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两首小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0:56 体裁作文
两首小诗体裁作文

篇一:旧作:两首小诗

旧作:两首小诗

偶尔的幻想

买一把可靠的手枪,

装上一发踏实的子弹

然后对准太阳

扣响扳机,

那么这悲哀的一切也便可以暂告结束了,

而剩下的悲哀不可估量

或想象……

刘玉刚

2015年10月14日07:30

致生命

我背负了行囊悄悄地离开了家乡

路边的野花也正悄悄地开放!

如果没人理睬,

她也将悄悄地谢去。要不,亲爱的,难道还需要什么理由? 刘玉刚

2016年6月29日雨

篇二:旧作:两首小诗

旧作:两首小诗

偶尔的幻想

买一把可靠的手枪,

装上一发踏实的子弹

然后对准太阳

扣响扳机,

那么这悲哀的一切也便可以暂告结束了,

而剩下的悲哀不可估量

或想象……

刘玉刚

2015年10月14日07:30

致生命

我背负了行囊悄悄地离开了家乡

路边的野花也正悄悄地开放!

如果没人理睬,

她也将悄悄地谢去。要不,亲爱的,难道还需要什么理由?

刘玉刚

2016年6月29日雨

篇三: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比较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比较

一、 引言

白居易与刘锡是中唐著名诗人,是好朋友,也是诗敌。后世常将两人并列,称为“刘白”。白居易诗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富有人情味,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刘禹锡有一首《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中赞他“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诗语言凝炼,气骨坚劲,白居易曾感叹:“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两人对对方诗歌风格的评价,可说都是十分中肯的。

本文通过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的比较,分析二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并就三首小诗的评价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二、 《春词》与《和乐天春词》

白居易《春词》原诗: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先看白诗。首句“低花树”“小妆楼”,从居所写起,字字贴合女子身份,七字之中,已有人在。次句很自然地过渡到人,正面写女子,“眉心”写神态,“春”字点题,“愁”字更是把整首诗的意思都写尽了。小诗写到这里,再想接着写人、写“愁”,几乎已无可措笔。可以说,白居易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再看第三句如何救活。“斜”字轻轻一转,由正面转到旁面,“背”字再一转,由旁面转到背面,转得何等巧妙,又何等自然。诗中所写的场面,变成了立体,所写的女子,也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但如此,连诗人的身影,我们也仿佛能感觉得到:多情的诗人,从女子楼前走过,走出很远了,回过头来,发现女子还在楼头痴立。“栏阑”“鹦鹉”再承首句的“低花树”“小妆楼”,点缀身份。三句既有诗人在,末句轻轻一问,便水到渠成。正因为诗人是活生生的,女子是活生生的,过客与思妇,关切虽深,却要“止乎礼”,淡淡的惆怅,才像是活生生的生活。

再看刘诗。刘诗以语言凝炼而著称,首句“新妆宜面”,次句“春光一院愁”,

能省的修饰都省略掉了,描写简单得不能太简单,就好像一股急流,翻山落涧,略无凝滞。三句稍加过渡,“花朵”接二句“春光”,顺势带出四句“蜻蜓”。四句“蜻蜓飞上玉搔头”,可谓神来之笔,全诗为之生色。

论者似乎一般都认为刘诗胜于白诗,如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便只有刘诗而无白诗。其实,细读之下,白诗显然比刘诗更有余味,也更见功力。刘诗的好处,只在末句的一个细节,想象新颖,安排巧妙。然而,按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巧”并不是最高的标准,如陶渊明的诗歌,历来评价都是极高的,但陶诗的好处,却并不在“巧”,而在“淡”,平淡而不枯槁,平淡而有余味。刘诗凭才气或者一时灵感,应该说不难写出。诗有才子之诗,有诗人之诗;倚才为诗,虽然可以惊人,却大多不能感人。反观白诗,句句平淡,句句落到实处,仿佛就是真实的人生,显然更有打动人的力量;三句四句,救转全诗,也需要极大的才力,可是却看不出刻意为之的痕迹,正如刘禹锡所言“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总而言之,白诗以“情”动人,余味深长;刘诗作为一首次韵的和诗,体现得更多的是组织文字、安排结构上的“才气”,虽然新巧,论余味毕竟颇有不如。

三、 《杨柳枝》与《板桥路》

白居易《板桥路》原诗: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白居易的诗歌,大多是温和型的,心有所感,便发而为诗,不加修饰,不事安排。这一方面导致他写下了不少粗率之作,为人诟病,另一方面,也让他的诗中有一种天然之致,是其他“刻意为诗”的诗人所不及的。

我们试看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这首诗,对第三句的理解,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一二句是一节,写天气寒冷,景物萧条,无精打彩地信马闲游;三四句是一节,写眼前一亮,春天虽还没到,堤上的柳条已在发芽了。但笔者却不认同。这首诗,从第二句开始,意思便已轻轻一转:虽然景致萧条,却自有兴致,信马闲行,一直行到黄昏时候。三四句便解释,何处闲行,因何有此闲情。整首诗,写的是一种淡淡的闲情,淡淡的惊喜,冲融和乐,正符合白居易的性情与诗风;若以为第三句语意才转,而第四句所写,也只不过是柳枝渐渐发芽这样一个小小细节,显然转得太过突兀。

白居易还有一首《寒食江畔》,也是这样淡淡的情怀,淡淡的文字: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这首诗中,首句的“草香沙暖水云晴”,嗅觉、触觉、视觉,各般“春气味”,四面八方一时袭来,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帝京”,想到自己的迁谪、衰病;五句六句的“沉吟”,“信马”,是诗人怅惘心情的不自觉的流露;由“立”到“行”,也可看出,诗人心情正在渐趋和缓。七句八句,正恍恍惚惚之际,忽然走过紫桐花下,想起故乡此刻,正是桐花满地,更由桐花满地,想到明日便是“清明”。一件事引起一段心情,一起一伏,一伏一起,词句虽然平淡,意味却是无穷。

再看这首《板桥路》,虽然不是名篇,却自有动人之处。我们试着大致分析一下。诗人无意之中,走过梁苑城西,眼前看到一渠春水,千条垂柳,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忽然心中一动:怎么我竟走到这里来了?这条板桥路,不就是十五年前曾经走过的吗?由板桥,诗人想到十五年前,想到十五年前跟那个人在桥上相别的情景。诗中没有一个“恨”字,可是读完之后,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淡淡的惆怅,淡淡的伤感。

以上几首诗,都较能体现白居易诗歌的风格,感情都是自然流露的,文字都是心有所感,则落笔为文,一字不隔。 乍看之下虽然平淡,细读却能感人。

再看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刘诗几乎全从白诗而来,删去首句地点“梁苑城西”,三句的心理活动,末句再正面点明“恨”字。单从字面看来,词句简洁、语意流便,倒也符合“其锋森然”的风格。然而,若细细品味,这首诗却实在让

人说不出有何好处。首句写景不可谓不精工,然而却与“恨别”的主旨并无多大关系,有喧宾夺主之势;三句“美人”二字,较白诗“玉颜”二字,感情深浅,远远不如;四句结得快,“恨”字也下得快。一般来说,绝句因为字数少,要讲究言近意远,言有尽而无穷,可是这首诗,一气而下,读完之后,却很难在读者心中引起什么共鸣。

刘禹锡以《竹枝词》《杨柳枝词》之类由民歌加工而成的小诗见称,兹举两首与上《杨柳枝》比较: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其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两首诗,词句不可谓不工,画面不可谓不明媚,节奏也不可谓不快,可是这种“快”并不只是文字之快而已;因为诗中有生活,有感情,诗中所写人物的心情是欢快的,所以这两首小诗,虽然也是一口气便读完,却让人觉得沉醉其中。相比之下,上面所分析的《杨柳枝》,便毫无回味可言了,而今日的学者周啸天,却大赞特赞其“含蓄之妙”“章法之妙”“剪裁之妙”,实在是皮相之论。

四、总结

白居易、刘禹锡作为中唐的两位大诗人,诗歌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大体风格而论,本来并无优劣,然而就具体诗作而论,有时也还是能看得出好坏。本文讨论的三首小诗中,刘、白二人的风格都是比较明显的;在讨论各自风格的同时,本文就三首诗的评价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首诗,刘明显都逊白一筹。

作者简介:袁湘生,男,27岁,硕士学历,广东科技学院应用英语系教师。出版有专著《白居易诗词新释》。

篇四:两首小诗

《雾里》

“谁在前面”你曾经这样惊恐

孤独的向前走着

身体止不住的发抖

憔悴的脸上满是迷茫与无助

没有人听到你的呼唤 任由泪水滴到看不到的地上 缓缓地向黑暗的身后流去 掉进渐渐逼近的深堑

我急匆匆赶来

一把拉起你的手

向着看不见的地方跑去

当有一天你跑累了

甩开我紧握的手

愤愤的走向来时的路

我说

亲爱的,我看不清你了

《雾里》

远处有声音路过 我好想看到前面的影子 飘飘坠坠飞向深处 缠着一根若隐若现的青丝

身旁经过许多脚步 却始终一个人踽踽而行 款款而来又翩翩而去 飘摇如同一片叶子

是否有脚步为我走来 那是怎样的一种孤寂 无数时空无法消灭的恐惧

跌跌撞撞的蠕动 比不上无助的悲哀 因为我看清了朦胧的未来

篇五:两首小诗p52

两首小诗

育才学校的老师、同学和工友,大家都相亲相爱,像一家人一样,因为陶行知校长总是用“爱满天下”这四个字来教育大家的。但是,这些学生们毕竟都是还没有成熟的孩子,相聚在一起,也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碰到这样的事,是批评吗?是训斥吗?是责怪吗?请看陶行知的好办法吧!

有一天下午,两个小同学为了一件小事翻了脸,在走廊里吵了起来,吵得可凶啦!两人互不相让,指责对方的话越讲越难听,最后竟互相对骂起来了。谁来也巧,刚好被陶校长碰上了,他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们。两个学生在校长面前都感到有些窘(jiǒng)了,但又不甘示弱,互相瞪了对方一眼,总算扭着脖子走开了。

第二天晨会上,陶校长说话了,昨天下午,看到两个同学发生了摩擦,越摩擦,火气越高,最后竟互相对骂起来了。现在,送一首小诗《骂人》给这两位同学,也给大家。接着校长就大声地朗诵了这首诗:

你骂我,

我骂你。

骂来骂去,

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

同学们明白了小诗的内涵,哈哈大笑。笑声刚落,随即有一个大胆的同学高声说:“我来和一首《打(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两首小诗)人》的小事:

你打我,

我打你,

打来打去,

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

同学们听罢都发出了赞赏的笑声,校长也连声称好。从此之后,育才学校的学生偶尔发现谁要动肝火了,旁边立即就会有人朗诵《骂人》和《打人》的诗句,提醒它们要息息气,醒醒头脑。所以育才学校的同学们,天天生活,学习、劳动在一起,偶尔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很少有骂人或打架的。这要比训斥、责怪的效果好得多,比讲大道理要好得多!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终生受用。

1.形近字组词。

窘(

穹( ) ) 竞( 竟( ) ) 摩( 磨( ) )

2.根据上下文内容,判断读音。

(1)两个学生“互相瞪了对方一眼”中的“瞪”应读(

(2)“我来和一首《打人》的小诗”中的“和”应读( )。 )。

3.“说来也巧,刚好被陶校长碰上了,他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们。”从“不动声色”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两首小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首诗是___________送给同学们的,第二首诗是晨会上__________和的。它们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是怎样理解陶行知的“爱满天下”这四个字的?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中窥豹 以小见大

“以小”是为了”见大“,即透过一根小管子,看到一个庞然大物——豹。”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写出深刻的含义,反映一个重大主题。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环绕我们的大都是平凡小事。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两首小诗》这篇文章描写的就是校园中的平凡小事——陶行知看到两个孩子吵架,巧妙地用一首小诗教育他们不要吵架,巧妙地用一首小诗教育他们不要打架。学生们深受教育,明白了吵架、打架都是不对的,有矛盾的时候,要息息气,醒醒脑。事情虽小,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并且让我们体会到了陶行知教育方法的高明和巧妙。

这种习作方式的”小“与”大“并非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而是对立统一的:”小“是现象,是事例,”大“是本质,是文章的中心,”大“是通过”小“来反映体现的。

6.有一篇题为《意外》的习作,大意是这样的:“爸爸有个坏习惯——喜欢赌博。妈妈为此和他吵过许多次。不久前,爸爸发誓今后再也不参与赌博了,全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一天,妈妈发现家里少了300元钱,就责问爸爸,爸爸犹豫了半天也不肯说。妈妈很伤心,以为爸爸恶习难改。后来真相大白,原来是爸爸骑着没有牌照的摩托车上街,结果被罚了款。这真是个意外。”

你认为这个同学这样构思做到了“ 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吗?谈谈你的看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