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期中考试语文作文
篇一:2015北京海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作文范文
22.作文(50分)
①书评是介绍或评论书刊的文章,也是读者和作品之间、读者和作家之间的一种对话。
请你任选一部经典著作写一篇书评,自拟题目。
【作文审题提示】
1、本次作文,对于“书评”给力明显的提示:介绍或评论书刊的文章,也是读者和作品之间、读者和作家之间的一种对话。
2、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写好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阅读积淀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
3、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
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
可以从各个角度对作品本身的得失进行议论。
【注意事项】
书评是应用写作;
书评≠读后感,书评是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
要有对这一经典著作的观点;
围绕观点对该著作作介绍或评议。
【存在问题】
学生作文问题:
不符合文体要求:写成影评或自己的阅读经历;
没有明晰的评论点,止于对一本书的泛泛介绍或者情节的复述;
见识浅陋,评议粗疏。
【本次作文标杆文】
一类上49分 1号文
时代的彷徨——我们何去何从
那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彷徨,是一个时代的彷徨,是一个民族的彷徨。
那是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读到过第二本如此深刻而直指人心的近代中国群像。鲁迅用笔锋的板斧,裁剪出一个个“中国故事”。他的笔下,有彷徨的知识分子:魏连殳终其一生不为人理解,终被时代与生命之重压垮;有彷徨的底层人民:辛亥革命后的村子里,“九斤老太”念叨着那句“一代不如一代”;有彷徨的庸碌之人:涓生因为爱情而踟蹰,官员们在办公室里将生命虚度??
近代中国人民的彷徨,来源于时代的巨变。当清王朝宣告覆灭,革命者们欢呼雀跃,中国广大农村中的农民仍然留着辫子。文明的脱节是因为长期的贫困与落后。当新的时代来临,新式知识分子却将面对更大的孤独,受人们的冷眼与指摘。这是因为他们对时代与历史的反思过于超前,只得在彷徨中落入虚无。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的庸碌和无常??
鲁迅横眉冷对那个时代,他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最深沉的爱与关切。他作品的价值,在于对特定时代的反思,在于对人某种永恒的彷徨的思索。于是“彷徨”二字,就兼具了现实意义和普世意义。对于鲁迅来说,这
本小说是一次疾呼,一次对国民的审视,一次对中国历史进程发展至此的深刻剖析。而我们现在重读《彷徨》,又有什么新的价值呢?
我们的时代,已然脱离物质的贫困,然而经济的发展又使人陷入了精神的彷徨。我们渐渐在物欲中迷失了方向,落入了金钱的深渊。道德体系在一次次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中被冲击,消费的热潮又裹挟着人们不断向前??21世纪的中国人,依然是彷徨的。
当我们重读20世纪初人们的彷徨,便会发现人们精神中的共性。其实,人都在进行一场探寻自我与时代如何相处的旅程。魏连殳和现代知识是分子探寻社会的出路;近代农民和城乡发展浪潮中的现代农民探寻如何活得更好;大多数的普通人,又在生活、家庭、事业中寻找着平衡点??
也许,至少我们因该在认清彷徨后,慢慢找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生活的重心
也许,至少我们应该在认清彷徨后,慢慢找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生活的重心,让清明渐渐浮现。 这就是《彷徨》历久弥新的原因与价值所在。
亦是我遍遍重读的原因。
【评点】
这篇作文大气、深沉。借鲁迅先生的《彷徨》拷问时代之弊端、国民之劣根,非真读书、真思考,而不能为。先生启蒙百年中国,忧思凝于笔端;学子思索时代走向,才情纵于考卷。由一书而获智,因评议而启慧,该篇可见该生书读得甚活、读得甚深。
一类上49分
阵痛
北平人早就对世事看得淡了,卢沟桥的一声炮响,对于他们,似乎还很遥远。国家?民族?比得上门前大缸里够吃三个月的咸菜吗?比得上祁老太爷的八十大寿吗?
《四世同堂》就是这么真实。它与很多的红色经典是不同的。它没有在开篇就极力渲染那种“日军一至而群情激愤”的爱国主义情绪。祁老太爷的淡定悠然让你觉得开头几个章节像是个北平风物志。事实也确实如此,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被军阀蹂躏的痛苦,很多人(北方尤甚)还未从麻木中清醒过来。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在多数人心中还没有生根发芽,正如祁老太爷那样,盲目地迷信“三个月即平安无事”的定律,那时的中国,以“万马齐喑”描述,丝毫不为过。
所以老舍先生要将钱默吟、祁瑞全这样的爱国志士,放到小羊圈这么一个未开化的大环境中。这也是老舍先生的过人之处。他深知,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在敌人的倾轧迫害和过人的不理解下,一直怀有一颗热烈的、激进的救亡图存之心是有多么艰难——钱诗人身上深入血肉的皮鞭痕就是佐证。一方面,他们要追随自己的理想,同敌人血拼到底;另一方面,他们更要尽其所能,转变国人的思想。如果没有极为强大的内心支撑着,他们迟早会被战争生吞活剥,最终走向毁灭。
《四世同堂》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就在于此。它超脱出了描写抗日战争本身,而以史诗般的笔法,通过一种惨烈的方式极写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人们思想由麻木向清醒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是充满了哀伤、痛苦和死亡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阵痛。老舍先生通过瑞全、钱诗人这一个个力量微小的个体,将这阵痛血淋林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并没有在刻意地歌颂什么,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爱国救亡的不易,让我们在不自觉中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祁瑞全们的斗争成功了。就连一向顽固的祁老太爷,不是最终也会起了悲愤的老拳了,但他的代价太过惨重。当你看到小妞子在胜利中将到来时却因共和而死时,你无法抑制地流下了悲痛的眼泪。你清楚这是战争的巨轮碾压过的一朵过早枯萎的花,但你知道这就是阵痛的一部分,这就是老舍先生含着泪想表达的。
合上最后一页,你已经无力去赞美或去痛斥着什么。你只能一边感叹老舍先生的伟大,一边听凭一种无言的震撼在你全身激荡??
小妞子沐浴在阳光下的尸体是这个民族历史上无法抹去的哀伤,而那缕阳光终将照进一个新世纪?? 感谢你带来的震撼人心的阵痛,《四世同堂》。
【评点】
好的书评可以和经典著作一样震撼人心。该文评议深刻而纵笔从容,因此是才情学识俱佳的上乘之作。这篇书评写得灵活,收放自如,由作品中的典型细节而及时代风云,由老舍的深沉心思而及民族隐痛。“阵痛”,痛出一个新时代,这是该篇的立意出发点,让名著有了新的意义生发点。
一类上48分 3号文
恐人道之不复,唤人性之归来
前几日重读鲁迅先生《呐喊》与《彷徨》的合辑,又一次为先生的思想之深与当时国民情势之急而震撼。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笔锋痛斥了那个时代的冷漠与麻木,以讽刺的方式在唤起众人的良知与人性。曾看过一篇文章,说鲁迅先生所抨击的那个“吃人”的时代中,真正“吃人”的并不只是封建礼教,而是人们对于社会中泯灭人性的部分的习以为常。这一点,在这册合辑中得以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这种对于人性的质问叩击读者的内心。
文中几篇经典的作品,皆处处透露着这种可怕的“吃人”氛围,它将作品中的一个个小人物包裹其中,将他们窒息于其中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深思。《药》中的老栓为给儿子治病,买了沾上革命党鲜血的“人血馒头”,其中写道的那些拥着挤着看热闹的围观群众,只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不顾被杀者是自己的同胞,是为自己斗争的人。人们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围观,买人血馒头,全因社会中太多的类似事件让人麻木了,不在乎了,把命不当命了,于是最后,民众成了一群只顾得上自己而对别人死活毫不在乎的麻木的人。这样的麻木使他们不愿再回头看一看自己将泯的人性,这样的习以为常“吃”了太多的人。
再深一层看,这样“吃人”氛围的本质是人们不愿去承认、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恶”,以至于最后被习以为常的麻木与漠不关心所吞噬,背离了人道。《孔乙己》当中那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总叫人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因为咸亨酒店内的众人之只将命运悲惨的孔乙己当作笑料,哪怕他们是知道自己这样定是于他不利,却依旧选择忽视自己表现出来的那一份“恶”,而去图自己一时的快活。最后将孔乙己逼上绝路的,是他自己,也是所有讥笑他的人。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自己承受着封建礼教之下寡妇的身份为她带来的一切,殊不知,最终害死她的不是礼教本身,而是她身边的人们对于自己于礼教下形成的“恶”的习以为常。婆婆将她再嫁出去以图彩礼,自是知道自己是“恶”的,可她已习惯了以这样的权力去支配别人的命;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锯成两半,她自己该是知道这样说于祥林嫂不利的,可她不愿去承认自己这样说会为她带来的伤害;鲁四老爷将她赶出去自是知道她活不长的,却最终只以一句话“可见是个谬种”来掩盖自己的“恶”。社会最可怕的不是人心中有恶的一面,而是人们任这种恶去影响自己的行为的同时还习以为常。
在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故事所处的时代过去几十年后,历经了另一场劫难的巴金先生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身所犯下的罪恶的忏悔,承认了自身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的身份,以过人的勇气直视了自己心中的“恶”。这样的承认,正是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呼唤的清醒、呼唤的人性。
一个社会,若想“善”,必要先令其中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中的“恶”,否则放纵内心的恶支配自己行为,自己还习以为常漠然视之的人组成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吃人”的社会。直视自己、承认自己的“恶”,并尽力用“善”来补偿,社会才会有真正的未来。这一点,鲁镇和咸亨酒店中的民众做不到,巴金先生做到了,那么捧着书本看鲁迅先生呼唤人性的我们呢?
【评点】
该文评议点清楚,结构明晰,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深切,把国民劣根性中习以为常的“恶”分析得有理有据,文章写得鲜活,结尾追问发人深省。
一类中46分
4号文 《变形记》书评
卡夫卡是19世纪著名的奥地利作家,他被后人奉为西方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几代欧洲人,更是激发了昆德拉、茨威格等一众伟大作家的诞生。卡夫卡以短篇小说见长,他笔下的故事以戏谑的表现手法和荒诞的内容而著称。而作为其代表作,《变形记》不仅以其充满想象力的构思而为人所知,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被后辈的无数人奉为经典之作。
《变形记》讲述了一个荒诞不堪却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从人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后的格雷戈尔仍试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他的家人却对他百般拒绝。母亲痛哭,父亲愤怒,妹妹对他也十分抵抗。格雷戈尔被从家中割裂开来,然而他自己却不能理解这一切。几个月后,格雷戈尔死去,他的家人却离开了原来的住所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好像格雷戈尔德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干。
人可以变成甲虫,这在生物学上是极为可笑的认知,然而文学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却赋予了这种变化以可能。而所谓的变形在作品中也并非只表现在格雷戈尔的外表上,也表现在他家人的内心变化上。两种“变形”在故事的进程中相互体现,相互补充。
卡夫卡本人称这种变化为“人的异化”——人在客观的社会现实条件的改变下也改变了自己的主观形态。卡夫卡巧妙地将这种“异化”嫁接到了格雷戈尔和他的家人们身上。
格雷戈尔的异化是从人变形为了甲虫。实际上,甲虫的变形并非没有原因。甲虫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在社会和现实压力下苦苦挣扎的人,甲虫的壳好似重重的压迫盖在了格雷戈尔身上。格雷戈尔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他变得像甲虫一样麻木。卡夫卡借此表现的是当时小市民阶级的生存状态。
格雷戈尔家人们的异化则是人性上的变化。起初家人们还对格雷戈尔的变形感到伤心,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忽略他,开始忘记他,以至于最后妹妹竟然说到:“离开他我只会少了一个哥哥,但留下他他就会占领我的家。”他们最后开心地离开家,对格雷戈尔没有丝毫怜悯。难道这种异化不比变为甲虫更加让人感到可悲吗?
卡夫卡在这部作品中,将现实与人性的纠缠展现至极,更是将当时社会对人的伤害以及普遍的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使得《变形记》当之无愧成为欧洲文坛的不朽之作。
【评点】
这是一篇规范的书评。层层递进,从《变形记》的故事评析其中的人性“异化”,见解较深刻,内容充实而行文顺畅。
一类下43分
5号文 三毛的撒哈拉
三毛,在读你的《撒哈拉的故事》前,“撒哈拉”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地名,那里除了黄沙就是黄沙,人迹稀少。被称为“死亡沙漠”。而在读了你的《撒哈拉的故事》后,在那个冷冰冰的名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温度和人情。
在书中几十篇小故事中,无不体现出你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对希望的向往。书中,你写撒哈拉的景,写得迷人,神秘,充斥着一种天堂的美感。你在书中写道:“眼前这片沙漠,是多么迷人。”满地黄沙在你眼中成了金光闪闪反射阳光温存的宝石。肮脏的垃圾场中,你也能找寻到自然界中的美,你从一位老者 那儿花钱买来一堆雕刻的石头,因为你认为那是自然的美,是一种乐观情趣生活的象征。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你写撒哈拉的人,你管他们叫“撒哈拉威人”,你每一篇写人的文章,我都读了很多遍,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被之吸引。你的朋友,那个叫“姑卡”的小姑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在书中写道:姑卡是“娃娃新娘”,那里的女孩子甚至十岁就可以结婚;你说,那里的人害怕照相,他们相信那是可以摄魂的;你对你的邻居哭笑不得,你用指甲油给那里的人补牙??在你心中,在你的《撒哈拉的故事》中,撒哈拉威人或许有时固执愚昧,有时封建守旧,但却是单纯的,快乐的,更是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从书中可以看出,你爱那里的人,爱他们的豪爽与自由。
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读出了一个热爱自由、坚强的你。那里条件那么不好,你却和荷西“白手起家”,你去沙漠捡骨头又体现出你多么的勇敢。撒哈拉的故事,更是你的故事,是你一份向往自由与挑战的宣誓书。
三毛,你在你的手稿中写道:“我的梦想——就是永不停息。”你做到了。
《撒哈拉的故事》真是一本好书,你在书中那么平易近人,像聊天一样给我们讲着你的生活你的经历。通过看你这本书,我脑海中多了千万张撒哈拉的风土人情的影像。每每看完一遍,我总想再看一遍,只因为余味无穷。只因为心生向往,只因为喜欢你这个坚强乐观的天使。
“骆驼,帐篷,鲜花,无边无尽,撒哈拉,撒哈拉威人,笑,跳舞,爽快??”是你书中最多的词语。你的撒哈拉,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撒哈拉。你的撒哈拉中,没有痛苦,只有乐观,没有无聊,只有趣味。因为你,我爱上了撒哈拉。
你从沙漠上走过,身后留下一串欢声笑语。一幅幅风土人情,以及一朵朵绚丽多彩的沙漠之花。
我爱你的《撒哈拉的故事》。
【评点】
这篇文章对话感颇强。内容集中具体,行文自然生动,文中有真情实感。但是文章的评议性不够。
二类上41分
6号文 安妮!安妮!
一个13岁的小女孩,本该是草坪上与朋友晒太阳,享受青春的美好的,但她却在黑暗中度过;本该是在校生中体会成长的喜悦,但她却在炮声中体验生活??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就是这个小女孩在13到15岁间的心路历程。
安妮一家为躲避纳粹德国,逃到了一间地下室,她在地下室生活、成长,在日记中,她没有哭诉战争的可怕,没有叫嚣世界的残酷,她带给读者的,是她对战争的思考。
“为什么人们一边投入战争,一边叫嚣战争的罪恶?”“为什么人们宁愿把百万元投入战争,又不愿把一分钱给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呢?”“为什么有些人桌子上的食物多的发霉,有些人还被饿死?”??安妮的追问引发着她对战争的思考,但她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战争和灾难终究会离她远去。同时,她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一天天发生的一切。她的思考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便是紧握希望,紧握梦想,她要用上帝赋予她的写作天赋记录下这一切。她有自己的追求,她不想像她妈妈一样,每天做家务,带孩子,她希望用自己的见解带给世界美好。因为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
一九四四年八月,安妮一家的秘密小屋被发现,安妮及秘密小屋的成员被发现,之后,他们便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时,安妮还不到十六岁??
安妮的心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却始终吸收不到阳光与养分,因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让安妮思想的萌芽也扼在了底端。
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如今感受不到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画面,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安妮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却依然保持热爱思考、紧握梦想的信念。这场战争,给安妮带来不计其数的痛苦,但她并没有产生报复的想法及一点点的仇恨,这样只会让战争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最和平的年代,科技发达,政治昌明,物资丰富,在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像安妮一样坚持思考,紧握梦想呢?所以,坚持思考,紧握梦想,方能朝着终点的方向大步前进。
【评点】
这篇书评选点不错,内容充实,对《安妮日记》的介绍具体。文章的结构欠妥,前面复述书中内容过多,结尾两段的评议有些薄弱。
二类中38分
7号文 经典介绍之《大卫?科波菲尔》
在经典名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便是颂扬正直、善良、博爱的正极性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便是一个。
篇二:2015-2016海淀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
2015-2016海淀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
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一 :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你是青山绿水,在目酣神醉中带给我们无尽的愉悦享受;你是琴棋书画,在浸润熏陶中带给我们美好的人生感受;你是亲朋师友,在关爱守护中带给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请以“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阅读经典文学使人受益匪浅,它能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规范言行,塑造人格,启迪人生。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描述你在阅读中发生的故事,可以记述阅读给你带来的收获或体验,也可以阐述你对阅读经典作品的认识......
要求:1.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昭熠学校(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整理
地址 中鼎大厦B座409
篇三:2015-2016海淀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
2015-2016海淀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
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天,写一篇文章
一 :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你是青山绿水,在目酣神醉中带给我们无尽的愉悦享受;你是琴棋书画,在浸润熏陶中带给
二:阅读经典文学使人受益匪浅,它能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规范言行,塑造人格,启迪人生。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描述你在阅读中发生的故事,可以记述阅读给你带来的收获或体验,也可以阐述你对阅读经典作品的认识......
要求:1.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昭熠学校(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整理
地址 中鼎大厦B座409
篇四:2014-2015学年度高三语文朝阳期中考试作文优秀示例
2014-2015
学年度高三语文朝阳期中考试作文优秀示例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文中列出了许多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言的完整句,还原了这些名言原本的意思,颠覆了很多网友以前的认识。
比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又如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又如《论语》中的名言“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做事不能过于谨慎多思,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
这些曾被断章取义和被还原了本来面目的名言,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一类上】
人心上的羊群现象(48分)
“三思而后行”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有谁能想到,原本警示人们做事不宜冲动的圣人之言却在多时之后被人们证实——圣人根本就不是这样说的啊!未免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除“三思”之外,卢梭、爱迪生的名言警句也被人查阅翻出,恢复了原本意思后的这些句子,颠覆了许多我们固定的认识,更将一个个深刻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是谁最开始误解了名人的话语?又是谁将其广为流传?在这之中,为何久久都未曾有人发现?
我想,若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羊群现象”或许能解释大半,但准确言之,文化上的羊群现象才是这些名言警句真面目久久未能展现的原因,常言道“三人成虎”,一人言“三思后行”,两人言“三思后行”,直至三人四人,五人六人,便真的只剩下“三思后行”。如此推论,并不能解。
然而我们将时间轴往前调看。文革十年之中,多少文学经典被毁?多少文学大家被迫害?一人言其是反动派,是走狗;二人言,三人言多人言,真想便被人为的埋葬,认为的扼杀;再往前调看,明清思想文化,多少人满心奉读理学伦常?多少人只懂诗文注解,不懂为官治世?一人只观学,二人只观学,三人多人只观学,只懂学,文化前进的双足便被人为的束缚,人为的绊住。
思极此,我倒才恍然大悟,大悟之后难抑心中的胆颤——文化上的羊群现象,历史之中重演几次?而今当下又是几次?未来之年还将几次?究竟“羊群”的是文化,还是人心?我们有五千年积淀下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诗书礼义,人人称颂,朗朗上口,却谈及文化创新,技术革新,冥思苦想,说不出一字半文。幸运的是,明清时期依旧有李贽、顾炎武冲破束缚,而今被断章取义的名言,也终有人为其正身,我们的文化并非一潭死水,孤芳自赏;只是需要更多的力量,再着新裳。
【一类中】
名言(45分)
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轰动。被还原本来面目的名言让网友大为惊叹。甚至一批人大骂断章取义,害得曲解意思,声称以后再也不用。
然而,我倒认为,这被断章取义了的名言很有韵味。且不说这话出自谁口,被传颂自然有他的道理。
名言被断章取义却断得好。只有前半句的名言难道不是在鼓励我们应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吗?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不过是汗水而已。”这句话前半句无疑是在鼓励人们只要努力便能成功。然而加上后半句却让人灰心丧气,觉得前途渺茫,虽然现实让前一句黯然失色了。加上后半句,这句话可能就不会被人们挂在嘴边,名言也不再是名言了。
同时,被断章取义也是想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孔子《论语》中有一段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一句教导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多考虑在行动。而加上后一句则可能让我们做事毛躁,下了决定再后悔。更何况,《师说》中说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即为圣人,也并非样样精通,句句是理。
其实,什么是名言呢?现在人们可能对他的理解太过狭隘太过模式化了。在我看来,名言不需出自谁口,能被人人传颂的就是名言。人们传颂它,可能既是因为这其中有人们美好的向往,有大家追求
的品质,有社会想要传达的正能量。断章取义的名言太多,但是又有谁因为痴迷于一句名言而走上歧途呢?既然是被传颂的名言,又怎么可能是害人害己的愚蠢谬论呢?
所以,何必拘泥于枷锁之中,口口声声说只有前边那句的名言是对文化援助的不尊重?断章取义断得好就随它去吧!
【一类下】
断章取义又怪谁?(42分)
我们小时候都曾玩过一个游戏: 老师让站在队尾的小朋友在前一个小朋友后背上写一个字,然后前一个小朋友凭感觉再在前一个人后背上用手指勾写,知道传到最前面的小朋友,让他说出这个字是什么。玩过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人说出的那个字回合最后一个人写的那个字差异最大。
是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科学的。因为第一个小朋友并没亲身告到最后一个小哦朋友写的字,在这个字“传递”过程中,难免会被队列中的小朋友“演绎”,他思考时会加上自己的理解,结果也与初始不同。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效应太多了,名言就是其中一个。
最近,一篇名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常在人嘴边挂起的名言的完整句,都不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那一版本。这和“小朋友传字”游戏的道理是类似的。我们现在的人,既没有人见过爱迪生,也没有人听过卢梭说话。我们所得知他们那些名言,不都是经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吗?所以,这些名言难免就被“演绎”,成了今日名句,断章取义也难免发展为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成果之一。我们又怎能斥责这“断章取义”是种错误呢?倘若你将这种“断章取义”定义为一种错误,那么阻止这种错误的方式只有禁止传承,而文化的禁止传承终将人类文明引领至灭亡。
史书的编辑内自蕴史者之倾(?),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也不是最开始南各人定义的模样,是在点点滴滴中在变化着的。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也是小说,虽与史实相似,但还是增添了不少作者自己的思想。许多读过故事的后人得知史实后,也只是微微一笑。《三国演义》在有些读者心中依然是那份美好,而此时,事实又有什么所谓?名言的意蕴又有什么差别呢?
既然我们知道了名言等演绎至今不再是原本的面目,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听到名言的同时,更多加思考,不盲目相信,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句。如果你是一个做事不加一丝思考的人,铭记那句“三思而后行”,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你是一个做事犹豫不决的人,
记住“再,斯可矣。”有些像名言一样的文化 ,不能像科学数据一样精确传承,但进化将使人类文明进步。请给这种进化一些宽容。
篇五:2015-2016海淀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
2015-2016海淀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
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一: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你是青山绿水,在目酣神醉中带给我们无尽的愉悦享受;你是琴棋书画,在浸润熏陶中带给我们美好的人生感受;你是亲朋师友,在关爱守护中带给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请以“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阅读经典文学使人受益匪浅,它能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规范言行,塑造人格,启迪人生。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描述你在阅读中发生的故事,可以记述阅读给你带来的收获或体验,也可以阐述你对阅读经典作品的认识......
要求:1.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昭熠学校(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整理
地址中鼎大厦B座409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