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评许小年的股市谬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33:27 初中作文
评许小年的股市谬论初中作文

篇一:经济学家许小年:这次股市狂潮不知如何收场

经济学家许小年:这次股市狂潮不知如何收场

来源:新浪财经|2015-06-11 01:45:00

导读:

发股票就能保增长吗?大家现在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这种皆大欢喜的全民盛筵中,根本性的问题被喧嚣的泡沫掩盖了。到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再来谈国家的转型、企业的转型,有可能对很多企业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不创新,增长就维持不下去

过去200年间,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创新,在技术方面不断突破,从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发明,到后来的铁路、电力、内燃机、计算机、核能,一直到今天的移动技术、互联网技术都是拜创新所赐。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无数发明家、企业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制度环境,在创新过程中,

不仅为自己积累了财

富,也为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出创新这个课题?照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维持高速增长了,必须要靠创新,要靠效率。

但是在过去十几年间,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效率在提高,速度在放缓。也就是说我们在技术、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增长,就只能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所以在过去十几年间,我们看到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个经济增长模式到现在我认为已经走不下去了,必须要改变技术,改变经济体制,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改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就是在技术上、制度上进行全面创新,才能够用现有资源维持经济高速增长。

关于创新,我个人的理解,它并不仅仅是技术、产品的创新,实际上还包含了很重要的制度创新的内容。这个制度创新的内容既包含国家宏观层面的制度,又包含企业微观层面的制度。这些制度如果不能随着形势发展及时改变,我们又会像过去十几年那样,国家依靠投资驱动,企业依靠资源投入来维持企业发展,宏观、微观层面上都是同样的模式。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这个增长就维持不下去?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你再追加资源,增长速度也会放慢。从宏观层面来讲,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今年一季度,无论是生产的角度还是消费的角度,发电量、企业的利润等等这

些经济指标,都是向下的。这些都表明传统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强弩之末,都在放慢。

发股票可以创造财富吗?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

在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本届政府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也就是“新常态”。“新常态”是什么,各个方面的解释不一样。我个人理解的“新常态”有三点:第一、我们不再以过高GDP的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第二、我们不再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过高的GDP增长。第三、要依靠改革和创新来创造新的红利,来维持经济增长。

我认为这三点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新常态下旧思维在回潮。当经济数字不断低于我们的预期的时候,旧思维又回来了。这个旧思维回来体现在什么方面,大家都可以看到,

好像银根正在放松,

似乎政府又在花钱投资,又在拉这个内需那个外需。过去十几年间旧常态下的惯常做法又回来了。这样的做法在过去没有解决问题,在今后依然无法解决问题。

发钞票不能保增长,发股票就能保增长吗?大家现在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你跟他谈什么都没用,因为他一天到晚想着的都是今天股票又涨了多少。在这种皆大欢喜的全民盛筵中,根本性的问题被喧嚣的泡沫掩盖了。也许到泡沫破灭之后,我们才会去谈创新,现在大家都没有心思。

发股票能保增长吗?这是我们要问的问题。股市当中融到的资金是否进入到企业了呢?股票的繁荣是否降低了融资成本?这些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没有人问,也没有人思考。等到破灭的时候我们再来谈国家的转型、企业的转型。但是很遗憾的是,有可能那个时候对很多企业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我不反对各位去炒股票,但是同时要思考企业如何转型。股票市场的繁荣,说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中欧教给大家的是什么?不会教市场上流行的那些胡说八道,我们都知道,股本资金的成本远远高于债务资金的成本。我只挑出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极其荒谬的说法来说明一下这个说法的有害性。

一个说法是说我们用股市融资,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因为很多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或者说贷款利率非常高,因此就上了股市。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基本的公司财务的原理是什么?是股本资金的成本显著高于债务资金成本。现在怎么搞成股市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呢?

股市上圈的钱成本更高,成本要远远高于银行的成本。之所以很多企业感觉股市上资金成本低,是因为我们的股民不懂投资,就冲进了股票市场。在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要比债务资金的融资成本高7-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你在银行可以拿5%-6%成本的贷款,你在股市上融资,股民要求12%-13%,否则股民不干,简单来说,因为股民承担了比债权购买者更高的风险。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而现在我们就是违反了这样的基本常识。

篇二:让吴敬琏和许小年的胜利告诉未来

让吴敬琏和许小年的胜利告诉未来!

该是总结的时候了。因为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的确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头。有人说,中国股市已经崩盘,但在我看来,中国股市还在,它有70%的筹码不能流通,它不会崩盘,它能有的,只是信心的灰飞烟灭!但毋庸置疑,对中国股市,对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体系,甚至对中国政府的信用而言,信心的死掉无疑便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了。

而在这灾难徐徐降临的日日夜夜里,我经常思忖的一个问题便是,到底谁是中国股市真正的赢家呢?

有人说,真正的赢家是那些靠“权钱交易”发达了的人;有人说,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成功圈钱了的上市公司;还有人告诉我,目前的场外资金便是真正的赢家,因为这些资金大可以逢低介入,从容建仓了。但我依然觉得这理由不太充分,因为在我看来,钱财的聚拢或只是大浪淘沙、潮起潮落的事,而真正的赢家应该是那些钱财以外具有大智慧的人!

“古今多少事”,你大可以“都付笑谈中”,但不变的,却是时过境迁之后,有英雄气依然能驰骋纵横!

如此审视下来,我蓦然发现,原来中国股市十余年来只有两个真正的赢家——吴敬琏和许小年。

断言只有两个或许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有些人逍遥世外,虽睿智却并不为人所知,因此,愚昧若我,便只看到了这两张同样瘦削冷峻的脸!

不是么?他们的“泡沫论”批评和“千点论”预言如今都已实现,他们不是赢家,谁又会是赢家呢?

“枪手”的胜利?

其实,就像我在前面所述,其他表面上的赢家也有!

比如,面对如今整体低落的股价,便有社保、保险、游资等场外热钱在“不断进场”捡拾廉价筹码,但是,他们是赢家么?不好说。因为最终的得失还需要时间来考验。在我看来,他们其实也是在赌博。信心足么?未必!为何?盖因我们的股市中有太多政府“特赦”进来的“政策股”,有太多“王小石”“高勇”们“放马”进来的“关系股”。如此,这些热钱捡拾“可靠”筹码的回旋余地又有多大呢?场内老基金们都不得不“抱团取暖”,新入场又当如何呢?充其量再

“炒”一把而已!

此外,在监管层、券商、基金、咨询机构和广大中小投资者愁云密布的脸庞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貌似赢家的“张扬”面孔。这便是依然在电视上眉飞色舞或者咬牙切齿地要“为您介绍一档牛股”的股评家们。他们好像也很牛气,也是赢家,否则,上电视的风光、西装革履的行头又如何来的呢?

是的,他们中的部分人是赚了钱的,因此也算是小小的赢家。但其实,你只要仔细琢磨一下便知道,赚钱更多的是他们的老板,股评家们分到的,往往只是最后一小杯羹而已!我还知道,眉飞色舞的股评家们其实是哭的心都有的,因为一来他挖掘的“牛股”未必会涨,甚至可能暴跌,会使其信誉受损;二来即便顾钱不顾脸,那么在这样的市道下“拉活”也注定是不容易的。

思来想去,我有时倒是会可怜这些股评家,为他们的“铤而走险”惋惜,也为他们的“百折不挠”感动。毕竟,券商营业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时候,还就剩他们能告诉人们:中国股市还活着!

可在我为股评家们唏嘘的时候又有人提醒我,也大可不必那么“感动”的。因为他们也是老板们的“枪”,是为了混口饭吃或些许虚荣才“奔”上电视的。而一般来看,这做“枪手”自然是算不上高尚的!

这一点我当然知道。南雷北赵的,不都栽在这上面了么?

但有时我又想,人生在世,谁有能摆脱“枪手”的命运呢?诸葛亮厉害,也不过是刘备的“枪手”;刘备“老到”,也常充当孙权的“枪手”,而孙权睿智,也不得不当几回曹操的“枪手”。即便老奸巨猾、大智大勇、才华横溢的曹操,不也最终当了司马懿的“枪手”,为司马王朝扫清了一个又一个路障么?

所以,渺小如股评家们,做“枪手”总是难免的。因为即便如吴敬琏和许小年这样的经济学家,他们不也经常被人怀疑为什么集团的“枪手”么?否则,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多“名家”,那么多“股民”都和他俩过不去呢?

记得吴敬琏有“舌战群儒”的典故,为的是他的股市“泡沫论”。但那时,他的“泡沫论”却是那么“不得人心”,以至于五大经济学家要和他来个“公堂对决”!他到底作了谁的“枪手”呢?

也记得许小年有“惊动老母”的典故,为的是他的股市“千点论”。但那时,他的“千点论”更是不得人心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有人放言要威胁他的人身安

全!许小年是否也做了谁的“枪手”?

追问之下有人发现,吴敬琏做过中金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而许小年当时则身为中金国际研究部的总经理,于是他们二人便不约而同地成了人们眼里中金的“枪手”。而中金的股东里有摩根斯坦利,于是吴、许二位便成了“买办资本”的代言人!

猜测是有道理的。一来“卢布”的确可以让许多人“垂眉折腰”,二来,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历来也鲜有独立人格。当此之时,吴、许二位先生又如何能特立独行呢?

怀疑也是难免的。在“经济为中心”的财富中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行为逻辑的确已经拥有了它的市场。为此,一大批贪官“糊涂”了,一大批经济学家“混沌”了,更有甚者,还有不少原本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转而做了不折不扣的资本的鹰犬??

“独立声音”的胜利

随着中国股市的持续走低,“枪手之辩”仍在继续,但2004年以来,这种情形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一年,国内爆发了著名的“郎顾之争”,而这场大辩论的意义,正在于它以各方不留情面地“激辩”方式,把原来尚且羞羞答答的“世态炎凉”完完整整地昭示在国人面前。

原来,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学界,我们的学者当中,的确有真正的“枪手”,但他们,不叫吴敬琏,也不叫许小年。因为“左”和“右”的分野已经明了,而他们二人却依然冷峻地独立于“第三方”的“小块地”上,依然在冷峻地抨击着“赌场”和“浮躁”!

事实上,几年过去,我国的改革内容已接近于“核心资产”,而核心的银行改革更被行长们公开断言为“革命”,股市也已在一落千丈后“水落石出”。那么,我们此时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看到的是,不管当年吴、许二人被怀疑为什么,但他们的断言却毫无例外地成了现实。

吴敬琏先生作为一个尖刻的批评家和敏锐的观察家做出的“泡沫论”、“赌场论”判断,已经被铁的事实证明其为真理;而许小年作为一个有洞察力的经济学家

和证券分析师所做出的“千点论”预言,也已经完全以K线走势的方式摆在了我们面前。

此时,我们能说什么呢?

或许,我们只能说,即便是“枪手”,他们也是弹无虚发的神枪手,而如果不是“枪手”,那么他们便是恪守作为学者的良知而能有智慧和勇气道出真理的人! 其实,一个学者是否“枪手”,关键并不在于他的话语是否迎合了世俗的多数或者刺痛了某一方的神经,而在于他能不能发出“独立的声音”。

“独立的声音”有时或许是错的,但即便错,也并不能抹煞它“公平”的价值。 所以,吴敬琏和许小年是否“独立”,便显得异常重要了。

众所周知,在没有“领袖”“先贤”指引的日子里,独立的判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判断,但正确的判断却必须是独立的判断。在这一点,吴、许二位先生做到了“中国股市中的正确”。他们的断言都已经被事实证明,已经没什么可以争辩的了。但他们是否独立呢?

一个独立的心是伟大的,譬如顾准,譬如张 志新,譬如遇罗克??但有时,在红尘中穿行,我们对于心的独立性的把握却是很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助某种参照物去获取一个相对正确的判断。

首先,我们不妨听听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

业界素以大胆和挑剔闻名的经济学家梁小民说,他欣赏的人不多,吴老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吴老是那种有“使命感”的人。这算是正面评价。

而另一个似乎不欣赏吴敬琏的“杂家”高小勇则认为,虽然吴敬琏“缺乏”获得诺贝尔奖的“知识”,也没有创造什么“知识”,甚至对现实经济所发表的看法也大多是“负面的”,但不管怎样,这位先生至少承认,吴敬琏的“贞节旗帜”却是一直“孤独”地飘扬着??

或正或反,两种意见似乎都能表明,吴敬琏是独立的,他即便“知识”匮乏,但却至少也是一个肩负使命,冷峻独行的学者!更何况,他的声音经常被证明是正确的。

事实上,吴敬琏就股市发出“独立的声音”是很早的事了。早在1994年,吴敬琏先生对中国股市“股灾”的降临表示了担忧,并发起了“寻求中国证券市场大智慧”的讨论,而事隔七年,他又因为特立独行的“泡沫论”宣言和五位经

济学家“对簿公堂”!

不仅如此,吴敬琏还对业已泛滥的“权贵资本主义”给予了猛烈抨击,并毫不客气地把中国股市斥为“赌场”!“赌场论”是难听的,但如果我们的投资者当年听信了吴老的观点并抽身股市之外,又焉能有哭诉无门的今天?

这就像许小年2001年8月甚至更早时候提出的“千点论”一样,炒作者恨之有加后悔之莫及,但他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呢?

让智者告诉未来

其实,许小年的“千点论”虽然兑现了,但对于许小年的风骨,却似乎还没有吴老那般硬气的旁证,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典型的“海归”。这便是一度时期内许小年更加“难过”的原因。

甚至,他离开曾服务过的中金出任中欧国际教授,也被怀疑是因其“千点论”“伤害”了中金的形象。

但许小年的一段表白我们还是应该记住的,因为这段表白理当为所有公司型知识分子所铭记,否则,所与欧在公司内工作的知识分子便没有任何独立人格可言。

他说:“知识分子做研究应该是独立的。在投资银行里面,起码从法律上,从监管上,要保证研究部的独立的声音,规定业务部门不得影响研究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所以尽管有来自客户的影响,我觉得我基本上还是能够有足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空间。”

这段话可以被看作是许的一种自我表白,但如果结合他发表“千点论”时曾遇到中金客户威胁的事实看,许小年的“千点论”便是他的“研究结果”了。这是许小年的“独立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恰恰被事实证明是极其英明的预言。 而对我国大多数“吃老板俸禄”的研究人员而言,这种独立精神却实在的稀有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众多的“托儿”,众多的股评家,而不是真正的“证券分析师”!尽管国产的券商或咨询机构研究人员都已经忌讳

被称为“股评家”,都改名叫“证券分析师”,但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分析师”独立性还远远不够。甚至,许多人都奢谈“独立”,甘当混饭吃的“托儿”!而且,我们的“领导们”似乎也并不希望研究部门的特立独行,有的甚至干脆砍掉了研发中心。但数年后我们便看到,如此运转的后果便是券商的大面积伤亡!

篇三:炒股损失的不仅是钱 年轻人请远离股市

炒股损失的不仅是钱 年轻人请远离股市

(这篇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Ash中心研究员李晓鹏的大作,其中的观点,和我这些年来反反复复所论述的基本一致,我和他也有类似的炒股经历。那一段经历,也让我刻骨铭心,明白了什么叫做“珍惜生命,远离股市”。特转贴在此,和大家分享。)

这篇文章本来是该几年前写的,奉劝大家不要去玩股票。因为那个时候我的《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这本书刚刚出版,里面用“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来分析了中国经济。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理论也可以顺便用来解释股票市场,让大家看清楚股票市场的本质。但当时的大盘指数才1980点,我怕写出来很多人会被我“忽悠”,把手里的股票“割肉”卖掉,回头会恨死我。所以就忍了。

我的观点很简单:股票市场不是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对年轻人来说,玩股票就跟爱上赌博一样,是在浪费生命。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自己,一旦把自己有限的积蓄投入到股市中去,就会被行情的波动死死的抓住,然后在里面虚度光阴:原本应该学英语的时间,却拿来研究波浪理论;原本计划去听一场学术讲座的,却跑到证券公司去被各种股票大师洗脑;原本可以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却敷衍了事然后偷偷打开行情软件看股票;原本可以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的,却跟成千上万的“股民”一样天天守在电脑前面想着一夜暴富,沦为庸碌之辈。

总之,炒股,你损失的不仅是钱,最重要的是会耽误你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个人才干的价值提升。而后者才是你可靠而长远的财富来源。

我进入股市的时间是2006年7月,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因为几个月前中国股市跌破了1000点,许小年吴敬琏等人炮轰中国股市还不如赌场,应该推倒重来。我却觉得被他们轰到1000点的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到处找人推销我的观点,但是没有人相信,所以就自己找人借了10万块钱去炒股。本来打算早点进去的,但是因为硕士论文的事情折腾了好久,答辩通过的第二天我就去银行开户了,这时大盘已经涨到了1500点了。

总之,就是这么误打误撞,不经意间,竟然闯进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之中。那个时候挣钱真好挣啊,不管买什么股票都在涨。每隔几天就能撞见一次涨停。但是我并不满足于跟着大盘涨,还想赚的更多。就开始买书来看,把什么《股票作手回忆录》《波浪理论》《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等有关股票投资的“名著”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那个时候就有了一种幻想,觉得股票赚钱很容易,以后就可以靠这个吃饭了。也就懒得去找工作,此前还打算自己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的,那10万块钱既然被我用来炒股了,创业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2007年股市到6000点的时候,我大概赚了有20万。上证指数涨了300%,我挣了200%,没有跑过大盘,但是也很令人满意了。毕竟那是借来的10万块钱啊。我大概在4000点的时候,就已经把钱还给别人了,所以剩下的钱就都是纯利润。而且这一年的吃喝也都是从股市里出的。如果从这个时间点来看,我一年零三个月挣了20多万,对一个硕士毕业第一年的人来说是很不错了。

但是当大盘指数从6000点开始下跌的时候,我这过去一年多挣的钱就开始一点一点往

回吐了。这时候我发现,自己曾经非常得意的那种“炒股技术”,没有一个是真正有用的,买什么股票都在跌。吐啊吐,吐啊吐,一直回吐到3600点,亏得还剩不到十万块钱了,终于受不了,斩仓出局,把剩下的钱全部转回到了银行卡上。退出股市。这个时候算下来,我接近两年的时间,实际上只挣了大约10万块钱。即使纯粹算一个收入帐,也变得非常不划算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我再去找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已经工作了一年多快两年了。一般很好的大公司大企业会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些很好的岗位,一旦不是应届生,就会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我既不是应届毕业生,又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连续给一些大企业投了一轮简历,没有收到一个回复。那个时候真的好惨啊,别说面试什么的了,连面试通知都没有一个。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我跑过去一看,好多都是骗子公司,有做传销的,还有忽悠人炒外汇的……当时觉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本来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硕士毕业,混了两年变成这个鸟样,哎,有何面目再见人呢?

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才想起来重新回学校去读书。还好我考试的功力还是在的,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考上了博士。后来突然就一帆风顺起来了,去了剑桥、去了哈佛、去麦肯锡、出版《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瞬间整个人都变了,从一个到传销公司找工作的无业游民,变成了一个集各种高大上于一身的学者。

这一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珍惜生命,远离股市”。

人的一生,从20岁到30岁之间这一段时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的话,是比较难熬的。包括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刘强东这些白手起家的大牛人,他们在这个年龄也是生活比较黯淡的。因为这一段时间,从学校这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走进社会了,要自食其力了,但是资历、经验、关系网络什么的都不够,付出和收获很不成比例。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其实都很难。你的个人期许和社会对你的承认程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这段时期其实不是一个学习了很多年以后,开始收获的时期。应该是一个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时期。就是说你即使去机关企业工作,你这种工作也带有学习的性质。所以机关企业并不会按照你的付出程度支付“足够”的报酬,因为你的工作能力各方面还很不成熟,他们同时也在为你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环境。严格来说只能叫做“半工半读”。通过一段很长时期的“半工半读”之后,等你对于本职工作十分擅长了,人际管理的资源网络也比较健全了,才能度过这一段考验期,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如果不考虑家庭因素,同龄人之间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并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都差不多,工资高点低点也就是那么一点,农民工和硕士毕业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没有飞来横财的话,大家都过着一样平凡的日子,默默的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但是过了30岁以后,差距就会拉大了,成功的人可能非常成功,变身土豪名流,而没有进步的人可能会原地踏步,还是原来那样的地位或收入。这种差距可以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如果把时间放到炒股票上去,每天被行情的波动折腾得对本职工作心不在焉,最大的损失不是钱,而是耽误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值钱的东西是自己的学识和才干。

股票上挣的钱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行情最火爆的时候,一两个月就能翻一倍,刺激的很。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个东西根本不挣钱、挣到的还会赔回去,得不偿失;

在工作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短期内很难挣到什么钱,你做工作努力一点、还是敷衍一点,上班时间是在有空就看看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还是偷偷摸摸的打开电脑看股票,每个月都是那么一点工资收入,并不会增加。但是,长远来看,平时的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会在关键时刻让你脱颖而出,并因此而受益终身。这种回报,比股票市场上能够挣到的钱,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不知道要可靠多少倍。

这里边的利害计算,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更何况,我们的理想,难道是一个每天坐在电脑前面看股票行情的人吗?

我觉得,这不仅是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的事情。任何年龄段的人,只要他还没有对自己的事业失去信心,还想着取得比现在更大的进步,那么就不应该去玩什么股票。股票,要么是专业人士玩,要么是退休了没事干的老爷爷老奶奶去玩,除此以外的其他人都不应该去玩。

股票市场这种制度的设计,本来就不是给普通人赚钱的。我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里面提出一个理论,就是:一个人,要想稳定的获得任何形式的收入,都要对应一种这个人所能掌握的资源。他要么掌握生产性要素进行创造获利,要么掌握破坏性要素进行破坏获利。

比如,你精通计算机软件,那么就可以从编程中赚到工资;如果你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你能掌握的生产性要素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的合理的报酬。

还有一种相反的,就是你身强力壮,可以晚上找个偏僻的地方拦路抢劫,或者精通攀沿技术,晚上可以入室盗窃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这些就是你个人掌握的破坏性资源,从别人手里掠夺财富来获得收入,这叫“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不管是生产性还是破坏性要素,你总得占有一样。如果你一样都不占有,纯粹就是去赌钱玩,那么最后一定是得到一个平局:一会儿输钱,一会儿赢钱,最后不输不赢。

但是在真正的赌场里边,输钱的总是赌徒,赚钱的总是庄家。这是因为庄家掌握了“破坏性要素”,就是可以通过操纵规则和作弊来掠夺赌徒的钱。

那么到了股市里,这个不停波动的市场里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参与股票市场的财富分配呢?有生产性要素吗?没有。那些能够经营企业上市的企业家才有。有破坏性要素吗?还是没有,那些操作股市的庄家才有。那这些我们普通的年轻人,凭什么能赚到比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更多的钱呢?相信什么波浪理论、什么趋势线,你能玩的过那些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团队吗?

把这个道理想清楚,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去股市赚钱,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亏本,能够不被别人掠夺,挣点跟银行利息加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差不多的收入就到头了,有时候看起来一夜暴富,其实很快又会吐回去去;但大部分结果是,被那些掌握了“破坏性要素”的人掠

夺,浪费了时间还亏了本。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我们的时间都耽误不起。有人会听信关于“价值投资”的谎言,说我就长期投资,学习巴菲特,放在那里不动,又能挣钱又不耽误本职工作。这种想法是同样行不通的:如果你只用很少的一点钱去炒股,比如收入的10%,这点长期“价值投资”的收益其实对你没有影响,那么为什么要花那个时间呢?如果你投入大钱去炒股,股票的波动会影响你的生活,那么你虽然心里想着价值投资,但还是会变成一个赌博一样,每天除了关注股市行情以外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而这就会毁掉你的生活。不管是那一种,你都应该远离股市。所以,与其“价值投资”,还不如把钱存银行,旱涝保收。

总之,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我们的钱安安稳稳的放在那里,别去想什么理财之类的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掌握的那一点点资金,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去“理财”。最需要“理”的“财”,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我们真的要玩股票,学习巴菲特、索罗斯,那应该做的不是拿着自己的钱去玩,而是像他们一样,学一个金融或者数学的学位,然后进入金融行业工作,争取成为基金经理,然后拿着别人的钱去玩,赚了提成,亏了不管。这样,你就可以掌握“生产性要素”——也就是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组织专业研究队伍来进行价值判断,真的为企业发展融资,促进企业成长;或者掌握“破坏性要素”,就是具备影响股票走势的能力,玩死那些小散户。

如果你不打算这么干,那么,请远离股市,最好是碰都不要去碰一下;如果你已经进入了股市,最好是马上清仓,把所有的钱转回到银行卡里面。然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把它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如果你还是对股市恋恋不舍,还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那么,你生活的价值,无非就是花一些时间在电脑屏幕上观察布朗运动罢了。

现在大盘正在蠢蠢欲动,很有可能再现2006年、2007年的盛况,又会有一大波还在校园里或者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会面对我当年面对的那种诱惑了。我写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一些看到它的人,不要再走一次我当年走过的弯路。

篇四:中国股市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中国股市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陆一 2013年1月

【编辑推荐】 迄今被吴敬琏评价为最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江平教授眼中最为仗义执言的体制中人;中国国务院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巴曙松、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戴立宁、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张力奋联袂推荐;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全新力作。

股市发展至今近三十载,历史谜团重重,谁来为中国股市著史?这一言难尽的“股事”或有太多粉饰,股市秘密又有多少股民了解?这本书点破了皇帝的新装,这正是他的独特价值所在。作者以20多年体制中的亲历、观察和记录,考证,论述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细节,为广大群众还原中国证券史的发展和演变。

【内容简介】 陆一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作范围一直环绕着证券市场;作为一位观察者、研究者和记录者,他参与并亲历了诸多证券市场的历史事件。为了记录和研究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陆先生花了将近20年亲历、观察和记录的积累,收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材料和数据,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中数十位重要当事人进行了口述历史的采访,交叉对比和相互考证了几十处重要且关键的历史事实??以记者敏锐的观察、流畅的笔法,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历经四五年辛勤考证、访谈和写作,陆先生完成了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三部曲式的著作:

2008年出版的第一部《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是纵向的大历史框架、宏伟叙事式的市场演进的描述;

2010年出版的第二部《谈股论经:中国证券市场基本概念辨误》则是横向的大切面走向、概念辨析式的体制蜕变的批判;

而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第三部《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将是点状的小细节考证、真实再现式的人物事件还原。至此,作者从多维空间时间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前20年历史的任务,在这里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

【作者简介】 陆一,中学毕业下乡务农,1977年参加高考被录取回城,80年代中期从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进入《世界经济导报》,历任记者、编辑、编委、要闻部副主任,1994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参与创办内地当时唯一以上市公司为刊名的专业刊物《上市公司》,担任编辑部主任10年,后供职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曾获首届“上海十佳记者”称号,先后编著出版《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谈股论经:中国证券市场基本概念辨误》等。

【目录】

一言难尽的“中国股市”

三十年来谁著史//004

证券界需要这样一本历史书

引言

第一章 何处再生股市的萌芽

股份制受孕的婚床//003

厉以宁提出股份制的初衷是什么?

“横向联合”启动国企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是完全自发的市场行为吗?

胡瑞荃越级报告促生首个股票柜台

第二章 找寻催生市场的契机

范尔霖接受股票后的故事

最早的证券公司来自哪里?

把王波明带进联办的大哥们

那个优雅的女士是谁?

寻找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出生证”

第三章 股史的皱褶中藏了些什么

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传承

深发展和深交所的首任法人是谁?

沪深证交所开市第一天都发生了什么?

证交所场内红黄蓝马甲的由来

证交所开市锣和钟的故事

老大楼外所标洋文的争议

第四章 幼时脾性养成了哪些成年的品貌

深圳证券市场史前的疯狂

一封内参差一点关闭了股市

曾有过的“党政干部不准炒股”

印花税作为良药服下后的副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唯一一天零交易

尉文渊领证交所创电子商务风气之先

G30的无纸化在中国实现了

第五章 衣服如何跟不上身体的成长

上海证券市场放开股价的背后

文化广场证券交易大集市

“红庙子”的故事

证监会成立源自“8?10”事件

第六章 证券市场的紧箍咒是怎么戴上头的

政府动用资金入市救市的先例

中央政府初次政策救市

地方政府主动影响市场的后果

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纪行情”

“327事件”的重大影响

股市落入垂直行政管理体系之手

第七章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孩子还是计划经济的孙子

基金黑幕的背后

国有股不流通的由来

国有股减持导致市场否定决策

股改行情的前因后果

B股的历史功过

“大小非”和“大小限”的真真假假

发行和上市监管权的分分合合

证券交易所如何演变为证监会的派出机构?

中国证券市场的胎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钩沉之结束语

后记

一言难尽的“中国股市”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2012年7月

陆一先生在FT中文网的专栏“中国股事钩沉”将结集出版,嘱我写个序。因这个专栏最早是我向他邀约的,就说几句编辑的话。

2010年秋,我和陆一在上海的FT中国年会上见面,当时,刚读了他的专著《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我去国外已久,越来越多的国内事让我既兴奋好奇又疑惑重重,中国股市就是一个例子。陆一的那本书,似乎在解答我的一个问题:20年光景,中国股市如何孕育诞生,如何一路走来,如何长成了现在这个独特的模样?

我和陆一结识,说起来还是早已不复存在的《世界经济导报》牵的线。1983年,我还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毕业实习就分配在创办初期的“导报”。坐落在淮海中路上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那一大间总是烟雾缭绕、局促得转不开身的编辑部,是我职业新闻生涯的第一站。这份当年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周报,记录了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先声和勇气。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一到“导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开始,直到编委、要闻部副主任。1988年,上海首届“十佳记者奖”,他榜上有名。一年后,“导报”成为历史,中国新闻史匆匆翻过难忘的一章。之后,陆一进入证券界,现供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邀陆一写专栏,原因也简单。读了《闲不住的手》后,我隐约觉得,他在叙述中国证券市场演化的关键事件和相关人事时欲言又止,有难言之隐。一笔带过处,自然留下不少盲点。我问他,中国股市短短20年,已留下诸多悬案,不少基本事实已难以确认,他是否愿意写个专栏,将该记录的完整记录下来,该补的盲点补上,该甄别的甄别,拾遗补缺,还中国证券市场更清晰的脉络。

陆一应承下来。当时,他作为策展(展览策划)人正在北京筹办“中国资

篇五:一著名博士的股市经历

一著名博士的股市经历

这篇文章本来是该两年前写的,奉劝大家不要去玩股票。因为那个时候我的《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这本书刚刚出版,里面用“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来分析了中国经济。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理论也可以顺便用来解释股票市场,让大家看清楚股票市场的本质。但当时的大盘指数才1980点,我怕写出来很多人会被我“忽悠”,把手里的股票“割肉”卖掉,回头会恨死我。所以就忍了。

现在股市终于涨到了3200点,差不多可以写这篇文章了。

我的观点很简单:股票市场不是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对年轻人来说,玩股票就跟爱上赌博一样,是在浪费生命。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自己,一旦把自己有限的积蓄投入到股市中去,就会被行情的波动死死的抓住,然后在里面虚度光阴:原本应该学英语的时间,却拿来研究波浪理论;原本计划去听一场学术讲座的,却跑到证券公司去被各种股票大师洗脑;原本可以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却敷衍了事然后偷偷打开行情软件看股票;原本可以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的,却跟成千上万的“股民”一样天天守在电脑前面想着一夜暴富,沦为庸碌之辈。

总之,炒股,你损失的不仅是钱,最重要的是会耽误你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个人才干的价值提升。而后者才是你可靠而长远的财富来源。

我进入股市的时间是2006年7月,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因为几个月前中国股市跌破了1000点,许小年吴敬琏等人炮轰中国股市还不如赌场,应该推倒重来。我却觉得被他们轰到1000点的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到处找人推销我的观点,但是没有人相信,所以就自己找人借了10万块钱去炒股。本来打算早点进去的,但是因为硕士论文的事情折腾了好久,答辩通过的第二天我就去银行开户了,这时大盘已经涨到了1500点了。

总之,就是这么误打误撞,不经意间,竟然闯进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之中。那个时候挣钱真好挣啊,不管买什么股票都在涨。每隔几天就能撞见一次涨停。但是我并不满足于跟着大盘涨,还想赚的更多。就开始买书来看,把什么《股票作手回忆录》《波浪理论》《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等有关股票投资的“名著”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那个时候就有了一种幻想,觉得股票赚钱很容易,以后就可以靠这个吃饭了。也就懒得去找工作,此前还打算自己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的,那10万块钱既然被我用来炒股了,创

业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2007年股市到6000点的时候,我大概赚了有20万。上证指数涨了300%,我挣了200%,没有跑过大盘,但是也很令人满意了。毕竟那是借来的10万块钱啊。我大概在4000点的时候,就已经把钱还给别人了,所以剩下的钱就都是纯利润。而且这一年的吃喝也都是从股市里出的。如果从这个时间点来看,我一年零三个月挣了20多万,对一个硕士毕业第一年的人来说是很不错了。

但是当大盘指数从6000点开始下跌的时候,我这过去一年多挣的钱就开始一点一点往回吐了。这时候我发现,自己曾经非常得意的那种“炒股技术”,没有一个是真正有用的,买什么股票都在跌。吐啊吐,吐啊吐,一直回吐到3600点,亏得还剩不到十万块钱了,终于受不了,斩仓出局,把剩下的钱全部转回到了银行卡上。退出股市。这个时候算下来,我接近两年的时间,实际上只挣了大约10万块钱。即使纯粹算一个收入帐,也变得非常不划算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我再去找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已经工作了一年多快两年了。一般很好的大公司大企业会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些很好的岗位,一旦不是应届生,就会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我既不是应届毕业生,又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连续给一些大企业投了一轮简历,没有收到一个回复。那个时候真的好惨啊,别说面试什么的了,连面试通知都没有一个。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我跑过去一看,好多都是骗子公司,有做传销的,还有忽悠人炒外汇的……当时觉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本来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硕士毕业,混了两年变成这个鸟样,哎,有何面目再见人呢?

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才想起来重新回学校去读书。还好我考试的功力还是在的,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考上了博士。后来突然就一帆风顺起来了,去了剑桥、去了哈佛、去麦肯锡、出版《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瞬间整个人都变了,从一个到传销公司找工作的无业游民,变成了一个集各种高大上于一身的学者。

这一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珍惜生命,远离股市”。

人的一生,从20岁到30岁之间这一段时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的话,是比较难熬的。包括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刘强东这些白手起家的大牛人,他们在这个年龄也是生活比较黯淡的。因为这一段时间,从学校这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走进社会了,要自食其力了,但是资历、经验、关系网络什么的都不够,付出和收获很不成比例。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其实都很难。你的个人期许和社会对你的承认程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这段时期其实不是一个学习了很多年以后,开始收获的时期。应该是一个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时期。就是说你即使去机关企业工作,你这种工作也带有学习的性质。所以机关企业并不会按照你的付出程度支付“足够”的报酬,因为你的工作能力各方面还很不成熟,他们同时也在为你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环境。严格来说只能叫做“半工半读”。通过一段很长时期的“半工半读”之后,等你对于本职工作十分擅长了,人际管理的资源网络也比较健全了,才能度过这一段考验期,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如果不考虑家庭因素,同龄人之间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并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都差不多,工资高点低点也就是那么一点,农民工和硕士毕业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没有飞来横财的话,大家都过着一样平凡的日子,默默的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但是过了30岁以后,差距就会拉大了,成功的人可能非常成功,变身土豪名流,而没有进步的人可能会原地踏步,还是原来那样的地位或收入。这种差距可以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如果把时间放到炒股票上去,每天被行情的波动折腾得对本职工作心不在焉,最大的损失不是钱,而是耽误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值钱的东西是自己的学识和才干。

股票上挣的钱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行情最火爆的时候,一两个月就能翻一倍,刺激的很。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个东西根本不挣钱、挣到的还会赔回去,得不偿失;

在工作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短期内很难挣到什么钱,你做工作努力一点、还是敷衍一点,上班时间是在有空就看看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还是偷偷摸摸的打开电脑看股票,每个月都是那么一点工资收入,并不会增加。但是,长远来看,平时的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会在关键时刻让你脱颖而出,并因此而受益终身。这种回报,比股票市场上能够挣到的钱,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不知道要可靠多少倍。

这里边的利害计算,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更何况,我们的理想,难道是一个每天坐在电脑前面看股票行情的人吗?

我觉得,这不仅是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的事情。任何年龄段的人,只要他还没有对自己的事业失去信心,还想着取得比现在更大的进步,那么就不应该去玩什么股票。股票,要么是专业人士玩,要么是退休了没事干的老爷爷老奶奶去玩,除此以外的其他人都不应该去玩。

股票市场这种制度的设计,本来就不是给普通人赚钱的。我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里面提出一个理论,就是:一个人,要想稳定的获得任何形式的收入,都要对应一种这个人所能掌握的资源。他要么掌握生产性要素进行创造获利,要么掌握破坏性要素进行破坏获利。

比如,你精通计算机软件,那么就可以从编程中赚到工资;如果你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你能掌握的生产性要素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的合理的报酬。

还有一种相反的,就是你身强力壮,可以晚上找个偏僻的地方拦路抢劫,或者精通攀沿技术,晚上可以入室盗窃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这些就是你个人掌握的破坏性资源,从别人手里掠夺财富来获得收入,这叫“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不管是生产性还是破坏性要素,你总得占有一样。如果你一样都不占有,纯粹就是去赌钱玩,那么最后一定是得到一个平局:一会儿输钱,一会儿赢钱,最后不输不赢。

但是在真正的赌场里边,输钱的总是赌徒,赚钱的总是庄家。这是因为庄家掌握了“破坏性要素”,就是可以通过操纵规则和作弊来掠夺赌徒的钱。

那么到了股市里,这个不停波动的市场里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参与股票市场的财富分配呢?有生产性要素吗?没有。那些能够经营企业上市的企业家才有。有破坏性要素吗?还是没有,那些操作股市的庄家才有。那这些我们普通的年轻人,凭什么能赚到比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更多的钱呢?相信什么波浪理论、什么趋势线,你能玩的过那些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团队吗?

把这个道理想清楚,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去股市赚钱,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亏本,能够不被别人掠夺,挣点跟银行利息加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差不多的收入就到头了,有时候看起来一夜暴富,其实很快又会吐回去去;但大部分结果是,被那些掌握了“破坏性要素”的人掠夺,浪费了时间还亏了本。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我们的时间都耽误不起。有人会听信关于“价值投资”的谎言,说我就长期投资,学习巴菲特,放在那里不动,又能挣钱又不耽误本职工作。这种想法是同样行不通的:如果你只用很少的一点钱去炒股,比如收入的10%,这点长期“价值投资”的收益其实对你没有影响,那么为什么要花那个时间呢?如果你投入大钱去炒股,股票的波动会影响你的生活,那么你虽然心里想着价值投资,但还是会变成一个赌博一样,每天除了关注股市行情以外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而这就会毁掉你的生活。不管是那一种,你都应该远离股市。所以,与其“价值投资”,还不如把钱存银行,旱涝保收。

总之,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我们的钱安安稳稳的放在那里,别去想什么理财之类的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掌握的那一点点资金,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去“理财”。最需要“理”的“财”,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我们真的要玩股票,学习巴菲特、索罗斯,那应该做的不是拿着自己的钱去玩,而是像他们一样,学一个金融或者数学的学位,然后进入金融行业工作,争取成为基金经理,然后拿着别人的钱去玩,赚了提成,亏了不管。这样,你就可以掌握“生产性要素”——也就是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组织专业研究队伍来进行价值判断,真的为企业发展融资,促进企业成长;或者掌握“破坏性要素”,就是具备影响股票走势的能力,玩死那些小散户。

如果你不打算这么干,那么,请远离股市,最好是碰都不要去碰一下;如果你已经进入了股市,最好是马上清仓,把所有的钱转回到银行卡里面。然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把它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如果你还是对股市恋恋不舍,还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那么,你生活的价值,无非就是花一些时间在电脑屏幕上观察布朗运动罢了。

现在大盘正在蠢蠢欲动,很有可能再现2006年、2007年的盛况,又会有一**还在校园里或者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会面对我当年面对的那种诱惑了。我写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一些看到它的人,不要再走一次我当年走过的弯路。

1999年—2014年上证平均市盈率

下面是1999年以来各月底、上交所统计的月度A股静态平均市盈率(单位: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0月

11月

12月

1

1

999

4.03

33.5

34.3

34.39

35.3

35.37

43.93

43.89

42.52

40.84

40.09

48.14

3

2

000

2.82

47.99

49.92

41.13

54.02

55.22

58.21

58.13

54.83

56.31

59.89

59.14

5

2

001

9.39

56.82

50.88

60.99

65.92

56.55

59.26

42.14

40.61

48.84

30.08

47.59

3

2

002

4.31

35.11

37.16

39.08

38.75

34.47

42.4

43.02

40.4

48.23

36.46

34.5

3

2333333333333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