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未来图书馆chm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6:44 字数作文
未来图书馆chm下载字数作文

篇一:未来的图书馆

未来的图书馆

一、自助借还书机

——Self-help borrowed books machine

(一)前言

1、目前图书馆借阅量很大,尤其新学期开始,图书馆迎来借还图书的工作高峰,借书往往需要排上很长队;还书大厅也出现严重排队现象。

2、当书到期需归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图书馆没开门或者是下班时间,而延误还书时间,给读者造成不方便。

图书馆拥挤现象

(二)自助借还书机系统的优越性

1自助借还书机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设备,可以缓解图书馆读者借还书的排队现象,可以延长读者的还书时间,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2利用自助还书机,读者可以充分的管理自己的图书归还过程,并能够检查自己的账户信息、查阅已借图书、完成各种服务等项目。

3对图书馆管理员来说是将很多原本需要人工借还书工作交给读者自己完成,将图书馆员从日常的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帮助图书馆提高服务层次。

(三)目前市场上自助借还书机

形式:有台式和立式。

介质:磁条,RFID芯片

存在缺点:1、操作界面繁琐,浪费时间

2、自动化程度:单一借还功能,还书加自动分拣

3、在借、还书时对图书有所损坏

4、体积比较庞大笨重,造型呆板

目前市场上自助借还书机

(四)自助借还书机

1设计灵感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未来图书馆chm下载)

自助借还书机操作很简单,就像我们在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上取钱一样方便。

自助借还书机配备一个高效激光条码扫描仪,来扫描书标签;

液晶显示屏有中英文菜单提示,读者通过液晶显示屏和相应的语音提示就可以进行借书和还书操作。

现有自助借存款机

2自助借还书机的操作流程

1)自助借书流程:开始–->刷卡–->输入密码确认–->将图书放到平台上–->等待并确定提示的数量与实际相符–->选择是否打印–->结束;

2)自助还书流程:开始–->将图书放到平台上–->等待并确定提示的数量与实际相符–->选择是否打印–->结束;

3自助借还书机的应用

1) 基于条形码,自助借还应用案例 :浙江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首

都图书馆,上海市委党校等。

2) 高频 RFID应用案例:

国外:新加坡国内公共图书馆系统、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国立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公共图书馆;

国内: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深圳图书馆。

3)全国首台“自助图书馆”。2008年4月23日,亮相深圳图书馆北门。只需刷一下身份证,付100元押金就能办一张借书证;再刷一下借书证,你渴望阅读的畅销书就能从机器里“吐出”;还书也只需刷一下借书证,图书就被机器“吞入”。一按、一刷、一取,整个借书、还书过程不到10秒钟。

这种机器有申办新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图书续借、预约登记、预约取书、查询服务、预付款充值、缴纳欠款等功能,并且可以“持二代身份证申办读者证”。专家称其为继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的“第三代图书馆”,市民更亲切地称呼它“家门口的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见证了世界第一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办证、借书、还书如同ATM存钱取钱一样方便!这台由深圳人自主研发的服务机,创下了世界图书馆界绝无仅有的技术先例。从此,深圳读者可不受图书馆开闭馆的时间限制,在街头的自助图书服务机上随意借还书。一台自助机的造价不高于40万元,比建一个基层图书馆要便宜数倍,却将图书馆提供公共服务的时间、地点、资源都大大延伸了。

二、实体图书自助漂流亭

24小时MINI智能图书系统设备是一种结合RFID识别技术和智能机械传动技术的图书馆设备,可放置于城市中的各个人群集散地,如轨道交通站、航空港、住宅小区、购物中心等;用户可在任一台图书馆自助终端上借阅、归还、预约各种实体文献资料,通过USB或蓝牙设备下载电子资源,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读者享受现代化图书馆服务,减轻图书馆管理的压力。

2010上海世博会,图书漂流亭。

利用身份证、护照、世博会门票等陆,用英文和汉语,

图书馆漂流亭在世博会上的新技术展现,外国人都说牛!

三、体感阅读器 MagicReader

进行操作

篇二: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

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图书馆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此时此刻,了解中国图书馆的现状,从而根据中国国情牢牢把握好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极为重要的。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这个目标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就开始了。2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使中国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自身面临的种种问题。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是中国图书馆历史演进中的第一次转型,那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则是中国图书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较之第一次转型,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更为艰巨和复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们完成这一转型的逻辑过程。中国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无法依靠别人也不可能依靠别人来完成,只有靠我们自己认真透彻地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动向,通过百折不扰的努力逐步地解决它、完成它。我们坚信,进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更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信息的需求。图书馆在未来社会仍然拥有自己的地位,中国图书馆在新世纪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1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

在我们将视线投向中国图书馆未来时,我们必须首先审视一下当前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因为新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决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必须以现实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为基础,从全面意义上了解和认识当今中国图书馆,将是奠定中国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中国图书馆现状反映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业务基础工作、图书馆体制改革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论述并提供大量的实证材料是有困难的,笔者只能就以下关系到未来图书馆走向的几个关键问题展现并认识中国图书馆的现状。

1.1图书馆事业建设获得迅速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图书馆事业以其不平凡的经历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笔者在这里提供以下一组数据以作为这一辉煌成就的佐证。 其一:公共图书馆

全国现有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2767所,1949年只有52所,1978年为1218所,与1978年相比,20多年来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增长了277.5%。目前,86%的县都建起了公共图书馆。

就馆舍建设来看,这20多年全国有26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新建或扩建了馆舍。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面积由1979年的86.6万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 506万平方米,增长为584.3%。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有2/3以上新建或大规模扩建了馆舍,其建筑面积普通在2万—4万平方米之间。

其二:高等院校图书馆

全国现有高等院校(未包括港澳台)已达1020所,高校图书馆达1100多

所(含分馆),1949年,全国只有高校图书馆132所,1979年为675所。改革开放20多年,高校图书馆的总数比1979年大体增加了一倍。

截止1997年的统计数据,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为627万平方米,而1979年馆舍总面积只有132万平方米,20多年,馆舍总面积增加了将近4倍。

上述数字还未包括各类成人高校、中专图书馆、技校图书馆、各级党校图书馆和军事院校图书馆。这些院校图书馆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其三:科学和专业图书馆

科学和专业图书馆主要是指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研究院、所所属的图书馆、国家一级总公司下属研究院所所属的专业图书馆或情报所。这类图书馆现有10000所左右,1979年大约只有4000所,其总数增长也在一倍以上。

其四:少数民族图书馆

这20多年,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族地区已建有公共图书馆596所,占全国2767所公共图书馆的22%,全国人均40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则人均15万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高于全国人均占有率的2.7倍。广西、宁夏、内蒙、新疆、西藏5个自治区图书馆面积之和为99238平方米,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成立,填补了我国省级图书馆的空白。 其五:基层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是指乡镇图书馆、城市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它们直接面向基层为广大民众服务。这几年,基层图书馆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全国现已有4万多个乡镇图书馆,自文化扶贫委员会在全国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后,在全国已建有6万多个村图书馆。城市工矿企业建有工会图书馆(室)约16.9万所。全国有8.7万所中学,76.6万所小学,有较好基础的中小学图书馆大约有10万多所。全国已有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80余所,其中省级少儿馆有5所、副省级少儿馆有8所、地市级少儿馆有43所,富有儿童特色的少儿阅览室已发展到近2000个。全国已有汽车图书馆160余个,它们为边远地区的乡民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社区图书馆也在兴起和发展之中。

事实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使我国图书馆事业确实向前推进了很大的一步。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图书馆35万所,藏书40多亿册,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在基本建设上,过去欠帐太多,这几年,图书馆基本建设的步子很快,新建或扩建馆舍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新建馆舍使图书馆工作条件和对外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有些馆现已成为国家或某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国家图书馆,1987年建成,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新馆面积等于旧馆面积的3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第五大馆,馆内现代化设施和完备的服务功能已使之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上海图书馆,1996年12月20日建成开放,总面积8.3万平方米,是世界第7大图书馆,已是上海信息港的信息枢纽的主要基地。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了图书馆公众形象,使图书馆成为教育、文化和情报的一支活跃力量,而且也为图书馆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图书馆的现状持乐观态度。我们所要争取的,只是如何把握好发展机会,力求使中国图书馆能在新世纪获得更为稳步、健康地发展。

1.2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自8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也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进

程。各种现代技术,如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从而促使中国图书馆面貌发生深刻的根本性变化。

缩微技术,70年代在我国就有图书馆运用了。1984年7月,文化部成立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并在全国14个省、市图书馆先后设立了缩微点,缩微中心还为各地缩微点装备了成套缩微设备,帮助培训人员,对古籍善本、民国报纸期刊等珍贵资料有计划地开展了拍摄工作,拍成的缩微品经中心检验,合格品的母片由中心保存。

声像技术,80年代后在我国图书馆也普遍得到应用,一般大中型图书馆都普遍购置了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开辟了视听阅览室、多媒体光盘阅览室,尤其值得提出的,人民解放军总参训练部投资近千万元为军事院校统一制作并陆续发放了全套的视听设备。

复制技术应用更为普及,现有大中小图书馆都普遍安放了复印机,随时为读者提供复制业务。

计算机的应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北京图书馆分别成立了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专门机构。在此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也相继建成类似机构,从事计算机管理、文献检索、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研制、引进、推广等工作。国内研制的较有影响的软件系统有:文化部主持深圳图书馆牵头开发的微机多用户系统,即“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软件,北京息洋电子信息研究所等开发的GLIS系统,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开发的“汇文”图书馆集成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研制的“NLIS”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推出的“MELINETS”系统等。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已经由管理自动化逐步进入网络发展阶段,先是局域网,如中关村地区图书馆信息网、军队院校图书馆网络系统、医学系统的文献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等。这些网络系统的建成为图书馆网上互访创造了条件,现已发展到与国内、国际主要信息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服务。目前,我国县(区)以上的图书馆大约有5000多个,已有2000多个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有5—10%的图书馆已与国际、国内通讯网络互联,并为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我国已建立4个国家级网络,它们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科院百所网(CASNET),中国金桥网(CHIANGBNET),并于1997年4月完成了四大网的互联,为我国图书馆和其他系统的文献信息交流建立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此期间,我国图书馆开始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一些大、中型图书馆一方面从国外引进CD-ROM数据库,另一方面也在着手自建数据库或购买国内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文献信息数据库,有书目型数据库,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图书馆生产的《中国国家书目光盘数据库》(1998--)、《中国国家书目回溯光盘数据库》(1975—1987),(1949—1974),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生产的《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文献题录或文摘型数据库,如中科院重庆分所研制生产的《中国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研制生产的《社科报刊文摘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同方光盘集团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它包括中国出版的3000多种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北成集团生产的《人民日报全文光盘数据库》(1949--)等。(2)数值型和事实型的专门数据库,如成果数据库、产业数据库等。以中科院为例,该院文献情报中心组建的《CSDD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由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

生物、光学、计算机、稀土、腐蚀等10多个数据库整合而成,现已发行光盘。万方数据集团还建立了《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化工部信息中心的巧思公司编制有《中国化工产品数据库》等等。从书目数据到全文数据,从在局域网上提供CD— ROM光盘数据库服务到联机检索,提供上网服务,由此人们通过网络就可从查询文献线索到获取文献原文,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图书馆也因此迈入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1997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课题(PDLP)正式立项。该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共同承担。1998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1999年4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圈批同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具体的实施和运作。《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已初步通过专家论证,将争取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有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1.3文献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现将其主要经过简述如下:

1980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联合目录工作会议,会后图书馆界开始了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如,北京图书馆编制的《全国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院西文期刊联合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制的《西文图书联合目录》等是具有代表的几部联合目录。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此后,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先后恢复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并开展了资源共享工作。高校系统、中科院系统、国防科工委系统、农林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也陆续成立了文献资源共享协调机构。

1984年9月,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此次会议与会代表首次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我国图书馆界惯用“藏书建设”这一称谓。

1986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文献资源调查,并于1987年正式组成“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组,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该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历时4年,于1990年完成,1991年4月通过国家鉴定。本次调查建立起“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用户评议数据库”,数据库包括514个馆文献收藏的基本情况和6354份用户意见。

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

1987年3月,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同年10月有11个部、委参加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这标志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新体系开始运行。

1988年,上海高校图书馆联合创建了“申联文献信息技术公司”,后来上海图书馆也加入进来,目前该系统已拥有用户140余家,以卡片或机读软盘、磁带形式共享编目数据。

1989年9月,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江苏连云港召开会议,此次会

议草拟了《关于加强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意见》,指出由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组建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组织协调好文献资源的布局与开发。

1989年,深圳大学等7所广东高校图书馆联合成立“粤深文献处理中心”,实行协作采购与合作编目。

1994年3月,上海图书馆联合上海科技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等19个单位共同启动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1994年6月,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组织48所重点院校正式成立了“全国高校期刊协作网”。

1995年国家编制《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国家信息开发利用规划》,将信息资源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1997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座谈会”,并拟订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1999年5月,上海成立了以上海图书馆为主任单位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1999—2001),全市60多个图书馆组成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协作网,开展图书采购协调、通用阅览、馆际互借等活动。

1998年7月,国家教委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正式开始启动。

1998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签定了合作协议,以实现网络互联、馆际互借、数据交换与文献传递。

1999年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议”,此次会议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在倡议书上签字。

2000年,国家图书馆设立“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旨在推进全国各大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程。

以上事实说明:(1)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已日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图书馆基本上已形成共识;(2)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协作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一些网络组织共商了合作原则,拟定了合作章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有了良好的开端;(3)全国开展的文献资源调研工作,为摸清全国文献收藏情况,对文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4)在数据库建设和联合目录的编制上开始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建库重点放在数据库群的建设上;(5)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尤其在行业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上已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就全国而言,现已有以下三大文献保障系统:一是由文化部负责实施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LINET),即“金图工程”,该“工程”明确提出要在10所有一定现代化发展规模和基础的省、直辖市图书馆建立地区性网络中心作为网络的一级节点,以形成全国骨干网络。在全国100个省、市级图书馆建立二级地区网络中心,作为二级节点。在全国500个县级图书馆建成三级网络节点,争取在2005年以前使全国绝大多数(大约2000个)市、县级图书馆成为三级网络节点,基本上实现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做到

篇三: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王世伟

2012-9-25 9:15:12 来源:《图书馆建设》(哈尔滨)2011年12期

【英文标题】New Pattern of Future Libraries: The Smart Library

【作者简介】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200235

【内容提要】目前智慧图书馆正处于初始阶段,其在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地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其内在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的信息需求。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将使图书馆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Presently, the smart library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it could realize the association of books, the association of books and peopl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people in anywhere and anytime under the support of intelligent technique. Digit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intelligentized is the information technical basis of the smart library. People-oriented, green development and users' conveniencee are the soul and essence of the smart library. The inherent feature of the smart library is the people-orien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increasing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of readers. The smart library is a new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libraries, it could make libraries ent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关 键 词】未来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管理Future library/Smart library/Intelligent library/Library

service/Library management

随着全球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已经在国内外图书馆界有了初步的探索。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1、智慧图书馆的提出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物物相联的雏形。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而以物物相联的智能技术为信息基础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则是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1.1智慧与智慧城市

智慧(Smart)一词可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也作“智惠”。智慧的古英语“smeortan”源于西日耳曼语支,与德文中的“激痛”有所关联,在古英语中原是“引发剧烈疼痛”的意思,现在用得最多的义项是智能。1972年,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的并具备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根据牛津英语语料库统计,此后“Smart”成为与“Card”(卡)搭配最多的词语[1]。

根据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2],智慧城市可以从六大坐标维度来界定,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概括,智慧城市可以定义如下:“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绿色、惠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韬略。”

[3]

1.2智能图书馆的提出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前后,国内图书馆学界就已经出现“智能图书馆”的学名。目前,我国已发表有10多篇直接与智能图书馆相关的论文(还有不少是间接相关的论文,并未使用智能图书馆的学名),多是从建筑与技术的角度讨论图书馆的系统实施。如张洁、李瑾于2000年发表的《智能图书馆》一文认为,21世纪的图书馆应建成智能大厦,智能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新馆舍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它是高新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4],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文章。陈鸿鹄于2006年发表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一文认为,“智能图书馆(Intelligent Library,简称IL)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是在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应同时具备两者的设计思想、基本要求、特征和功能。”[5]这些关于智能图书馆的初期研究体现了我国图书馆学界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但尚局限在建筑和技术领域,还缺乏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层面的研究。

1.3智慧图书馆的提出

“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和实践率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2003年前后,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一项新服务称为“Smart Library”,这一服务隶属于“Rotuaari project”项目[6]。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学者发表了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会议论文,指出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它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7]。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也曾探讨了智慧图书馆与智慧社区建筑的关系问题[8]。其实早在2004年之前,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多所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就已经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命名的联盟,利用同一个搜索引擎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9]。2004年,米勒等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报告,题为《智慧图书馆:强调科学计算的图书馆的SQE最佳实践》。米勒等人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指运用大量软件质量工程(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简称SQE)的实践,力图使用户和开发人员避免犯各类错误,包括使用、配置、安装中的错误,以及因应用程度的变化而导致的绩效下降或死锁等方面的错误[10]。可见,世界图书馆界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已从技术趋向了服务与管理以及社区的建设,体现出智慧图书馆的本质追求。

2005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从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深入到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如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台湾台北市立图书馆则应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建成了无人服务的智慧图书馆[11]。2010年,严栋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他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

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12]。2011年,董晓霞等人发表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一文,认为智慧图书馆综合了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13]。

1.4智慧图书馆尚处于初始阶段

综观2003年以来全球智慧图书馆(前期为智能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全球的智慧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有待深化。Wiki和百度百科还未设立“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和“智能图书馆”(Intelligent Library)词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主题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还未达到世人普遍关注和成熟的程度。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地注重与物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14]。2011年初,笔者在主编《智慧城市辞典》时曾将“智能图书馆”列入了辞典的条目,作为智慧教育的一部分[15]。但无论是智能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这些都是从信息技术的维度出发的技术型图书馆;而智慧图书馆注重的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10月27日,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分会场上,笔者作了题为“智慧图书馆初探”的演讲,初步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当一个公共图书馆既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的社会与环境担当;既重视文献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读者参与式的互动管理与服务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图书馆服务时,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人与物的互通相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

篇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馆藏资源的结构和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的原则,重视网络信息的存储,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明显特征的技术革命为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中心和集散地,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能力构成了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础,如何搞好信息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的网络环境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1、对馆藏资源结构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不仅仅是指具有现实馆藏意义的文献,同时还应该包括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库、电子图书等虚拟馆藏。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1)购买。图书馆通过书商、数据商等购买纸质资源、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实体馆藏。

(2)交换。图书馆通过交换信息资源丰富馆藏,如:学报、港台报纸及其他期刊的互相交换,互通有无。

(3)接受捐赠。图书馆多途径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信息资源,如赠书、增刊等。

(4)多方收集。图书馆多方收集有特色资源。如:教材、旧书、学者著作、学位论文、网上免费资源等。

(5)共建共享。与其他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对信息资源保障方式的影响

(1)从单个的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走向多个图书馆的联合保障体系。

(2)从手工操作为基础的保障体系转为以网络为平台的保障体系。

4、对馆藏资源购置经费安排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更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更好的了解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和规划信息资源建设,如: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合理比例、图书和期刊的经费比例、学术性资源和非学术性资源的比例等,以便更好地适应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二、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1、坚持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的原则,做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由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两大部分组成。由于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长期共存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资源建设的结构也会保持不变,在建设过程中变化的只是两个部分所占的比例。如何协调两者的比例,保持信息资源体系的平衡性,维护图书馆所应具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2、重视网络信息的存储

图书馆在对网络资源进行虚拟馆藏建设的时候,大量的信息实际上并没有保存下来,而是链接在网络上,虽然节省了图书馆的存储空间,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动态特点,信息资源消失的速度也很惊人。与其它物理形态载体的信息相比,网络信息的生命更脆弱,更容易破坏。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有选择的保存就显得十分迫切。建立信息资源保存的长期目标首先要在其成员中建立专门技术,以提升他们的数字保存知识,扩大数字保存专家队伍,其次,争取国家向数字资源持续投资,确保一个持久的全球数字记忆,制定一个平台,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促进数字长期保存服务的开展、技术和标准的建设。

3、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

(1)专业特色:即对某个学科、某些专业和专题的信息资源进行完整系统的收藏,形成专业特色。图书馆可根据本馆所服务的对象,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向。这种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是未来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地方特色:一个图书馆的发展,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区,为当地的信息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要根据本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特点,建设完整系统的信息库,从而形成地方特色。如笔者所在的黄石市图书馆,就有针对性的收集了有关本地区矿冶方向的信息资源,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

(3)类型特色: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历史特点和有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对某些信息媒体类型进行采集和系统收藏形成特色。

(4)文种特色:根据某种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对某种语种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采集,在形成特色的收藏基础上,建设开发特色数据库。

4、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数字时代,读者来图书馆将不再仅是为了查找本馆馆藏,单一图书馆仅利用本馆馆藏将不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单一图书馆独立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图书馆合作是国际趋势,信息资源共享是时代的需求。图书馆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使社会公益获益。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为解决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载体有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总之,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计划,长期实施的保障体系。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是图书馆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与体系,中国图书馆学报

张桂荣.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大学图书馆学报

裴雷,马费成.公共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

高波,吴慰慈.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

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五: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智慧型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从内涵来看,IC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为适应人们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它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各类技术、设备,聚集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和学术资源空间。

从服务与特征来看,IC是一个提供“7*24”,即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具备便利、专业等特征,并注重技术、注重协作、注重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为读者提供学术交流信息互助的一个空间,通常在空间中配置有一些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能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上海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我们能在上海图书馆ic得到什么?

一个宽敞明亮可随意交谈的隔断空间

由参考馆员陪同的全程参考咨询服务

定题查找文献

馆藏电子资源全开放

无限网络端口?内网台式计算机?投影和幕布电视机?电视卡?插座

免费发布学术信息的渠道

共享他人的课件或学术资料

Web 2.0技术免费指导和培训

馆藏数据库使用一对一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首倡“图书馆IC2理念”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首倡“图书馆IC2理念”,力主建立“触手可及”的智慧图书馆。 “所谓IC2理念,就是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行了“泛在智慧课堂”。具体做法是:图书馆率先针对一、二年级本科生推出了“电子教参”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教务处安排的各类课程,图书馆负责准备电子化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参书,乃至作业、报告、笔记、学习心得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利用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贫斩耍四芄凰媸薄⑺娴亍⑺嬉獾匕才藕筒斡肟纬萄埃箍梢苑奖愕赜虢淌屯Ы薪涣鳌?/p>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包”,而是一种“教学环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课堂”。

南京大学: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

201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鉴互联网服务的经验,上线了Book+、Find+、Mobi+、Pad+、Subject+等五大创新服务。

“这里的‘+’,是对图书馆原有服务的升级。”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邵波说。以Book+为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Web服务。读者使用该功能后,除了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校内账号OPAC登陆外,还可以用QQ号、微博帐号、人人网帐

号等更常用的帐号登录。此外,该功能还提供更丰富的书目信息和互动服务,可以自动身份判别、主动推送“新书推荐”,让读者荐购网络热评的未藏书目,等等。

Find+ 简介

Find+ 知识发现平台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国EBSCO公司和南京大学数图实验室联合研发,利用EDS平台授权提供的国外出版商合法元数据和先进的外文多语种搜索技术,结合本地化服务功能,搭建的国内领先的知识发现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图书馆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学术资源发现和共享服务

Find+ 平台特点

1. 高质量的学术搜索引擎技术

2. 体验最佳的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

3. 强大的全文检索能力

4. 复杂的高级检索功能

5. 强大的二次文献融合能力

6. 本地化的全文链接

7. 智能原文传递服务

8.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9. 多网络组合创新服务

10. 合乎知识产权的元数据

Mobi+移动图书馆简介

Mobi+移动图书馆产品是为了满足读者希望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查询和浏览图书馆资源的一款基于wap、Android、ios平台开发的高性能手机软件。

Mobi+移动图书馆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读者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便携移动设备(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方便灵活的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查询、浏览;一站式查找并获取图书馆纸本图书及电子资源,并可以帮助读者通过该软件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个性化服务。Mobi+移动图书馆能从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实现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和资源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的需求。

Mobi+移动图书馆系统特点

1.支持各类手持设备系统,包括wap、安卓、ios

2.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纸本资源,实现在线预约、收藏、评论

3.随时随地查找电子文献,下载阅读。

4.随时随地查找、收藏电子期刊,查看期刊最新目次。

5.第一时间揭示图书馆到馆新书信息,学生可根据专业量身定制。

6.强大的消息推送服务,学校可免费为读者发送新闻、讲座,新书、期刊、读者

借阅到期等消息。

7.强大的工具支持,语音搜索、二维码等。

Pad+简介

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是一款基于安卓系统平台开发的大屏幕触控互动服务终端。Pad+可以部署在教学楼、图书馆、学院大楼、宿舍楼等场所。Pad+提供数千种优质的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以及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优质服务,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与手机终端互动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用户不必到图书馆现场也能便捷、高效的查阅到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并利用Pad+体验图书馆交互服务,让读者随时随地畅游图书馆。

Pad+特点

1、可多场所部署,图书馆服务可以遍布校园。

2、提供借阅千种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到手机终端。

3、国内首台支持可与智能手机交互的移动大屏终端。

4、无需到图书馆便可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源、信息。

5、自动同步学校及图书馆门户网站的新闻等资讯、免维护

6、采用国内领先的大屏幕触控设备,坚固稳定。

7、移动大屏平台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国内首创。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简介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各大学科新闻、文献、课程、会议、人物、机构、专利的聚合系统平台,将网络上有关学科的及时信息聚合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上,便于用户及时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各相关学科发展信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