坐后排受前排吵闹的孩子的影响而快步走着。看着她冻红的脸蛋,我虽然阵阵心疼,但口是心非地调侃:“宝宝,向后转吧,爸爸现在肯定在家里,开着空调享受着暖气,说不定还钻在被窝里舒服着呢。走!这么冷,我们还是回去吧?”女儿生气地反驳:“妈妈,
你不是一直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不行,快走,我快迟到了。”我虽继续和她试探着理论着,但心中暗喜,并骄傲地坚信这是我教育成功的标志。可是当我看着书中李跃儿用最明确且最生动的语言,娓娓地解读着孩子的幸福观,慢慢读完书中190多个吸引人的生活和教学中的真实故事,咀嚼着这些故事中演绎着的一系列实用而又有效的方法;感受着李跃儿教育中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快乐交流,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我沉重地发现李跃儿寻找的那个“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人竟然是我。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但我却让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接受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条;讲解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成才规律;树立着“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榜样??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好学”的,我们也一直都倡导着“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却被教成普遍的畏学厌学!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家长和老师共谋的:他们在孩子长达12年的一生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辛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这一点,虽然违背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原则,甚至有点荒唐,但事实的的确确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责任。
孩子想要的幸福也许是那么的简单:有一点儿时间自由地玩耍,有点时间和你抱抱、聊聊。而‘我的幸福’是用我的教育方法教孩子完成各种任务,去实现那所谓的原则外。我们的‘幸福’正在打架,而‘我的幸福’‘战胜’了‘他们的幸福’。”可怜的孩子们,你们用那童稚 但是一个事实不容逃避:那就是我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李跃儿,感谢你给我如何教育学生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的确每个孩子的能力,个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谓的教育,不是把这些本来不相同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式,而是让他们有可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好。
李跃儿有一句话提得极好!那就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种什么状态?谁能预知?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这套落后的老办法来教育,还是处于一种灌输的状态,而不是重视人性的开发,教育出来的人不是人才而是机器,人的创造性思维
都给我们扼杀了,到那个年代肯定会被社会淘汰!让我们把幸福还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灵随着思维和智力快乐成长!
篇二:毕淑敏:把幸福密码还给孩子
毕淑敏:把幸福密码还给孩子
放飞梦想 佚名/绘
■本报记者 却咏梅 实习生 伏煦
实现梦想是人类最美丽的梦想。网上流传的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这些是我想要让你们得到的东西:在一个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的世界中长大??”
没有梦想或失去梦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选择越多,有些孩子的梦想越少?为什么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意愿会产生严重分歧,进而使家庭模式走向死局?为什么远没有到走投无路、生活无靠的地步,却总有人放弃年轻的生命?
怎样看待孩子的人生价值、梦想与成功?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尊重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小草”的梦想有意义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些注定不能成为精英的平凡的孩子,他们的梦想有意义吗?
面对记者的疑惑,毕淑敏反问道:“‘小草’从来就不是精英,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精英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于孩子如何成为优秀和卓越之士倾注了太多的注意力,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即使一个孩子目前是优秀的,将来在更大的范围内也不一定是优秀的,因此对于成就卓越的极度热衷是一个很大的价值偏差,如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要把“成功”二字破解掉。 毕淑敏认为,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现在的家长经历了厮杀而上的奋斗历程,他们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认为取得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在求学过程中变成最优秀的人。而毕
淑敏说:“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这样的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吗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在毕淑敏看来,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她解释说,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还要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毕淑敏告诉记者:“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毕淑敏认为,类似的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她曾对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孩子们说:“这些问题的答案要自己慢慢去寻找,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父母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错了吗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祖国争光??”许多人都写过这样的作文,家长、孩子、老师没有人在意,以致韩寒说,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在毕淑敏看来,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毕淑敏认为,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必过于谨慎到认为“稍走错一步就对不起孩子”的地步,“我不知道不上一个好的中学会如何,也很难想象一个本质还不错的孩子,接触几个贫民子弟就会变成流氓??其实孩子的世界根本没有那么险恶。”
虽然家长的很多设计都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毕淑敏说。
北京的精英阶层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毕
淑敏设想:“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篇三:谁能把幸福还给孩子——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谁能把幸福还给孩子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了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触颇多。我知道是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可是,在我痛下决心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时候,我又在问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吗?几年前,我们都了解过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那时你是否有关类似的决心,期盼着自己的赏识能催开孩子幸福成功的花蕾,可是现如今谁又是赏识教育的拥趸,谁又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守赏识的信念?再后来,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教育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在这些理念的“轰炸”下过着反思自己、责备自己的生活。
您不觉得这些教育理念就如同药房里出售的营养药剂吗?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营养不良式的教育,我们要给自己的教育方式加“钙”加“锌”。 其实我们的教育里最缺少的微量元素就是“坚持自己的爱”!我们不是没有爱,可是我们的爱被分崩瓦解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也不能邯郸学步,迷失自我。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爱。
每个人都有爱孩子,爱学生的方式。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我们汲取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注入了自己的爱。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信奉“严师出高徒”;在没有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愿意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揣摩学生的心理,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教育之路十载左右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学生毕竟是个孩子,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儿女也蹒跚学步,当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我既急于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更多时间的照顾,又期盼于孩子的老师能带给他幸福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身份,难道我不是一样生活在别人的期盼当中吗?可是期盼不能代替实际的爱。我们也不能在期盼中忘记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都必须做好“母亲”。
书中有个孩子叫马月,有人认为李茂璞与她有些类似,我觉得不然。在没有遇到李圣珍老师之前,马月遭受了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侮辱,使得她一次一次走向深渊。可是李茂璞不是这样,他虽然没遇到像李圣珍老师一样能做到像上帝一样爱孩子的老师,但他也没有遇到那毁了所有孩子的恶魔老师。我觉得李茂璞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好与不好,与其家长的做法是息息相关的。李茂璞的奶奶很负责,她在以祖辈的身份尽着母亲应尽的责任。虽然他的父母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告诉我们“工作很忙”,但是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让孩子过上了“亲生后母”式的生活,他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到的全面的教育和爱抚。因为我从李茂璞的奶奶那里得知李茂璞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经常是被送到别人那里寄养着,几乎就是张家三天,李家四天的状态。你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时,他会得到怎样的教育,无非就是“别饿着,别出事”就行。可是孩子在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学习能力突飞猛进的三年,我们不能忘记“三岁看大”的古训。其实当今社会又有几个孩子能如愿以偿地生活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呢?年轻的父母们又有几个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呢?又有几人了解了教育关键期、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呢?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做得很好吗?不然。
经常有人告诉我,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爱学生。可是反过来,我又多么希望能像爱学生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其他的家长,我又多么希望他们能像对待工作那样认真负责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时间的匮乏?是时代的脚步?是社会的制度?还是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但又无奈地退出……
翻来覆去地想,孩子的幸福就是父母的爱和别人的理解。作为老师我们无法给
学生父母般的爱,但我们可以尊重孩子,让他们体验获取智慧,获得尊严与理解的喜悦。
嗨,我们为何要为孩子失去幸福唱挽歌,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去追求幸福。告诉孩子,幸福就在不远处等他。
松江路小学
付贵乙
篇四:把阅读还给儿童 把幸福还给教育
把阅读还给儿童 把幸福还给教育
2
亲子阅读是儿童喜欢上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
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内尔·诺丁斯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因此,学校应该思考如何使学生幸福,并向能够实现幸福的方向前进。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上,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成为重要话题之一。与会人士认为,阅读是儿童走向幸福的路径之一,阅读应从亲子阅读开始。
一堂儿童哲学课上的思考
幸福的获得并非一帆风顺,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
“幸福原是一个希腊词,最初的含义是‘有一个好的神灵在照顾’,和中国古代‘吉星高照’的意思差不多。那么,幸福对于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先讲一个绵羊塞尔玛的故事吧。”这是一堂儿童哲学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正在给学生讲德国作家尤塔·鲍尔创作的图画书故事——《幸福》,该书曾荣获2010年安徒生奖插画大奖,它对幸福做了最好的注脚。
什么是幸福?大公羊讲了一只绵羊赛尔玛的的故事。赛尔玛喜欢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吃草,每天上午教孩子们说话,下午锻炼身体,然后再吃草,晚上和玛雅大婶聊会儿天,夜里睡个又香又甜的好觉。一天,有人问它,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打算做些什么?它说,我想在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吃草,然后和孩子们交谈,到中午再锻炼一会儿身体,然后吃草,晚上我喜欢和玛雅大婶聊会儿天,当然不会忘记美美地睡一觉。“假如有一天你中了大奖呢?”“嗯,那我就会在早上多吃一点儿草,最好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和孩子们多说些话,好好锻炼一下身体。
下午,接着吃草,晚上和玛雅大婶聊天,然后再做个又香又甜的美梦。” 讲完故事,李庆明问学生:“赛尔玛的幸福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吃草”、“聊天”、“睡觉”??
“幸福真的那么简单吗?”李庆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说:“这样一个代表幸福的‘圆’,是不是有点太单调乏味、太平淡无奇了?”一个学生说:“幸福就是一种满足。”另一个学生说:“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对于一只羊来说,它不觉得单调乏味,平平淡淡才是真。”
李庆明并没有马上评判谁对谁错,而是通过几段名人对幸福看法的文字来启发孩子。李庆明说。其实,幸福并不是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快乐和愉悦,更不会蜕变为单纯的追逐名利或感官享受,它会使生命更加丰富、完整和健全。 李庆明接着追问:“如果此‘圆’仅一圈,即代表只有一天或一次,再无重复,还有幸福可言吗?”这下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至少拥有一次了。”另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持续的才幸福。”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天或短促的时间并不能使人幸福,幸福涉及人的整个一生。大家都知道,苜蓿草一般只有3片小叶子,所以也称三叶草。但在10万株苜蓿草中,你也许会发现有一株是4片叶子的,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于是,四叶草被称作幸运草,成为幸福的象征。”李庆明暗示到:“幸福是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一点点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苦恼、挫折、失落可能如影随行。怀揣希望与执著前行,我们就能从苦恼中发现快乐。”
是什么让赛尔玛认为,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苦苦思考的苏格拉底和吃饱的猪谁更幸福?”还有,“这个代表幸福的‘圆’意味着绝对的圆满吗?”??
在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经过讨论逐步认识到:“幸福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圆满,是一次又一次从起点出发又返回新的起点的心灵轮回,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追求一生的永恒。”
把幸福还给教育
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是身、心、灵的统一,如果只重视知识灌输,心灵将会缺乏滋养。
“其实,德国图画书《幸福》,并没有诠释幸福概念的全部。毕竟人不是一般的动物,至少绵羊的幸福里面没有阅读,它只知道吃草和大婶聊天,不知道世界的其他东西。真正的幸福是离不开阅读的,但幸福之外我们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生活。”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就“幸福的教育与幸福的孩子”
这一主题发表讲话时表示,眼下的教育是一种破碎的教育,身处其中的人没有享受到完整的教育生活,更没有快乐和幸福可言,“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是痛苦的,教师也是痛苦的,他们感受不到职业带来的快乐,还要夹在教育指令和家长的埋怨中;家长更是痛苦的,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非常焦虑。全社会都在埋怨教育,好像没有人从教育中得到快乐、体验到幸福,我觉得应该把幸福还给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只有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张扬出来,这个世界才会缤纷多彩,这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没有完整的生活是不可能有幸福生活的”,朱永新说,当下的价值观是成功的价值观,而不是幸福的价值观。
朱永新认为,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除了教科书上教的知识,还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都集中在最伟大的图书中,你只有跟它对话,才能拥有它,阅读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阅读,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精神的成长是离不开阅读的,阅读是真正走向内心的最好路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曾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展。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她的名字是今天!”不要让儿童等待幸福,让儿童的每一个“今天”都有幸福相伴。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和神圣信念!一位老师在参加完论坛后写下这样一句话:“当开始与孩子共同分享美好阅读时光时,也许就离‘把童书还给儿童,把幸福还给教育’的期望不会太远了。”相信这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童年阅读埋下幸福种子
在小的时候就埋下正直、美好的种子,以后可以生根发芽。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
“我们都是天堂鸟”,记者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听到孩子们这样称呼自己,在那一张张透着童真和稚气的脸上,感受到了他们“天堂鸟”般的幸福与快乐。
李庆明用“天堂鸟在飞翔”来命名学校的阅读推广计划。他大力倡导“文化阅读”,一种彰显“诗、史、思”的意蕴、与人类高贵精神对话的高雅阅读。在他的带动下,该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学科文化阅读、大主题文化阅读、经典文化阅读为主要领域,以课堂阅读、班级阅读、亲子阅读、自主阅读为主要形式,以充满激励功能的星级阅读评价机制为主要支撑的儿童阅读文化生态环境。 “我们是行走在校园不知困倦的点灯人,我们要在孩子心灵世界的每个荒芜、孤寂、幽暗的角落,把心灵的街灯点亮??当心灵被点亮的时候,思想的彩
翼就兴奋地颤动起来,我们这群渴望书林的天堂鸟就要带着自由的梦想飞翔了!”在李庆明看来,儿童阅读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用读书识字塞满童年的快乐时光,而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为他们带来一生的幸福。
在此次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以泰戈尔的诗《子夜》深情表白:“我愿意我是一个灯夫,提着灯追逐影子,走过一户人家的时候我会惦起脚朝着这户人家喊:‘亲子阅读,读童话。’我一直喊到明天早晨,然后走到一个个教室喊:‘亲子阅读吧??’我愿意做儿童阅读的灯夫。”
相关链接
在第五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上,发布了“我们最想推荐的10本(套)儿童文学”:
1.《弗朗兹系列》,[奥]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著,湘雪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我爱想象创意培养绘本》(共4本),[美]柏特里克·麦克道奈尔文/图,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3.《敌人》,[意]大卫·卡利文,[法]塞尔日·布洛克图,梅思繁译,明天出版社。
4.“摆渡船儿童文学读本”,梅子涵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5.《小鹿》(上下册),[美]玛·金·罗琳斯著,李俍民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6.《你是我的妹》,彭学军著,彭婷插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7.《最重要的事》,[美]伊夫·邦廷文,罗纳德·希姆勒图,刘清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把幸福还给孩子)8.《爸爸,我们去哪儿?》,[法]让·路易·傅尼叶著,李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9.《闪亮的莎士比亚》(共6册),[英]安德鲁·马休斯文,托尼·罗斯图,任溶溶、徐朴、司南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0.《世界文学大师杰作》(12本),多国作家和画家文·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篇五:把快乐暑假还给幸福孩子
把快乐暑假还给幸福孩子
有老师说,辛辛苦苦地在学校里当教师,在讲台上吐沫横飞地说教,还不如校外的辅导班,月月都有一大笔钱进账,想来有点不是滋味。问题是,校外辅导班如果是学校的很好地补充到也罢,十之八九都是掩人耳目,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很少考虑学生学习本身。
有老师感慨,如果家长把孩子送过去,能够学出点名堂到也罢,可悲的是,这些人没有任何压力,纯粹在那儿消磨时间,至于有没有效果,这才不是自己应该管的呢?更为伤心的是,许多内容讲的还是错的,我们的家长又不怎么知道,反正孩子成绩上不来,不会把责任归结到校外,总觉得学校老师怎么样不行。
暑假来了,孩子们本来可以轻轻松松地度过,可是,愈来愈重地升学压力逼得家长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校外辅导班的强势宣传,许多家长自然不能让孩子在家里无聊地荒废时间,反正日子总得打发,不如花上一笔钱,说不定,孩子还能够学出点什么。一路跟风,一个家长这么做了,其他家长也不甘落后,自然形成一股风,没有约定,却不由自主。
只要你到校外辅导班外面转一圈,就会发现,家长一大堆,在那儿等着孩子放学,教室里满满的,能够有电风扇在那儿转圈圈,那已经是最美的事儿了。可能是赚钱特别多,许多人办起了颇具规模的班级,不是一个,而是一连串,俨然就是一所野鸡大学。家长当然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孩子坐在教室里就行了。
在某个墙面上,有这样的宣传语,说什么,只要五天时间,孩子就能练就一手硬笔字。我和儿子看了觉得特别可笑,练字本身就是长期地过程,否则,古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也不会反反复复练习,就算如此,也没有完全到家。五天就能够练成,恰恰有家长就是相信,至于什么样的字算得上好字,那就人云亦云了。到时候,老师只会说,人家孩子练得怎么这样好,说不定那个孩子就是雇来的一个托儿,你的孩子怎么,家长无语,只能怪自家孩子技不如人,除了骂上几句,没有什么牢骚话可说了。
当然了,许多家长需要上班,孩子在家里自然不放心,送到校外辅导班,没有什么关系,就当找了个保姆而已,更何况,一个保姆的价钱也不比进辅导班少多少,人家反正是人多扯得住,没有丝毫的影响。
我们的小孩子,能够跟在父母亲后面快快乐乐地度过美好童年,那是非常奢望的事儿,上幼儿园之前,有托儿所,平日里有校外辅导班,就算孩子回家,那也是呵欠连天,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自然是不简单的了。
人活着本来就应该安心,许多人为什么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就是没有安全感呢,恐怕与家庭没有很好地经营有关系。多年的观察,我发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糟糕的家庭。孩子想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家庭的温馨、温暖特别重要,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是,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无忧无虑的程度,许多人还在为赚钱奔波劳累,顾不上孩子也不怎么奇怪了。
教师这个行业,让许多人羡慕的是,他有超出平常人将近三个月的假期,殊不知,老师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学校里时不时会发来信息,有什么事儿需要处理,至于培训,那就形式多样,反正没有你消停的时候,亏得一些老师大胆,为了自家的孩子,硬是顶着压力,果断地带着孩子到外地游山玩水,这也算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吧!
孩子需要什么,也不是完全钻在故纸堆里,也有必要走进大自然,在山的胸怀中领略天地的博大,在清清的流水中去享受仁爱的魅力。然而,要想出一趟远门,如果坐上飞机,那整个暑假拿的工资也不够花销,没有办法,为了孩子,咬咬牙,毕竟钱还可以赚到,人的时光却无法倒流。
我和妻子这次就组织上九寨沟,听导游说,飞机票已经定了,儿子当然高兴,上个暑假在黄山,小家伙已经让我们惊讶,这次不知道还会有什么伟大的表现。
有人认为,暑假,就是让孩子玩呗,至于怎么玩儿,许多家长不去考虑,那些送到校外辅导
班的,也不过是出于功利吧,事实上,孩子的暑假需要大人认真设计,最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终身受益的东西。
旅游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德,学习游泳、书法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多一些特别的技能。我们当然还需要买许多适合孩子看的书籍,让孩子的精神更加丰富。这样想来,一个孩子如何快乐度过暑假,谁也不可以马虎?
外面的雨依旧在滴滴答答没完没了,可精彩的世界杯却已经结束,儿子终于可以快快乐乐睡个好觉。我和儿子一起看世界杯,为什么,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小家伙懂得更多的东西,什么是越位了,哪个国家有什么球星了,什么是点球大战了……这些看上去杂乱的东西,一旦置身其中,你就会觉得体育精神无限的魅力。
我问儿子,班上有几个人懂得世界杯,儿子摇摇头,值得安慰的是,高年级有些孩子知道,看来,要想让一个孩子紧跟时代步伐,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我们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钱学森之问到现在依旧没有答案,说到底,拘泥于课本知识,不知道拓展延伸,就算考出像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儿。事实上,每年高考,许多地方的数学平均分并不如人意,许多接地气的题目,孩子们束手无策,本来写作文就是对平日里感情的一种梳理,一种凝练,可是硬是搞什么流水线作文,这样下去,语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一个昂首挺进普通高中的孩子和一个失落来到职业高中的孩子三年后可能出现在同一所大学,相反,角色的感情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现在,许多家长明白了,与其勉勉强强让孩子上普通高中,到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本三而已,还不如学一门技术,到社会上还能混一口饭吃,事实上,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明智的孩子马上会找到社会上的某个培训机构,让自己快速拿到小本本,以便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平台,花了冤枉钱,走了冤枉路,确实有些不着调。
如此一想,我们在孩子课外时间需要认真规划和对待了,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功近利,有时候也需要与孩子商量,确保孩子享受快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培养其健全人格。有人把校外辅导班归结为四个无,教师无资格证,办学机构无经营许可证,教室随意无安全保证,教学无质量保证,这样的校外辅导班,就算宣传时如何地吹嘘,那也不过是冲着钱而已。 一大早,我们只要走在大街上,就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被家长送到指定的地方,当然没办法送交专职教师那儿去,(也可能存在极个别老师铤而走险),毕竟国家抓有偿家教还是特别严厉的,许多老师想想不划算,自然不愿意冒险了。
校外辅导班,如今是三不管地带,教育主管部门不可以抓,人家不在你的编制里,职社办没办法过问,人家不买你的账,法律对于这一块依旧是个空白,事实上,有必要明确一个部门来主抓,这才是王道。同时,学校有必要利用好乡村少年、社团组织,给孩子设计一个个有趣的暑假作业。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暑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