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运动的概念与历史
篇一: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五卅惨案”,“《北京条约》”,“黎元洪”,“《论持久战》”“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完整掌握历史概念的两方面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概括集中,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它所包含的特定含义和构成基本要素。
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明显加强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如清“闭关政策”这一概念,其含义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呢,还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答案是后者。
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
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以“华北事变”这个历史概念为例,概念的内涵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华北制造了一系列新的侵略事件,其中包括《何梅协定》和“华北五省自治”,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协活动,主要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概念的外延是:日本侵略者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原因),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目的)。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与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与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相呼应。利用了蒋介石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的有利时机(联系)。华北事变是日本扩大侵略的新步骤和危险信号(性质)。在这个例证中,同学们容易忽略内涵中“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的妥协活动”这一要素,因而也就丢失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史实知识点。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完整地掌握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有大小之别,掌握上也有轻重缓急。
(1)重大历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节)的标题,它是教材知识线索的骨干支架。重大历史概念有一章(节)一个中心内容的,如“西汉的盛衰”、“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几章合成一个中心内容的,如唐朝的历史由五章(第14~18章)叙述完成;还有一章(节)包含几个重大事件的,这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最为明显。
(2)重点历史概念。指组成或与重大历史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录,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西汉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点历史概念。重大历史概念和重点历史概念结合,建构起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都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应当按照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历史概念。它是重点历史概念之下,支撑教材重点知识的辅助历史概念。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这类历史概念可按教材叙述的详略掌握,但应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个:封建和封建化
第三个:小农经济
第四个:汉化
汉化,分为族群的汉化(少数民族被汉民族、汉文化所同化)游戏汉化和软件汉化漫画汉化。
第五个:民族大融合
第六个:半封建半殖民地
第七个:民主民族(反封建反帝)
第八个:代议制
第九个:自由主义与巴黎公社
第十个:政治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第十一个:经济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攀岩运动的概念与历史)第十二个: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第十三个:近代化
第十四个:党史会议类型
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即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定义: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作用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②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如何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一方面,秦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秦把一切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有利于加快对原六国的控制,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是巩固统一的需要。另一方面,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战国以前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
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第二个:封建和封建化
定义:
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第三个: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定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附:
1.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发展的必然
一、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篇二:九年级历史概念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1 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2 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
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3 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代表人物:
○1但丁《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但丁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作。
《蒙娜丽莎》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美。
○3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为“四大悲剧”。
7、意义:①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基础)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新航路的开辟(P8)
1、时间:15—17世纪2、过程:
3、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激起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4、条件:○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主观条件)
○2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客观条件)。
5、影响:积极○1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2打破了相互隔绝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3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消极:新航路的开辟,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6、比较▲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时间 :明朝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也伴随
着血腥的殖民扩张
7、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火 药,用于战争
8、文艺复兴讲的是人被发现,而新航路的开辟讲的是世界被发现。
9、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寻找黄金等财富。
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P14)
1、时间:1640—1688年(近半个世纪)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4、领导人: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5、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定《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6、过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开始的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结束的标志)7、影响:国内影响: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国际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8、《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国王权力。
③内容: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④意义:为限制王权提供了理论和法律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必然性的认识
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美国独立战争(P20)
1、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775年——1783年
3、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4、战争的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组织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③独立: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7月4日为美国独立日)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⑤结束: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标志着独立战争结束。
5、历史意义:
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的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6、华盛顿的主要活动: 第二届大陆会议组织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两届;
7、评价华盛顿: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美国的民族英雄,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8、《独立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第5课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法国大革命(P26)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性质: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3、经过(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革命的开始)(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权”,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2)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大革命结束。
4、影响:
○1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反封建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2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 英、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第6课 拿破仑的文韬武略(P32)
一、拿破仑的崛起
1、夺权:①1799年“雾月政变”成为第一执政。②1804年称帝,改共和国为帝国。
二、拿破仑的文韬:
1、三 部 法 典:《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刑法典》、 《商法典》
2、制定法典的目的:加强统治,巩固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
3、《民法典》的内容: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
4、意 义:《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拿破仑的武略
拿破仑帝国:
①1804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②对外政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军队,乘胜扩大法国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③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积极影响: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把大革命的思想、精神带到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的利益,给当地民族带来了灾难
四、拿破仑的惨败
1、滑铁卢战役,1815.6.18拿破仑惨败,后被流放,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2、拿破仑失败的原因:①长期战争造成法国经济困难②国内人民厌战③被奴役的各国人民反抗 ④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 (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大于法国资本主义势力)
第二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工业革命(P41)
1、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2、首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棉纺织业
3、首先在英开始: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积累了丰厚资本并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4、重大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能够同时纺出多根纱,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改进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美国人),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突破。
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后来又发明更为先进的“火箭号”机车: 人类迈入“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人们活动范围。
6、性质: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变革。
7、影响:
○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
○2产生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的过渡。
④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⑤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
8、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相关的名词是工厂
9、在蒸汽提供动力以前,有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提供动力。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P48)
一、英,法,荷等对印度的入侵: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对英国的影响:
○1从印度掠夺的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②把印度作为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对印度的影响:
把欧洲的商品经济和工业生产活动带到了印度,对传统的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上有利于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1、时间:1857——1859年
2、根本原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和野蛮扩张。(1600年东印度公司,代表人物克莱武)
3、导火线: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
4、主力:土兵(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印度人)
5、领导:封建王公贵族(代表:章西女王)
6、结果: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失败。印度成为英国的直属殖民地。
7、影响:表现了印度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8、1857年——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是:反殖反封建(不能说成反帝反封建) 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拉美独立运动(P54)
1、三角贸易(贩卖黑奴贸易):
①时间:16世纪——19世纪 (三角贸易的实质是殖民掠夺、掠夺财富)
②背景:欧洲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紧缺。
③简况:由葡萄牙殖民者开头(葡萄牙 占领巴西,西班牙占领了美洲自墨西哥阴暗的广大地区)
④示意图:
三角贸易的目的:补充劳动力以及掠夺财富 (实质是掠夺财富)
⑤影响:对非洲: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失去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长期落后; 对欧洲:获得大量财富;加快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篇三:成都攀岩节
爬爬“侠” 爬爬一夏 2010成都首届城市攀岩节
活动组织机构:
活动组织主办:
四川省登山协会
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
活动承办:
成都生存者户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活动策划:西革码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活动协办:
目 录
一、活动背景及特色
二、媒体策略
三、活动主题
四、活动内容
五、活动氛围营造
六、活动流程
七、合作及回报
附:1、参与俱乐部名单
2、优秀运动员代表及主裁判名单
一、活动背景及特色
1、全国首个城市概念的攀岩节
本次攀岩节是国内首次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举办的大型户外攀岩推广活动,它在富有浓厚文化和历史氛围的锦里举行,强烈的时尚及传统的对比,识别度及唯一性是其它类型活动无法模仿的。
2、川渝对抗主题攀岩赛
本次攀岩节几乎囊括了川渝两地最具实力的攀岩户外俱乐部和优秀岩手,并利用川渝间复杂的地域情节让人们对本次比赛充满期待。通过川渝两地超过50名以上的顶级攀岩高手的实力比拼,使得本次攀岩节充满了悬念与刺激。
3、普遍的大众参与性
本次攀岩节在内容设置上最重要的就是普通大众的参与性,除了举办正规的比赛,让人们欣赏峭壁芭蕾本身的魅力外,还将与观众互动,让观众亲身体验攀岩的乐趣,一起加入到攀岩节的氛围中来,可谓是一次岩友与普通大众在岩壁上的狂欢。
4、本土最全的户外俱乐部大集合
本次比赛几乎是川内本土户外俱乐部的大聚合,超过20家以上的户外俱乐部锦里现场宣传,以及众多的户外群的热捧,呈现出锦里“驴友天堂”的特质。
二、媒体宣传
(一)宣传策略
媒体宣传以“重庆攀岩好手踢馆成都本地俱乐部”为报道噱头引入本次攀岩节媒体宣传;中间穿插本地俱乐部应战、城市攀岩健康生活、花式攀岩概念等精彩内容进行宣传;最后以川渝两地攀岩俱乐部共同发表《锦里绿色宣言》,提倡绿色攀岩、健康生活收官。
(二)媒体选择
以合作媒体的方式,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各选取一家主要媒体联合,同时辅以其它媒体进行全面推广。
拟选取以下媒体为合作媒体:
网络:中国户外资料网(中国最大的户外知深网站)
杂志:《户外探险》
电视:以川渝两地电视新闻类栏目为主
报纸:《成都商报》旅游版
三、活动主题
爬爬侠,爬爬一“夏”
活动主题语充满趣味性,与本次攀岩节着重于大众参与的主线相符合。 四、活动内容
(一)活动时间选择
1、5月15日~5月25日 攀岩节预热期
包括媒体前期宣传、新闻发布会、锦里现场活动预热,充分为活动造势。 2、5月28日~30日 攀岩节正式活动日期
活动时间选择在周末三天
(二)活动内容设置
1、攀岩节预热活动
● 新闻发布会
在攀岩墙现场进行新闻发布会,以渝地俱乐部挑战成都本地俱乐部 ● 岩友新手训练日
2、攀岩节正式活动
在攀岩节正式活动内容的设置上,按大众的参与性和攀岩魅力展示两大部分来设定。
(1) 大众参与部分
● 攀岩夺宝
在攀岩墙的不同位置放置各种奖品,游客爬到相应位置便可得到奖品 ● 观众体验时段
在比赛后,游客可以身体力行体验攀岩的乐趣,晚上可放映攀岩视频,,观众可享受优秀攀岩者的贴身指导并攀爬线路
● 儿童体验区
在结义楼设置一小型墙面,下面放上保护垫,可供游人及小孩子初步体验攀爬的乐趣。
● 指力板引体向上挑战
钉上指力板,观众可现场进行引体向上,指力拉伸的比拼,简单且可参与性极强
● 打绳结比赛
嘉宾示范攀岩中所需的保护绳结打法,游客学习并现场比赛
● 装备趣味比赛
观众可以现场进行装备穿戴的速度赛
(2)攀岩魅力展示部分
● 川渝攀岩挑战赛
川渝两地岩手挑战比赛,分为男女抱石赛、难度赛、速度赛三个赛事。 ● 俱乐部花式攀岩表演
每天单项获奖的前三名以及邀请来的高手,进行现场教学,并为观众演示线路,表演
● 攀岩基本知识趣味展示
*攀岩装备展示
*绳结介绍
*攀岩知识分解介绍,包括路线、岩点等专业知识。
五、活动氛围营造
(一)现场布置
1、锦里大门
在锦里古街门口设置模拟攀岩墙,模特背包做成攀爬状,并突出锦里攀岩节的名称和标志,使人刚要步入锦里古街的时候即初步感受的节日的氛围。
2、街面氛围
运用三角串旗营造全街参与的氛围。三角旗的内容可以是攀岩节主题推广、俱乐部、选手介绍等内容
3、绳结区
设置绳结区既普及了相关知识,更是营造了攀岩的主题氛围。
4、戏台广场
从驴窝到戏台广场,设攀岩主题知识普及区,并及专业人员现场讲解
5、魅力大道
篇四: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概念辨析
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概念辨析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剖析】(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说法是错误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二是指运动是物质最重要、最主要的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种属性之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等许多属性,但是在物质所有这些属性中,只有运动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特性中唯一与意识不同的,因此是唯一特性。
2.变化是发展的原因,发展是变化的结果。
【剖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而变化和发展都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
变化是指事物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变化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和下降的、倒退的变化,只有那种上升的、前进的变化才是发展。可见,发展只是变化的一种形式,而非结果。
3.运动就是变化和发展。
【剖析】运动、变化、发展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①总体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②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③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三者的区别表现在:①定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运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过程。③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篇五:户外运动的发展历史
户外运动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户外运动其实是一种生存手段,采药、狩猎、战争等活动无一不是人类为了生存或发展而被迫进行的活动。 二战期间,英国特种部队开始开始利用自然屏障和绳网进行障碍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野外作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的把户外活动有目的的运用到实际中。二战中发生多起海难,后来经过统计发现在海难中能逃生的人群年龄群分布在28-38之间最多,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在这一年龄群中人员大多心理成熟,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经历,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而恰恰是这些因素能帮助他们逃生。 二战后,随着战争的远离和经济的发展,户外活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989年新西兰举办的首次越野探险挑战赛后,各种各样形式的户外活动和比赛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目前在欧洲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型挑战赛举行。在美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和产值都位居所有体育运动的第三位。
户外运动的概念: 户外活动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群。户外活动的的基本特点: 1、以自然环境为运动场地,有回归自然,反扑归真的特征 2、户外活动无一列外地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和探险性 3、户外活动尤其强调团队精神 4、户外活动对身体、意志有全面的要求 5、户外运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户外运动的分布: 一、 空中项目:滑翔(有动力、无动力)、热气球、跳伞等 二、 水上项目:漂流、扎筏、泅渡等 三、 陆上项目:丛林穿越、登山、攀岩、溯溪、露营、探洞等 四、 综合项目:野外生存、野外拓展、探险挑战赛等。
户外活动在中国
1989年第一个民间社团在中国成立,在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2003年底,注册的正式俱乐部有300多家。 户外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拥抱自然,挑战自我,能够培养个人的毅力、团队之间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深受青年人的欢迎。户外运动越来越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另外,由于我国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拥有良好的广大自然资源,也为户外运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参与
性强,老少皆宜。登山户外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最大不同,就是参与性很强,年龄可大可小,方式也很多样,登山、远足、渡水、露营等都可以,类似于“体育超市”,可以自由选择,不断变换,形式自由,有利于个性张扬,挖掘潜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的需要。当然对于户外运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智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但也不能因也噎废食。媒体及各类从事户外运动的组织、机构更应该在保障安全,提高大众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和宣传户外运动。让这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