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
篇一: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把这个话题说的深入说的透彻的话,追本溯源,就要看人们对于读书有什么样的期许。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古时候的人说这话,意在劝勉后代儿孙,勤奋学习,求得功名利禄。这句话对于平民百姓人家而言,更显珍贵。封建社会,贫家子弟,只有通过走科举之路才能出人头地,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那时候,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决定了人们如果想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掌有一丝把握自己命运希望的话,只有走读书这条唯一之路。学而优则仕,这是人们科举之途的主要目的。由平民到士,再由士而仕,“读书——做官”,就是人们心中实现理想价值的人生通衢。光宗耀祖、鲜花掌声,全来自读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成了至理名言,不庸置疑地为任何人所信奉。
现代社会里,不读书可以吗?如果从读书获取知识而言,每个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的人,不管他的成功与否,业绩高低如何?不管是教育专家、政要官员,甚至公司员工,企业业主,学校教师,学生的家长??,相信他们都可以肯定地说这样一句话:不可以!且不说像古代通过读书谋取晋身之阶做官为政,恐怕连最起码的普通老百姓,也要读书学习的。因为读书学习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适应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你为未来生活储备的必要人生奠基,你要生活,你要生存,甚至你要求更高一层,你要生活的有滋有味体体面面,你要生存到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儿,让鲜花掌声布满你的人生舞台,你就要读书,就要读很多的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千万年来,积攒的精神财富都在书籍里作为知识熠熠生辉。读书如同秉烛,你读书,你就明理,否则,人生不会说是暗夜茫茫,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再者,通过读书获取前人的宝贵的经验财富,掌握的是信息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在高科技信息化产业时代,你还能提升你的人生起点,提升你做任何事儿高度。读书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是共识,也是社会生活大环境决定的。
作为一个人,你一出生就拥有多重的身份地位。作为生物的个体,你要的是生存,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的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的人,你还要融入到社会生活里,交际、成长、进步、婚育、赡养老人教育后代,这是义务也是责任,承担这些义务责任,就要具备生活能力,具备才干学识,做这些事儿,无一不可绕开读书学习这个贮备的基点。
这个基点的必要意义可用一句常说的话来概括:知识改变命运。从大的方面,理论的方面来说,是循着这样一条线路思考读书学习:读书——获取知识——以知识为行动指南——改变命运。这样的理论境界,在现实里能不能实现,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通畅了,才可走通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
前不久,浙江大学一女孩儿跳楼自杀,留下遗言,质问: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读了十几年的书,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改变呢?人们听到如此的话,纷纷表示同感同情,其实,如果她再顺着往前思考这么一步:读书读到的知识为你所用了吗?她还会选择绝路走吗?
读书有用之一:读书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即增长才干,又可阅读到信息知识。知识有没有作用,决定读书的价值意义。会读书,读好书很必要,也很关键,这就是我们选择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接受正规教育的目的。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一整套严格的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上的,学校教育里规定的那些严格的学制、学习内容,也是教育大师和教育实践者们,汲汲以求摸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求适合学生成长必需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这样一个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比如,孔子讲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比如福禄贝尔的系统教育理论和游戏学习法,比如赫尔巴特的兴趣和教学相联系的四步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还有近代中国的陶行知、蔡元培、国
外的杜威??等等,他们的教育理论无不闪耀着千百年来人类教育的思想光芒。
读书有用之二:孩子进了学校,接受知识,不是一劳永逸,书本知识不会方便快捷地转化成学识技能,因为知识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学生自身的天赋素质、心理品质以及环境影响诸多制约。所以,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人整体素质整体能力提高的过程,读书的同时不可忽略心理品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审美情趣等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在学校,要做学生,不要做书生,按照古人的话说书生百无一用,只是两脚书橱而已,学校里出现了那么多高分低能、读书无能的学生,与忽略人的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教育有关系。
读书有用之三:学生读书获取了知识,也得到了能力素质的锻炼,那么知识就可以为己所用,为他人所用,为社会所用,这时候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人生命运随之发生改变。那么,在这个环节里,知识对于人的成才成功占多大比重,相关资料显示,只占20%多,其他成功因素来自个人的人际关系。这个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仍然还不是读书无用,反而说明了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那些素质锻炼诸多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摒弃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说到底,读书是一个智力过程,也是精神生产过程,读书学习是文明社会文明之举,如果要让读书转换为有形的物质,读书的人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以一技之长、多学之专来赚取自己的那块奶酪。如果眼光只盯着奶酪,读书只为了这块奶酪,这样看待读书,虽然实用,但是很功利。
这种功利化的读书的教育观念,是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古代社会就产生了的。在教育发展史上,发明文字之后,掌有文字以文字讨生活的是巫医乐师之流,直到诸侯分裂春秋战国,以文为生的人还是贫困潦倒的多,孔子、孟子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都是这样的,汉代之后,文人以谋士地位进到皇家宫廷、各级官府,为国家政治出谋划策,社会地位才得以提高。再后来就是设立科举取士,读书做官成了贫家子弟谋生晋级的唯一孔道。这么一条路走来的每个读书人的背影,烙印的就是功利化的读书观学习。如果,在社会发展到当今多媒体高科技时代,再谈读书为谋生唯一手段,岂不是倒退吗?思想意识的倒退,行为观念的倒退。 我们说,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对读书保持异议,就要走读书之外的路径,寻求人生之价值归宿。这个时候,读书肯定不是唯一。要过好日子,而且过得舒舒服服风风光光,你就要有不寻常的命运青睐,比如可以得到大笔的遗产继承、被人包养、不劳而获、抓彩中个大奖,或者坑蒙拐骗、投机倒把大发一笔横财;那么我想,任何一个揣着良知良能的人,都会认为这不是人生正道,不符合道德不符合法律甚至不符合人性;再有就是,你不想那么好的日子,只求平安踏实、自给自足,像人们笑说的那样生活状态:养一群猪,生几个娃,娃大了再养猪再生娃,代代相传。这样的日子,有几个人愿意过呢?再说,社会的进步文明大潮,挟裹着每个人的前进脚步,假如是你,会选择这样生活吗?
读书有时是为了有用,在精神境界上是一种享受,温家宝说,读书给人力量,还使人幸福,给人安全感。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有了温总理这样睿智的读书心得,我们还会说“读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这样的话吗?
篇二:论念书是否是成才的唯一出路
论读书是否是成才的唯一出路
母亲说:“如果现在不好好念书,以后长大了看你怎么生活。别想着玩了。”
诶,我就知道母亲会这样说我。这话她已经说了好多遍了。于是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或许努力是学习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却又不得不相信天赋了--我每日在学校认认真真听课,回到家中复习近日所讲,预习明日将学,每日睡眠时候不超过6小时。却只能得到年级三十多名的成绩。后来我又回想我的学习方法,将睡眠时间提高了,却只提升了几名。后来我又在书上、网上效仿别人的学习方法,却仍是无用功。诶,三十几名就三十几名吧,虽然学校很小,我们年级只有两三百人,但是这个成绩也不错了,考上区重点高中是没问题的。想到这儿,我便又轻松了许多。
放暑假了。下学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难。所以,这个暑假不是给我们玩的,而是复习、预习和补充课外知识的黄金时间。我想:放暑假了,还是要把睡眠补上,上午睡,下午和晚上再复习吧。可惜母亲不这样想,她骂道:“你就知道玩儿,早上多凉快啊,为什么不出来看书。你和那些沉迷网络的娃有啥区别。你不好好学,以后饿死你。”她的话语刺伤了我。我只是想多睡一会而已,为什么会和他们相提并论?且,念书是唯一的出路么?我突然发现我们的意识都出现了错误。
念书是唯一的出路?不,不是。
比尔盖茨,众所皆知的富豪,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1973年,他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却又在大学三年级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童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公司致力于长期的发展,从目前每年超过5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就可看出这一点。 而他所有的成就,都与这所世界第一的大学中的学习无关。
一个人,并不是一定要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上帝创造人类时给了他们不同的能力。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是擅长知识文化,那么世界是不是乱了套?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是必须你自己去把它找出来。而这便是“机遇”。人成功与否有时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机遇等其他因素,但是有机会学习时多学点东西,多储备些能量 这样机遇到来时才有用武之地,但如果自身没有能力,即使有机遇时也未必能抓住。
机遇的前提是学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怎么知道你会一无是处?多学一点东西,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许你会认为我是自相矛盾,可我现在要说的学习非彼学习。学习不一定要在学校,学习也不一定就是念书。
其实我们都在学习身边的一切:难道只要写作业是学习,而追赶潮流就不是学习吗?前者是向书本学习,后者是向后现代文化学习!
如果只念书,我便成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枯燥无味,为什么不愿意为我上色呢?
我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一种!可惜,“念书是唯一的出路”这一观念已成为现在父母的普遍认知!而且,他们却不会听从我们儿女的意见。我要如何为您表达我的认知,我的母亲?
念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学习才是。母亲,我需要一双手,高高的举起,支持我,理解我。那双手,是您。
篇三: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吗
很多高考生在抱怨现在国家的教育制度如何的不合理,非要设立高考等等,然后我们反向思维下,何为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收入或是达到招生指标,对于分数来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一降再降,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零分大学,这样请高考生自问下,如果让一个非能力的大学教授知识是否可以得到真正的本事。
很多人都清楚大学教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很多技术是需要根据到工作中慢慢积累的,然后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些逆行。很多人喜欢说美国或是欧洲的教育,那里的大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那里的企业对大学生都比较公平等等,然后这里职业规划师要说的是,我们新中国成立才短短的63年,而欧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有200多年,他们也是从不成熟发展为成熟,当然不做比较来讲的话,中国自古就有考状元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解放了之后,自高考恢复之后,加之在八九十年代的各种学历要求炒作,以及国家单位用人都要求是大学学历,导致家长认为上大学与考状元是等号。所以这种上大学就是好,不管你上的什么大学,只要可以得到所谓的学历,工作则成为一个将来的打算。
其实随着国家近几年的教育宣传,以及那些上不好大学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种种,让高考生已经知道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能够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很多人喜欢拿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比,相信若干年后,中国也会成为注重能力,学历不再是一个敲门砖的代名词,因为这样那些年轻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年华更是一种向上的学习希望。
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现在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兴起,然后很多学校习惯于钻漏洞,所以学生在选择学习的过程中,要认准正确的学校
篇四:大学,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考上大学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
——写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及其父母的话
这几天,所有人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一年一度的高考。遥想当年,我们也是从高考的硝烟战场中凯旋而归的人。暂且撇下经历两次甚至三次高考都没能走进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大学而最终梦断高考的人,只说我们这些人人口中的佼佼者,经历了四年大学,都得到了什么。 大一开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从各自的学校脱颖而出,尤其在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这样的开头似乎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都该更加努力地延续我们的胜利果实,用功读书,真正学到各自专业里应该获得的理论与技能。事实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过了高考这道门槛,大家猛然卸下了千斤重担,竟然有些无所适从。
享受生活,差不多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网吧里通宵,宿舍中整夜的游戏,翘课出去旅游,或者干脆爬课堂上睡觉、玩游戏。
声明一点,这不是所有人的情况,所以有些真正用功读书的人也不要有想法。但是每个大学生都见过那类逍遥自在的人,甚至我们身边、我们曾经的班级里都有。
课业繁重的高中、忽然轻松的大学跟我们一致赞赏的美国教育环境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说根据人的年龄和生长规律来看,把最用功的时候放在初中、高中真的很不好,该玩的时候没有充分享受到,大学这种需要学生存技能和就业方向的时候反而玩起来了,后果就是很多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转行率超高。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到即将到来的大学意味着什么,只是定义为“鲤鱼跃龙门”的决定性转折期,对于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也没什么概念,以至于到了毕业没学到什么真正感兴趣或者愿意从事的工作技能。从这个方面来讲,很多人的大学真是白上了,除了四年光阴、四年放纵和一张毕业证,我们并没有得到很多。有的人如果积极社交,或许能得到一些朋友,这也算一个收获了,而且是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收获了。
说这么多,并不想批判中国的教育现状,以我的眼界,也看不了那么宽。我只是结合自身的经历还有身边朋友的经历,告诉高考生及其父母一个简单明确的道理:考上大学、拿到毕业证自然是以后工作的敲门砖,但这并不意味着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我们真正要关心的,不是顺利毕业、拿到某高校的毕业证,而是选对专业(事实证明,毕业后的工作,很多都不会管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选对人生的方向。很多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而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也会让你在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获得无穷动力与乐趣。
另外,在学校除了用功读书之外,一定要参加各种社团,结交各种人群,丰富视野。且不说这些人脉将来的经济价值(这样说很多人不喜欢,但事实上,很多年后,你积累下来的人脉真的对你的事业有很大帮助),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本身也是很愉快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一点,高考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文化多元的现代人,面临更多选择,每一个选择经过努力都可能收获一个精彩的未来。所以,即使明后天的战争中有人失利,请记住,这只是高考而已,人生的路还有很长,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千万不可小看了自己、小看了发展环境。
父母也是,请不要抱着任何荣辱观及个人未竟梦想来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这并不代表每个孩子都适合高考。有的孩子可能爱运动,体育好,但是父母忽略了,觉得那不应该是正业;有的孩子可能动手能力强,喜欢DIY,但是父母忽略掉了,觉得那不是正业;还有音乐、美术??等等方向,那么多条路,其实坚持下来,若干年后都会有所成就。在我看来,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众道德,就不要限制他,说不定,他会带给你异样的惊喜。 说到底,高考也只是一个过程,人生诸多过程中的一项,并不需要被赋予神圣的色彩,也不该被强调,孩子需要的是均衡发展,稳扎稳打,而不是一劳永逸。
篇五: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高考不是你唯一的致富之路
2014年,又是一年升学季,有人欢喜有人忧。考上重点大学孩子和家长则皆大欢喜,还有很多考生看到自己成绩不理想,对前途感到迷茫,高考后落榜的考生更是因为与高校无缘名落孙山而黯然神伤。教育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及其他求学成才之路的涌现,考生们大可不必押宝高考这座独木桥,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同样能够书写人生的辉煌。
“不是好大学,读了也没用。”已经放弃进入三本院校的方明(化名)告诉记者。近日,随着2013年高考录取工作的开展,拿到“三本”录取通知书却不愿入学的考生数量持续增加。非常现实的是,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由于缺少“985”、“211”名校的光环护体,“三本”的学生无疑被沦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与其这样,还不如去读就业率较高的职业培训学校呢,低门槛就能入读很好得学校,学成出来至少要比读三本出来的工资高不少”,李岩认为。有同样想法的不仅仅是李岩。落榜生小李面对采访很坦然,尽管以几分之差无缘大学但似乎不是那么沮丧。小李笑着说,不上大学是有点遗憾,但自己英语底子还不错,已经和家里商量好了,计划选择一家不错的培训机构专攻英语,计划将来从事翻译或进入贸易公司工作。 调查显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不太好”的大学,转而选择职业培训机构。对此,一些教育专家表示,考生转身职业培训恰恰说明了当前社会对高考以及大学学历的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年轻一代对学历的看法更为理性,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核心的求学观念。专家认为,对于那些不愿意读三本和高考落榜生来说,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记者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悉,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收入正在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已高于其他所有类型院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