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水平与教育程度的关系及文化对人格的塑造(2)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22:12:17 社会学论文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特定人格是特定文化氛围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文化塑造人格,文化同时也评价和衡量人格,认定人格的社会价值,由此也构成了鉴定人格的文化反馈。纵观世界著名美学大师卢梭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社会化教育 任何一种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不断地预备新人以接替由于上一代人的死亡或者退位所空缺的社会位置,但这个新人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他们必须是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获得了完整的人格,能够胜任一定社会角色的新人。要培养和造就这样的新人,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文化的作用,而文化的获得恰恰是通过教育直接获取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刚出生时,都只是一个自然人,没有社会性,没有精神心理活动,这一切都需要在以后的接受教育和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形成。社会学上把人从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化过程。只有经由这一过程,一个人才能获得完全的人格,才能参与社会生活。尽管有众多的社会因素会对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然而文化则是这其中尤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它给予人以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对人的精神心理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不但吃着物质的果实长大,也吸吮着文化的乳汁成人。所以说,不同的文化乳汁当然也就哺育了不同的人格。
2、社会控制教育 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从个人行为角度看,文化首先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知识,给人们灌输了特定的价值与信念,使人们具备了一定鉴别力和判断力,从而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并循着一定的轨道去自觉行动。这是文化对个人行为的积极控制。其次,文化还具有一种整合作用。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规范和准则,明确地告诉人们哪种行为会受到褒奖,哪种行为要受到惩罚。并在社会生活中付诸实施,显示其权威性,这就对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越轨行为形成了限制和约束。这就是文化对个人行为的消极控制。
从个人的精神心理角度看,文化有激励或窒息人们的激情与意志的作用。一定的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精神上的疲劳、紧张与饥渴,改善人们的心境,鼓舞士气,减少行为的精神阻力,使人们能以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它也能够加重人们的精神心理负担,滋扰人们的心境,浇灭人们的行为热情,给行为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阻力,使之不能顺利进行。
无论从个人行为还是从个人精神心理来看,特定的文化总有一整套规范与准则,它们构成了特殊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人格发展的阈限。从宏观上看,每一个民族哪怕是地处再边远再贫困地区的苗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的相异性正是特殊文化阈限的结果。从微观上看,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一个乡镇也是如此,由于文化小环境的不同,同样可以造成迥异的人格。这种对人格的宏观浇铸与微观雕饰结合起来的共同作用,导致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而形成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人格。
社会的迅猛发展,同样也给我们边远苗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发展离不开人,而人的潜在智慧的培育和开发,则主要取决与教育。马克思也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那么,如何加强我们边远苗族地区教育的科学发展、长促发展,让我们苗族地区同样涌现一批又一批新时代所需的建设人才呢?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久很久了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