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英雄永垂不朽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7:59 体裁作文
英雄永垂不朽手抄报体裁作文

篇一:刘胡兰小报 纪念抗日抗战革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缅怀革命先烈先驱小报 A4横排 电子小报手抄报word可编辑模板

篇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学案

1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方式,划分课文段落。 明确:课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此划分课文层次为: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四)文本研习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3. 自读课文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4.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课文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空间顺序) 6、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 7、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讲读第二段的7-10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2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英雄永垂不朽手抄报)

计 明确: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 9、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十幅大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指导学生完成其他大浮雕的分析并填写表格。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并完成其他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

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

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

(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

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

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

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

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

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

序结合起来。

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10、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明确: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

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

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

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

3

4

5

篇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史斗争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题记

今年是2015年,距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整70周年。70年过去了,祖国换了新颜,变得富强。曾经落后的样子早已不复存在。好像在述说着血红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雄厚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们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这是光荣悲壮的。如果没有3500万的中华儿女,何来宝贵的胜利!何来我们幸福美好的今天!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革命先烈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而做出的牺牲。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汲取过去的教训,才能在华夏大地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站在这片曾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我们要保持清醒和理性的头脑,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牢记和实践这场生气的制胜法则,胜利才会永远属于中国人民!祖国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场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铸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分不开的。当日寇的铁骑在华北肆虐,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危机存亡的大局为重,首先派兵北上,吹响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第一声号角。在国共两党真诚合作下,我们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交出侵占的每一寸土地。团结就是力量,只需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起来,就可以藐视一切困难。

一颗赤心为民族,满腔热血化碧涛。当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便涌上一大批真正忠心于国家的烈士。中华人民永远不会倒下!曾记否,东北抗日联军军长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日军周旋数日后壮烈牺牲,他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大大牵制东北日军;曾记否,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曾记否,淮安刘老庄82烈士以少敌多,从拂晓到黄昏,苦战不止,最终全部身殉刘老庄??。先烈们,你们倒下了,但千万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尽的事业。

不忘先烈遗训,继承先烈遗志,实现先烈遗愿。

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做出行动。“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

年强则中国强!”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厚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我们是新世纪复兴中华名族的脊梁,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应当深入骨髓,爱国也不应当口头说说。

祭祖哀思,缅怀先人,千古不绝,这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英烈们虽然赶跑了侵略者,但他们的中国梦还没有实现。为了让他们的理想变为现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先烈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财富,除了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还有凝结他们崇高情操的精神财富,这为我们的祖国注入了一股无穷的力量,使得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并且会越走越远。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习总书记如是说。

我们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知识武装大脑,不断充实自己,今后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不管做出多大的贡献,只要自己尽力,就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今天我们缅怀先烈,以先烈为荣;明天,我们回报祖国,后人也会以我们为荣。

先烈已逝,缅怀不尽;身先士卒,复兴中华!

篇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七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陈颜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

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

瞻(zhān)仰(yǎng) 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镏(liǘ)金

上溯(sù) 五卅(sà)

朽(xiǔ) 幅(fǘ)

天堑(qiàn) 镶(xiāng)

嵌(qiàn) 发髻(jì)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一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自学内容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碑文。

2.完成“揣摩·运用”三。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揣摩·运用”四的表格。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7-11节,理解并掌握说明中的记叙,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

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二、质疑探究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

篇五: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含答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学习重点:

1、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解这篇课文时,应首先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中重点说明了哪些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对象有何特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讲授此课时,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问答法、延伸拓展法”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瞻仰( ) 矗立 ( ) 镏金 ( ) 上sù( ) ...

五卅( ) 天qiàn ( ) 镶嵌 ( ) 发髻 ...( )重幔( ) 小庑殿顶( ) yú( )越 ..

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需要掌握请写出来

2、本文从说明文分类来说,属于说明文,说明文。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4、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5、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领悟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2、学会找说明对象、特征

3、体会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检查预习导学1,扫清生字。(3分钟)

二、根据图片,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人民英雄纪念碑。(10分钟)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加深学生对纪念碑的总体印象)

三、整体感知内容

①、找同学朗读课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读后做朗读点评)(10分钟)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②、检查交流预习导学2、3、4(以小组挑战的形式,看哪组做的最棒)(10分钟)

挑战后明确:

a、本文属事物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c、文章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抒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副标题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内容探究,,交流研讨,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解决预习导学5

学生分小组设计活动,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在黑板前画出行走路线,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鸦片战争—金田起义—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1839年——解放战争,是时间顺序)

(浮雕的方位是按东—一南——西——北 是空间顺序)

四、教师小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结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认识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学会了找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以及说明顺序,学会了分析说明文,希望课下多预习,学会分析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

五、课堂练习(2分钟)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总体特征

2、本文说明顺序是和相结合

3、本文是和说明文。

六、布置作业:(在课文中做批注)

1、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判断其作用

2、找出说明文中的记叙、议论、描写。

七、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

特征:庄严、巍峨、雄伟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一、预习导学:(5分钟)

1、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准备分析。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二、写法探究、感知品析作评点(15分钟)

(一)、检查交流预习导学(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每组出一位代表,看哪组做得最好)

交流后明确:

1、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本文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如:列数字:作比较: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5米。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巍峨的特征。 打比方: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纪念碑的雄伟的特征。

列数字: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3.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

“”表示最小限度,

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

如果去掉后就变成了只能保持800到1000年,讲话太绝对了。

因此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去掉。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内容探究,交流研讨:(以前四幅画面为例,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明确)(10分钟)

以十幅浮雕为例,体会说明文中说明、描写、记叙、议论的综合运用。 讨论后明确:

①、以前四幅画面为例,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明确。

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背景、地点这是记叙部分,描述画面,这是描写;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这是议论。

②、后几幅图画,展开小组竞赛的形式,得出结果,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记叙、描写、议论在说明文的运用。

教师总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

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描写),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议论),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记叙),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四、教师小结(3分钟)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 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 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 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 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五、课堂练习(5分钟)

1、判断下列使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是中国历史自古以来最大的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好高4.24米。 ( )

②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 )

③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的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 ( )

④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

2、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各是什么?

①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 )

②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好高

4.24米。 ( )

六、扩展延伸

凡尔赛宫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抛爬醋允澜绺鞯氐恼涔?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yish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