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 :税制改革是抑制当前通胀风险的必然选择[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8:56:36 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外严峻挑战并将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探讨实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税收政策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税收制度改革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税制改革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正反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制度及政策环境,对我国相应税制改革安排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税制;改革;通货膨胀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连续出现四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每次持续二三年,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很多历史欠账至今难以解决。伴随着中国政府全面履行WTO义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外严峻挑战,国际收支顺差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结余、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泡沫等因素将最终归结为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如何在保持经济继续高速稳健发展的前提下,探讨实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经济政策,收紧流动性,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成为本届政府的重大经济课题。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工作是对于近5年改革成果的巩固提高。事实上,由于历史欠账所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效果的“迟滞效应”,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基础产业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影响仍将持续存在,相当部分的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形势传导到CPI(消费价格指数)中去,通胀风险正在集聚。将税收制度安排作为治理通胀最为根本性的举措,政府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在处理税收制度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方面,经验不多,教训不少,政策制定和出台一直处在为环境“倒逼”的尴尬境地之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在于,对于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本性动因论证模糊,对于税制的设计取向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政策效果缺乏有效统一的评价体系,调控当局难以适从,政策制定一直在“相机选择”之中摇摆。
一、税收制度供给对于通胀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无论就宏观经济运行还是就微观经济运行来说,税收的变化都会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形成货币的流动性效应。增税效应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减税效应从供给方面减轻通货膨胀;增税的流动性效应从货币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宏观税收理论,着重研究税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税收如何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抑制经济衰退。其办法不外乎是通过减轻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以及通过对企业投资的税收减免以刺激投资需求。新古典学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的税收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供给学派的税收理论。这一学派的税收理论继承与发展了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税收理论,并结合宏观税收理论,研究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效应。供给学派是随着研究如何摆脱滞涨困境而发展起来的,把滞涨原因归咎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他们认为,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国民产出和就业,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妨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对社会总供给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缓慢增长,这就是滞涨的现象。供给学派还认为,税收与总供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逆向关系,这个关系基本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降低税率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刺激人们的储蓄与投资意愿,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供给。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财富慢慢转移到居民手上,1978年全国居民存款280多亿,到了2006年是将近16万亿,居民手上拥有大量社会财富是几乎不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对这个特殊国情,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不管央行采取什么样的货币紧缩措施都很难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格局或趋势,只会在金融市场上引起短期的心理恐慌或者是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向变化。中国开放程度极大增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未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影响。税收制度供给作为国家所掌握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对经济的影响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基础,以国家颁布的税法为依据,具有极大的“刚性”,尤其在我国处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力较强的经济转型环境下,作用更为突出。如果税制设计高效合理,能够与税收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基本切合,就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就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
所以,应当尽量减轻生产要素供给者的税收负担。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方面,增税和减税对物价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宏观方面影响的是货币供给量,微观方面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任何调控工具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效果都是极为复杂的,从宏观效应来看,税收政策的运用效果关键在于对相关变量的假定限制上。
工商管理论文