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春游池州杏花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2:12 写作技巧
春游池州杏花村作文写作技巧

篇一:池州·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对家乡的传统调查报告

调查项目:家乡的传统文化之杏花村

调查地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郊

调查时间:2015年10月5日

调查人:乔佳丽

调查对象:牧童遥指的池州杏花村

调查视频:池州·杏花村(拍摄:汪惠珍 后期:乔佳丽) 杏花村概况: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杏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郊,约13520平方米,内有杏花村古遗址,杏花村古井,六朝长廊等景点,古有酒肆产名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任池州刺史,并著《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吟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迷人的花和诱人的酒。世人誉杏花村为"天下第一诗村"。

诗村景致:杏花村内有六朝长廊、鱼龙桥、古戏台、青莲馆望华亭、怀杜轩、郎遂故居、昭明堂、醉仙湖、窥园等景点。杏花村景区着力打造“名人、名村、名酒、名

诗”特色,主体建筑保留了徽派的传统风韵,

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各景点展示了同杏花村有关的历史文化,大

量有关杏花村的诗歌的展现在景区的墙壁上,石碑上,书画上,折扇上等等。游人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古老打铁技艺,观看手工酿酒和品尝黄公酒。在村内行走,诗的芬芳,酒的香甜,村的意境全都扑面而来。

诗村历史:唐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年)时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杏花村,在黄公酒垆畅饮美酒后,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清明》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吟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迷人的花和诱人的酒,也吟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诗后,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探寻和感受杏花村的迷人。如清代诗人、贵池清溪人朱之梅作《杏花村》诗曰:“相传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两共幽。”顾元镜赋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箎。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山西人张邦教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联曰:“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

清代人郎遂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他自康熙十三年春月起稿,至康熙二十四年夏授梓成书,先后历经11年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传世。因诗而为一个村立志的《杏花村志》,也被收入我国《四库全书》。在《杏花村志》里记黄公酒垆,曰:“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梢头,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但是,自晚清以后,杏花村屡遭劫难。复建杏花村,一直是池州人心愿。1999,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晓荣先生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良好的投资环境所吸引,矢志建设杏花村,以再现杏花村“十里杏花,灿若红霞”的景致;2003年7月,完成杏花村古井文化区复建并对外开放;2009年,杏花村旅游区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这样诗史悠久的杏花村,这样“村酒村花两共幽”的杏花村,让世人为之热爱,让池州人为之自豪!我爱这醉人的池州杏花村!

篇二:池州杏花村嘉年华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生态嘉年华

活动时间:10月24日:12:00—18:00

活动地点: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露营区

活动内容:

? 13:30—15:00

蒙眼背人:限8个队伍参加,每队10人,其中至少含有2名女性。10名队员排成一列,将第一名队员双眼蒙上,背身后的队员通过15米赛道,随后被背的队员返回队伍后方,队伍最前方队员蒙上双眼进行背人,直到10人全部到达指定区域为止。根据团队完成时间决出冠亚季军。

? 14:00—15:00

搭帐篷比赛:以个人形式报名参赛,限报20人。由组委会统一提供帐篷,最后根据个人完成帐篷搭建时间长短逐出冠亚季军。

? 14:00—16:00

定向寻宝:详见“定向寻宝”方案

? 15:00—17:00

拔河比赛:限8个队伍参加,每队10人,其中必须含有2名女性。每轮以抽签决定对战队伍进行淘汰赛。

? 17:30—18:30

素食厨艺大赛:限20个烹饪小组参加,于10月24日18:30前将完成的特色菜交至评审组评审。

备注:

1. 拔河两边警戒区域一定要提前布置,警戒周围秩序维持

2. 蒙眼背人的起终点线布置

物料:

拔河:哨子、绳子(当地准备)、红布条

背人:眼罩、起终点绳子

搭帐篷:帐篷若干

厨艺:一次性筷子、餐盘

篇三:池州旅游介绍---我的家乡

池州旅游景点介绍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池州市最有名的旅游胜地是九华山,它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州,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境内群峰竞秀,悬崖断壁,怪石嵯峨,谷幽潭深,流泉飞瀑,秀丽奇巧,有大小山峰数十座,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更有日出、云海、佛光、雾凇、雪霰等蔚为奇观,素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大诗人李白曾来此畅游,睹其秀丽奇异,九十九峰如莲花盛开在蓝天白云之间,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赞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并在与友人唱和的诗序中咏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

此九子山易名为九华山。

著名景点

九华山风景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池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贵池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至县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秋浦河、杏花村

池州基本信息

区号:0566

邮编:247000

面积:8272平方公里

人口:158万

行政区划: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 经纬度:东经116°38′至108°05′,北纬29°33′至30°51′之间 气候描述: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

池州游玩娱乐项目

太白茶艺馆

九华山太白茶艺馆坐落于九华山“芙蓉桥”畔,“太白书堂”内,左与祗园禅寺和聚龙大酒店为邻,右有百岁宫地面缆车相伴,是有人香客朝九华山的必经之路。游人可在此交友品茗、欣赏禅茶表演。 池州必去景点推荐

池州傩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戏: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

文南词

文南词是戏曲剧种。又称文词戏,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 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

《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青阳腔

戏曲剧种,被称之为京剧鼻祖。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池州人文风情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

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篇四:贵池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作文教学课随想 庞秋兰

语文散发着墨香,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长期以来,一谈到上作文课,学生就谈写色变,老师对此也深感头疼。

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可以听一听优秀教师的作文教学课,在2013年5月23日我终于如愿以偿,“池州市小学作文教学研讨暨优质课评选活动”在贵池实验小学举办,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有幸前去听课。两天的时间里我一共听了五节优质作文观摩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上的这些课,让人赏心悦目,整节课感觉老师们教得轻松,孩子们也学得愉快。在他们的课堂上师生情绪饱满

,气氛和谐,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创设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听课过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课前氛围必不可少。几位教师在上课前都作好了充分准备,有做游戏导入课的,有唱歌方式导入课的,有和孩子们交流导入课的。其中,石台县七里中心学校的储新华执教的的作文题目是《成长的烦恼》。储老师伴随着《小小少年》歌声走上讲台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后,老师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烦恼用简短的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并放入一个小盒子内,随后老师随机抽取几张纸条当场读出来。这种新颖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孩子们兴趣十足,加上教师语言幽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孩子们学习写作文轻松,愉快。比如何大同老师的《泥土的味道》上得特别好,一个“趣”字贯穿其中,把孩子们带入快乐的境界,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怎么表达。一句句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学得多么的轻松而愉快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孩子们怎能不爱上语文,爱上作文?

三、老师的激励无处不在。当孩子们的回答正确时,老师马上进行语言激励:“你真聪明!”“你爱学习!”“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等等??或者行动表扬:“把掌声送给他!”老师的激励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感、自豪感。

四、在作文的写法上,教给学生方法。即让学生体会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学生作文之所以老套,缺乏创新是一方面,但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也让学生墨守成规进入这种盲流中。体会事物的丰富多彩,即事物内部相关联的内在联系,这样开发学生思维联想空间,体会事物内部关联是很有必要的。青阳县实验小学的汪龙平老师教授的动画片《无翼鸟KIWI》观后感在这方面就做的很成功,汪老师首先播放了一部短小却很精彩的动画片段,然后老师又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在汪老师的指导下由物及人,联想到很多方面。感想谈得很深刻,写作文时自然也就文思如泉,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人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听了这些课,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极其深厚严密的教学语言,以及非常精彩的教学设计。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断虚心地向老师们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

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这样的活动要多开展,作为一个教师,多听一些好课非常必要,对自身的锻炼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听课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篇五:杏花村游记

杏花村游记

----傩戏文化

2010年12月15日在我们章青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参观了杏花村,虽然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但踏雪寻杏花也是别有一番趣味呀!让我们在观赏杏花村的同时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提起杏花村,人们不禁会联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据史料记载,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笔下牧童那一遥指的“杏花村”,就位于贵池城西: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山庄,山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著名。酒垆院

里有一口“黄

公井”,水似

香泉,汲之不

竭,用此水酿

出的酒,为时

人所争饮。

自《清明》

诗后,杏花村

声名远播,历

代文人墨客慕

名而来,登楼

把酒,吟诗作

赋。据统计,

池州有史可查

围绕杏花村歌

咏的名人诗家

就有300多

人写有的70

0余篇诗作。

杏花村也因此

赢得“天下第

一诗村”之美

誉。至清代,

此地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已形成平天春涨、铁佛禅寺、百浦荷风、黄公酒垆等名闻遐迩的“杏花村十二景”。时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并被收入《四库全书》。以村建志,这在我国传统的志苑中,绝无仅有。

池州杏花村位于贵池西郊,古有酒肆,产名酒。南至齐山湖,北至钵顶山,东接西门吊桥,西临秋浦河边,杏花飞雨,横贯十里。

昔日的杏花村杏林百亩,花艳如云,村中还有一家黄公酒垆,僻静优雅,浓酒飘香。当年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游览此地时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句。自后杏花村成为千古名村。《池州府志》记杏花村:“旧有黄公酒罅,后废。余井圈在民田内,上刻:黄公广润泉字。”明天启及清康熙、雍正时,曾相继于此筑事、建坊、葺祠。杏花村酒的盛名历久不减。古井仍存,井水清冽,俗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今“杏花村酒”仍为市场名酒。

十里杏花村,古有12景: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厢烟雨、茶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林、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州晓雪,一步一景,引人入胜。 杏花村有一口香泉井,《贵池县志》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杏花村古井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保护文物。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已不再遥远。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墙上有几个傩戏的面具,十分的有意思,我想通过对“杏花村”的了解来探索池州的傩戏文化。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炮铳震耳,旗伞如林。如今每到新春时节,在池州市许多山村,都能观赏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傩祭及其表演。

村民们戴上彩绘面具,举行庄重的傩仪,跳起粗犷的傩舞,演着精彩的傩戏。傩,这个从远古走来的民俗,今天,不仅寄托着山区群众吉祥安康的美好祝愿,而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瑰宝,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远古奇葩蕴神韵

池州傩,属《论语》中所载“乡人傩”。它起于明代、盛于清朝,主要流布在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尤其集中于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等山乡的姚、刘、章、唐、姜、杜、汪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当地素有“无傩不成村”之说。

据介绍,池州傩是一种在“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坛、或社树下)的范围内活动、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它既无职业班社也无专职艺人,传承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宗族师承,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进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傩舞是正戏演出前后的舞蹈,一般情节简单,寓意较深,内容多是驱灾逐疫、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语,舞时大多用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节奏明快,动作性强,粗犷有力,有一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其经典之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

等。池州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

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唱腔分为

高腔和傩腔两大类。

已故的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

长王兆乾先生称池州傩为“古文

化的层叠积淀”。从现存的池州

傩可以看到,它既有着原始的自

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

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

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

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

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

面,也可看出变文、词话、傀儡、

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其

影响。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它

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

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

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恢复保护现风采

1949年后,被视作“封建迷信”和“旧文化”,傩事活动在池州逐渐式微,“文革”期间更是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池州傩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 1987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地区文化局、贵池县等单位联合在池州召开了“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北京、江西等1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深入当地山村考察观看了几个村社家族的傩仪、傩舞、傩戏。这是池州傩第一次向外界展示,得到了很高评价。从此,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慕名前来实地考察研究。

池州傩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市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鼓励引导乡村傩事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同时,组织有关部门以挖掘整理为重点,积极采取抢救保护措施。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抢救整理出《苏秦团圆》、《张仙送子》等14

个傩戏散曲影响性剧目。搜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傩艺资料,主要有零散于民间的文字资料(宗族家谱、曲谱等)、实物资料(面具、龙亭、服装等)和口传的、非物质化资料(艺人唱腔、表演程式等)。并依托市黄梅戏剧团,成立市傩艺团,组织专业演员深入乡村学习,把散落在民间的傩戏傩舞搬上正规的大舞台。

如今,池州傩不仅在春节期间活跃于池州山野乡村,而且还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几年,池州傩艺频频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舞台上亮相。特别是今年元月,贵池区梅街镇10位农民组成的“吉祥傩舞团”赴沪演出,原计划只演一周,未料却大受欢迎,被邀请方再三挽留,最终历时一个月共演出了120场,观众达10万人以上,上海有媒体为此报道《池州“傩风”劲吹黄浦江》。

薪火相传走新路

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毋庸置疑,池州乡傩恢复30多年来,亮点频闪,日益光彩夺目。然而,透过其“热闹”的背后,令人却有着薪火相传的担忧。池州市民间傩戏专家檀建新就此作过深入的调查,他认为从目前现状来看,存有三大隐忧:一是有傩事活动的自然村在萎缩,2000年前后有40多个,而近年来只有30个;二是演艺班子青黄不接。在许多傩戏班社中,主要演员多为年迈体弱者,大的有80多岁,小的也有60多岁,中年骨干演员不足30%。一旦老艺人因生病等原因不能表演,整个演出就面临瘫痪状态;三是傩艺质量下降,随着一批老艺人相继去世,他们拥有的一些绝活如“高腔”、“舞回回”等难以得到真传。一些相关人士也指出,现在,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他们无暇用心学习傩艺,而主要靠“口传心授”这种脆弱传承方式的池州傩,确实存在着后继乏人的担忧。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池州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就此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他们认为,首先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政府要把傩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入当地重要的发展规划,做到有法规保护、有政策支持、有机构管理、有人员办事、有经费保障;其次,重视和加强傩艺队伍建设,除了选择好各级“非遗” 传承人外,应采取鼓励政策,建起年轻一代的傩艺骨干力量;第三,创建保护区,将刘街、梅街、茅坦、墩上、里山等重点乡村划定为傩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一系列积极扶持办法,确保这些地方傩事表演不中断、场所不毁坏、队伍不流失、技艺不失传;第四,适应时代需求,打造傩文化产业,尤其要根据池州是旅游地区的特点,要把傩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旅游“嫁接”,让池州傩既能走向市场、扩大社会影响,也能走出一条自我保护、有效传承的新路。 古风悠悠,池州傩以其古朴丰厚的魅力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精心呵护,使这远古的声音世代相传,永不消失。

池州傩是祈福纳祥、喜庆和谐的民间文化,是村庄的古老记忆,是先民栽种的“精神植被”,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浇灌它,呵护它,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代的“守林人”。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