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家有活宝三重唱系列微作文之第四篇:“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22:49 初中作文
家有活宝三重唱系列微作文之第四篇:“嘘——”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家有活宝三重唱系列微作文之第四篇:“嘘——”作文

                    家有活宝三重唱系列微作文之第四篇:“——”

2015114  星期三  老天一定学过“京剧变脸”

——”一声沉重的关门声。我那兔子般灵敏的听觉,捕捉到了爸爸的气息。

嘿,爸爸回来了!

忽地,似一只逃窜的兔子飞奔而过,妈妈已风一般地掠过,一闪身,掩入了小书房。留下微微发颤的空气和惊呆的我。下一秒,爸爸也步入卧室:咦,你妈妈呢?正欲回应,背后却飘来一声别有韵味的——”我似热狗被夹在面饼之间,嗫嚅着:……妈妈……那个……”话语弥散间,爸爸已向书房中探脑袋。

随着——”一声尖叫,家庭剧拉开序幕。(198字)

 

 

 

篇一:郑梁梅中学初三作文系列学习材料(动作描写)

郑梁梅中学初三作文系列学习材料9

动作描写

主备人:许礼靖

【写作目标】

动作是指通过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立体丰满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技法指导】

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对动作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例外的。高尔基说:“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老舍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写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形象才能真正丰富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把动作描写得精彩。

一、特征法

精选富有特征、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描写蔡芸芝老师要打学生的一个动作:

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笑了。

“敲”这一典型的动作,把蔡老师只想吓唬吓唬“我”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连贯法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连贯地写人物一连串的行动,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例如《社戏》一文中的动作描写: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点开”“磕”“退后”“上前”“出”“架起”“换”“说笑”“嚷”这一系列描写孩子们开船出航动作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喜不自禁、轻松舒展、自由欢快的心情及对看社戏翘首以待的急切心情。

三、特写法

运用细致的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于读者面前,可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加强了文章的情感力量。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动作描写: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大臣们的这些动作,反映出他们溜须拍马、装腔作势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运用动词之间的对比关系,使文章形成内容上互相关照,意义上相对或相反,从而产生预想的效果。通过比较显示出事物的特点,通过动作的对比描写,使被描写的对象的情态和发展变化鲜明地展示出来。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中的动作描写: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

只手拿着一个

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

“嘘”“哄笑”“大吃一惊”“窃窃私语”的对比反映了人们愿望的破灭,更表现了伽利略是一个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名家引路】

片段一: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加。??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清]吴承恩《西游记》

写作借鉴:本片段采用特征法表现人物。“一溜”“不分好歹,一顿钻进”“一毂辘睡倒”等动作描写将猪八戒自私、可笑的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片段二:于是他扑哧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

——曲波《林海雪原》

写作借鉴:本片段采用连贯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炉匠一说出杨子荣“不是胡彪,是共军”,局势便危急得一触即发。杨子荣“笑”“磕”“吐”“抹”“说”“坐”“掏”“抽”等一系列动作,把他沉着冷静、从容镇定的性格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片段三: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座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清]曹雪芹《红楼梦》

写作借鉴:“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体现的窘态形成对比。在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鲜明揭示中,不难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贱和地位的低下。

【写作训练】

任选下面一题,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要有细致的行动描写。

1.寒风呼啸,写一段母亲在庭院中扫雪的文字。(150字左右)

指导:冬天扫雪肯定和平常扫地不一样,想一想,在寒风中扫雪该用上哪些动词?怎样串起来才能最恰当地体现母亲的辛苦?同时,寒风呼啸,院子里会怎样,母亲会怎样?可辅以其他相关的描写,更好地突出母亲的动作。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进行相关的片断描写。

指导:这个文题很宽松,可选择面也很广。因为题目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所以更好切入。在写作的时候,如果写个人的体育运动就要注意运用好相关的动词,把过程描述清楚。如果是群体体育运动,就要突出重点,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

3.请认真观察一位同学上课开始写作业时的一个片段,用文字描述出来。

指导:首先,看他从准备做作业到完成作业分成哪几个动作,选择合适的动词来描绘。其次,观察这位同学的心理特点是专心致志还是三心二意,是争分夺秒还是慢条斯理,是有条不紊还是颠三倒四,是成竹在胸还是一头雾水。最后,想一想用哪些形容词来修饰更能突出他的性格,用哪些修辞手法来修饰这些句子。

4.请写一段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的文字。

指导:把握住老师的动态特征、步伐、体态,通过身体语言揣摩他内在的思想感情。抓住最能体现该老师性格特点的动作着力描摹,做到要言不繁。

篇二:六年级关于美食的作文

味无穷啊!因是现做的,既新鲜又卫生很受本地人的喜爱。

滤粉的做法很简单:来了客人,先将糯米和粳(jing)米按比例混合,浸泡软后磨成米浆,米浆是稀的但又不能太稀,用铁皮做一个小桶,两边有把可握持,底部钻有很多小孔,将米浆倒入小铁桶内,桶底放一块薄板垫着,煮时将底部薄板抽走,米浆就通过小孔自然地漏入烧开的铁锅内。滚过两次后就熟了,捞起,浇上肉末、汤汁,再加点花生末、葱花、香菜、喜欢吃辣的客人还可以放点辣酱,最后,在加上汤水就可以吃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滤粉就做成了。

吃滤粉也挺有意思。吃滤粉时,我喜欢先把配料捞一捞,把配料捞均匀以后,一大夹一大夹的,张开嘴巴,“嘘”地一下吸进嘴里,真是顺滑爽口呀!吃烧介,我先用牙签插进烧介里,用舌头舔一舔它的“粗”味道,再细细地咀(ju)嚼,品尝它的“细”味道。

暑假的一天,我和外婆在融水老家的一家滤粉店吃滤粉,我先把配料捞均匀,由于捞得太用力了,汤溅到了我眼睛,我赶紧用力的眨了眨眼睛,汤随着眼泪被挤了出来,在来吃滤粉。当我夹起那烧介时,淘气的烧介跳进汤里,我再次夹起烧介时,它又顽皮的跳进汤里。一连来了好几回,都夹不了,婆婆对我说:“你想办法怎样让它不会掉进汤里,不就好了嘛,还夹来夹去的,真麻烦。”听了婆婆的话,我立即想到了用筷子插进烧介里,这样就不会掉了。外婆和我开心的笑了,外婆说:“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办法才对啊!”

融水的小吃--滤粉有悠久的历史了,在柳州地区很出名。滤粉很像榨粉,因为粉丝是过滤出来的,所以故称滤粉。

这就是我融水老家的风味小吃--滤粉。

看到羊肉汤变成了大海,粉条就像层层波浪,馍块的肉片就像星罗棋布的小岛,而翠绿的葱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顺势从中剪断,再弹回来,我从未体验过这样的感觉,不一会儿,一碗米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味道真令人回味无穷啊!

啊!我爱云南的风味米线!

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羊肉泡馍的香味也十分诱人。那浓郁的香味早就已经随着热气四处弥漫,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勾住了我的鼻子,令人垂涎三尺。

这时我也顾不上什么绅士风度,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是鲜、香、辣。羊肉的醇香,香菜和葱末的清香,泡馍的柔软筋道,油泼辣子的香辣,这就是羊肉泡馍的特色。再喝上一口羊肉汤,真是鲜美至极!如果再配以几颗糖蒜,就更是享受了。汤鲜而不膻,羊肉肥而不腻,泡馍细腻柔软充满汤的鲜美和馍原有的香味,粉条爽滑可口,这就是我对羊肉泡馍的评价。一股脑吃完这些,全身发热,头上也冒汗了,总之就一个字:“爽!”

羊肉泡馍不仅色香味形俱全,历史也很悠久,也许是因为它是古城西安的名吃吧。羊肉泡馍早在周朝就有了,那时叫做羊羹。关于它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生活贫困,流落长安街头。一天,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十分干硬无法下咽。一位好心的羊肉铺店主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碗滚烫的羊肉汤。赵匡胤将干馍掰碎吃了起来,吃得浑身发热,饥寒全消,后来他当上了皇帝,这一美食就出了名。

羊肉泡馍如今已享有盛名,它深受北方各族人民喜爱,许多国际友人也争先品尝,一饱口福。羊肉泡馍已经成为陕西小吃的“代表”。

篇三:“下水文章”,让作文课不再有嘘声

“下水文章”,让作文课不再有嘘声

作者:郑凤根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

作知识,把自己写作中遇到的诸如选材、立意、结构安排等方面的想法讲解给学生听。这样,学生特别乐意接受,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和写作动力。

2.对照“下水文章”,体会写作门路

作文教学中,笔者常常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与要求切近的“下水文章”读给学生听,同时就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安排等方面作必要的讲评,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文章用书面形式复述出来,再将学生的“听述文章”同“下水文章”作对照,进行自改或交换修改。

笔者任教的学校旁边建起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茶果市场,可开业不到一星期就销声匿迹了;而在相距仅2公里外的公路边自然形成的茶果市场却日趋兴旺,生意兴隆。笔者以这个素材为例,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相距仅2公里的两个茶果市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材料选用何种体裁来写比较合适?结构如何安排?讨论分析以后,要求学生先列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打草稿。等学生写好后,笔者把自己发表在《萧山日报》上的“下水文章”——《两个市场两种结果》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照修改,也允许学生有新的观点。这样教学,学生自然体会深刻。然后进行二次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身边出现的某一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模仿写作,效果自然不错。

3.模仿“下水文章”的写法,提高写作技巧

教材中有的范文与学生写作实际距离较远,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又缺乏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文,为更好地启发学生写作,笔者提前写“下水文章”为学生作示范。如学生参加春游或秋游活动后,要求“写一处名胜古迹”,笔者就以“下水文章”《越王峥》(载《萧山日报》)作为补充范文进行阅读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写景要注意一定的方位顺序,结构可采用“总—分—总”的样式,把自然景物与传说结合起来,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写一处自己曾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再如,教学生写一事一论的议论文,笔者同样引入自己的“下水文章”《走出金钱与成绩结成的怪圈》(载《萧山日报》),进行阅读讨论,学生从中悟出了这类文章的写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体结构来组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仿照例文,针对生活中某些现象作具体分析,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4.借鉴“下水文章”的框架,提高选材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了材料找不到合适的结构框架,有了结构框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笔者曾经搞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感为难的一是缺乏作文内容(即材料),二是作文训练模式单一,限制太死。换句话说,有了题目,找不到材料;有了材料,不适用于规定的命题。为此,笔者就作文训练模式作了一些探索。一是优化作文内容,设计的命题尽可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贴近学生生活;二是改革训练模式,每学期花上几节课对“下水文章”进行“偷梁换柱”。比如,笔者把题为《爱,就一个字》的“下水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懂得这篇文章的框架是总—分—总三段体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结构,材料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然

后要求学生借鉴“下水文章”的总分总框架,“偷”我“下水文章”的“梁”,换上自己的“柱”,即换掉笔者文章中“电话”和“散步”两个片段。类似的,把笔者的另一篇“下水文章”《初三生活剪影》中的“苦”、“辣”、“甜”三个片段的材料换掉,要求学生再增加一个片段“酸”。

四、实践效果及分析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按年段渐进的方式,由“扶”到“放”——初一年级扶着走,初二年级扶放结合,初三年级放开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对效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以下认识。

1.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原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下水文章”的材料,学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读自己老师写的文章尤其感兴趣,对写作更能起熏陶感染的作用。同时,用切近学生实际的“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既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作“向导”,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迁移的“跳板”,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2.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任何学习的开始都离不开模仿。学生作文也从模仿开始。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上的有些写作材料和要求与时代及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模仿性不强。从教学实际出发,有必要对教材的写作作一些补充和延伸。适时引进自己的“下水文章”,可为学生提供更切近的模仿范文,形象地告诉学生这一类题材的文章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如果抽象地谈技巧、谈理论,学生只会一头雾水。而教师的下水作文就能很形象地让学生明白:怎样去立意,怎样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怎样以小见大,写出新意和深意来。

3.符合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生活的周围中有许多写作素材,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往往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是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也提炼不出正确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身边的客观事物,提高学生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析能力,而教师的“下水作文”正好起到示范导航的作用。教师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素材作“下水文章”,学生容易接受。这对于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4.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了写作能力训练

综观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听说读写现状,听和写是尤其突出的薄弱环节。要求学生写“听述作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是简单的“复印”,而是通过学生的听力感知,再经过大脑的再现,借助语言思维的综合整理,才能表达出来。它既是一种听力训练,又是一种写作训

练。听完一两句话,把它完整地写下来,是件容易的事,可听完一篇文章,要求写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听和写都是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听是吸收,写是输出,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

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下水文章”所带来的活力,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使笔者走出了作文教学空洞说教的尴尬处境,尤其能够大面积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

不过,教师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要注意两点。

其一,要尽量避免那种低级的做法:有教师认为“下水作文”就是同题作文,即老师布置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然后拿出来给学生作示范,赶鸭子上架,学生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差。如果“下水作文”是这样的做法,就会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致使无法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其二,教师平时要勤于“下水作文”,注意积累一些“下水文章”,以便需要时随时拿出来示范。同时也要努力提高“下水文章”的水平,“下水作文”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作文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反映学生生活,注意发现和选择美好的事物;要有情趣,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构思要新;尽可能用学生的心理、语言和口气去写,这样便于学生把握和模仿。■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