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最后一幅画
篇一: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
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
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走入了这片他曾多次以色彩浓重和随意的手法幻景般地展现在画布上的麦田,然后用一把手枪向自己的胸膛射出一发子弹。他两天后死在弟弟的怀抱之中,时年37岁。凡高生前一直在贫困、疾病、孤独和不时发作的癫狂精神状态中挣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曾经出售过自己的一幅画。
童年——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靠近比利时的小镇格鲁特辛德尔特,他一头红发,脸上长满雀斑,是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大。
小时候,凡高是名有才华的但与众不同的学生。11岁时,他被送进10英里外的一所寄宿学校,结果在那里深感孤独。凡高在学校学习语言并开始练习素描,他的画显示出熟练的技巧,以至于多年后美术史家为它们的真伪而起了纷争,一些人不相信这些画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不过凡高却在1868年3月,他15岁生日到来之前离开了该校。凡高开始厌倦学校生活。他后来又把比他小4岁的西奥也带离了学校。
谋生——文森特·凡高
幸好凡高的这个大家庭笃信家族的凝聚力,他的伯父森特,一位富有的美术品经销商,帮助他在一家颇具声誉的、名叫古比尔的美术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凡高开始为许多画家销售他们创作的各种版画。
同时,凡高在爱情上遭受到首次令他心碎的挫折。他疯狂地爱上了房东19岁的女儿伊格妮·罗伊尔并向她求婚。当她告诉凡高她已秘密与人订婚时他却更加热烈地追求她。而罗伊尔的冷淡使凡高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他甚至告诉西奥自己对作画的热爱都消失了。他有了新的迷恋——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
凡高在随后的四年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研究和宣讲福音的教义上。由于未能进入极具声望的阿姆斯特丹神学会,他转而上了比利时的一所学校,但在3个月后又辍学了。此时的凡高成了一位非职业福音传教士,他开始为一群贫困的矿工服务。他与工人们一起生活——在麦秸上睡觉,以土豆为食,穿破烂的衣服。许多人都视他为精神错乱者。父亲告诉他不要坠入狂热的境地,弟弟也劝他学门手艺,而凡高却以断绝与家人
的一切联系达一年之久作为回应(虽然他仍接受弟弟通过父亲悄悄汇给他的生活费用)。
篇二:梵高作品赏析 教案
【课题】梵高艺术作品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感受梵高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初步了解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梵高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提高欣赏和尖山艺术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梵高对绘画的热情和执着,激发学生们的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欣赏以及后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业类型】:艺术欣赏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梵高最后一幅画)导入
播放印象派名家的作品
提问:是否知道这是属于那种绘画的派别?是否认识这些世界名画的画家吗?
印象派。莫奈,马奈,塞尚,雷诺阿,高更,梵高。
提问:让学生猜猜,有位画家受印象派的影响,生前也只卖出去一张画,而现在他的艺术作品确已8250万美元打破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世界纪录。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个人是谁呢?
文森特?梵高
展开
一、印象派、后印象派
1、简单的了解印象派的由来及它的艺术特色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
由来:关于“印象派”一词的来历还要从画家莫奈说起,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
艺术特色:重外光 重视觉 重瞬间 重气氛。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
2、简单了解后印象派的由来和艺术特色
由来: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
艺术特色: “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派别,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通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
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客观 主观
二、梵高的创作背景
背景:曾有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他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会恋爱,遭拒绝,成为传教士,在恋爱,在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画800副作品,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29岁才开始自学绘画,早期临摹米勒(现实主义)的画,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吸收了印象派的的技法,走上了一条自己的路,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 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后来到巴黎。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中完成的。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梵高而生的??
三、作品欣赏
1、播放多媒体课件,对梵高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
<1>、早期作品:(荷兰 1881.4 - 1883.12 纽南 1883.12 - 1885.11) 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
欣赏:《吃土豆的人 》(受米勒影响)
讲解: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他在这个时期的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2>、 探索时期:(安特卫普1885.11 - 1886.2巴黎 Paris 1886.3 - 1888.2) 安特卫普:梵高接触了日本的浮世绘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梵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在弟弟提奥(当时在巴黎,提奥是颇有名气的画商,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很好)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比如劳特累克、高更、修拉、毕沙罗...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
欣赏:《自画像》
讲解:这个时期梵高将自己画的有些纨绔,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这画作主要出现在他刚到巴黎不久。对于第一类穿着随意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到后期经历过大量的挫折,但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
而之前那些绅士气和文人气的画作,则表现出梵高在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
<3>、顶峰时期:(阿尔 1888.2 - 1889.5圣雷米1889.5 - 1890.5奥维尔1890.5 - 1890.7)
阿尔: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阳光、麦田使他 “疯狂”。 创作进入了高峰。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时常, 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 “割耳事件”。 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 -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圣雷米: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令人惊叹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奥威尔:梵高来到巴黎与提奥和他妻子及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与梵高同名)见面。后经提奥推荐,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
欣赏:《向日葵》
讲解: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欣赏:《麦田昏鸦 》
讲解:《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最后的作品,成群的乌鸦是飞来还是离去不太清楚。强烈的黑色,总给人以不祥的预兆。天空激烈地摇晃着,麦田也像要燃烧起来;或许梵高看到这一大群惊叫、乱舞的乌鸦,他终于觉得,自己不幸的一生即将结束。 这幅画表现了他悲伤与极度的寂寞,隐藏着迈向死亡的脚步声。
四、板书的设计
西方印象派(梵高)艺术作品赏析
一、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二、梵高的创作背景
三、梵高的作品赏析1《吃土豆的人》
2《自画像》
3《向日葵》
4《麦田昏鸦》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选择一幅最喜欢油画作品,进行赏析,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篇三:梵高—我梦见我的画,我画着我的梦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梵高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写在前面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
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星夜》
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向日葵》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
《有乌鸦的麦田》
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据说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他在绘制该画时用左轮手枪饮弹自杀。
梵高一生坎坷潦倒,生前仅卖出过一幅画作,但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敏感,今年9月北京朝阳大悦城开启了“不朽的梵高”艺术展,展览通过3000多幅画面向观众讲述了这位不朽画家的坎坷人生和天才创作。身临其境地感受画家的精神世界,沉浸在不朽名作的流光溢彩之中。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观众可以在梵高
的色彩空间中随意漫步,感悟画家所描绘的喧嚣生活,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体会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徜徉于画廊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路线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会在隐蔽的角落发现惊喜,从画作中找到全新的独特视角。这是一场让人心醉、愉悦、充满教育意义的盛宴。青年设计师多兰娜将带我们一起欣赏此次梵高的视觉
篇四:梵高的自画像
全是梵高自画像
13820903 邹瞿
早先,对文森特·梵高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向日葵》、《星空》等等,很浅甚至带有不解的的认识。后来通过上课老师讲到梵高本人及其作品,了解到喜欢文森特·梵高的人是喜欢他的精神,他是一个很极端坚强倔强的人,然而我被那幅“割掉耳朵的自画像”所吸引,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了解文森特·梵高这古怪又倔强的“老头”以及他的故事。所以上网找了很多他的资料,通过搜索资料才发现,他的自画像却不止那一幅。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吧。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梵高的介绍,文森特·梵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我对他的画的唯一印象也就是画面上的笔触。一笔一笔上去,深刻而又活跃。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梵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1998年11月19日,文森特·梵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拍出。荷兰人因其狂热的激情而闻名于世,其中就包括对艺术的激情。文森特·梵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虽然他本人留着胡子,但是他将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梵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这幅画于1889年9月在法国圣雷米普罗旺斯完成,画布上是一幅油画,尺寸是40厘米*31厘米。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也是世界上最贵的十幅油画的第九位。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文森特·梵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这幅《戴黑边帽的自画像》完成于1886年初,是梵高忧郁系列的一部分。这一时期, 他开始挨饿,还要接受梅毒病的治疗,并且拔了十颗牙,这最终使他蓄起了胡子以掩饰缺齿的尴尬并正好为口音中的“hissing”声找到了借口。“我仍然必须去承受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容貌、说话的声音以及服饰。”
这张自画像作于文森特·梵高1886年2月刚到巴黎后不久,在这里他比以前要自信许多。“无论在这儿的生活将如何艰难,即使会比从前更糟,但至少法国的空气清新了我的头脑,它对我是有好处的。”
这是第一张显示出文森特·梵高受到印象派影响的自画像,尽管他对之理解很慢并且始终没有全部认同其主张,但它却改变了凡高对色彩的看法。“永远记住今天艺术所需要的是非常鲜活的东西,是强化有力的色彩。”“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他是在利用画画来宣泄他的内心情感。。。。。。
文森特·梵高还说过“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我关心人的灵魂而不是结构,无论这灵魂属于一个贫穷的恶魔还是妓女。”从这里看出梵高的人格是崇高的,平等的,高傲的。
这幅自画像同上一张大致画于一个时期(1887年夏季,巴黎)。梵高说:“你知道,我个人的冒险主要是快速成为一个满脸皱纹,胡子粗硬、牙齿松动的小老头。”这是一个绘画上的天才。。。。。。
“我希望能画出男人和女人那些永恒不灭的东西,人们常用光晕来象征它,我则试图通过色彩的真实颤动和闪烁来传阿德达它。”他通过画画来传达的情感。
篇五: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一.梵高的人生经历
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逝于:1890年7月29日,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他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1860年到1880年间,梵高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他还在比利时的波瑞纳吉煤矿区当过传教士,由于过份热情于次年被教会解除传教士职务。后来他留在比利时学习美术,下决心当画家。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泽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马铃薯的人”。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跟他弟弟西奥住在一起。当时西奥是Goupil画廊经理。在巴黎梵高与柯尔蒙一起学习,认识了毕沙罗,莫奈,和高更,并且开始在他色泽昏暗的调色板中增加了色彩的亮度和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作画。但他的神经质使他很难与人相处,整夜的争吵和日复一日的绘画损耗着他的健康。他决定搬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定居,希望朋友可以加入他并找到一所艺术学校。高更确实来到阿尔与梵高同住,但却以悲剧分手。在癫痫症发作时, 梵高用一把剃刀追逐他的朋友,被高更拦下,但最终竟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从此梵高生活在精神濒临崩溃与清醒之间,并被送入圣雷米的精神疗养院治疗。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二.梵高绘画中笔触的特点
梵高曾经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梵高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1.梵高的性格与绘画形式的关系
童年的梵高就体现出了强烈的孤独与任性,他不喜欢家里炉火的温暖,而喜欢徘徊在荷兰荒芜的原野间。他对生活的感受是超乎常理的,如当他看到闪烁在夜空的星星时,却认为晚上比白天还明亮……梵高成人以后,作为美术商店的服务人员,在一位顾客表示要买一幅客厅挂的画时,梵高竟然顶撞顾客说:“画虽然有好有坏,却没有什么挂客厅、挂餐厅之分。”当客人认为有一幅画稍微大了一些时,梵高很不客气地嚷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根据大小来买画的?”当梵高成为一名私立学校的临时教员时,也经常和校长发生冲突。可见,梵高是个高度自我的人,除了最后从事的绘画,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一事无成。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艺术上的高度自我是成就梵高最主要的原因。也曾经有一段时期他的艺术创作确实受到了来自生活中的喜悦心情的影响。那就是生活在位于欧洲南部的阿尔乡村小镇的那些日子。这里与他长期生活的荷兰完全不同,下雪的时候透过寒冷的天气仍然会有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在这里他总是忘却寒冷而漫步在明朗的山野之中,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打击的身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展,精神也分外清新爽朗,这时的梵高像复活了一样。在这个小镇子上,他有三个朋友,其中一位是镇上的妓女,这个女人给梵高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愉悦。这段时间是梵高创造力最旺盛、作品数量最多的时期。他这时的作品多以明亮、华丽、
富贵的黄色、红色、橙色为主调,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梵高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阿尔附近的吊桥》、《盛开的桃花》、《向日葵》和最具代表性的《戴麦杆帽的自画像》。
2.梵高绘画中笔触的演变
(1)梵高绘画中笔触的演变的过程
梵高二十七岁才开始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院学习正式接触绘画,他早期画作是“自然主义的,带有社会意义”,如《吃土豆的人们》。
1886年2月,梵高来到巴黎和弟弟西奥共同生活。西奥是一位画商,对各种先锋派艺术极感兴趣并和这些艺术家来往甚多。他介绍梵高认识了许多印象派著名画家,如修拉、莫内、毕沙罗、雷诺阿、修拉、西涅克、高更、塞尚等。毕沙罗向他讲解的印象派理论和技法,及印象派最后的一次画展都给了梵高新的触动。1887年日本浮世绘版画在巴黎展出,也给了梵高很大的启发。
于是梵高抛弃了原来那种灰暗的褐色调,“他画中的色彩开始变亮,画风逐渐倾向新印象派,这对他来说是一大进步,是第一次蜕变。他的笔触开始形成连续的、有条不紊的线,用以表现层层,造成面的感觉。”如在《唐伊老爹》一画中,梵高更是充分地发挥了用笔的作用,他对笔触又有了新的探索,开始超越印象派技法,渐渐地走向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总体来说,巴黎时期梵高的作品还是倾向于宁静状态的。
1888年梵高被迫离开巴黎去了阿尔,南方明媚的阳光和优美的景色使他真正找到了表达自己感情的绘画语言,那就是灿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狂热的感情。“开始用自己的后期印象派风格作画,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情感”。《阿尔的吊桥》就是他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充分体现了画家当时的心情。后来高更的到来,又带来了综合主义的信号,如《星月夜》中的物象轮廓。还有同样题材的两幅咖啡座作品,蓝色调清晰明亮的《夜间露天咖啡座》和黄色调忧郁孤独的《夜间室内咖啡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应出对色彩的探索。在这一阶段,梵高利用抽象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厚重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为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可惜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对艺术极度虔诚而又偏激的信念,加之“割耳事件”的发生,幸福而安宁的阿尔时期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因精神病发作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时期梵高的作品画风又发生了转变,阿尔时期欢快明朗的黄色消失了,代之以更加狂放的笔触和强烈而深沉的色彩,尤其在风景画中,用笔更具有了运动的旋律。此后,他在神智清醒时仍然以挚爱生活的激情不断作画,直至结束生命。所以梵高晚期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笔触激烈、粗重,强劲而扭曲的色彩线条构成色面,整个画面洋溢着色彩和笔触的律动感。
2)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吃土豆的人》,梵高作,1885年,油画,82×114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凡高艺术馆藏。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
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凡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
实。”)
《向日葵》, 凡高作,1888年,油画,95×73厘米,伦敦,泰特画廊藏。梵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他设想用“一系列黄色”的变奏,来画一组以黄色或蓝色为背景的向日葵静物画,并用它们来装饰他在阿尔的居室。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组画。在这些画中,他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黄花的绚丽光彩。这幅<向日葵)作于1888年8月,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凡高表现向日葵的手法,也是别出心裁,他采用1简化的手法描绘物象,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和装饰的意味。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动人心弦。
《星夜》,梵高作,1889年,油画,74×92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三.梵高绘画的意义
梵高的绘画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觉得梵高是想在画面中表现出自我,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绘画对于他来说不是描摹世界的工具,而是他同世界交流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我觉得这更接近于绘画的本质。当世界上出现了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等工具后,人们需要从新开始考虑绘画了。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更写实呢?很明显一味的写实最终将被世界所淘汰。梵高就是在印象画派基础上发展了自己,他的一句话更为准确的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其艺术的精神指向:“因为我不是企图把我眼前利益的自然一丝不变的准确地描绘下来,而是通过更为强烈的色彩去表现自己”。
人们常常会说不要学梵高,他是个疯子。其实一切研究和探讨的意义都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对梵高的艺术及生活上的探究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学习梵高,我们要学的不是梵高的绘画风格,他的线条,他的笔触,他的色彩,那是他的,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学的是他的精神,是要在画面中表现出自我,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不是描摹世界的工具,而是同世界交流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