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论文: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13:51:00 理学论文
退耕还林是一项旨在改变国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工程,该工程将从两方面影响我国的粮食供给总量:一方面,该工程通过粮食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户将一部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等,这需要消耗相当的粮食储备;另一方面,由于退耕还林本身会减少耕地总面积,从而将减少粮食供给总量。但是,我们目前尚不能确定这种影响的强度究竟有多大,因此,用定量的方法、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考察这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关文献回顾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何为“粮食安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粮食安全就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国内对粮食安全的研究集中在1990年代,尤其是继1994年莱斯特·布朗[1] 在《世界观察》上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后,国内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粮食的消费量、储备量、贸易量、生产量及特定背景下(如退耕还林)粮食安全等几方面。
在研究粮食消费时,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应首先是口粮安全。李成贵[2](2001)强调,粮食安全是口粮安全,应与国际市场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以解决其粮食缺口问题。当然,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口粮的人均消费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使得食物来源多样化所致[3]。
粮食进口的增加是否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倍受关注。已有大量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到的结论是:粮食生产相对缩减是长期趋势;与自给自足相比,放开粮食贸易是更为经济合理的政策选择,它不但不会损害我国的粮食安全,反而会在更低的成本下加强粮食安全[4]。
对粮食生产的研究比较注重对供给能力的分析,其研究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以预测为主,且各种生产预测之间的差距要比对应的消费预测之间的差距大得多[1,5]。虽然这些分析的结果并不一致,但所有结果均表明中国未来粮食自给率下降是必然趋势。第二,均强调保护粮食的生产潜力。侯东明[6](2002)指出,粮食安全保障与农业常规发展战略分家是世界上具有资源制约农业特点的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加强战略粮食安全要通过保护耕地及土地的粮食生产潜力的方式实现。李成贵[2](2001)也指出,未来中国粮食增产的可能选择是藏粮于仓不如藏粮于地。
退耕还林是提高粮食生产潜力、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7]。农业发展环境与粮食安全之间呈双向反馈关系,即没有粮食安全,农民势必要继续毁林开荒,从而加重环境恶化,并形成环境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恶性循环。因此,没有粮食安全就难以保护环境,同样粮食安全如不注意保护环境,也难以实现粮食的持续安全[8]。虽然人们也非常担心大面积退耕会造成粮食总产量减少,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不能把维护粮食安全简单地理解为增加粮食总产量,退耕还林的生态功能是增加耕地的生产潜力,因此可以在一个更良性的环境下维护粮食安全[9]。雷玉桃等[10](2003)分析了退耕还林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协调机制,她指出,退耕还林有正的外部效应,如治理生态等;但也有负面效应,即,使我国粮食供应缺口增大。协调好这两种效应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粮食生产的自律机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及相应的协调机制。对于退耕还林是否会造成粮食供应短缺并影响其价格,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所①(2004)对退耕还林对于粮食价格上涨做了定量研究,结论是: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及价格的影响非常微弱。谭晶荣[11](2003)也指出,退耕还林并不是导致2000-200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的原因。
以上从粮食生产、消费、进口及环境等几方面回顾了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研究。与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等方面的研究相比,结合特定背景(如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研究粮食安全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将以此为背景,结合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实证分析退耕还林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二、退耕还林对我国粮食安全短期影响的评价
粮食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粮食安全(或不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尚无统一标准。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的计量指标有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及间接粮食消费在粮食总耗用量中的比重等。国内研究与国外雷同,朱泽[12](1996)、程亨华[13](2002)等选择了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或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库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人口的粮食供应水平等指标来评价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本研究在文献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