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论文:魏源与晚清佛教——兼论其严辨佛老之分[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8:53:17 行政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魏源早年研修禅宗等大乘佛教,“慈悲救世”、“同登觉岸”、“普度众生”的大乘佛学注重把个体的存在关怀与社会使命统一起来,此佛理与魏源追求经世致用不谋而合,即与魏源所开创的以经术求治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后来这种以佛法求世法的经世之路称为“经世佛学”。魏源晚年弃世绝俗,专修净业,主张禅、净合修。会译《净土四经》。魏源区分《老子》与佛家不同在于“老,明生;而释,明死也。老,用世;而佛,出世也”。论文论文参考网
关键词:魏源 佛学 经世致用 净土宗 禅宗 老子
一
魏源是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晚年遁入空门,遂引发后人的多方讨论。应该说魏源生活在一个佛教信仰相比较而言还算是浓厚的国度和时代里。清朝时期的佛教无论是从社会地位还是社会影响,都仅次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清世祖顺治带头“好佛”,康熙、雍正、乾隆不但“好佛”,还在弘扬佛教方面作出贡献,王公大臣、贵胄显达亦纷纷念经拜佛,蔚然成风,以至于整个社会(主要是满、蒙古、藏、傣、汉文化区域)弥漫拜佛、信佛的风气。魏源的家族生活在湖南,这是汉民族聚集区,至于是否有信佛的背景,现在尚没有材料证实,但他的祖父、父亲均以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而有名。就这点而言,魏源“慧根”不浅。魏源过世后,他的子孙家里三代都设有佛堂,虔诚供佛。这应该是与魏源信佛有密切关系的。
魏源一生并没有大起大落、大劫大难的遭遇,科举、仕途是有些坎坷,晚年“无心仕宦”,终于弃世绝俗,潜心、笃信佛教,以为精神上的寄托。他是怎样走上这条路的呢?
由于佛教对人生宇宙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因而有的人信佛是为了寻求真如。但有些人信佛则是为了逃避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寻求一处与世无争的“静地”。自六朝以来,佛教似乎成了某些失意的士大夫们痛苦灵魂的避难所,它使人放弃对现实人生意义的执着,通过净除尘世之念而达到灵魂的“涅??”。清朝的知识界,自盛到衰,一直缺少自由开放而富有生机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压抑、苦闷和积怨是相当严重的。道咸以降,国势渐趋低靡衰落,知识阶层早已失去附庸风雅,浅斟低吟的宣政风流,更无威加海内,歌舞升平的康乾雄姿。但凡有血气者面对社会积弊无不疾首扼腕,纷纷倡言变法。然而旧思想、旧传统、旧习惯之势力强大,使得倡言变法、推动改革犹如蚍蜉撼树。传入之西学新思潮,来源浅觳,与传统文化相柢牾之处因没有方法加以沟通而横生事端,以至于扦格不入,也不足以承担救亡图存之重任。于此“学问饥荒”之时,龚自珍、魏源等经世致用、今文经学之干将遁入空门便是一信号,标志着晚清佛学的一个走向,即自他们之后的所谓新学家者无不祈向佛学,欲治中西、儒佛、新学哲学为一炉,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问,因此,晚清佛学由原来追求内在超越而变为关注国家兴亡、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经世之学,龚自珍、魏源可谓是这一学风的转型过渡代表,继之后的张之洞、严复、谭嗣同、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章太炎等等则是“经世佛学”的典型代表。诚如梁启超所言:“社会既屡更丧乱,厌世思想,不期而自发生;对于此恶浊世界,生种种烦懑悲哀,欲求一安心立命之所;稍有根器者,则必逃遁而入于佛。”I 梁任公概述曰:“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曰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这支伏流导源于乾隆年间的居士彭绍升。龚自珍、魏源以下,石埭杨仁山推波于后,“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II
许冠三先生的一个看法:“依宋明以来之惯例,士大夫之倾向老庄之学与释道者,多涉及以下数种外缘:其一,个人身家遭遇剧创与惨变;其二,功名仕进之途蹇滞多年,至达于绝望之境;其三,国家社会突有天翻地覆之丧乱。魏之‘潜心禅理’始于会试落第(1826)后之第二年(1828);其皈依佛门,该名魏承贯,则在晚年罢官以后”III。显然,许先生认为魏源信佛是基于前两点原因所致。
从魏源求取功名的历程来看,许先生的看法是有根据的。魏源年轻时屡试不第,从十五岁(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开始了考取功名,这一年他考取了秀才;二十岁(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考中了拔贡;二十九岁(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第二名;三十岁(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第一次参加会试,未考取;三十三岁入都应会试,未考取;三十六岁(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考进士不中,捐了一个内阁中书舍人;四十一岁(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第五次会试不中;五十一岁(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时,迫于生计“万分告?T”,在“同人皆劝其出山”的情况下,不得不再次重返科场,“中年老女,重作新妇,世事?咳酥链耍?奈何!”IV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贡士,以试文稿草率,罚停殿试一年。直到次年,即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