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小油灯阅读答案
篇一:一盏油灯(含答案)
一盏油灯
刘超
生日这天晚上,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口上加放着一枚乾隆年间的铜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过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钱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三十年前,五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事的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墨污油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用不着,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本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本不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了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黑暗,没有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十七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时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刚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归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唯独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
我愿用身躯做瓶,血液做油,筋骨做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开头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说它“极普通”是因为:________说它“极不普通”是因为:_______ 。
解析:这道题要在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这篇文章就是写小油灯的“极普通”和“极不普通”。“极普通”在文章开头写得很清楚。它“极不普通”是文章重点叙述的内容,解答时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内容。可以从小油灯的来历、经历、与“我”的关系几方面来思考。
答案: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做的;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2、用曲线在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解析:这道题要分两步解答,先在题目指定的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第四段主要写当年使用油灯的地点、原因以及油灯的作用,因此,油灯应是描写的对象,找出描写油灯的句子并不难,“暗淡的光环??宛如一片星星”。说明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描写的语句表达了“我”对油灯的什么感情;二是描写的语句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有了思路以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就可以了。
答案:“暗淡的光环??宛如一片星星”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
3、文中“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抓住文章中第9、10、11段的内容进行思考。妈妈的话点明了油灯的作用,油灯伴随着“我”到塞外、战场,为“我”驱散寒冷,驱走死亡的阴影。
答案:油灯已不是普通的灯,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与“我”不可分离,它融进了“我”的生命,表明油灯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
4、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是:_______ 。
解析: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先要了解其内容。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段表明“我”的决心——用全部生命做油灯,然后再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我愿发扬油灯精神,为人民贡献一切。
5、选择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后面说的“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D、“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油灯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最好采用排除法。先认真读选项,发现错误就排除;如果没有发现错误,也不要马上确定答案,要把所有的选项看完之后再确定。A项没有发现错误;看B项,它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文章内容并不是歌颂“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品质,可以排除;看C项,文中说“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但不是“我”的象征,可以排除;再看D项,只要把文中这句话完整地看一遍,就会发现此项说法不正确,应排除。
答案:A
篇二:一盏油灯
一盏油灯
生日这天晚上,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枚乾隆年间的铜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
通过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此柴油,
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 年前,5 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
电灯,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
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的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墨污油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
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
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
你还小,用不着,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
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那盏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
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
委屈,看到了我的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
说
17 岁那年我投笔从戒到塞外,临行时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
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归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
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
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基础知识讲解】
“铜钱”是古代的一种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
“魂牵梦莺”指梦里惦着,白天想着。
“贫瘠”主要指土地薄弱,不肥沃。
“不谙世”指对人情世故不太熟悉。
“厮守”是指相互不分离,呆在一起。
“猫耳洞”指很小的洞。
“投笔从戒”是指文人从军的意思。这本是一个典故,后汉时超家境贫寒,在官府作抄写工作,
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生活呢!
本文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枚乾隆年间的铜钱,
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鸡肠来形容油灯的捻,极为形象。
则在描写教室里的一盏盏油灯时作者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写到“晚自习的时候,
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
一起,宛如一片星星”。这里既写出了学生们的勤奋,又将他们的天真之处描绘了出来。文
章的最后一句,作者也用了比喻的手法,“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
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一比喻无疑是作者无私奉献的宣言书,是作者从这盏小油灯和身上获
得的最伟大的精神。
【阅读技巧说明】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小说,全文以一种朴实的文风,清纯的语言写了自己童年的一段让他终生
不忘的旧事。尽管题目是“一盏油灯”,但小说是在借着这灯来写人,来写一种精神的。这个
人就是“我”的母亲,而这种精神就是那种像油灯一样的永远照亮别人,永远奉献自己的精神。
作者之所以会对这盏灯给予了那么多的感情,就在于这是他的母亲送给他的,“妈妈说:有
了灯,就没有黑暗,没有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而这样的嘱咐又使
他永远留下这盏灯的内因所在。阅读这篇小说,要注意从小说当中所流泄出来的那种浓浓的
深情。
【阅读能力提升】
这并不是一篇太难的文章,但对于小说中所描绘的过去的那种生活,对今天的大部分学生来
讲是并不熟悉的,由于对这种生活的陌生,所以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方面就难免会有些隔膜。
这样要读好本文就要在提升读者的情感方面下些功夫,只有这样也才会理解作者在小说最后
所抒发的“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这样的感情。
而要从情感上进入作品,除了要用心去阅读作品外,还要注意在平时多去体验一下实际的生
活,多去积累一些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提高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深度,这样的话,就
可以较为容易地走进小说的世界之中。“生活是打开文章的金钥匙。”
【基本技能训练】
1、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油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① 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 (不超过15 字)
② 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 (不超过 20 字)
2、第四段画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 (不超过18 字)
3、“令我陌生的表情”指的是()的表情。(仅限 2 字)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
说? 。(不超过15 字)
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 (不超过 20 字)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 。(不超过15 字)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了我的生命”
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D、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E、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
F、“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小油灯在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详解答案】
1、① 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制作的;② 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溶进了我的生命。
(要阅读了本文之后,理解作者的这句话并不是难事。)
2、突现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因为作者当时年龄不大,所以对油灯是有好
奇心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可知,这段文字是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的。)
3、愤怒;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母亲有这种表情。(回答本题也要依据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以及“我和”母亲的关系,母亲的性格等方面去理解。)
4、油灯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从作者最后几段的叙述中可知,“我”在各个
方面已经把油灯的品质承继了下来。
5、我愿发扬油灯精神,为人民贡献一切。(作者最后这句话是作者对油灯精神感受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本小说主题所在。)
6、ACE。(B 项不能说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油灯精神的,关键是通过灯来记事写人的;D 项本文不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而是记叙自己成长经历的叙事散文;F 项不是“反衬”。)
篇三:四年级上(好) 六单元《一盏小油灯》阅读和“第一次”作文
四年级上 六单元《一盏小油灯》阅读
一盏小油灯
在我家新做的写字台上,放着一盏擦亮了的小油灯,它与漂亮的台灯比起来,极不相称。一次,妈妈要把它拿掉,我急忙阻拦:"妈妈,不要拿掉,放在这儿有它的用处呢!"我把小油灯重新擦了一遍,放回原处。
提起这盏小油灯,还得从头说起。
我刚上小学时,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家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爷爷亲手做的小煤油灯。小油灯制作非常简单:灯身是一个小玻璃瓶,灯芯是用粗糙的纸捻成的。夜幕降临,小油灯亮了,发出温暖昏黄的光。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油灯前缝补衣服;我呢,也总是伏在灯下读课文、做数学题……
一天一天,不知不觉地我越来越喜欢这盏小油灯了。每当我全神贯注地学习时,小油灯总是默默地陪我完成作业。有时,我遇到难题,眼睛模糊了,小油灯就渐渐由小变大,仿佛变成了老师慈祥的笑容,好像在激励我说:"明明,要开动脑筋,可不能半途而废啊!"于是我揉揉眼睛,振作精神,又认真地做了起来,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被我征服了。我因生病落下了功课,老师也是在这盏小油灯下为我补课。就这样,在这盏小油灯下,我学会了一加一等于二,学会了读书写字……小油灯发出的光尽管不大亮,我却感谢它,敬佩它。因为它把光明献给了别人,将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耗尽了……小油灯每天晚上为我照明,一直陪伴了我两年多,使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上三年级时,爸爸接我进城上学。临走时,我背上书包 带上小油灯。爸爸见了,笑哈哈地说:"城里有电灯,你还要它干什么?"我听了,没有回答,爸爸哪里知道我的心事。我抚摸着小油灯,心想:"小油灯啊,我的好伙伴,咱俩永远不分离。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的启蒙老师。"
现在,我仍然把小油灯摆在写字台上,因为它能(鼓励 勉励 激励)我好好学习
1、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句子意思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夜幕降临( ) .
我们的营房背靠高山,面临大盐湖( ) .
3、在文中用“||”把文章分为四个意义段,写出每段的段意。(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我把小油灯重新擦了一遍,放回原处。”“重新”说明什么
5、我知道作者写“一盏小油灯”是为了赞扬什么?
1、 重新说明小油灯对我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我十分珍爱它。
3、赞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生中有无数个“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我们总会碰到许多困难,遇到许多挫折,也正因为是“第一次”,我们总能收获更多的希望和喜悦,请你打开记忆的门闸,回忆生活中的“第一次”,选择其中的某一次,写一篇作文。350-400字之间。
篇四:一盏小油灯
一盏小油灯
徐刚民
母亲出生于民国二十年,刚生下来时,就失去了父亲,是靠养父把他拉扯长大的,母亲的人生节点里,始终与饥饿、贫困、屈辱、辛劳、挣扎为伴,步步泣血。
父亲的童年,是从生死的边缘爬过来的,爷爷靠赌博输掉了奶奶、输掉了姑姑、输掉了父亲本应引以为生的所有本钱。父亲几经波折,九死一生,直到二十九岁才有了我的母亲。那时他已参加工作,常年在外,母亲就成了家里唯一的主人,大大小小的事情就靠她一个人苦苦的支撑着。
一九五一年,随着姐姐的降生,母亲有了第一个孩子,从此,命运也把她带入了为子女终生辛劳的苦难岁月。母亲先后生养过七个孩子,一个孩子半途夭折,六个孩子的成长,耗尽了她一生的心血。在那个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又遇到了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很多家庭没有粮食,贫病交加,命悬一线。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中,母亲依靠自己的坚韧和勤劳,五十年代开荒种地,六、七十年代挣工分,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她和男人一样,起早贪黑,拼死拼活的干,把一个个子女送入了成年。
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缠着小脚,本来干不了重活,可在我们家,凡男人要干的活,母亲都要去干。我们村是一个山区村,海拔在一千多米以上,除过上代拓荒人留下的一百多亩红粘土地外,什么也没有。住在山里没有水喝,没有柴烧,这也成了母亲一生中最大的苦难。大集体那个年代,其他男人在家的人,都要养牛,生产队每年收完粮食后的麦秸、玉米杆、豆杆等都分给了养牛户,我们家什么也没有,母亲只有背上背篓,去到二十里外的龙王庙、碾子凹的地界上去偷柴禾,由于那时森林管护很严,没有现成的干柴,背回的都是些刚砍下来的鲜松朵、鲜柏朵,重量大,效率差。每到做饭时间,家里的房子周围浓烟滚滚,母亲就是这样在烟熏火燎中把生食做成了熟饭。一天一天,长年累月,在这样的环境中,母亲终于落下了病根,患上了肺癌,后来发现时已进入了晚期,在不知不觉中,生活夺取了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母亲到死也没有明白过来这个道理,她只知道这是为了养活儿女,只能这么去做。
在农村,一个家长要面对的事情,母亲也要全部扛下来,就是靠忍耐、宽容、厚道,甚至乞求。那年秋季,我大概有四、五岁的样子,全村妇女都在生产队的大场里晾晒黄豆,我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边玩耍,不知什么原因,一个比我大一点的远房表姐,狠狠的在我脸上抓了一把,鼻沟间一下子流出了血,我哭着跑到母亲跟前,本想让母亲护展一下,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替我擦了一下脸上的血。这时,坐在一旁的一位大娘看不过去了,就让我去告诉姑姑,我跑到姑姑面前,谁知姑姑反而大声斥责我不是,我气得直哭,当时在场的人都为我不平。但母亲只是从眼里挤出了几点眼泪。她能说什么呢,孩子在一块打架是常有的事,加之姑姑从小娇生惯养,向来蛮横无理,谁又能把她咋样呢!
在那年月,一个生产队一年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但就是这分粮食,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求爷爷告奶奶,让别人给挡缺粮款不算,分下的粮食,母亲一个人背不动,只能求助于人,人家方便时帮一下忙。不方便就靠母亲一个人往回背,每次剩下的粮食只有留在那里,可等下一次回来拿粮食时,总能发现粮食被人动过,眼睁睁看着一家人分到的救命粮,却无法全部拿回家。有一次,生产队在离家一公里外的山粱上分红薯,母亲就把我领上,等队上把红薯分下来时,已到深夜,可背红薯是份量活,离家又远,没有人帮忙,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都回了家,地里只剩下我们母子俩,没办法,她只有留下我看管红薯,自己一个人往回背,那时,我只有七、八岁,由于夜深人静,山里的猫头鹰不时发出一阵阵怪叫,我害怕急了,头发一根根竖了起来,不知等了多长时间,终于听到远处传来了母亲的脚步声。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女人之一。过去,农村没有电,粮食都靠老祖宗留下的石磨子去粉碎,庄户人家养的牛,就成了家里的命根子,轻易不借给人用,由于我们家没有牛,每次磨面就靠母亲一个人去推磨,就这样一年一年,她取代牲口,满足了一家人的吃喝。有一次,一个远房的姑姑,答应母亲使用她们家的牛拉磨,母亲就把牛拉回家,等把粮食磨完后准备卸磨时,可能由于天气热,大犍牛脾气大发,一下子用犄角把母亲抵倒在地,半会动弹不得,好在被邻居及时发现,捡回了一条老命,母亲整整在家休养了两个多月。那年月,农村缺医少药,根本没有医疗条件,就是靠大病扛,小病养,艰难度日。在我们家里,老是离不了一个大缸,那些都是用野菜做成的酸菜,母亲经常是饿了一碗酸菜,病了一碗浆水,就是靠这些最原始的生存手段,去维持自己的生命。记得在一个夏季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刚刚睡下,突然牙疼发作,她大声哭叫,在地上打滚,仅有的油灯也耗尽了最后一滴油,屋里黑咕隆咚,让人悚的发慌。母亲让我到邻居家借点油,我摸着黑,连跑几家,可能由于夜深人静,也可能是我人小,一些家连门都没有叫开,最后两手空空回到了家,这一夜,母亲是怎样熬过来的,可想而知。在以后的成长里,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成为一件抹不平,挥不去的死结。油灯就像我的母亲,它虽然很小,没有万丈光芒,但它每时每刻都发着亮光,照耀者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油灯也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耗尽自己的最后的一点油,油尽灯枯。
在母亲人生的字典里,只有付出,从来没有回报,就连她的离去也不附加任何条件。一九九二年冬季,母亲经常感到胸口疼痛,身体也越来越难以支撑。于是我和哥哥、弟弟商议后,立即动身去省人民医院为母亲检查,最后确诊为肺癌晚期,我们始料不及,怎么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呢?无奈!头脑冷静后,还是反复咨询了一下医生,在确认无法医治后,我们陪着母亲,先后参观了省历史博物馆等景点,也算是我们唯一一次陪伴母亲旅游。回到家里后,大家装作和往常一样,一切如旧,仅靠简单的治疗,维持着母亲最后的生命,直到她病重睡倒,至死母亲连自己患什么病都不明白。
母亲是在孤独中离开人世的,她一生中养育了六个子女,但就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她们一个个难以尽孝。大姐重病在身,算是勉强伺候了母亲一个冬天;大哥早年丧妻,孑然一身,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弟弟一家住在城里,弟媳腿有残疾,还要上班;大妹刚刚坐月子,哺乳幼子;小妹正直新婚,难破农村旧俗,好像老天爷故意作梗,与我母亲过不去。只有妻子在顽强料理家务的同时,尽心尽孝,为老人送药送饭,直至去世。
母亲是笑着走的!她已十分满足,她带走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给子女留下了坚韧、朴素和宽容,这些东西足以使我们终生享用。(原创作品,剽窃必究)
作者简介:徐刚民,字仲德,号山客,男,陕西商洛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北京卫戍区警卫二师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九八四年参加工作,任职于商州区政府部门,主任科员。著有《徐氏宗谱》、《巩氏家谱》、散文集《山客拾录》等八十多万字作品。现退居二线,特长民间文化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任商州民间文化研究会主席。
撰稿人:徐刚民 邮箱:1067495041@qq.com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柴湾社区十七楼一单101号
联系电话:13992469589 邮编:726007
篇五: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502班暑假学俱乐部阅读内容
1. 风雪夜中的一盏灯
我家对面有一座山,山腰上有一所学校,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
隔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和绿油油的稻田,我的窗户正好对着学校里张老师的窗
户,我常常喜欢向那里眺望。每晚,那个窗口都闪烁着灯光。
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天气也格外冷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我早早
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 一觉醒来 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 透过纷纷
扬扬的雪花 张老师的窗口像往常一样闪烁着灯光 在这沉沉的雪夜 这灯光
显得分外明亮 、 耀眼 ,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 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爬上小楼阁,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背"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赶到老师窗下,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寒风夹着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不住
往里灌,年久失修的窗扇也在风中不住颤抖着。张老师握着红笔,正在批改作业。他不停地跺脚,还不时放下笔来,往手里哈着热气,灯光照着他清瘦的面庞和冻得发青的嘴唇,他的鼻尖和耳朵冻得通红……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贴着窗户,轻轻地叫了一声:"张老师"。他吃惊地抬起头来,认出是我,便急忙打开了门……回到家,我又钻进被窝,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张老师穿着厚厚的新棉衣,做在红红的炭火旁给我们批改作业,他的眼睛闪着光,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张
老师窗口的灯光却无论风霜雨雪,暑往寒来,每天都亮到深夜。他是在用青春和心血点燃着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
喜欢( ) 前进( ) 寒冷( ) 急忙(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分外( ) 吃惊( ) 明亮( ) 往常( )
3、 给文章第3自然段前部分加上标点。 3分
4、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序号上打"√") 2分
(1)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为张老师送柴,说明"我"尊敬关心老师。
(2)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老师伏案批改作业,说明张老师忠诚于党的
教育事业。
5、 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张老师冬夜冒着严寒为学生批改作业的一句话。圈出文中反映张老师冷得厉害的词语。 2分
6、 理解句子的含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1)"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难受是因为( )
a、 张老师冷得厉害。
b、 张老师工作到深夜,实在太辛苦了。
c、 张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那么恶劣,工作却那么辛苦,会把身体搞垮的
(2)"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文章写这一句是为了说明( )
A、"我"毕业离校已有多年。
B、张老师教出了许多学生。
C、张老师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
D、在漫长的岁月中,张老师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2 大 豆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古代称为"菽",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本世纪初,
大豆还只有我国和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几十年,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为栽培面积扩大的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有一亿多亩,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无霜期在一百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极广。东北地区、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大豆色泽有黄、青、褐、黑和双色五种。子粒大小差别很大:小粒品种百粒重只有四、五克,大粒品种百粒重可达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约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1、“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应选括号中的_____ _____字。
2、“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中的"多"是不能改成"都"的,因为_
3、对“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这句话错了:因“8-9点钟”最多只有一个小时,怎么能说开放“一个多小时”呢?
B这句话对的:因“8-9点钟”是指花初开的时间,“一个多小时”是指一朵花开放的全部时间。
4、明明说大豆的花“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又说“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5、文中在说明大豆“子粒大小差别很大”时,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2分)
3、一声尖响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
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的事。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 ;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
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