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鼎湖山听泉作文
篇一: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躺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到是晚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有踏上进山的石径,冷冷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明,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进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俏俏胜似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柔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青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止半山,有一实山亭,亭已破旧无可注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缠藤绕,密不封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声越发悦耳。怅悯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脆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到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二米,可容一千一百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成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散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里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今斯里兰卡)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出来。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现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取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了大批的旅游者,反而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有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体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拔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轾重缓缓急,远近高低,各
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到的指挥棒纺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流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作者谢光大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篇二:高三作文素材与片段
半饱的人生,实则是丰盈的
朱成玉
有一个女性朋友正在减肥,赘肉倒是没减掉多少,却总结出一套人生哲理来。 她说她现在一天的进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舒服,胃有空间心灵才有空间。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她说,自己以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度,可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朋友做了错事,不予原谅,搞得朋友尴尬,自己疲惫。
后来经过了一些事,也就渐渐想通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份坦然。
她认为,半饱不仅是对朋友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态度,积极但不求十全十美,尽人力,听天命,不跟自己过不去,不给朋友找别扭,对人对事,半饱即可。
这样的人生豁达而从容,宽厚而仁爱,幸福且美好。
当你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的时候,反而束缚了前进的步伐。
香港人欧阳应霁在《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一书中说:“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因为半饱,呵护好自己的肠胃,以及让精神时刻处于一种半饥渴状态,能让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达口中时得到最大的享受;因为半饱,当你在下一个街口发现新美食的时候,你才会有期待的喜悦与品尝的热情。
一位科学家拿两窝小白鼠做过一个实验,一窝给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窝只给予少量的食物,结果饿鼠的寿命是饱鼠的两倍。
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动物或人类的寿命是与摄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许半饱才是最恰当的生命状态。古人就总结出“不饥而食、食不过饱”的养生之法。
半饱的人生,表面上看是亏损的,实则是丰盈的。
陶渊明辞官归里,与夫人翟氏一起耕作,安贫乐贱;美国作家梭罗为躲避世事纷扰,独居瓦尔登湖畔,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被誉为“最美中国人”的河南菜贩王超华拾金不昧,在寒风中苦等失主。他说:“再困难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靠自己双手挣钱过日子才舒坦。”……他们都是半饱人生的典范。
清心自律,不存贪念,取舍有度,方为做人的上乘境界。
只是,尘世中的人啊,又有几个能够忍得住眼前的饕餮盛宴呢?
早看这电影,也许你会考上更好的大学
跟时尚一样,电影的潮流也是几年一个轮回,《我的少女时代》带领观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追忆了懵懂情愫之后,《垫底辣妹》又聚焦青春的主旋律—升学。以学渣逆袭
为主线,扎扎实实地给了观众一记《龙樱》式的感动。就算它情节老土,煽情意图明显,还是燃得我数度“老泪纵横”。难怪有人说,早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说不定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该片的真人原型女高中生工藤沙耶加,作为女子高中里一块“华丽丽”的朽木,学力相当于小学四年级,不仅成绩垫底,连常识的匮乏也是“奥特曼级别”的。幸运的是,这样一个什么都爱就是不爱读书的学渣,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坪田老师。也不知老师是哪来的慧眼,看出了一头黄毛、穿露脐超短裙的非主流妹纸的潜力,并且以“庆应大学帅哥多”为诱饵,怂恿她报考。梦想就像个天大的笑话,反射弧慢半拍的妹纸抱着玩票的心态,就上了“鸡蛋碰石头”的道。
坪田老师的补习班,专为回收其他补习班看不上的差生而设,再不济的学生他都能看到闪光点,对症下药。喜欢漫画的,就用《幽游白书》打比方;喜欢追星的,就用偶像做诱导;对待浓妆艳抹的辣妹工藤,他以卸妆当做答错题的惩罚……
除了这些迂回战术,他还不断提供心理暗示,“如果没有目标的话,就不会被别人期待”,“把目标定低,就会一直走下坡路”,一来二去的鸡血,使差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得以重建。从来没有大人待他们以如此诚意,他们惯于被人踩在脚底还能笑谈“别人说我是垃圾”的内心,突然因期待而有了担当。
电影通篇讲的逆袭,是用不信邪的努力扳动世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工藤小时候遭受校园欺凌,学校老师息事宁人,妈妈却毅然选择转学。报考庆应大学,老师嘲讽她痴心妄想,她那帮 “不良”朋友愣是拱得老师立下裸奔的赌注。被爸爸寄予厚望的哥哥被压垮了,还要摧毁她的信心,“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的,别再追逐愚蠢的梦想了”,妈妈还是一根筋地掏空家底,填补补习费的无底洞……
被群嘲的梦想突兀而尖锐,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是扇在自己脸上,就是扇在瞧不起自己的嘴脸上。影片有一点特别真实,能令人幡然醒悟而奋发图强的,往往不是醍醐灌顶的顿悟,或许仅仅只是赌气和争气。唯有成功,才能打全世界的脸,必须成功,才是对瞧不起自己的人和规则施以最完美的“复仇”。
这其中有彷徨、动摇、焦虑、疑惧、压力山大,还有一场场关于孤独与空虚的心战。为庆应大学奋斗的一年,不是工藤一个人在战斗。坪田老师说,我改变了你的人生,但你努力的身姿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追梦的工藤就像发光体,电影的几条副线都围绕着她而收束、聚拢。因为工藤,老师更加笃信“没有没用的学生,只有没用的老师”。
妈妈青春期所缺乏的尊重,加倍补偿给女儿后得到了圆满。恶形恶状的傲娇父亲,沉迷于儿子的棒球梦之余终于抬起眼睛正视了女儿的努力,铲着积雪开车送她去考场。片中有一句台词反复说,“一定有别样的世界在等着你”,没错,这个世界不只是工藤的,也属于他们每一个人。
每一部励志电影都是一次“偷渡”自我的投射。对于弱者的逆袭,观众从来就没有抵抗力。因为青春所包容的天真斗志,是每个人的情结。工藤在今后的人生中,也许会发现每一份努力都冲着回报而去的机会越来越少,热血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渐渐冷却。
所以相较于戏剧化的成功,更让我感动的是她拥有过这样的一年,不计前嫌,不问后事,完全豁出去,打了背水一战的一场战役,度过了孤注一掷的一段人生。所谓失败者的飞翔,更多的意义在于,它让生命的体验变得完整。比起为了梦想遍体鳞伤,抱着“我的人生也就那样了”而没入芸芸众生,更值得追悔终生。
看完《垫底辣妹》的晚上,我倒真做了一个梦,梦里再也没有配不平的化学方程式和解不出的几何函数,而是考了扬眉吐气的高分,正踌躇满志地迎接年级第一的放榜
时,闹钟把我拽了出来—原来我已经是工作了的大人。在淡淡的惆怅中闪过梦呓般的念想:青春真好,有梦想真好啊。
名篇中的经典 1、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毕淑敏,《我很重要》)
2、我送你4句话。其一,这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其二,改变世界之前,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其三,改变从决定开始,决定在行动之前。其四,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妨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用友善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知识窗》马国福)
3、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给自己一片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啊。(《知音》王新文)
4、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感悟春天》朱国良)
篇三: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日期:2008-09-2
3] 来源: 作者:wh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认真阅读、思考、理解文章
老师:诵读有关知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掌握字音字形词义:
(1)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2、找出文中写泉的句子、写听泉的句子:
3、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找一找文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二、口语训练:
演讲:我所知道的诵读知识与技巧
(引导学生了解“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讽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读标:
1、导入新课: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2、明示目标:
(1)学会吟哦讽诵,学会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会从自然中领悟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四、释疑解难: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五、精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说说作者的[字体:大 中 小]
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2、吟哦讽诵第8节,探讨问题: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3、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六、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你有过观察或聆听自然的经历和感悟吗?请说说,和大家共同分享分享。
附: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时间
空间:行踪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感悟人生
七、达标检测: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模仿鼎湖山听泉作文)1、注音写字。
肇庆( ) 泠泠( ) 淙淙( ) 一脉( ) 怅惘( )
汩汩( ) 古刹( ) 拾级( ) 污垢( ) 繁衍(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 身不由己 了无杂尘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 可见一班 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 生意昂然 迥然相异 绿阴如盖 与众不同 万簌俱寂 新陈代谢
错别字:
改 正:
3、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作答。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40字左右)
第一课时答案:
一、1. ①zhào ②líng ③cóng ④mài ⑤chàng ⑥gǔ ⑦chà ⑧shè ⑨gòu ⑩yǎn
2.错别字:暇 寻 缆 炯 改正字: 遐 循 揽 迥
二、【最新考题展示】
1.①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 ②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③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参考:①哺育人类,浇灌土地,水就是生命的源泉。②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所写句子必须与样句的句式特点相一致,内容健康即可)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
4.①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贝多芬的曲子般清脆美妙,我好像进入仙境,陶醉在雨水的歌唱之中。②雨是大自然孕育的小精灵,你听,滴滴嗒嗒的雨声,汇成一曲奇妙的钢琴曲,在这曲子之中,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清新柔美的感觉遍布全身。③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像一曲轻音乐,让人陶醉,引人遐想,它荡涤了人的心灵,净化了万物,还我们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
(所写的感受可针对一种或几种雨声来写,要求:既要符合生活实际,又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语言美,还要符合字数规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3)、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二、口语训练:
口头作文:对校园中某种景物作具体有序而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导学读标:
1、导入新课:
2、明示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2)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四、释疑解难: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五、精读探究:
1、本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
(1)请一位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写作顺序的语句。
(2)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明确: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3)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黄昏--晚饭后--夜间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3、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全文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作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这两节文字不能去掉.
4、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明确:如“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中“沉甸甸”一词,极为细致地描写了雨后山林湿漉漉的情景。
又如“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泉声和钟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的情景。
六、拓展延伸:
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行踪顺序:移步换景 泉声 乐声 多层次 景
时间顺序 人生感悟 理
详略得当 灵魂 情
语言优美
七、达标检测:
(一)、阅读理解
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
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附:
一、课后拓展阅读:
听 泉 【日】东山魁夷
(一)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飞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 ,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
篇四:作文训练 第 一 课时
作文训练 第 一 课时
作文训练 第 二 课时
篇五: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听”字,扣住一个“泉”字来组合材料的方法。
2.能够激情诵读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虚实相生,手法多变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扣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对鼎湖山的描写,可写之景很多,但作者却扣住一个“泉”字,以“听”为主线,移步换景。行文走笔,同时又兼顾其它景致的描写。文章明暗交错,虚实相生,读来一点也不庞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扣题组材,可适当安排一个小练习。
2.理解作者在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学生在反复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运用圈点勾画读书方法,品味语言,揣摩感悟,了解作者如何多角度设喻,写出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感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轻音乐: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错的,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古往今来,许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歌咏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
二、初读感知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
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补充以下字词。
怅惘 楹联 泠泠淙淙 汨汨 嬉戏 污垢 遐想
要求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3.默读全文,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理读边思考:
①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幺,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幺不同? ②试梳理出能表现出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大部分写景文章注重视觉效果,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以“泉”相扣,以“听”贯穿,指向单一,而又兼顾其它景致,把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题目中能表现“听泉”的字句,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题来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的读书方法。
(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
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引泉——看泉——听(看)泉——听泉”这样的思路来看,都是为写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理读中可能得失不一,教师可适当启发点拨。 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当然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夜间。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
三、个性阅读
1.吟哦讽诵。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语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涵泳并加以仿写。
2.激情美读。
教师示范朗读(也可放课文录音)第二段。让学生想想为什幺要这样读。
指导学生朗读其它段落,学生相互评读。在此基础上,激情美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四,指导背诵第8段中的文字。
四、课堂小结
1.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而又独辟蹊径,紧扣一“泉”字,引以一“听”字,浑然一体。
2.课下可反复诵读,就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吟哦讽诵,揣摩领悟。
板书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的学习方式,说出大家的感悟与收获。
1.读一读。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8段,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幺发现。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语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品味语言的美点与作者的人生感悟。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
读时可让学生联想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器演奏时的声部效果,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读出韵味。
2.品一品。
(1)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
(2)你怎样理解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
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品味发现诉之文字,指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小练习。同学间相互交流。
明确:作者把泉当作山的灵魂来抒写,由衷赞美山泉,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3.谈一谈。
通过精读本段,同学们在写作方法或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什幺收获?
让学生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探究质疑
1.围绕文章组材,探究文章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
2.文章5、6、7三段几乎不着一“泉”字,是否赘笔?能否删除?
小组相互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和同学共同质疑。
明确1: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纵观全文,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明确2:不能删除,一是为下文听泉蓄势,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
三、拓展延伸
1.以同学们的品味感悟为基础,写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
2.同学们就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说一说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目的是让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板书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资料宝藏】
1.鼎湖山诸瀑
鼎湖山在肇庆市东北18公里处,游人从广州出发,可乘江轮溯西江而上,经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等西江三峡,直抵肇庆市。
鼎湖山,包括鼎湖、三宝、凤来、莲花、白云、鸡笼、伏虎、青狮等10多座山峰。因山之顶有湖,湖水碧清洁净,四季不涸,故旧称鼎湖山为顶湖山。后因民间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造过鼎,所以现在都习惯称之为鼎湖山了。鼎湖山不仅山峰奇秀,更有泉瀑深藏,山水之景甚秀。故有人云:“桂林家家晓,鼎湖胜二樵”,二樵即是“南粤名山数二樵”的东樵罗浮山和西樵山。鼎湖山亦以其“鼎湖幽胜”之美名,被列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
游人观赏鼎湖山诸瀑,可先至后龙山,这里有许多瀑布深藏,其中以飞水潭瀑布最为壮观著名。游人登上潭顶的观雪亭,由此观瀑,只见溪水翻崖降落,若白练垂挂。那瀑布向左侧奔突而下,被巨石阻挡,瀑布分成三股,喷雪吐雾,轰然而下。那主瀑,像一条玉龙天降,蓦然跌入深潭,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四处飘散。把飞水潭附近变成了一个清洁小世界。游人至此,暑气顿消,确有“清凉来无暑气”的感受。在炎热季节,会游泳的人可以解衣脱鞋,跳入飞水潭中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环4饲榇司埃盟斩碌氖洹霸复忧俑呱盘こ圉楣殖钟褴饺。肭謇渲小崩疵杌媸痔小?917年,孙中山先生曾与爱国华侨共游鼎湖山,在飞水潭中游泳,并题写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木匾。62年后,孙夫人宋庆龄又为此亲笔题书:“孙中山游泳处”。潭边崖壁还有章太炎的题写“涤瑕荡垢”四个大字。在崖壁还刻有一诗,现仍清晰可见。诗曰:
危亭激赏奔雷势,万转千回认主流。
便使征途多曲折,不随渣滓共沉浮。
沿山径继续前行,只见满目浓碧,溪流淙淙,瀑布相连,水气迷蒙。几乎每登高几十米,就可见到一处瀑布,由于山势和水潭形状各异,瀑潭之名形象贴切:有的叫白鹅潭、有的叫跃龙潭、有的叫水帘洞等等。游人来到水帘洞前,但见一个圆圆的碧潭,四周悬崖如削,好象进入了一个天井。这里,平时很少能照射到阳光。水帘瀑布便从崖壁的一个缺口处飞泻而下,由于飞流倾注之处,有岩石向外突出,故而形成了一排绣球缀玉般的水帘。晶莹透明,惹人喜爱。水帘后面,是一条狭长的信道,恰好可以容身。穿过迷迷蒙蒙的水雾,顺着环绕水潭的小径,钻进洞内,方见洞中亦有雪珠冰花,四处激起,游人顿感周身凉彻! 游览飞水潭瀑布等鼎湖山诸瀑后,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瀑诗,诗曰:
石磴迂回千万曲,似带如环往而复。
秋深隔树笠帽凉,松阴覆地衣裳绿。
溪声渐大人声小,高岩瀑布飞难了。
万丈狂涛五到本,轰雷掣电忘昏晓。
诗人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飞水潭瀑布的美丽景色。
2.《鼎湖山听泉》解读(沉郁)
读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感觉如同在听一首欢快的乐曲娓娓唱来。跳跃的字符里涌动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寻着作者的思路“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体悟作者的情思,仿佛自己也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漫游。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享用一顿精神大餐,跟随作者聆听大自然的音响。
“刚下了几天的小雨,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把我们带进一个似幻似梦的迷人境界。让人不得不展开想象的翅膀,撩开这帷幔,张开智能的耳朵,聆听山籁的声响,寻找梦中的家园。山葱郁,水清凉,绿荫缤纷,自由畅想,精神的漫游从这里渐行渐深,如一段精致的序曲叩开了作者、读者心灵的窗户。
“草丰林茂”将“清纯悦耳”的泉水“欲盖弥彰”,跳跃着行进的步伐,使一路的旅行
更具欢乐的气氛,愈密愈浓的山树遮不住清脆的泉声、安详的钟声,而这一片美妙的音响更衬托出山的宁静与厚重。有“空山不见泉,但闻泉声响”的意境,以“响”衬“静。让我们的心思随着作者的情思一路前行,此乐曲进入一个小小的高潮,作者带领着我们走到半山腰,浸在郁郁的丛林里,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倍感亲切与自然,有如母亲的怀抱般温馨。此时,作者的主旋律戛然而止,忽然来了一段独白。就像在小提琴协奏曲中出现的一段小提琴独奏——介绍庆云寺的情景。看似和文章的主题无关,可是这里正是作者情感酝酿、积淀、生成的“温床”,为后面作者情感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作者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创设了一个情境,为乐曲进入高潮做了一个铺垫,使得“文曲”一下子进入到高潮。作者在“聆听、辨识、品味”,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我们一起飞翔在“鼎湖山”上空。居高临下,作者的情思如火山、如瀑布一下子奔腾而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虽是爆发,却井然有序,描写的是动态的景象、躁动的泉声,文字中透露的却是一种静观的状态。作者以一种“佛观万象皆生于心”的姿态,与大自然对视,与大世界对语。“天人合一”“物与神游”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万千多姿。同样也引领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游想。
文章最后,似梦非梦,余音缭绕。“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作者枕着泉声入眠,品着泉声入梦。清纯悦耳的泉声编织着作者的梦,曲终而音未绝,言尽而意无穷。
读《鼎湖山听泉》如欣赏一曲幽雅的小提琴协奏曲,缓缓流淌,娓娓道来,披着汉字的符号,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体悟着作者的情思,享受着一次精神的旅行。游哉悠哉! ——自“凤凰语文网”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