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34:56 作文素材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 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顺利升空鱼“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接成功。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13天后,三名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和女宇航员刘洋成功返回地面。

篇二: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三: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100亿元专款,其中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863计划”,还是真正起步的“921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

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变身”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并于1999年11月20日清晨6点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发射。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旅。

5天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经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33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的平均年龄也不过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发射试验队仅用了3天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到2020年,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21小时,环绕地球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7天,环绕地球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14圈

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5天5夜 即115小时32分,环绕地球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2天20小时27分 环绕地球45圈

27日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17天

分别于11.03 01:36和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员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二F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

篇四:中国载人航天历史

中国载人航天历史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的重要象征。

50年代:苏联送给我们两枚导弹,中国领导人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声音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之后,我国一些科学家建议开展我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研究制定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在“东风”二号导弹试验成功以后,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聂荣臻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中央专门委员会经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于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工程代号为“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

70年代到90年代:“长征”号火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中日益成熟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由于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火箭自毁。当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当真的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所需地球同步轨道时,人们发现手中现

有的火箭已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翻到80年代。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了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提出了研制“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即“长征”二号E)的方案,即芯级采用二级火箭,在“长

征”二号C的基础上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将低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9200千克。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把一颗模拟卫星和一颗巴基斯坦搭载卫星准确地送入轨道。1992年3月22日,长二捆火箭正式发射澳星B1卫星,由于箭上程序配电器的节点间出现了多余物,导致点火后一、三号助推发动机关机,造成发射中止。

到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共进行了7次发射,在第三、五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以后的第六、七次发射中,长二捆火箭均取得成功。 “曙光”号载人飞船计划和第一批宇航员因“文革”失去了上天的机会

其实,早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前的1965年6月,在安徽六○三火箭发射基地就曾成功发射过一批生物探空火箭,有幸乘坐探空生物火箭上天一游的有大白鼠、小白鼠、果蝇和12只生物试管等,其中有只名叫小豹的小公狗。试验圆满成功,小豹和4只大白鼠都好好地活着。几天后,生物探空火箭又将另一只小母狗珊珊送上天并成功返回。这几次生物探空火箭的发射便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前奏。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卫星系列论证规划会议,由“651”设计院主持,这是中国最大的一次关于卫星的会议,并且提到载人航天问题。同年3月底至4月初,在国防科委主持下,北京的京西宾馆又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制定“曙光”号载人飞船规划。

1969年,选拔我国第一批宇航员的工作开始酝酿。1971年5月13日,宇航筹备组成立,着手选拔宇航员,并计划在1973年年底发射“曙光”一号载人飞船。选拔宇航员在当时是一件大事,需要严格保密。因此,国防科委和空军的几个有关部门以“飞行员体检”为名,从空军上千名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了19名。 但就在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紧张地进行选拔和训练之际,发生了1971年9月13日的“九一三”政治事件,空军随之成为“批林运动”的重点。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很快陷于停顿,整个“曙光”一号计划也因当时的形势而搁浅。中国第一批宇航员就这样失去了参加载人航天的机会,在“文革”波涛中结束了他们的航天使命。

90年代:“神舟”再次点燃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

进入90年代后,中国航天的科技水平已是今非昔比。红红火火的对外发射服务不仅让中国航天与世界接了轨,更有了长二捆这种让载人上天成为可能的“天车”。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登天激情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在这次会议上,江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由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代号为“921”工程。

“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韧说,他始终记得俄罗斯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送女宇航员进飞船时说的一句话: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飞天。戚总设计师说,他希望他所做的一切也能让他安心地对即将踏上太空路的第一位宇航员讲这句话。 1996年11月,我国第二批宇航员共2人前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1999年又选出第三批,共12人。这些宇航员都是身高1.70米左右,

体重在65公斤上下的男性。他们都是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具有近千小时的飞行时间、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载人航天到了收获季节

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程序分为设计、初样研制、正样和无人飞船试验及有人飞船飞行试验四个阶段进行。无人飞船共进行4次试验,如果4次试验都获得圆满成功,则可进入第四阶段,发射载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随着“神舟”四号的成功上天,中国真正的载人飞行条件终于成熟。“神舟”五号作为中国第一个将乘坐真人宇航员的飞船启程远航运往发射基地,一切与实现几千年中华民族飞天梦相关的程序开始紧张地运转起来。至此,登天的“神舟”将载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开始飞翔。▲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焦维新说,“神舟五号在神舟四号的基础上,对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且按照乘坐1名航天员的要求做了修改。 ” 发射一次,前进一步。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

神舟六号:承上启下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从神五到神六的改进也是全方位的。杨利伟回来后,反映升空时座椅震动太厉害,使人体产生不适,技术人员针对这一点作了调整,这个改进被形容为“从坐拖拉机到坐轿车”。神五并没有解决宇航员排泄问题的设施,杨利伟是戴着尿不湿完成21小时的太空旅行的,而这一次,专门为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太空厕所”,连同洗漱、食品上的改进一道,成了许多民众津津乐道的一个传播热点。

“神舟六号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飞行实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神六发射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焦维新说。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篇五:论中国载人航天历史

中国飞天梦

浩瀚的宇宙美丽、神秘,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人,为它苦苦探索,从战国时期的的《石氏星表》到唐宋火炮的发明,又从远古的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天狗食日、腾云驾雾等诸多神话传说,我们的祖先留下留下了那么多美妙神奇的飞天神话,今天这个飞天的梦,仍然在延续着,也将会飞的更高更远。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是火药和火箭

的故乡,但真正让飞向太空的梦变成现实的

还是要从前苏联说起。1957年10月4日,

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①“斯普特尼克1号”,并

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

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1961年4月12日,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②东方-1飞上太空, “斯普特尼克1号” 东方-1 开始了载人航天的时代。苏联航天员加加

林乘飞船绕地飞行108分钟,安全返回地

面,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飞行的第一人。

1969年7月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发射

成功,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首次实现

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俄罗斯、美国,

都先后建立空间站,航天飞机也往返于太

空与地球之间了。 阿波罗11 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还要从上世纪说起,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

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这位中国未来科学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开端。1955年10月23日,钱学森博士从海外归来。对于此事,周恩来总理是非常重视的。他在五十年代末一次会议上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至今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说来,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早在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向聂荣臻元帅交待说:“钱学森是爱国的,要在政治上关心他,工作上支持他,生活上照顾他” 。③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导弹和卫星事业的发展打开了照明灯。

东方红”1号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了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 中

国航天人踌躇满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的飞天梦迈出了第一步。

与此同时,载人航天的基础研究,曙光计划④,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可是因为当时的各种条件都不成熟,曙光计划没有能够继续下去,但是中国的飞天梦,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载人航天正在863⑤高科技计划中悄悄酝酿着。

1975年,我国发射了返回式卫星。1980年,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但这些成果的艰难只有这些科技专家自己知道,为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荣纬禄、程开良、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同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二十三位科技专家,是中国的工程,国家也是特别重视科技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科技的更加重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条件已逐渐成熟。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次启动了。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新的道路。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杨利伟

步入21世纪,我国的航天事业更是大步向前。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中国第一人。神舟五号历时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翟志刚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的探月工也在酝酿着,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⑥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标志着中国的“嫦娥奔月”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升空后,“神八”

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

中国,这个发明火药的古老国家,从卫星到载人航天有道探月,终于实现了腾飞的梦想,飞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大步的向前发展,中国更高更远的飞天梦想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

中华民族,正以越来越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两弹一星开创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决策与坚强的指挥,离不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与艰苦卓绝的奋斗。

如果着六十年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所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不解的力量源泉。

千年飞天梦幻, 远古东方流传,通天路,多艰险,几代运筹,筑路难,数度登攀,梦飞天,让我们追随炎黄飞天夙愿,托起华夏万里河山,见证巨龙腾飞到永远。

注释:

①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

③1955年10月23日

④曙光计划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⑤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荚省⒀罴诬⑼醮箸袼奈豢蒲Ъ伊蛑醒氤时艘环荨豆赜诟偈澜缯铰孕愿呒际醴⒄埂返慕ㄒ椤V醒牒芸炀团剂苏飧鼋ㄒ椋饩褪呛罄粗摹?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⑥天宫一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