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沈阳发展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5:05 字数作文
沈阳发展历史字数作文

篇一:沈阳公交发展与历史

城市交通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从1908年沈阳城内出现的“马拉铁道”到有轨电车,再到无轨电车,以及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至今天的市区5000余台公交车。伴随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前进的脚步,沈阳公交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

一、马拉铁道时期

用两匹马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这种交通工具却在沈阳实实在在地运行了18年。马车铁道是以马匹为动力,牵引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是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马拉铁道是19世纪的1825年美国博览会期间开始使用的,1886年输入东京,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它引至沈阳。

1907年10月,当时的奉天商务总会与日本大仓祖等8个财团合资创办了“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合资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沈阳近代意义上公共交通事业的开始。

1908年1月通车。

1908年1月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马车铁道经过一年的筹建、施工,由火车站(今老道口南侧)至小西边门的第一区首先建成通车。不久,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的第二区相继建成通车。全程营业线路4.03公里,当时有马车27辆,马73匹。

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3日,南满铁路奉天新站(今沈阳站)建成,火车停车站由旧站迁往新站,马车铁道随之延长1.2公里到新站。当时有马车29辆,马200匹(同年由两匹马拉一辆车改为由四匹马拉一辆车),每 日往返160次;日平均运客量七千多人次。马车铁道投入运营之后,经营效益较好,据1908年至1916年九年资料统计,支出总额利润率为32.1%。 这条充满殖民色彩的马拉铁道让日本商人捞足了油水,它可算做沈阳电车的前身。 1922年(民国11年)10月14日(农历12月2日),“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5年期满按约解散。马车铁道经营业务,以“南满”铁路附属地界限(今西塔附近)为界,以东由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 事务所经营,以西由日商大仓组继续经营。

1924年,奉天市政公所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的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段马车铁道停运拆除。由小西边门至西塔段,于1925年8月末,因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停运拆除。至此,奉天市经营了近十八年的马车铁道,由有轨电车所代替。

1924年(民国13年)9月,大仓组经营的由西塔至奉天站的马车铁道拆除改建有轨电车线路。

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创办公共汽车运营。当时有汽车10辆,线路4条。

二、有轨电车时期

我市最早的有轨电车隶属于1923年8月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公所成立的第二年便开始着手修筑有轨电车。尽管那8辆有轨电车是花费144万美金从德国购进的,但整个工程的筹划、施工和管理都是由沈阳人自己完成的,沈阳有了真正的“电气铁道”。1925年10月正式通车。有轨电车第一期工程由大西门经太清宫至小西边门。通车之日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通车仪式,市民们坐上叮咚作响的有轨电车,充满了兴奋和自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有轨电车营业路线三条,总长度7公里,其中电车厂经营部分为2条,计3.1公里,中日联运部分为1条,计3.9公里。共有有轨电车14辆,日客运量1.65万人次,电车职工总数219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其统治的需要,相继修建、延长了6条电车线路。电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财富、奴役我人民的工具。

国民党接管沈阳时,交通混乱,物价暴涨。电车职工生活非常凄惨。

解放初期,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 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分别为300元、500元、800元等面值,当时使用的是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当时的300元相当于现在的3分。这些车票各具特点,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大都带有沈阳有轨电车线路图。建国初期,有轨电车发行有乘车回数票,车票上标有只限电车使用的字样,面值为1万元(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这种车票可以说是现在使用的月票的前身。

沈阳解放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到1957年,电车线路达到7条,总长度57.6公里,营运车辆183台,其中有轨电车143辆,无轨电车40辆;公共汽车线路发展到14条,总里程104.9公里,拥有汽车100台,辐射型公交线网初步形成。

至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前列。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有轨电车日益显得步履蹒跚,从1956年起,沈阳开始逐年淘汰年久失修、钢轨枕木磨损腐烂的有轨电车,更换为无轨电车。1974年8月,沈阳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被拆除。从此,运行了半个世纪的有轨电车在沈城消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无轨电车开始在沈阳公交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篇二:沈阳市国际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调查

学校:辽宁大学

院系: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团队:BY-FORE

领队:李高泰

团队成员:四人

正文

题目:沈阳市国际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调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沈阳市政府确定,到2012年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沈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关键词:发展 机遇 进步

调查目的:如通过此次的调查让大家明白沈阳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大都市和我国的一个老牌劲旅,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时候的前景和机遇。

调查对象:有关沈阳的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考察的一些相关的资料。

一、沈阳的简介

(1)沈阳是一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

部,她背邻出版社,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也是满清王的发祥地,风景名胜遍布全城,有著名的皇城沈阳故宫和福陵,还有壮观的东、西、南、北的四塔和永光、广慈、延寿、法轮四寺和沈水--浑河。

(2)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大城市和我国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市政治、军事、金融、外交机构林立,驻有沈阳军区、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民航东北管理局、东北电监会、沈阳铁路局、东北电网有限公司等中央直属机构,以及美、俄、朝、日、韩、法等六国总领事馆。

(3)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二、沈阳市的自然状况

(1)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沈阳市位于辽河

平原中部,东部为辽东丘陵山地,北部为辽北丘陵,地势向

西、南逐渐开阔平展,由山前冲洪积过渡为大片冲积平原。

地形由北东向南西,两侧向中部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

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

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内最高处在大东区,海拔65米;

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米。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

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间。东陵区多为丘陵山

地;新城子区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渐平坦;苏家屯区

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区同于洪区一样,都是冲

积平原。新民市、辽中县的大部分地区为辽河、浑河冲积平

原,有少许沼泽地和沙丘,新民市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

低山丘陵的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

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分布于东部山区的西坡,向西南渐拓。

沈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

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

全市最高海拔高度为447.2米,在法库县境内;最低海拔高

度为5.3米,在辽中县于家房镇。 沈阳东部为低山丘陵,中

西部是辽阔平原。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30—50米。

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

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作为辽宁省的省会直接

承接着整个辽宁省的经济和交通命脉,在整个辽宁省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辽宁省乃至是东三省同临

近我国的几个内陆国家的交流的枢纽。

(2)

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

候,全年气温变化范围在-29℃-36℃之间,年平均气温

6.7-8.4℃,极端气温最高34.6℃,最低-30.6℃。全年降

水量600-800毫米,全市境内主要有辽河、浑河、绕阳河、

柳河、蒲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条,

属辽河、浑河两大水系,水资源总量为32.6亿立方米,其中

地表水11.4亿立方米,地下水21.2亿立方米。在如此的气

候的温润下,使得沈阳成为了辽宁省的产粮大户,同时

也是国家储备粮的来源之一。

(3) 沈阳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地下蕴藏着丰富

的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自然资源,周边七城市亦有充

裕的钢铁、煤炭、化纤、粮食等资源,加之雄厚的工业基础,

综合配套能力很强。沈阳有大型煤田2处,探明总储存量18

亿吨。沈阳探明石油储量3亿吨,日产原油千吨以上。沈阳

铁矿储量2500万吨。此外,还有铝、花岗岩、粘土等矿产

资源,可供建设和开展综合利用。

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中国著名的钢

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

城盘锦、轻纺之城丹东、化纤之城辽阳和粮煤基地铁岭,构

成以沈阳为核心的共有2400万人口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经

济区。

沈阳市处于长白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

系交汇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约有种子植物98科371属

779种,最大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种,超过20种的科还

有莎草科、蔷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

等,这些科共有植物384种,占沈阳市区种子植物总数的

49.3%。此区系有23个地理成分类型,其中以温带性质占优

势。占沈阳市区地理成分的89.3%,根据植被发生和功能以

及建群种的作用,沈阳市区城市植被划分为三大植被类14

个植被组和57个植被型。

二、沈阳的发展史

(1)公元前298年秦开在此奉命设立辽东郡(沈阳)并兴建侯城,此为建城之始。秦开建城,十分重视对环境条件的利用,当时南临沈水,东靠灰山,秦开依山傍水筑城池,修城墙,即可防御外敌入侵又能满足生活需要,然而,从公元121年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朝等历代史书并未见到有关沈阳地域的记载,这是沈阳最初的模型。

(2)唐辽国时,情况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耶律德光开始从建沈阳并定名为沈州,并建有土城而有了发展,据《沈阳县志》中说“唐 亲时渤海大氐置沈洲辖于定理府,古城再县治东南20里周围二里零200步,东西两门 又古城在浑河左岸北为天柱山”,而金末元初,沈洲又连遭兵火城坦变为废墟。至此沈阳的建设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沈阳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的情形,情况不容乐观。

(3)1927年元朝统一以后不久,改沈洲为沈阳路并建城隍庙,此时沈阳才步入正式发展轨道,并成为当时东北边陲重镇,此后明洪武21年,扩建沈阳在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砖城建有东、西、南、

篇三:浅谈沈阳工业地产的发展现状

浅谈沈阳工业地产的发展现状

工业地产:在新经济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以产业为依托,前言

以地产为载体,以工业楼宇、工业厂房、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用房为主要开发对象,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为一体的工业物业总称。它涵盖行政服务、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商务服务等一切能生产经济效益的服务功能,不单纯指一种物业形式,更代表一种投资模式、盈利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

正文

一个城市的发展,成长,成熟的标志主要依赖于这个城市的

经济产业,因此地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和源头,随着近几年沈阳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在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业掀起阵阵狂澜,工业地产也不干示弱,也逐渐成为沈阳这座城市的主要支柱。作为一种能够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推动新城新市镇建设的全新模式,工业地产在沈阳发展以来,已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以工业地产商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通过工业地产商在产业中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由企业组织项目招商等方式引进企业并进行后期管理,最终形成企业聚集、产业聚集的发展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龙头带领作用。 发展工业地产,沈阳正当其时。据2013年6月18日的沈阳日报所报道的相关数据显示,沈阳目前已累计开发建设工业地产项目约32个,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6.9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23.2亿元,

竣工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沈北总部基地、手机园、联东U谷,铁西区的美国工业村,浑南国际软件园,西部的日本工业区,苏家屯苏南工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工业地产项目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为了推动沈阳的快速发

展,沈阳规划指明,已由单核发

展阶段进入到多核发展阶段,从

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沈阳新

一轮外部扩张的四大主要方向,

西部规划铁西新区,北部规划沈

北新区,南部规划浑南新区,从

而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的“东汽,西重, 南高,北农”的四大发展空间。

从这一分布图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浑南片区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园,更多依靠政策聚合作用形成,进驻企业以数字医疗设备,高性能数字系统,轻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为主。沈北片区以农业深

加工和光电产业和电子产业为主的产业园。铁西区主要依托宝马的

生产基地,形成以汽车配套产业为主的工业园,东部片区主要依托宝马,通用,金杯三个整车厂,吸引相关配套产业的入驻。

沈阳作为全国唯一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优化提升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对于四大主要方向的发展片区的典型项目做一详细介绍: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 第一:工业园区产品以厂房为主;第绿化二,园区内绿化面积较少;第三,园区 内配套设施还是不太健全。相关的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地产业发展飞速的今天,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住宅地产看万科商业地产看达,产业地产看联东。作为工业地产的龙头企业,联东以气独特的经营理念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本着为企业和政府创造价值的目标,以产业综合体和总部综合体这两条主干线为向导发展工业地产,其中产业综合体是以低密度总部,研发中试楼,标准厂房工业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业态,选址也在城市的新区或开发区,如沈北新区,从而构建了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平台。

未来,随着沈阳工业地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沈阳产业结构调整也将随之提速、升级。工业地产的发展在逐渐成熟中将会走的更坚实。

篇四: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

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

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从1908年沈阳城内出现的“马拉铁道”到有轨电车,再到无轨电车,以及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至2004年的119条公交线路4357辆公交车。伴随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前进的脚步,沈阳交通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

⑴ 马拉铁道时期

用两匹马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种交通工具却在沈阳实实在在地运行了18年。马车铁道是以马匹为动力,牵引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是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马拉铁道是19世纪的1825年美国博览会期间开始使用的,1886年输入东京,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它引至沈阳。

1907年10月,当时的奉天商务总会与日本大仓祖等8个财团合资创办了“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合资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沈阳近代意义上公共交通事业的开始。1908年1月通车。

1908年1月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马车铁道经过一年的筹建、施工,由火车站(今老道口南侧)至小西边门的第一区首先建成通车。不久,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的第二区相继建成通车。全程营业线路4.03公里,当时有马车27辆,马73匹。

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3日,南满铁路奉天新站(今沈阳站)建成,火车停车站由旧站迁往新站,马车铁道随之延长1.2公里到新站。当时有马车29辆,马200匹(同年由两匹马拉一辆车改为由四匹马拉一辆车),每日往返160次;日平均运客量七千多人次。马车铁道投入运营之后,经营效益较好,据1908年至1916年九年资料统计,支出总额利润率为32.1%。这条充满殖民色彩的马拉铁道让日本商人捞足了油水,它可算做沈阳电车的前身。

1922年(民国11年)10月14日,“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5年期满按约解散。马车铁道经营业务,以“南满”铁路附属地界限(今西塔附近)为界,以东由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以西由日商大仓祖继续

经营。

1924年,奉天市政公所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的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段马车铁道停运拆除。由小西边门至西塔段,于1925年8月末,因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停运拆除。至此,奉天市经营了近十八年的马车铁道,由有轨电车所代替。

1924年9月,大仓祖经营的由西塔至奉天站的马车铁道拆除改建有轨电车线路。

⑵ 有轨电车时期

我市最早的有轨电车隶属于1923年8月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公所成立的第二年便开始着手修筑有轨电车。尽管那8辆有轨电车是花费144万美金从德国购进的,但整个工程的筹划、施工和管理都是由沈阳人自己完成的,沈阳有了真正的“电气铁道”。1925年10月正式

通车。有轨电车第一期工程由大西门

经太清宫至小西边门。通车之日举行

了盛大而隆重的通车仪式,市民们坐

上叮咚作响的有轨电车,充满了兴奋

和自豪。

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创办公共

汽车运营。当时有汽车10辆,线路4

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有轨电车营业路线三条,总长度7公里,其中电车厂经营部分为2条,计3.1公里,中日联运部分为1条,计3.9公里。共有有轨电车14辆,日客运量1.65万人次,电车职工总数219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其统治的需要,相继修建、延长了6条电车线路。电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财富、奴役我人民的工具。国民党接管沈阳时,交通混乱,物价暴涨。电车职工生活非常凄惨。

解放初期,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

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分别为300元、500元、800元等面值,当时使用的是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当时的300元相当于现在的3分。这些车票各具特点,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大都带有沈阳有轨电车线路图。建国初期,有轨电车发行有乘车回数票,车票上标有只限电车使用的字样,面值为1万元(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这种车票可以说是现在使用的月票的前身。

沈阳解放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到1957年,电车线路达到7条,总长度57.6公里,营运车辆183台,其中有轨电车143辆,无轨电车40辆;公共

汽车线路发展到14条,总里程104.9公里,拥有汽车100台,辐射型公交线网初步形成。

至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前列。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有轨电车日益显得步履蹒跚,从1956年起,沈阳开始逐年淘汰年久失修、钢轨枕木磨损腐烂的有轨电车,更换为无轨电车。1974年8月,沈阳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被拆除。从此,运行了半个世纪的有轨电车在沈城消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无轨电车开始在沈阳公交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⑶ 无轨电车时期

从有轨电车到无轨电车,是沈阳公交事业史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样既保留了电车耗费能源低、污染小等长处,同时还具有不破坏路面、噪音小等优点。

1951年,沈阳开始创办无轨电车运输,架设无轨营业线路8.5公里,由天津购入单机无轨电车20辆,开辟了无轨电车一线(由沈阳站经中山广场、小西门、钟楼至大南门共6公里),二线(由和平广场至新华社,共2.5公里)两条线路,分别于10月1日和12月15日通车。无轨电车的建成通车,为沈阳公共交通谱写了新的篇章。

从此,沈阳无轨电车事业发展较

快,到1975年,无轨电车达到264辆;

到1985年,全市无轨电车线路已经发

展到15条,营业线路长度147.7公里,

营运车辆458辆,无轨电车客运总数占

市区电、汽车总数的53.6%,无轨电车

已成为沈阳公共交通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⑷ 发展中的沈阳公交

1983年,电汽车客运量达到63334万人次,比1949年增长16.7倍。 1984年,全市公共交通共有线路48条,电汽车1042辆。

1980年-1985年,五年内新辟公共交通线路37条,公共电、汽车1036台,比1980年增加164台。

198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全民、集体、个人办公交的政策,市内小公共汽车开始发展起来。

到1989年底,沈阳市小公共汽车已发展了27条线路922台车。

1990年10月,沈阳市公共交通联营公司成立,在国营公交空白区陆续开辟公交联营线路12条,参营车辆达到320台,线路总长达160余公里,线网覆盖7

个区,既缓解了市民乘车难问题,又有效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995年,我市拥有公交汽车771台,公交联营汽车263台,中巴客运778台,电车558台,沈阳公交事业初具规模。

自1995年第一条无人售票线路221路开通以来,相继开通了2环、11路、203路、207路、214路、216路、217路、220路、604路等10条无人售票线路,新型中高档无人售票车和双层客车的大量投入使用,改善了公交车辆结构,为乘客提供了较为舒适的乘车环境。公交线网日趋完善,市民出行较便利。

90年代末期,全市拥有公交线路111条(含小公汽),客运车辆2464台;中巴线路36条,中巴车辆467台。

⑸ “电改汽”——沈阳公交事业发展出现历史性变化

无轨电车陪伴沈阳人走过48个春秋后,当局者称无轨电车有受线路严格局限,织网密布会影响城市面貌,以及高投入、低运行等缺点,决定取消无轨电车。我市投资1.7亿元,将无轨电车由“福莱西宝、黄海、沈飞、华龙”四种车型545台汽车所取代。

于1999年7月,无轨电车全部退役,代之以所谓的“环保汽车”。“电改汽”使沈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时至今日,我们不好说当年取消电车究竟是否正确,但是当我们把满城的电车线网拆除后,天空中是否就豁然开朗了呢?我们的环境污染是否减少了呢?我们是否看到了有些城市在保留和发展电车?

⑹ 飞速发展的公共交通

2000年至今,面对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沈阳市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新增公交车2250台。使全市大公交车辆达到4357台,大公交线路达到119条,使每万人拥有公交车由12.84台增加到15台,线网密度由2.7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3公里/平方公里,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2004年,沈阳实行公交IC卡乘车,并新开通16条公交线路。公交公司达到六家,分别是沈阳客运集团、沈阳丰城巴士有限公司、沈阳丰城公交有限公司、沈鑫巴士有限公司、沈阳康福德高安运有限公司、沈阳康龙城市巴士有限公司。

篇五:浅谈沈阳经济区的发展

浅谈沈阳经济区的发展

1.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当今世界已迈进了以经济竞争为轴心的全球化时代。形成了一个由资本、金融、信息,技术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国家、区域和城市是这个网络上大小不等的结点。集聚了先进技术,综合机构及科研力量的城市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成为网络的支撑体系。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国家、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则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竞争。城市群的形成、崛起及其带动作用,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沈阳经济区的构建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顺应了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沈阳经济区内有辽宁省省会、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的沈阳,有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化纤之城辽阳,粮食煤炭基地铁岭。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的衰退,传统工业市场竞争力的减弱,地处内陆的地理位置,城市之间产业门类的趋同而产生了不良竞争等因素,经济区各城市均处于发展的瓶颈时期,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2.沈阳经济区的各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定位

2.1沈阳——做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开路先锋

沈阳经济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沈阳又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沈阳在今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将按照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原则,做大城市经济规模,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能力,推动沈阳城市化快速发展。

沈阳将同时开展四项专项改革试验,即铁西区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战略重组改革试验、金融商贸开发区的生态金融专项改革试验、大浑南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改革试验、辽中的现代物流保税创新试验。沈阳市会为沈阳经济区全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积极的探索。通过交通、产业带等连接,沈阳市将与其他几个城市走一体化道路,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最终建成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中心城市、东北亚重要经济中心。

2.2鞍山——打通出海大道

鞍山市是沈阳经济区出海的必经之路,是沈阳经济区开放的窗口。鞍山市将重点打通下面几条大通道: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出海产业大通道已经启动,鞍山段是大通道出海的重要节点,并将在大通道两侧规划建设工业园,实现工业项目良好落地;启动境内城际铁路大通道,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城际铁路是沈阳经济区重要的城际连接带快速通道。全面建设东北亚铁路大通道。北起黑龙江、经吉林,途经辽宁的铁路大通道将全面打通,鞍山境内的岫岩恰处这条线上,

与营口、盘锦串在一起,鞍山将乘上东北亚铁路大通道快车。

2.3抚顺——同城加速城市转型

抚顺市院批准――资源枯竭城市试点,沈阳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抚顺市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沈阳与抚顺两个城市间火车站之距仅为15公里,空间距离使沈抚同城成为可能,沈抚城际铁路率先吹响沈阳经济区城际间快速联动的号角,目前,沈抚之间已有9条快速通道连通。抚顺市将紧紧抓住在沈阳经济区中的地利,实现由资源枯竭城市向经济型城市华丽转身。目前,在沈抚新城建设中,抚顺市给企业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入住新城的企业拥有自主冠名权,同时可享受024通信区号。

2.4本溪——连接交通借力发展

沈阳经济区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有利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更有利于本溪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的发展。本溪市将依托本溪钢铁集团等,借助沈阳经济区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机会,加快建设本溪钢材深加工产业。另外,此次机遇同样有利于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本溪是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这里的山水、文化都独具特色,本溪市将借此机会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沈阳经济区的一员,沈本一体化是沈阳与本溪发展的重点之一。在一体化建设中,本溪市将充分利用好沈阳市的信息、技术、商务等优势推动本溪市发展。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本溪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建设沈本产业大道、沈本旅游景观大道、沈本城际轨道交通等。

2.5营口——完善港口功能打造便捷通道

高军说,营口是沈阳经济区中惟一的港口城市,发展中将发挥沿海优势,服务沈阳经济区。尤其在沈阳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后,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创造出海大通道的便利条件。今年,营口将再投35亿元,进一步提升完善港口功能,使之成为沈阳经济区最便捷的港口通道。同时,要发展港前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为沈阳经济区服务。

2.6阜新——确保充足的资源供给

与其他城市不同,阜新要做沈阳经济区新型能源的供给区。如今已经在阜新开工的一个大项目将可以为沈阳每年提供约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另外,一条重要的铁路在阜新境内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内蒙古和辽宁之间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此外,阜新还在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处建设大片森林,保证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优质,不受科尔沁沙地侵袭。

2.7辽阳——跨河建设新城

辽阳有历史悠久的太子河,西岸是老城区,东岸却一直没有开发。目前,辽阳举全市之力,开始建设这一区域。辽阳将把太子河作为城市中心,将真正变成现代化滨水城市,这也是辽阳市人民多年的愿望。辽阳还计划大幅度扩大城市规

模,如今已形成全市八大组团开发的局面。辽阳的目标是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

2.8铁岭——推进“一区两带”建设

铁岭市也是最受惠于沈阳的城市,沈阳经济区获批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铁岭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铁岭市将重点加快推进“一区两带”建设,“一区”即加快建设铁岭新城区。“两带”,主要在沈阳铁岭之间要建成产业带;在两市之间还规划了三个新市镇,推进城市带建设。

3.沈阳经济区发展与建设的基本战略

沈阳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须加快对经济区城镇体系及交通、信息、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整合,促进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增强整个区域市场综合竞争力。

3.1经济一体化战略

3.1.1市场整合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间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以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

3.1.2产业结构整合

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沈阳经济区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各城市要从整个经济区考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合理分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坚决杜绝产业同构现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1.3基础设施一体化战略

建设和完善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为经济区功能的完善与拓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四网”(快速交通网、信息网、绿化水系网、市政设施网)、“两铁”(地铁、轻轨)、“三港”(空港、海港、信息港)的建设,实现经济区交通、信息、资源、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3.2城镇一体化发展战略

3.2.1在城镇等级体系

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使城市具有与经济发展、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规模,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经济区将形成一核、七副、十星的网络化组合城市群。“一核”是中心城市沈阳,人口规模可以发展到1000万人;“六副”是鞍山、本溪、抚顺、辽阳、铁岭、营口、阜新七个大城市,人口总规模可以发展到500—1000万人;“十星”是海城、开原、铁法、新民等十个中小型城市,人口总规模可以发展到300—600万人。力争尽快实现经济区人口规模2400-3000万人的目标。

3.2.2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未来沈阳经济区内城镇发展格局将是“一核、三主轴、两副轴”。“一核” 为中心城市沈阳;“三主轴”为沈阳至山海关的“沈西发展轴”和沈阳至大连的“沈大发展轴”以及沈阳至丹东的“沈丹发展轴”;“两副轴”为沈阳至抚顺发展轴、沈阳至哈尔滨发展轴。通过“点轴发展战略”带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3.3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构想

3.3.1突出沈阳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龙头作用

城市群、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的作为。沈阳作为一个具有区域认同感的中心城市应从两方面强化其在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一是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核心功能;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综合能力。

3.3.2强化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综合功能

在集聚功能方面,加强沈阳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将沈阳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信息中心、交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要素配置中心。要着力构建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不断完善作为区域商贸流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的功能。

在城市布局方面,沈阳市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在分析城市内部的潜力及发展需求的同时,应超越在市域范围内考虑问题的传统思路,树立“大沈阳”的观念,按照国际上大都市发展的空间规律将其放在区域的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其于沈阳经济区、辽中南大都市带、环渤海经济圈、整个东北地区城市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4.总结

正当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处在紧要关头之际,国家做出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将给当地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机遇。沈阳经济区内有我国“一五”时期形成的东北地区十个重要工业城市中的四个,通过经济区内城市间技术携手、资源共有、信息共享,使城市的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放眼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在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同时,完成城市自身的跨跃。这不仅是沈阳及其周围城市提高竞争力的选择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与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大都市连绵带的基本概念与国内外的典型实例[A].长江边中国论文集

[C].2002.

【2】 朱邵毅.振兴辽宁的重大抉择(沈阳经济区战略与构想)[A].2003科技年会论文

集[C].2003.

【3】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2(5).

【4】 王健.中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1996(4).

【5】 仇保兴.战略规划要注重城市经济研究[J].城市规划,2003(1).

【6】 戴逢.关于广州战略规划的提出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3(1).

【7】 沈阳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Z].沈阳市规划局,2002.

【8】 辽宁中部城市群整体规划[Z].辽宁省建设厅,1995.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