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运用技法》课程纲要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素材运用技法》课程纲要作文
文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本课程
《中职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技法》学生用书
(高一职业能力类语文选修课)
白胜煌
文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五年八月
文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技法》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中职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技法
【授课对象】高一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为职业能力选修课。是人文实践类写作技能选修,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练写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和具有开放性、独创性特点的课程。课前自主学习教材中有关素材的积累、思考、分析、运用等技法;课中教师示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课后实践练写。形成技能。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评价分析能力、模仿写作能力和积累学习素材能力。课程内容安排7个主题18个章节,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写中了解并掌握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从而提高多种文体的读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
【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符合中职生特色的应用型、欣赏性的语文写作方向的初步实力人才为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写作中学习、积累、思考、分析素材技法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写作习惯;通过系统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通过学习和积累经典素材,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读写、鉴赏能力。
2.通过练习,能逐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素材运用技法,从而提高写作、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经典素材,增强听说能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通过广泛学习和主题素材的搜集,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2.【具体目标】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学习积累素材的习惯,提高正确地使用素材运用技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能基本运用各种语文知识,提高对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④提高口语表达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准确性及生动性。
知识目标:
①了解并熟练应用常用的素材运用技法,增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②掌握口语的表达技巧、朗读的基本技能和论辩技法,增强语感;
③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扩大阅读量,积累素材,为进一步的深化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语文经典素材的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②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写作鉴赏能力;
③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
主题一:理论学习(6课时)
1.
2.
3.
主题二:技法介绍(4课时)
1.避熟就生法和反弹琵琶法(2课时)
2.真情流露法和组合排比法(2课时)
主题三:多向解读(8课时)
1.农民工拒坐顺风车(2课时)
2.兰辉精神诠释“人民公仆”内涵(2课时)
3.高考状元成流浪汉(2课时)
4.“灰太狼”烧同伴(2课时)
主题四:运用导引(6课时)
1.守望者(2课时)
2.待命(2课时)
3.蜜獾与指蜜鸟(2课时)
主题五:专题指导(4课时)
1.食品安全(2课时)
2.到此一游(2课时)
主题六:升格技法(4课时)
1.语言生动(2课时)
2.结构创新(2课时)
主题七:多变运用(4课时)
1.鲶鱼效应(2课时)
2.青蛙现象(2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本课程为自编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适当补充时鲜材料辅助教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练写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文道结合原则。
2.【课程学时数】
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2学分,可以安排高一某一学期,每周2节;或高一一个学年,每周1节。如实际需要可适当伸缩课时数,因为本课程弹性比较大。
3.【教学条件】
一般教室、多媒体教室,偶然用电脑机房、图书阅览室等场地,教师视教学情况选用。
4.【课程评价】
要求采用阶段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在测试时既要考核素材的技法,更要考核其实际运用素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和素材在写作的实际运用能力。
序号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分值
备注
1
出席上课、
课堂发言等
点名
20
缺课、旷课20%以上(含20%)的,取消成绩。
2
书面作业、
素材笔记40页
检查作业次数与质量、笔记页数与质量
20
3
素材分析和技法的实际运用
闭卷综合考试(期中10分,期末50分)
60
总计
100
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执笔:程劲松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6-2007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1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
2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3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4
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5
下页余下全文篇二:4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四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系列论文四)
——深圳石岩公学余卫兵
【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课本写作素材却不知如何使用和表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的使用和表达技法:仿写素材、扩写素材、压缩素材、化用素材、横向铺排、细节重现、正反对接。并通过具体技法运用展示,让学生明白作文素材的具体表达和呈现方式,学会在考场上具体使用课本素材,写出精彩的考场作文。
【关键词】作文素材表达技法
拥有一定量的课本素材,并且对相关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并且能够对素材进行一定的思维链接,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素材表达技巧,要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对素材进行相关的处理、剪裁和整合,最后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具体作文写作中,只有把课本素材巧妙而得当地用到具体作文写作中,才算是学以致用,下面借助范文展示,介绍几种课本素材的表达技法。
【技法一】仿写整合素材
我们已经掌握的课本写作素材,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如何把这些素材勾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按照作文要写作的主题进行整合仿写。
例如我们掌握了如下的文段——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素材分析:上述文段中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拥有的特征,他们又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运用课本素材,进行如下仿写:
※素材仿写
例1、
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古代的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
【素材运用说明】根据诗人们的特质和诗句,按照例句的形式,把他们统一在“中国诗坛”的主题下,形成一个完成的句群,表达的时候,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例2、
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搞乃翁”的陆游,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爱国的天空必定黯淡多了。
【素材运用说明】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筛选我们课本上学会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寻找他们对于爱国的有关认识,然后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语言表达中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技法二】扩写想象素材
我们平时对课本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与写作的具体要求有差别,这就需要具体运用时,对课本素材进行重新加工,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素材。所谓扩写想象,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
例如苏轼,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经典素材,下面是其相关的素材:
※素材展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有“一门三父子,峨嵋共比高”之美誉。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赴京赶考,收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和,被迫离京,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符三年大赦,归途中,卒于常州。
苏轼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其中许多经典名句可以成为写作扩展的素材。
对于苏轼这个人物素材,许多同学时常使用,然而常常缺乏思考和挖掘,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令人看后味同嚼蜡。其实,苏轼的素材内涵丰富,传递出许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如果可以根据写作话题进行创造性想象,并结合其基本素材,进行想象扩展,就会使素材的内涵得到更全面、更丰富、具有新意的展示。
※素材运用
文1、
词人·酒徒·钓客
在我的眼中,苏轼是一个词人,一名酒徒,一个钓客。我这里所说的钓客,是指他的风度气质精神而言的,而不是指他湖边垂钓。苏轼是否钓过鱼,我不得而知。
词人
苏轼是一个词人,一个豪放派兼婉约派的词人。
宋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宋代的词人也都是不幸的词人。其实填词对大多数词人来说,未必是他们的一种爱好,也不能全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填词,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是自我心理平衡的一种需要,因为所有的词人都寂寞并且痛苦着。在苏轼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到或多或少这样的痕迹。苏轼也涉足政治,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但从苏轼的诗文词作和他的气度风貌人生观来看,单从文人的角度揣摩,他比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都要更纯粹些。
宋代是一个脂粉气息很浓的时代,生活在花花世界里的男人们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世俗所说的堕落和沉沦便不免成为一种必然。如柳永,如周邦彦。但苏轼并未堕落沉沦,苏轼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卓然独立,洁而不染。尽管也曾风花雪月、歌妓侑酒、红袖添香,但苏轼是规矩不乱的。从这点看,苏轼是个入世的儒家的文人。
酒徒
苏轼是一个酒徒,精神陶醉的一种表象。
现代的一位作家说“酒是文人的情人”,这话恐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
品品,看酒气浓不浓。试想没有酒,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这样的句子吗?
一个在现实世界苦恼惆怅、伤感落寞的人,寻找快乐只能去他的精神世界了。苏轼的现实世界是不如意的、苦恼的,但他的精神世界是感性的;苏轼的现实世界是儒家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又是道家的。
清醒时是儒家,迷醉后是道家;入世是儒家,出世是道家。
我敢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带有醉意的作品。出世的情怀留给后人一种永远的豪迈和激情。
钓客
从政是入世,入世带来了千般烦恼万般惆怅。于是苏轼便寻找出世的解脱,从精神上寻求心灵的慰藉。于是便游山、便玩水;便赏鹤、便垂钓;便参禅、便礼佛。苏轼从山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迷性,求得了自在和安静。苏轼垂钓是在寻找一种心情,感觉一种氛围。而这是他在庙堂之上、明镜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也是想不来,想不出的。从佛偈禅语、公案故事中,苏轼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尾声
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成为一个政客已是不幸,又不幸成为一个文人,这需要多大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但在一个不幸的时代,能成为像苏轼这样的酒徒钓客式的文人,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2004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
【素材运用说明】文本运用素材扩写想象的手法,作者以自己积累的苏轼的相关素材,通过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将要写作的对象——苏轼,定位为“词人”、“酒徒”、“钓客”,这样就把苏轼具体化了。通过对苏轼一生的经历进行回顾,然后从“词人孑然独立”、“酒徒神志清醒”、“钓客超凡脱俗”单个不同角度,刻画了一个自己眼中的苏轼,使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血肉丰满。这都是想象扩写的功劳。
文2、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
自古,君子皆主张“养性修内”。择一楷模,观其文,察其人,撮其旨要,取其精髓,精心培育自身。
为何要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呢?因为苏子确有超凡脱俗之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却能超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抱定“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可以由大家“所共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哲学虽有浓重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色彩,却是他超然物外的精神支柱。处变不惊,旷达怡然,正是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之处吧。
然而,仅从一篇《赤壁赋》就得出东坡超乎万物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结论,可就未免太武断了。如果东坡与陶渊明一般只爱自然,与林和靖一般厌弃尘世,那倒不必将其“养”于凡夫俗子的心中了。因为,真正的隐士看破扰红尘,皆怀遗世独立的境界,凡人是无法企及的。换言之,东坡亦乃一凡人,吾等方可师之。
在《赤壁赋》之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毫不掩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傲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东坡虽官运不佳,但他入世之趣从未衰减;虽屡遭贬逐,仍不忘朝廷。然而,适逢政局变幻无常之时,即使是善为政者,亦多束手无策,何况东坡本非公卿之材呢?既非合格的隐逸清高者,又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养他一心又做什么呢?
仕途不畅而在文学上有成就者大有人在。柳宗元体弱多病,一贬至永州,即绝意仕途,其文字多寓意幽深隐晦。而东坡性情乐观,经波折不忘转机,其文字浅近通达明朗。东坡不是屈子,一旦失势,只能行吟泽畔,投水而终;东坡不是柳子,遭遇逆境,一筹莫展;东坡
不是林和靖,恨人世恨到宁愿自闭西湖只与梅鹤为伴。东坡就是东坡,一个有血有肉,有潇洒亦有困窘的人,一个心情矛盾但善于应对事变的人。
在狱中,他睡得熟吃得香;在流放中,他长途步行,能吃粗饭;他随时开导自己,可以作画为文,访僧参禅;他研究饮食,自得其乐;流放海南,他还不忘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事业??这样一个人,难道不让人觉得亲切,觉得可爱吗?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吧,让他时时提醒你,不要一味随波逐流地丢失自我,更不要在困顿时产生憎恨。
乐观方能豁达,豁达才可从容。
【素材运用说明】又是一篇以苏轼为素材的佳作,作者通过对苏轼素材的想象扩写,写出了自己对苏东坡的与众不同的认识,通过联系苏轼的作品,写出了苏轼与众不同的非凡的一生,特别是将苏轼和其他的一些失意文人相比,折射出苏轼虽屡遭打击,却不气馁,依然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中许多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例如“在狱中”一段就是作者大胆的想象的成果,这是作者根据对苏轼经历的理解,所想象出来的内容,这就是对素材的扩写想象。
【技法三】压缩概括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概括!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概括,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
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留取担心照汗青》一文中,作者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素材进行了详细的扩写,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无法对课本素材进行全部引用,于是我们可以进行剪裁和压缩。
※精彩文段展示:
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
【素材运用说明】压缩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在压缩表达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下页篇三:《生活与数学》课程纲要
《生活与数学》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生活与数学》
授课教师:娄佳佳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教学材料:选编
授课时间:每周一节,总共一个学期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1、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2、实践和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基本而又简单的数学问题。
3、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解题的思路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及特长。
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描述现实生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向学生渗透学科知识整合的“大数学”观。
2、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关注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主动的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4、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3、在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将参与活动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创造的动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
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很美丽的。这些“数学之美”都需要我们能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使美丽的数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数学的美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灵更美好。
(三)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师活动为中心或主体的局面,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和中心,因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问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践探究等多种活动,切实感觉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主题1《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开发了实践教育这种非课堂方式,设计了四种形式:环境考察、环境知识的科学实验、环境知识的研究性学习、环保社团活动。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主人,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知识”(所谓“直接经验”)和“地方知识”,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领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及意义的过程。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服务。同时根据学生来决定学习的起点、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学生想了解的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想参加的活动。由于我们在开发《化学与生活》这门校本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同时课程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所以开设这门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
们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他们迫切希望课程改革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实践机会。同时我们认为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有了亲身的体会,这样的知识才能终身受益。
1、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应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如在主题1《化学与环境》的学习中,对部分有潜力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创造必要条件,给予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更高层次的辅导,举办一些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并引导他们将来投身环保事业或在不同岗位上的决策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环境、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2、教学活动(以化学与环境主题为例)
(1)课堂教学法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但由于课程本身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掌握扎实的、全面的环境科学知识,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计划者,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觉得环境意识的形成并不等于环境知识的学习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时,学生也许记住了教师所讲的道理,甚至学会了怎样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有益于或有损于环境。但是这并不表示学生一定形成了环境意识,他们很可能把教师所讲当作一类知识,因为知识变为意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能使主客观达到统一。
环境意识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只是在课堂上分析一些实例,则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的体验,他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才会转化为自己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的行为,环境意识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真正达到,反之如果用讲授环境知识的方法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势必容易导致将环境意识的内容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由学生记住,再在某个时候让学生复述出来,那就没有环境意识教育的真正的意义。
所以主题1化学与环境的教学还包括了另一个重要的非课堂方式—实践教育。
(2)非课堂方式—实践教育。
A、环境考察。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利用校园进行环境教育是一种较为实际可行的办法,具有省时省力,相对安全,易于教师管理和控制的的特点。下面是我们在课程中设计的利用校园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些做法。
活动1.实验室环保调查。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上有些药品是有毒的或有腐蚀性的,会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指导学生对实验室中的危险品放置和废液、废渣和废气的处理方式,及其安全操作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初步的有关常见危险品的环保知识,鼓励学生从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的建议,参与学校的环境保护。
1.教师准备一张学校的平面图,设计观察路线,这一路线要使校园里的所有树林都能被观察到并被登记下来,不要遗漏。
2.在学生调查之前,教师要事先观察,了解植物种类,从植物志或植物手册上查出这些植物的介绍,做下标记,以便学生查阅植物图谱和相关的文字材料。可印制一些植物图谱或叶片图样,让学生在调查后识认填写以加深印象。
3.了解有关园林设计的知识以指导学生分析学校的园林绿化设计。
4.在学生调查完成之后,让其分析目前校园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校园绿化的设计方案和植被保护方案,并陈述理由。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器材、设备或手段,按照一定的条件与步骤去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课程中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铬合滴定法测水的硬度,水中溶解氧的测定等。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涉及环境保护的许多方面。如:实验过程中重视节能节水,实验中产生的废物的合理处置等。利用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有利于环境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为例作一说明。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1.原理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的氧称为“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力和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测定时,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而释出游离的碘,以淀粉作指示剂,有硫代硫酸钠滴定释出碘,可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2.仪器
(1)取样桶。一般干净的水桶即可。
(2)取样瓶。250~500ml具有严密磨口玻璃塞的无色玻璃瓶。
3.试剂
(1)硫酸锰溶液。称取480g硫酸锰(MnSO4·4H2O或364gMnSO4·H2O)溶于水,用水稀释到
100ml,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KI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称取500gNaOH溶解于300~400ml水中,另称取150gKI或135gNaI)
溶于200ml水中,使NaOH溶液冷却后,将两溶液合并、混匀,用水稀释至1000ml,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避光保存,此溶液酸化后,遇淀粉不呈蓝色。
(3)1:5硫酸溶液。
(4)1﹪淀粉溶液。
(5)0.025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于105~1100C烘干2h并冷却的重铬酸钾
1.2559g,溶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6)硫代硫酸钠溶液。称取6.2g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入0.2g
碳酸钠,用水稀释到1000ml,贮于棕色瓶中,使用前用0.0250mol/LK2Cr2O7标准溶液
标定,标定方法如下:
下页余下全文篇四: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展示理性的逻辑思维是对高中学生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如何巧妙说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在素材与论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素材和论点融为一体,增进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文章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例文引路】
冷静沉着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大爱
南方日报评论员
近期英雄事迹频出,继“托举哥”之后又出现了“夺刀哥”。广州海珠区南华西保安中队副队长黄兆景在街头制服劫匪、救助被劫持幼童,被舆论亲切地赞誉为“夺刀哥”。
如同当日寻找“托举哥”一样,找到“夺刀哥”也费了一番周折。同样如同当日“托举哥”一般,黄兆景也说了一番似曾相识的话:“我相信每一个人看到这一幕都会想出手相助,这没有什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一次又一次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这是很小的事情,没必要张扬。”面对别人的危难挺身而出,他们的义举让人感动;救人之后悄然离去,他们的淡定更让人心生敬意。更重要的是,在见义勇为的应对中,他们除了有勇气与胆量,还有机智和冷静。如果“夺刀哥”空有一腔热血,可能连自身和人质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反而因为一举未成而激怒犯罪嫌疑人,将人质置于更为危险的境地。但“夺刀哥”正确的控制手段,精准的判断时机,对现场的冷静分析,成就了这一值得赞颂、可圈可点的义举。
这显然得益于黄兆景自身特殊的工作性质,然而,这一义举能否普遍复制,却应当引起思考。解救人质,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瞬间,而两者的概率几乎相当。警方也提醒市民,在面对持刀劫持人质的情况时,不建议未经训练的普通市民出手,贸然出手可能会危及自身和人质的安全。3年前,带着“还我血汗钱”的横幅,陈富超爬上了广州市的海珠大桥,当时正值上班高峰。面对又一个跳桥的人,面对又一次交通大堵塞,正从桥下经过的赖老伯作出的选择令社会震惊,他爬上海珠大桥将讨薪者猛地推落桥下,致使讨薪者身上几处粉碎性骨折。这样的举动让舆论一时陷入两难,毫无疑问,见义勇为的前提应该是见义智为、量力而为,这是任何行义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英雄值得人们欢呼与崇拜,不仅是因为其救人的动机与勇敢,更因其行为方式的正当与恰切。
见义勇为者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并不是说,遇到别人的危难都要掂量做好事的成本、计较自身的付出。在一个社会中,正气越充盈,邪气就越少。“托举哥”、“凌志哥”与“夺刀哥”的相继出现,正让我们看到行善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淡泊与高尚,也同样让我们看到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上的正气与浩气正在凝集、团聚、喷薄而出。他们的出现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从而引领整个社会风气积极向善。在看多了世间冷漠、人情冷暖之后,总有一种正气让我们不再退缩与麻木。我们不敢说“夺刀哥”是否受到过“托举哥”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危难时,也能产生挺身而出、助人一臂之力的冲动。
世上总是好人多,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慨。当感动不断涌来,我们感到欣喜,感到温暖。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今天的助人者,未必就不是他日的困难者,帮助,这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
每个人在面对别人危难时,心中都会有想法,会害怕,会犹豫,即便英雄也不例外,但只要坚守心中的善,我们便会多一分勇气,少一分怯懦。在量力而为之后,以正确的方式救人助人,冷静沉着,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大爱。
(选自《南方日报》)
【精彩点评】
这是一篇时事评论文章,文章首先因叙带理,通过叙述“夺刀哥”的义举,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主旨有据可依。接着引用“夺刀哥”本人的话论证观点“冷静沉着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大爱”。
作者亮出观点,后有从反面举例,把“陈富超救人”的事例和“夺刀哥”进行比较,分清是非,辨清优劣,使论点“救人需冷静沉着”更突出,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理例结合使论述是非清楚,观点突出,最后回扣主题。本文的最大亮点就是作者能有针对事例进行分析说理,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以理服人,在例与理的结合中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以使文章说理透彻,说服力强。
【素材展放】
1、傅达林《夺刀哥是见义智为的标杆》:在钦佩黄兆景夺刀的勇气与胆量时,我们或许更不能忽略这桩见义勇为个案另一个普遍性的价值:见义智为。“夺刀哥”勇敢与智慧并存。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值得普遍学习的榜样。在应对危机的见义勇为中,机智和冷静与勇气同样重要。但如果空有一腔热血,可能连自身和人质的安全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勇气便不值得效仿。生活中不乏此类个案,有人冒着巨大人身风险见义勇为,致使自己做“无谓的牺牲”;有人盲目蛮干,致使被救助者遭遇更大损失。其实,见义勇为也是门“技术活”,需要行为
者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需要遵循最小损害原则科学作出利弊判断,还需要恪守法治底线。
2、练洪洋《“夺刀侠”的“大爱”》:仁者之勇,雷霆不移。当正面无法打破劫持僵局、有吸毒前科的亡命之徒随时可能滥杀无辜的危急时刻,黄兆景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直袭凶徒,牢牢将其控制。没有一秒的犹豫,没有一分的恐惧,一位普普通通的保安大哥,以一个漂亮的擒拿,完成一次不寻常的壮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劫匪被拿下,黄兆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给街坊留下一个“条衫男”的背影,“大隐于市”。没有组织,没有安排,更没有张扬,在这一刻,一位普通人的懿德、善念便在这一串简单不过的动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我们甚至无须细问“夺刀侠”的道德往事,假如“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不是他的人生哲学,他就不会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场合作出恰当的举动。
3、扶庆《见义勇为更要智勇而为》:继本月初“托举哥”周冲之后,“夺刀哥”再次引发市民热议,不少市民认为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是的见义勇为时,更要“智勇而为”,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智勇双全的人。面对不公与不义,勇气成为稀缺品,但对勇气的呼唤不应遮掩住其他可贵品质。英雄值得人们欢呼与崇拜,不仅是因为其救人的动机与勇敢,更因其行为方式的正当与恰切。由此,见义勇为是必须弘扬的品质,而见义智为更是值得大力推崇的行为模式。
4、彭澎《救狗不能空有满腔热血》:从悬空救女童的“托举哥”周冲、邓雄飞,到掏出8000元助流浪汉手术而不愿露面的“奔驰哥”、“夺刀侠”黄兆景,近期,见义勇为的事迹多了起来,这是好事!但有时舆论引导下,有些人舍己救人则值得注意了。如“夺刀侠”万一出现闪失,谁来承担责任?夺刀失败,或导致人质受损,我们还会赞扬这种见义勇为吗?显然,当警方出现时,路人的见义勇为一定要适度,而且应该在警方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人人都去见义勇为,可能适得其反??
5、刘翠红《从“托举哥”到“夺刀侠”让道德不断闪光》:从“托举哥”到“凌志哥”再到“夺刀侠”,他们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散发着人性善的光芒。在一个社会里,正气越足,邪气就越少。如果人人都是“托举哥”和“凌志哥”,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人人都是“夺刀侠”,就不会有三两个小偷洗劫一辆公共汽车而谁都不敢做声的情况出现。那时候的坏人只能像过街的老鼠,不敢露头。我不敢说“夺刀侠”是否受到过“托举哥”的影响,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危难时,也能产生挺身而出的冲动。
【技法点拨】
例证法是议论文讲道理时常用的方法。成功的议论文应该把事例和道理相结合,将事实作为论据,通过分析事例。揭示其中蕴涵的道理,说明它与论点的联系,使论据与论点融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有力地论证论点。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研究就事说理的方法。那么如何运用理例结合的方法呢?
一、因叙带理
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之一。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躲藏在深切的忧愁之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忧”字了得!在他的每一声叹息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爱之深,所以忧之切。
文章在确立自己的观点之后,举了杜甫的例子,叙述简洁,叙述之后对例子作了精当的分析,然后总结分析,使论点更加有说服力。
比如练洪洋《“夺刀侠”的“大爱”》:仁者之勇,雷霆不移。当正面无法打破劫持僵局、有吸毒前科的亡命之徒随时可能滥杀无辜的危急时刻,黄兆景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直袭凶徒,牢牢将其控制。没有一秒的犹豫,没有一分的恐惧,一位普普通通的保安大哥,以一个漂亮的擒拿,完成一次不寻常的壮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劫匪被拿下,黄兆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给街坊留下一个“条衫男”的背影,“大隐于市”。没有组织,没有安排,更没有张扬,在这一刻,一位普通人的懿德、善念便在这一串简单不过的动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
片段中,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仁者之勇,雷霆不移”,然后举了夺刀侠的事例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在叙述夺刀侠事例时,结合观点不时地进行点评,使得叙议相结合。
二、假设说理
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
例如2012年新课标语文高考满分作文《向社会的“补漏者”致敬》
我们不妨来个假设:如果油漆工没有把船上那个漏洞给补上,造成船主孩子舟覆人亡的后果,船主能追究油漆工的责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油漆工的本职工作就是涂漆,按他与船主之间的契约,他只要负责把船上的漆涂好就行了,补洞是他职责之外的事,由此漏洞所造成的一切后果都与油漆工无关。
这无疑是个冷冰冰的答案,之所以冷冰冰,是因为它只强调了契约精神和法律责任,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担当和人性善良的守护。
这一语段从事例反面的角度进行假设,采用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油漆工的行为是社会道德的担当和人性善良的守护”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说理时,应从例子的的不同方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比如刘翠红《从“托举哥”到“夺刀侠”让道德不断闪光》:在一个社会里,正气越足,邪气就越少。如果人人都是“托举哥”和“凌志哥”,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人人都是“夺刀侠”,就不会有三两个小偷洗劫一辆公共汽车而谁都不敢做声的情况出现。那时候的坏人只能像过街的老鼠,不敢露头。我不敢说“夺刀侠”是否受到过“托举哥”的影响,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危难时,也能产生挺身而出的冲动。
片段中,作者从事例入手进行假设推理,使得论点“在一个社会里,正气越足,邪气就越少”,更加发人深省。
三、辩证分析
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辨证分析。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就像“最近很忙”的杜甫,总是一副苦吟愁叹形象的他显然不合社会的主旋律。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态方式心存芥蒂。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在传播上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愈是传播得泛滥,越让人觉得理性的匮乏与交流的无望。正如赫塔·米勒所说:欣赏俏皮的、近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他的离题。杜甫失去了忧虑的本质,他的爱又将寄托在何处。
这段文字对人们“爱杜甫”的方式作了辨证的分析:人们爱得太狂热,使得杜甫失去了忧的内核。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使人信服。运用辨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比如傅达林《夺刀哥是见义智为的标杆》:在应对危机的见义勇为中,机智和冷静与勇气同样重要。但如果空有一腔热血,可能连自身和人质的安全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勇气便不值
下页余下全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